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讲解课件

PPT
  • 阅读 12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5 页
  • 大小 1.598 MB
  • 2022-11-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讲解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讲解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讲解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讲解课件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讲解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讲解课件.ppt,共(55)页,1.598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8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TechnicalAnalysisofTheHighJump作者刘建国教授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0016第1页,共55页。第一节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分类和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各种跳高姿势的命名都是以过

杆姿势命名的。依据过杆技术我们把背越式跳高姿势分为5种姿势第2页,共55页。一、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分类1、平板式背越式(图1-1、1968年,福斯贝里)2、大背弓形背越式(图1-2、1986年,舍贝尔)3、“h”形背越式(图1-3、1983年,

朱建华)4、倒7式背越式(图1-4、1985年,帕克林)5、空翻式背越式(图1-5、1992年,马泰)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第3页,共55页。二、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BasicFactorsRelatingToHighJump㈠、有效过杆高度公式:1、公式1:H=H1+H2-H

32、公式中的几个定义(图2-1):(1)H是横杆高度,既运动成绩。(2)H1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3)H2是身体重心从H1腾起的高度。(4)H3是过杆瞬间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与横杆的高度差。H3H2H1H图2-1第4页,

共55页。4、公式2中的几个定义(图2-2):公式1中的H1=公式2中的H1+H2(1)H是横杆高度,既运动成绩。(2)H1是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3)H2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与起跳脚着地瞬间身

体重心的高度差。(4)H3是身体重心从H2腾起的高度。(5)△H是过杆瞬间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与横杆的高度差。3、跳高公式2:H=H1+H2+H3-△HH1HH2H3△H图22第5页,共55页。㈡、跳高技术的基本因素(图2-3)高度△HH3H2H1身体结构起跳瞬

间的身体位置起跳瞬间的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过杆最高点瞬间的身体位置起跳脚着地瞬间的身体位置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起跳时的垂直冲量过杆时的动作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的运行距离起跳时间起跳时产生的垂直力

技术肌肉力量动作速度图2-3起跳角度起跳脚着地时的速度仰角第6页,共55页。第二节跳高的技术分析一、跳高技术的组成:由于任务的不同与便于进行技术分析人为地把跳高技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为4(6)个部分:⑴预先助跑:从起动至正式助跑(第一标志线);1、助跑⑵助跑:从第一标志线到倒数第二

步脚着地;⑶过渡阶段:从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脚着地至倒数第一步起跳脚着地;2、起跳─⑷起跳:从放起跳脚至起跳脚离地;3、过杆─⑸过杆:从起跳脚离地至起跳腿过杆;4、落地─⑹落地:从起跳腿过杆至身体着地。第7页,共55页。二、跳高的技术分析㈠

、预先助跑:1、预先助跑的任务:⑴、使运动员摆脱静止状态。⑵、使运动员后面正式助跑获得适宜的速度。⑶、为运动员全程助跑建立起合理的节奏。⑷、对运动员踏准起跳点有重要的作用。第8页,共55页。2、预先助跑的形式:⑴、走几步踏上第一标志线开

始正式助跑。⑵、走几步后,加一小跳步踏上第一标志线开始正式助跑。⑶、慢跑几步踏上第一标志线开始正式助跑。(从因果关系和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在一定情况下预先助跑有重要的作用。)第9页,共55页。㈡、助跑1、助跑的任务:⑴、助跑使运动员获得适合他自己力量与技术的理想速度。⑵、使运动员获得良好

的助跑节奏。⑶、使运动员为起跳获得适宜的位置。⑷、使运动员为起跳做好准备。2、助跑的形式: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采用曲线(弧线)助跑。第10页,共55页。3、助跑长度:曲线助跑的大多数运动员跑8-12步,少数运动员跑6-17步。助跑的长度是16-30米。(斯通斯跑10步,长

19.81米;韦西格的助跑长度30米多。)4、助跑方向: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开始起动是助跑方向在70-90度之间;在开始进入弧线时的助跑方向在25-35度之间;放脚方向在15-35度之间或与横杆平行。第11页,共55页。㈢、助跑第一阶段由于助跑技术、目的的不同助跑又分为

