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PPT
  • 阅读 9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7 页
  • 大小 1005.000 KB
  • 2022-11-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ppt,共(67)页,1005.0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9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第一节运动功能评定肌力(musclestrength)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者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肌力评定是对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一

种检查方法,也是评定神经、肌肉损害程度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肌力评定分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定。肌力评定的方法徒手肌力评定的基本级别均以下列三项因素为依据:(1)阻力因素(2)重力因素(3)视触觉感知徒手肌力评定分级测试结果5完成全关节活动并能

抗最大阻力4完成全关节活动并能抗中等阻力3完成全关节活动并能抗自体重力2消除重力下完成全关节活动1可见到或扪到微弱的肌肉收缩或肌腱活动,无可见的关节运动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M.R.C肌力分级法0级——未触及肌肉收缩1级

——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1*级——可观察到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消除重力下可活动到全关节范围的50%以内2¯级——消除重力影响下能活动,活动范围在50%~100%2级——消除重力影响下能全范围关节活动2*级——消除重力影响下

关节能活动到最大范围,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50%以下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活动范围在50%~100%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

对抗轻微阻力4¯级——能对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活动范围在50%~100%4级——能对抗中等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4*级——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中等阻力,但在末期充分阻力5¯级——能对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5级——能对抗充分阻力活动到最大

活动范围注意事项1.先向受试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方法等,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充分理解和合作,不易在疲劳、饱餐或受试者易被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肌力测试2.体位情况:被测试者处于适宜的位置、防止代偿动作3.两侧对比:要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与健侧比较,4.阻力情况:肌力达3级以上,阻

力须与运动方向相反且要连续保持同强度。避免手法粗暴造成损伤。5.肌力检查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痉挛性瘫痪的病人和严重疼痛患者。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屈肘1级:坐位,肩外展,上肢放在滑板上,试图肘屈

曲时可触及相应肌肉收缩。2级:坐位,肩外展,上肢放在滑板上,肘可主动屈曲。3级:受试者取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可克服重力屈肘4级:受试者取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中等阻力5级:受试者取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器械肌力测定1.正常张力2

.肌张力增高3.肌张力降低4.张力障碍等级肌张力标准0级软瘫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1级低张力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2级正常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3级轻中度增高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4级重度增高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续性阻力反应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0级肌张力不增加

1肌张力轻微增加1+肌张力轻度增加2肌张力增加较明显3肌张力严重增高4僵直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人体常见各关节活动度正常值(略)关节运动测量姿位测角器放置标志正常值轴心固定臂移动臂肩屈、伸解剖位站立肩峰与腋中线平

行与肱骨纵轴平行屈180o,伸50o外展同上同上与身体中线平行同上180o内、外旋仰卧、肩外展肘屈90o鹰嘴与腋中线平行与前臂纵轴平行各90o人体常见各关节活动度正常值(略)关节运动测量姿位测角器放置标志正常值轴心固定

臂移动臂肘关节屈、伸仰卧或坐或立位,臂取解剖位肱骨外上髁与肱骨纵轴平行与桡骨纵轴平行0--150°四、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的维持机制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2: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

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3:运动控制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和跨步调节机制·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受大脑皮质和中脑的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通过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31静态平衡:指的

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在无外力作用下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或各种姿势转换的过程中,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的转换运动时,能

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力作用下,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32平衡的分类33各种体位下的平衡反应1: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态。2: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

衡量表,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3:平衡测试仪能精确地测量人体重心位置和移动的面积及形态,评定平衡功能障碍或病变部位和程度。34体位分级表现坐位站位行走IⅡⅢ静态维持自身平衡10s以上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伴随上肢运动可以维持平衡轻外力作用

下维持平衡10s以上(被轻推时,患者可以维持平衡))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的维持机制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本体感觉2:中枢整合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3:运动控制主要依靠肌群的力量37小脑脊髓后索基底节症状四肢和躯

体不能灵活、顺利、准确的完成动作特点与视觉无关,不受睁眼与闭眼的影响,无感觉、位置与振动觉障碍(1)辩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佳(2)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3)意向性震颤:在随意运动时发生震颤(4)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动作困难(5)动作节律:完成动作时不是一个平滑的动作,而是一连

