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欣赏 《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片段)》教学设计3-八年级下册音乐【沪教版】.docx,共(5)页,21.26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48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四单元—中华乐韵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介绍音乐家“阿炳2、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3、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十面埋伏》了解不通民族乐器演奏形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乐曲和学习音乐小知
识、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体会其时而宁静悠远时而雄姿勃发的音乐情绪,了解不通时期民族歌乐曲的特点,从而激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2、难点
:学习了解写作手法“鱼咬尾”四、教学过程:1、介绍音乐家“阿炳”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
首民间乐曲。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2、布置问题,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注意整首乐曲情绪、旋律、速度、节奏的变化,要把
阿炳的人生经历放到曲目当中体会。)3、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1)视频欣赏《二泉映月》(2)《二泉映月》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影响;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
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
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3)《二泉映月》中运用了我国民间乐曲中旋律发展常用的手法“鱼咬尾”,他的特点是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
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4)引导学生在教材当中找到鱼咬尾并标记出来;过渡:二胡曲目大多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比较凄凉的,
二胡独特的音色把这种悲凉的情感表现的淋漓精致,接下来我们欣赏另一种我国传统乐曲-琵琶,看它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听觉视宴;4、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1)讲述历史故事:秦汉末年,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202年,楚汉双方已
经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决战时,刘邦以30万的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项羽因寡不敌众,在乌江边自刎,汉军取得了胜利。这首乐曲就是根据这段历史事件概括谱写而成。(2)乐曲分为三段,让学生分段欣赏。感受其中速度,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的
异同。(3)欣赏视频;(4)再次聆听音乐,回答书上三个问题。《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乐曲结构完整,艺术形象鲜明,气势雄伟激昂,是琵琶舞曲的巅峰之作。它出色的运用音乐语言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是一幅生动的感人的古战场音画。五、小结:《十面
埋伏》是琵琶舞曲的巅峰之作,前面我们欣赏到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我们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是国之魁宝,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让中国民族音乐能够发扬光大,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