“助跑第一阶段”和“助跑第二阶段”。1、助跑第一阶段的位置:助跑第一阶段是从运动员踏上第一标志线开始正式助跑到助跑的倒数第四步为助跑第一阶段。第12页,共55页。2、助跑第一阶段的任务:⑴、使运动员获得适合他自己力量与技术,并符合助跑第二阶段要求的理想速度。⑵、使运动员获得良

好的助跑节奏。⑶、使运动员进入助跑第二阶段取得适宜的位置。⑷、使运动员为助跑第二阶段做好准备。3、助跑第一阶段的动作形态:背越式跳高助跑第一阶段的技术动作可以说是一般加速跑的技术。跑的要有弹性,动作幅度逐渐加大,上体保持前倾,

身体重心波动较小。第13页,共55页。㈣、助跑第二阶段1、助跑第二阶段的位置:助跑第二阶段是从运动员助跑的倒数第四步到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脚着地为助跑第二阶段。2、助跑第二阶段的任务:⑴、使运动员在过渡阶段前获得适合他自己力量与技术的理想的起跳前的速度。⑵、使运动员获得良好的助跑节奏。⑶使运动员

为起跳获得适宜的位置。⑷、使运动员为起跳做好准备。第14页,共55页。3、助跑第二阶段的动作分析(1)助跑动作结构①弧线助跑②外侧脚以前脚掌内侧,内侧脚以前脚掌外侧着地③脚着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④后蹬角度较大⑤摆侧髋高于并领先于跳

侧髋⑥摆侧肩高于并领先于跳肩⑦身体重心较高⑧整个身体内倾第15页,共55页。⑵、步长变化力量型(幅度型)的背越式表3-2后三步步长为小、大、中━━━━━━━━━━━━━━━━━━━━━━━━━━━姓名成绩姿势倒四步倒三步倒二步倒一步─────────────────

──────────陶红2.12背越式1.791.952.202.17居士珍1.78背越式1.842.002.302.08━━━━━━━━━━━━━━━━━━━━━━━━━━━━━━━━第16页,共55页。速度型的背越式表3-3速度型的俯卧式与背越式后三步步长为:小、中、大━━━━━━━

━━━━━━━━━━━━━━━━━━━━姓名成绩姿势倒四步倒三步倒二步倒一步───────────────────────────刘振增2.15背越式2.121.681.902.00杨文琴1.86背越式1.851.802.142.24叶佩素1.86背越式1.881.791.751.90━━━━━

━━━━━━━━━━━━━━━━━━━━━━第17页,共55页。⑶、助跑的节奏背越式最后一步的步频为4.50─5.14步/秒。⑷、起跳前的助跑最高速度不同:速度型背越式起跳前的助跑最高速度为7.5─8.2米/秒。第18页,共55页。⑸、助跑积极性系数不同助跑积极性

系数是从腿垂直支撑时至脚蹬离地瞬间的时间与着地到腿垂直支撑瞬间的时间之比。它是完成助跑最后一步特征的主要指标。公式:C=T蹬地/T缓冲力量型背越式C=0.096/0.098~0.09/0.09=0.98~1;速度型背越式C=0.07

/0.07~0.089/0.085=1~1.047。有些背越式跳高选手助跑积极性系数波动在1.3~1.6之间。第19页,共55页。⑹、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与步点连线的关系背越式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在

步点连线的内侧。到起跳时垂直支撑瞬间才重合。步点连线身体重心轨迹背越式图3-1第20页,共55页。4、助跑第二阶段的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与解剖学依据(1)起跳离地后人体重心运动轨迹是抛物线运动,从竖直上抛运动公式H3=V2sin2α/2g可知决定身体重心腾起的高

度的唯一因素是起跳离地瞬间的垂直速度V,又V=H2/t=H离-H着/t欲想获得大的垂直速度V,就必须加长H2,减小起跳时间t。欲想加长H2,就必须提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离,降低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着。然而H着是由助跑第二阶

段的技术动作所决定的。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采用的是弧线跑。H1H离H3H2图3-2第21页,共55页。⑵、背越式弧线跑①、在弧线跑中支撑腿支撑时膝关节弯屈比俯卧式小,最后一步支撑时膝关节角度在120度左右。主要利用弧线跑

中身体内倾自然降低身体重心,来达到降低H1,增加起跳中身体重心垂直工作距离的目的。弧线跑时运动员必须向弧线中心倾斜。运动员跑的速度越快,或助跑弧线半径越小,运动员内倾就越大。不管哪个运动员倒数第二步结束时,身体内倾最大。测量值如下:儿童20─25°,少年和女子是25─3

