【文档说明】第一章-绪论-急救护理技术-PPT课件.ppt,共(49)页,15.252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2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急救护理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急救护理学简史第二节急救护理学的范畴第三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学习目标1.具有急救护理人员强烈的责任心,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危急意识2.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组成及主要职责3.熟悉急救护理工作特点及急救护理人员素质要求4.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发展
历程及急救护理工作范畴。5.熟练掌握紧急呼救方法你心中的急救来源于•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护理学定义急救病人多元化第一节急救护理学发展史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一)现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422.2051015202530354045救护前救护后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军死亡
率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二)50~80年代国外急救工作发展的历程50年代:北欧脊髓灰质炎流行——最早的呼吸支持急救技术美国老太与“铁肺”的故事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二)50~80年代国外急救工作发展的历程60年代早期:抢救
设备应用于临床——除颤仪、呼吸机、血透机60年代后期:intensivecareunit,ICU建立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二)50~80年代国外急救工作发展的历程70年代早期:英国皇家护理学院成立形成了当今救护
理课程的基础70年代后期:急救医疗会议提出:急救事业国际化标准化、互助化并统一急救电话——120国内急救护理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地初级救护和转运•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模式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70年代心脏监护病房•80年代急救中心•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发“关
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6年1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设立了全国统一呼叫号码为“120”•2013年12月19日《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三)国内急救工作发展的历程起步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三)
国内急救工作发展的历程70年代建立心脏监护病房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三)国内急救工作发展的历程80年代建立急救中心——我院建立于80年代一、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三)国内急救工作发展的历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及急救意
识增强、建立并完善急救医疗体系第二节急救护理工作范畴第二节急救护理工作范畴1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2345灾难救援急救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工作(一)院前急救二、急救护理工作范畴概念: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意义:1、维护
病人生命、防止再损伤2、减轻病人痛苦、为进一步诊治提供条件3、提高抢救成功率4、减少致残率对一个公民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家里失火、也不是马路上的犯罪,而是不能在生死攸关的几分钟内得到医疗救护。(二)急诊科救护二、急救护理工作范畴是医院急危重病人的首诊场所
、是医院的“前沿阵地”具备条件:1、与救护工作相适宜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急救物品2、掌握急救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护人员(三)重症监护二、急救护理工作范畴概念: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设备和急救设备的重症监护室接受有急诊科和院内相关科室转来的危
重病人、对病人进行心肺脑复苏后、休克、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人进行全面的监护及治疗。(四)灾难救援二、急救护理工作范畴概念:指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害提供迅速有效的紧急救护与援助。•同时灾难救护需要社会各界有组织有计划协
调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五)急救护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二、急救护理工作范畴“急救护理技术”列为护理专业必修课程•医疗机构需要组织:1、急救医学讲座2、举办急救技术培训3、进行急救护理学研究及信息交流第三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问题出在哪?如果?第三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转运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该体系既适合于平时
的急救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场救治转运急诊科救护转至IUC院前急救专科“生命绿色通道”重症监护病房救治院内急诊科诊治现场急救民众的自救互救专业急救人员现场急救途中转运救护(一)急救医疗体系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三、急救医疗服
务体系(一)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1急救指挥中心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一)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急救指挥中心主要职责:1、指挥协调现场急救、合理分诊、分流病人最大效能的发挥EMSS的作用2、担负一定的现场急救工作
、对于危重病人及意外事故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和转运3、承担一定的科研、教研、教学任务4、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一)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急救指挥中心主要职责: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一)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2医院急诊科三、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一)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2医院急诊科特点1、是院内救护的首诊场所院前急救的延续2、24小时对外开放3、危重病人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为繁重。4、容易产生纠纷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一)急救医疗体
系的组成3重症或专科监护(ICUNICUCCUEICU)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一)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4基层急救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二)急救医疗体系的管理1完善的政策法规1980年《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后逐步建立
了较为系统完善的EMSS2013年《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EMSS系统更加完善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二)急救医疗体系的管理2合理布局、统筹管理急救网络急救中心承担本地EMSS的统筹管理、院前急救协调指挥、急救信息传播、急救技术培训及科研工作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二)急救医疗体系的管
理3改善EMSS硬件配置1建立灵敏、高效的急救通讯网络2、配备符合院前急救需求的转运工具3、指挥、急救信息传播、急救技术培训及科研工作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二)急救医疗体系的管理4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培训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二)急救医疗体系的管理5普及社会急救三、急救医疗服
务体系(三)急救医疗服务特点及人员素质要求1特点病人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病因复杂业务涉及范围广、工作独立性又有专业性业务素质要求高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三)急救医疗服务特点及人员素质要求2人员素质要求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有良好的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3、
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4、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5、熟练掌握常用的急救护理技术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四)急救警示标志生命之星交叉的6条手臂:发现报告反应现场抢救运送途中监护转至院内救治“生命之星”生命之星发现(Detection)报告(R
eporting)回应(Response)现场处理(Onscenecare)运送处理(Careintransit)运送到医疗机构(Transfertodefinitivecare)急救警示标志救护车上有哪些标志?思考题一天中午,已有10年护龄的刘护士,正在社区为
病人输液,突然隔壁邻居跑进来拉着刘护士来到了不远处的话吧门口,原来一名男子意外触电,现场群众已断开电源,并拨打了120,刘护士迅速向前查看,男子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呼吸已停止,脉搏未触及。刘护士立刻对男子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现场一名目击者也协助进行CPR,直到十几分钟救护车才来,经过
抢救男子恢复了呼吸心跳。请问:1.该案例抢救成功的因素有那些?2.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对提高急救成功率有何意义?3.请向你家人宣教如何正确启动EMSS?急救护理学发展史急救护理学的起源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历程急救护理工作范畴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灾难救援急救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工作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急救医疗服务特点与人员素质要求急救警示标志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