串运动成分症状肌张力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1)震颤:身体部位以各种振幅和周期进行振动(2)舞蹈症:患者突然出现痉挛性、无目的的、不规则的运动(3)手足徐动:四肢末端缓慢的、不规则的、弯曲的、扭转似的运动(4)抽搐:四肢肌肉急剧的大幅度运动,可见到激烈振臂的运动(5)肌张力障碍症

:痉挛表现深感觉障碍(1)平衡紊乱: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倒(2)步态异常: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高抬腿,步距不等,落地有声,走路看脚(3)辩距不良协调试验协调试验分非平衡性与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一)非平衡性协调试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成分,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属于一般协调功能障碍的神经学检查。(二)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主要是粗

大运动。I.在正常舒适的位置上维持站立位Ⅱ.两足并拢维持站立位Ⅲ.一足在另一足前方(足尖靠足跟)维持站立位Ⅳ.单足站V.站着,上肢的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腰部等Ⅵ.外力突然将患者轻轻推离平衡点(注意保护

患者)Ⅶ.。。。。。。(一)立位保持与立位平衡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3、双足站立:足趾碰及另一足足跟的站立4、单足站立5、站立位,上肢的位置交替的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的使患者失去平衡7、弯腰,返回直立位

8、身体侧弯9、站立位睁眼和闭眼(二)步行平衡协调的检查1、沿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足趾之前3、向侧方走和倒退走4、正步走5、变换速度走6、突然停止后再走7、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8、足跟或足尖着地走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

1分:不能活动;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4分:能完成活动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0分:不能完成活动;1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

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2分:中度障碍:能完成制定的运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更差;3分:轻度障碍:能完成制订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4分:正常完成活动步态(gait)是人行走功能的表现形式

。步态周期是指从一侧足跟触地到同侧足跟再次触地所经历的时间。分为站立相(支撑相)和摆动相。分析方法定义:是采用肉眼观察并分析步行中人体运动的形式与姿势情况。观察法-步态观察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面观

、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

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二)测量法(足印法)即让受试者在足底涂上白色粉末,然后在步行通道上(一般为4~6m)行走,用秒表记录步行时间,通过足迹测量有关步行距离和时间参数,

再进行运动学分析,并根据被检查者的步态特征,为治疗师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数据。测量法-检测程序①在受试者足底涂上白色粉末(滑石粉或墨汁);②受试者在行走若干步后,从一侧足跟着地时开始计时;走完全程后于同一侧足跟

着地时停止计时;③记录及计算平均步行周期时间;④测量行走距离、左右步长、跨步长、步宽;⑤判断步态是否对称;⑥计算步频、步行速度。测量法--注意事项①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再测试;②受试者每一次行走至少要包含6个步行周期;③如受试者步态不稳,行走中要注意监护,防止跌倒。(

三)实验室分析定义: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化的、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于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组成:①摄象机②反光标记点③测力台④表面肌电图⑤计算机分析系统1不能步行2非功能性步行(治疗性

步行):训练时用膝-踝-足矫形器或拐等辅助具能在治疗室内行走。耗能大、速度慢、距离短、无功能性价值,但有预防压疮、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质疏松等治疗意义。3家庭性步行: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在家行走,但不能在室外长时间行走。4社区性步行:用或不用踝-足矫形器、手杖可在室外

和所在社区内行走,并进行散步以及去公园、诊所、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长,如超出社区范围仍需乘坐轮椅。Holden功能步行分类0级:无功能患者不能走,需要轮椅或2人协助才能走1级:需大量持续性帮助需使用双拐或

需要1个人连续不断地搀扶才能行走及保持平衡2级:需少量帮助能行走但平衡不佳,不安全,需1人在旁给予持续或间断的接触身体的帮助或膝-踝-足矫形器(KAFO)、踝-足矫形器(AFO)、单拐、手杖等以保持平衡和保证安全3级:需监护或言语指导能行走,但不正常或不

够安全,需1人监护或用言语指导,但不接触身体4级:平地上独立在平地上能独立行走,但在上下斜坡、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或上下楼梯时仍有困难,需他人帮助或监护5级:完全独立在任何地面都能独立行走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