0°,男子约30°。当运动员身体内倾30°时,身体内倾最大,身体重心下降12厘米。H立图3-4H着第22页,共55页。②、又利用加大支撑腿膝关节的弯屈来降低身体重心H11.03M1.03M0.990.9

90.980.980.970.970.950.950.92M0.920.900.900.882.152.172.202.242.302.322.342.36M图3-5美国的DwigtStonesTheheightofthecenterofgravityatthetouchdownoftheta

ke-offfootandattheparkofthejumpforDwigtStones图3-5第23页,共55页。5、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的作用⑴、使运动员从助跑开始时面对横杆到起跳时的侧对横杆。⑵、运动员可以利用弧线助跑时身体内倾动作达到自然降低身体重心高度的目的。⑶、可以利用弧线助跑

使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获得沿切线方向运动的切线速度,解决运动员水平过杆运动问题。⑷由于弧线助跑能解决运动员过杆运动速度的问题,所以便于运动员集中精力和肌肉力量垂直起跳,有利于取得身体腾起高度。⑸是运动员由起跳时的侧对横杆转到过杆时背对横杆的旋转力的来源。第24页,共55页。关于利用弧

线助跑使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获得沿切线方向运动的切线速度,解决运动员水平过杆运动问题分析。在弧线助跑(曲线运动)时运动员身体内倾,这时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即向心力(通过脚对地)和离心力(对

人)。当起跳离地瞬间,运动员的身体由内倾变为垂直,停止了曲线运动这时向心力和离心力都不存在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员的身体必然沿切线方向飞进(直线运动)。运动员利用这种切线速度解决腾越横杆时的水平移动距离问题。(一些低水平或有一定水平的运动员,为了过杆,在倒数两步时身体过早地不

内倾,或摆动脚滚动着地,由于脚与下肢速度的减慢,引起身体过早地不内倾,造成运动员不能垂直起跳影响运动成绩。第25页,共55页。㈤、过渡阶段1、过渡阶段的位置:从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脚着地至倒数第一步起跳脚着地。2、过渡阶段的任务:⑴使运动员

获得理想的起跳垂直速度。⑵使运动员从水平位移平稳地良好地转变为垂直位移。⑶使运动员获得良好的适宜的起跳位置。⑷使运动员为起跳做好准备。第26页,共55页。3、背越式跳高过渡阶段的动作结构⑴、摆动腿脚着地瞬间过渡阶段中摆动腿脚着地瞬间的动作结构①以摆动脚前脚掌内侧着地②脚着地点离身体重

心投影点较近③“硬撑”④后蹬角度较大⑤起跳腿已摆过并稍高于摆动腿⑥摆髋领先并高于跳髋⑦摆肩领先并高于跳肩,⑧眼看斜上前方第27页,共55页。⑵、起跳腿脚着地瞬间过渡阶段中起跳腿脚着地瞬间的动作结构a起跳脚距地面较近地向前插出,脚跟外侧着地,迅速沿外侧滚动到前脚掌b脚着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

起跳脚方向是助跑弧线的切线方向c小腿与地面夹角59-69°d膝关节角大155-169°e摆动腿弯屈大,脚已蹬离地面f髋部送出,摆髋领先并高于跳髋g上体与起跳腿角140-150°h躯干后倾角78-88°i摆肩领先并高于跳肩j看斜上前方k个身体内倾59-

69140-150图3-7第28页,共55页。㈥、起跳1、起跳的任务:⑴在起跳离地瞬间使运动员获得适宜的身体重心腾起角。⑵在起跳离地瞬间使运动员获得最高的身体重心高度。⑶在起跳离地瞬间使运动员获得最快的起跳垂直速度。⑷使运动员获得最高的身

体重心腾起高度。2、起跳的种类:起跳的种类分为两种:⑴“制动型”起跳,也称“幅度型”起跳(跨越式、西方滚式、东方剪式和俯卧式跳高运动员采用)。⑵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采用的“积极型”或称“速度型”起跳。第29页,共55页。3、起跳动作结构⑴、起跳脚着地瞬间动作结构(同过渡阶段中起跳脚着地

瞬间动作结构)。⑵、起跳腿垂直支撑瞬间动作结构:①力量型的膝关节角140─148°,速度型的138─142°②摆动腿弯屈大,未超过起跳腿大腿③上体稍在起跳腿的内侧,髋关节角130─140°④摆髋仍领先并高于跳髋⑤摆肩仍领先并高于跳肩⑥眼看斜上前方⑦

整个身体内倾⑧基本在支撑点上面稍偏内第30页,共55页。⑶、起跳腿离地瞬间动作结构起跳脚离地瞬间动作结构的不同①起跳腿的三个关节充分蹬直②93°±4.16°③摆动腿屈腿摆动,膝在踝的里面④摆腿方向是向上稍向内摆⑤摆髋高于跳髋

,髋侧背对横杆(髋轴角700±100)⑥摆肩高于跳肩,肩侧背对横杆(肩轴角730±5.80)⑦眼看弧内斜上前方⑧腾空角47─62°(54°±3°)93±4°图3-9第31页,共55页。4、起跳时间表3-8起跳时间(单位:秒)speedflop:0.14─0.18secpowerflop:0.1

8─0.22secKostadinova0.14(2.05m)、Draguieva0.15(2.00m)Beyer0.17(1.97m)、Bykova0.20(1.94m)叶佩素0.28(1.90m)、Matei0.15(2.36m)越川一纪0.14(2.18m)、Stones0.17

(2.34m)朱建华0.17(2.39m)、Sotomayor0.21(2.34m)蔡舒0.17(2.29m)、Avdeyenko0.20(2.38m)第32页,共55页。5、起跳垂直速度表3-9起跳垂直速度(m/s)Kostadinova4.30m/sHoward4.35m/sPaklin4.4

0m/sStones4.25m/sSotomayor4.90m/sMatei4.50m/s朱建华4.77m/s周忠革4.70m/s曾宏宇4.61m/s石润民4.34m/s我们学生跳高成绩1.40─1.90米,起跳垂直速度在2.44─4.34m/s之

间。第33页,共55页。6、起跳技术分析⑴、通过降低H1,提高H离,加大起跳中运动员的身体重心高度H2,达到增加起跳初速的目的:我们发现起跳速度每增加0.1米/秒,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就能增加3.5厘米。如何来提高V初?众所周知V

初=√V着+2GH2=√V着+2G(H离-H着)2通过公式可知加快V着和加长H2,V初就会大。加长H2,就必须提高H离,降低H着。背越式运动员通过身体内倾可使身体重心降低H着12厘米。通过适度地弯屈支撑腿又可使身体重心适度地降低。关于提高H离,起跳离地运动员通过拔

腰,充分伸直跳侧的髋、起跳腿膝踝三关节,一直蹬直到脚趾。以及高高地摆腿和摆臂,来达到提高起跳离地瞬间的H离的。第34页,共55页。(2)努力加大起跳时的速度仰角β,获得好的起跳效果F支FrθVβMNCPφ从图可知,提高起跳效果重要的是更多地利用助跑速度,就必须在不能过多减少着地角φ的情况下,设法缩

小θ角。首先我们通过身体重心画一条水平线MN,所以θ=180°-φ-β+γ,其中φ是起跳脚着地时身体后倾角;β为身体重心速度V与水平夹角;γ是支撑反作用力F支于合力F间的夹角。减小θ,而不能增大φ。如果φ过大,身体冲过去,不能起跳。φ过小制动过大

,水平速度损失过大。所以考虑减小γ,加大β。而γ随φ增大而减小。当φ〉90°时,F支移到F之前,γ变为负值。γ还与F支反力和运动员的P(g)有关。F支反力越大,P越小,γ越小。这样我们只有从技术上考虑增大β的问题。使β角从开始就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值

。如果助跑时身体重心速度是水平的,即V与MN重合,这时β=0,然而助跑时身体重心移动是抛物线,图3-11第35页,共55页。助跑时身体重心移动是抛物线,所以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是向前下的(图2-7)。这时β是负值。β。越大愈糟。当身体重心移到到A点V的方向与水平

方向一致,到βa=0,到B点,βb=负值。要使β0=整值,就必须在放起跳脚时就处在抛物线上升的开始,致使整个起跳过程都处在抛物线上升阶段,如图C点是放起跳脚,D点是起跳离地瞬间。AVaBVbCVcDVd身体重心运动轨迹β0

图3-12第36页,共55页。(3)、缩短起跳时间提高起跳初速根据功率公式P=A/t=MV02/t,可以得知较大的垂直速度V02,必然要求较大的蹬地爆力功率。同时:P=FS/t,P:功率,A:功,t:时

间,m质量,F:力,S:工作距离,V。:速度。这里仅考虑垂直方向的物理量。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增加爆发功率的因素有如下三点:一是增大蹬地力F;二是增加蹬地工作距离S;三是缩短起跳时间t。从上述三个因素看,蹬地力量F的大

幅度提高,往往造成腿部肌肉过分粗大的弊端;增加蹬地工作距离S,必然在起跳前过多下蹲身体重心而造成严重损失速度。所以,通过缩短起跳时间t,既不增加很多力量,可以提高起跳初速,取得良好的效果。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助跑中没有专门降低身体重心

,其技术基本与短跑技术相似。大家知道助跑速度增加0.1m/sec,可以增加起跳脚的支撑反作用力26─35磅(11.8-15.89kg);背越式跳高的助跑速度高达8-8.9m/sec。背越式跳高的助跑速度比俯卧式跳高的快0.

9-1m/sec。所以,背越式跳高比俯卧式跳高承受11.8-15.89kg×(0.9-1)=106.24∽143.01─118.04∽158.9kg。第37页,共55页。(4)运用身体内倾和稍弯曲腿未改变跑的技术来降低H1。高摆起摆动腿与双臂提高H离。达到提高起跳初速的目的。第3

8页,共55页。(5)便于集中精力向上跳起:前面已讲过由于弧线跑时身体内倾,到起跳离地瞬间身体由内倾变为垂直,可使运动员获得水平移过横杆的切线惯性速度。并且弧线跑和起跳时摆臂摆腿向前向上稍向内摆动,解决了身体沿纵轴转动,而不必担心背对横杆的问题。这样在起

跳时运动员便可集中精力和肌肉力量进行起跳。使支撑反作用力更多地通过人体重心。起跳时背越式的偏心角小(表3-11)。这些都有利于向上起跳,取得更高的腾空高度。表3-11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偏心角(a-90单位:度)5.8°±4.8°Kosta

dinova3.0°Matei0.0°朱建华3.0°Howard8.0°Stones1.0°周忠革1.0°Paklin9.0°Dalhauser6.0°曾宏宇1.0石润民3.0°第39页,共55页。起跳时各项技术参数(表3-11)──

─────────────────────────────成绩内倾角(d)水平垂直腾起姓名───────分速分速角度(m)放脚离地差(m/s)(m/s)(d)─────────────────────────────

──帕克林2.387799223.904.4049阿夫达延科2.3877104273.804.3049马泰2.367590154.104.5048索托马约尔2.3472101294.204.4046斯通斯2.

347391183.604.2550霍华德2.338098183.904.3548周忠革2.30903.804.6043陶睿2.30953.104.8056周忠革2.28943.704.7051周忠革2.26943.

704.4055陶睿2.26953.654.4051郑德成2.24943.704.5048毕宏勇2.22944.204.8046牛健2.22913.804.2043周忠革2.206791242.594.7061刘健民2.19964.504.4042张宏

伟2.167092223.044.5356毕宏勇2.167394243.144.3554周忠革2.146891233.154.5655───────────────────────────────x2.26673.294.4223.664.4850s0.0

764.23.84.30.470.175.1───────────────────────────────第40页,共55页。7、关于摆动腿摆动问题⑴、摆动腿的摆动类型:①直腿摆动。②屈腿摆动。③屈直屈摆动。⑵、不同摆动形式的作用:①直腿摆动比屈腿摆动提高身体重心高度高。直腿摆动可提高

身体重心高度13.7-15厘米。屈腿摆动提高身体重心高度7厘米。②直腿摆动的最大垂直速度是6m/s。屈腿摆动是2.6m/s。③直腿摆动的惯性力可占体重的137-148.5%。屈腿摆动的惯性力可占体重的70.6%。第41页,共55页。(3)不同类型摆腿的效果表3-12不同类型摆腿

的效果━━━━━━━━━━━━━━━━━摆动类型直腿摆动屈腿摆动─────────────────有效垂直冲量6.8kg/sec7kg/sec身体重心垂直1.05m/sec1.1m/sec速度起跳时增加的0.05

5m0.06m高度━━━━━━━━━━━━━━━━━表3-13离地瞬间摆腿速度(单位:度/秒)姓名成绩摆动腿垂直速度周忠革2.264.87周忠革2.284.49周忠革2.304.28陶睿2.264.46陶睿2.304.10郑德成2.243.92毕宏勇2.224.95牛健2.225

.00刘健民2.194.16均值2.254.47标准差0.0380.39第42页,共55页。原因分析比较上述几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采用直腿摆动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为什么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采用屈腿摆动呢?主要因为屈腿摆动能适宜背越式跳高的快速助跑、

快速起跳。对缩短缓冲时间,提高起跳效果有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对于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采用屈腿摆动,还是屈、直、屈腿摆动,专家们仍有不同意见,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第43页,共55页。(4)直腿、屈腿摆动的相同点①加速方式一样。在起跳缓冲阶段运动员应尽力加速摆动,在最大缓冲瞬间

加速度值达到最大,这是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人体肌肉收缩力学性质。因为缓冲阶段起跳腿的伸肌群做退让性收缩,这时肌肉发挥收缩力最大。因而起跳腿的肌肉能够承受人体与地面巨大的作用。前面谈到运动员每增加0.1m/s的助跑速度就

可增加起跳脚的26─35磅(11.8─15.9kg)的力。摆动腿加速摆动都能增加起跳腿的支撑反作用力。第44页,共55页。②减速制动动作一样在起跳蹬伸阶段要采用减速制动动作,即摆动腿摆动一定高度,要制动。不能无休止往上摆。这就是跳高起跳时起跳腿与摆动动作的

合理的配合形式。有效地增加起跳的蹬地力量。在起跳蹬伸阶段起跳腿伸肌群做克制性收缩,,此时肌肉发挥力量最小,因此只有撤除额外负荷,起跳腿才能进行快速地收缩。从肌肉的力学性质可知,肌肉收缩过程中当负荷减少时,能增加肌肉的收缩速度;而摆动动作在蹬伸阶段减速

到接近最高点时制动,由于线制动原理或动量传导,造成身体重心加速向上运动,这样就减少了起跳腿的负荷,达到提高起跳蹬伸动作速度的目的。第45页,共55页。③、目的一样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提高H着的高度和为过杆提供旋转力

。身体重心轨迹C1.0wB2.4wA3.8w4.2w4.0w2.5w4.3w4.2w3.5w3.8w4.5w图3-13第46页,共55页。8、不同类型摆臂的效果表3-14不同类型摆臂的效果摆动类型直臂大幅度屈臂中幅度有效垂直

冲量6.00kg/sec5.7kg/sec身体重心垂直速度0.93m/sec0.9m/sec起跳时增加的高度0.451m0.42m第47页,共55页。表3-15背越式起跳离地瞬间摆臂速度(单位:米,米/秒)姓名成

绩左臂垂直右臂垂直速度速度周忠革2.269.08.0周忠革2.289.88.2周忠革2309.88.0陶睿2269.789.0陶睿2306.649.0郑德成22410.69.9毕宏勇2.228.958.85牛健2.2211.68

.9刘健民2.199.38.55均值2.259.58.7标准差0.0381.350.61第48页,共55页。(七)过杆1、过杆位置:从起跳脚离地至两小腿过杆2、过杆技术的阶段划分:⑴攻杆阶段,⑵过杆阶段。3、过杆旋转力:⑴直接旋转,⑵间接旋转。⑴直

接旋转:是运动员与地面接触时的旋转,称之为直接旋转也称地面旋转,有支点无固定轴的旋转。直接旋转的旋转力来自:①偏心推力,②线制动原理,③摆动动作。①偏心推力:就是在起跳时支撑反作用力不直接通过身体中心而产

生的。偏心推力是过杆旋转的重要动力。⑵间接旋转:角动量矩守衡,即肢体变化。图3-14第49页,共55页。4、不同过杆姿势的△H的值表3-16不同过杆姿势的△H的值:━━━━━━━━━━━━━━━━━━━━━━━━━

━━━━━━━━过杆ScissorsEasternCutoffWesternRollStraddle姿势跨越式东方剪式西方滚式俯卧式△H25.4-30.4815.24-20.3215.242.0-10.16(cm)过杆FrontPikeorFlatArchHighAchhArchLevellyLy

ing7姿势Jackknife屈体平弓型高弓形h弓形倒7式背越式△H在杆下85-78-154-2(cm)━━━━━━━━━━━━━━━━━━━━━━━━━━━━━━━━━第50页,共55页。优秀选手△H值(单位:cm)表3-17优秀选手△H值

(单位:cm):姓名国籍HbarHpkHp-Hb姓名国籍HbarHpkHp-Hb───────────────────────────────────索托马约尔古巴2442440朱建华中国2372458帕克林前苏联2412410

朱建华中国22524015帕克林前苏联2382380蔡舒中国22424117斯通斯美国234233-1福斯贝里美国2242317张宏伟中国216212-4周忠革中国2262337科斯塔迪诺娃保加利亚2092112周忠革中国2202233李继洪中国2052

072毕宏勇中国2162215石润民中国204203-1吉田考久日本2152238马新功中国2042051廖学松南韩2152238马超中国2102188注:(1)Hbar是横杆的高度.(2)Hpk是身体重心腾起的最高高度.第51页,共55页。腾空过程中肢体与横杆的距离表3-

18身体重心达最高点瞬间(单位:cm)运动员成绩头左肩右肩左髋右髋左膝右膝左踝右踝优秀运动员201—220-13.50.4-1221624-45-43倒7式选手204—216-28.5-7-823131817-62-41表3-19膝关节达最高点瞬间(单位:cm)运动员成绩头左肩右肩左髋右髋左膝右膝

左踝右踝优秀运动员201—220-36-27-39-12-21373444倒7式选手204—216-60-31-45-2-7393671第52页,共55页。优秀运动员过杆时间表3-20优秀运动员过杆时间(单

位:秒)姓名成绩时间姓名成绩时间姓名成绩时间张宏伟2160.395周忠革2200.478张雪牛2100.478李继洪2050.333毕宏勇2160.458曾宏宇2100.437石润民2040.416周忠革2140.437黄智琪2050.478马新功2040.4

16马超2100.458郝忠伟2050.499(倒7式)李恺2100.478刘彤2010.458平均值0.390.466第53页,共55页。杆上四个时相肢体角速度的变化表3-21杆上四个时相肢体角速度的变化(单位:度/秒):━━┯━━━━━━━━

━━━━━━━━━━━━━━━━━━━━━━━━━类别│时相左臂右臂头躯干左大腿右大腿左小腿右小腿──┼─────────────────────────────────优│肩达最高点365.7-166.1-329.5-267.4-133.2138.016.510.5秀│重

心达最高点-131.4120.4-64.6-208.4-211.7-201.8147.217.6选│膝达最高点178.4-216.2360.8115.0-500.5-458.7-538.9-648.9手│

踝达最高点74.3262.0266.740.5-312.4-175.3-723.4-698.5──┼─────────────────────────────────倒│肩达最高点113.4316.5-386.4-374.5-133.9119.936.741.1式│重心达最高

点-134.476.6-68.7-238.4-225.4-148.1116.857.9选│膝达最高点180.7-212.2429.5132.9-584.6-570.5-682.5-678.1手│踝达最高点111.12

53.7392.724.2-368.8-261.9-731.0-709.2━━━━━━━━━━━━━━━━━━━━━━━━━━━━━━━━━━━━第54页,共55页。杆上四个时相肢体的线速度变化表3-22杆上四个时相肢体的线速度变化(单位:米/秒):━━━━━━━━━━━━━━━━━━━━━━━

━━━━━━━━━━━━━类别时相左臂右臂头躯干左大腿右大腿左小腿右小腿────────────────────────────────────优肩达最高点3.274.234.213.763.883.313.223.27秀重心达最高点2.783.553.663.313.

464.093.272.78选膝达最高点3.523.243.932.934.684.624.773.52手踝达最高点3.574.382.702.913.204.535.943.57────────────────────────────────────倒7肩达最高点

2.874.994.563.973.953.593.152.87式重心达最高点3.153.583.783.643.553.313.503.15选膝达最高点3.143.034.123.565.274.785.003.14手踝达最高点3.744.132.633.294.497.077.16

3.74━━━━━━━━━━━━━━━━━━━━━━━━━━━━━━━━━━━━第55页,共55页。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