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课件

PPT
  • 阅读 8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3 页
  • 大小 206.512 KB
  • 2022-12-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课件
第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4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课件.ppt,共(43)页,206.512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23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7章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掌握关系模型的定义;•掌握SQL数据定义语句(CREATE)•掌握SQL数据插入语句(INSERT)•掌握SQL数据查询语句(SELECT);•了解关系运算的概念和规范化设计方法•了解SQL数据操纵功能(

ALTERDELETEUPDATEDROP)•了解SQL数据控制功能(REVOKEGRANT)本章学习要求7.1关系模型7.1.1关系模型的定义•关系型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数据模型而创建的数据库。关系模型中的实

体和实体间的联系都用关系(二维表)表示。•关系模型包括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个部分。1.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基本数据结构是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形式上就是一张行列结构的二维表–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域

(domain)–元组的总数称为关系的基数实体•一个具体的关系可以简单地以关系名及其属性列表来表示下表中的教师实体的关系数据模式可以表示为:教师(工号,姓名,性别,系别,职称)•关系数据模型和数学中的关系概念区别:(1)元组个数为无限的关系没有

现实意义,所以关系数据模型中的关系应该是有限集合。(2)数学中元组的值是有序的,而关系模型不强调这种有序性,并通过对关系的各列添加属性名来取消这种有序性。2.关系的性质根据关系的定义,关系应具有如下性质:•(1)列应为同质。即每一列中的属性

值的数据类型必须相同,来自同一个值域。•(2)不同的列可以来自同一个值域,但属性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名。•(3)列的次序无关实际意义,可以任意交换。•(4)不可以有完全相同的元组,即集合中不应有重复的元组。•(5)行的次序无关实际意义,可以任意交换。•(6)属性值必须

为原子分量,不可再分。3.主键和外键•(1)候选键(candidatekey)如果关系中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的组合的值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而它的任何真子集均无此特性,则称这个属性或属性的组合为该关系的候选键。极端情况下,候

选键包含全部属性,则称为全键。•(2)主键(primarykey)一个关系至少应具有一个候选键,也可能有多个候选键,选择候选键中的一个为主键。包含在主键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不包含在主键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3)外键(foreignkey)如果关系R1中一个属性或属性的组合Xn与关

系R2中的主键的数据对应,则称Xn为关系R1关于R2(R2可以为R1自身)的外键。•例7-1:对于如下的“教学记录”数据库(有下划线的属性为主属性),假定同一个教师可以讲授多门课程,不同班级的同一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教师(工号,姓名,出生年月,单位,性

别,职称)班级(班级编号,人数)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先修课程编号)课表(课程编号,工号,班级编号)4.关系的完整性约束•(1)实体完整性(entityintegrity):在一个关系中,主键的所有主属

性都不得为空值•(2)参照完整性(referentialintegrity):关系中元组的外键取值只能等于所参照的关系的某一元组的主键值,或者为空值。•(3)用户自定义完整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关系设定约束条件7.1.2关系运算•1.传统的集合运算如果关系R1和关系R2

同为n度(即都有n个属性)相应的属性取自同一个值域(1)并•将两个关系中的所有元组合并,删去重复元组,组成一个新的关系•在关系数据库中,通过并运算可以实现元组的插入(insert)。(2)差•从R1中删去与R2相同的元组,组成一个

新的关系•在关系数据库中,通过差运算可以实现元组的删除(delete)。(3)交•R1和R2中取相同的元组,组成一个新的关系(4)广义笛卡尔积•通过先差运算再并运算可以实现元组的更新(update),通过广义笛卡尔积可以实现两个实

体集的连接。2.专门的关系运算•(1)选择从一个关系中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2)投影从一个关系中选出指定若干属性的操作称为投影•(3)连接把两个关系中的元组按照一定条件横向联合,形成一个新的关系“纽带”是两个关系的公共字段或语义相同的字段。7.1.3规范化设计方法•所谓数

据库的规范化设计,就是在进行关系模式设计时,通过投影或分解操作剔除属性间的不良依赖,将低一级的范式(NormalForm)向若干高一级范式转化的过程。•常见的方法通过E-R图进行概要设计基于关系规范化理论进行设计•

于1971年由关系数据模型的创始人E.F.Codd首先提出E.F.Codd提出了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1974年Codd和Boyce共同提出了BCNF规范化程度更高的还有4NF、5NF1.第一范式(1NF)(1)“不可以有完全相同的元组,即集

合中不应有重复的元组”。这一点可以通过主键的主属性非空及主键的唯一性保证;(2)“属性值必须为原子分量,不可再分”。2.第二范式(2NF)如果一个关系属于1NF,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则称该关系属于2

NF。不符合2NF要求的关系符合2NF的关系3.第三范式(3NF)•如果一个关系属于2NF,且每个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主键,即非主属性之间无依赖关系,则称该关系属于3NF。不符合3NF的关系•规范化的优点避免数据的插入、

删除和更新异常,确保数据的一致性避免数据的冗余,使数据库的结构简洁、明晰当关系模式完全属于3NF,用户对记录值进行更新时就无须在超过两个以上的地方更改同一数值•规范化的缺点关系模式中表的数目一般会有所增多DBMS进行连接查询时系统的复

杂度和运行时间都有所增加7.2结构化查询语言SQL7.2.1SQL语言概述•1.SQL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由Boyce等人在1974年提出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querylanguage,SQL)–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

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指定为国际标准2.SQL语言的组成及特点(1)SQL语言的组成•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itionlanguage,DDL),用于定义数据库

的逻辑结构,包括基本表、索引和视图•数据操纵语言(datamanipulationlanguage,DML),用于数据查询和数据更新(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控制语言(datacontrollanguage,DCL),用于对基本表和视图的授权、事务控制语句等(2)SQL语言的特点•集

数据的定义、操纵和控制功能于一体;•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高度非过程化,路径选择及处理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既可独立使用,又可嵌入到高级语言中使用;•只含九条核心语句,结构化很强;•类似自然语言,易学易用。

3.SQL对关系模型的支持SQL视图1视图2基表1基表2基表3基表4存储文件1存储文件2外模式内模式模式注意:不同的RDBMS对于SQL的支持在具体方式上有所不同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模式(Schema)–数据

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反映的是数据的结构及其联系–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与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无关–与具体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无关外模式(ExternalSchema)•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数据库用户

(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内模式(InternalSchema)•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

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记录的存储方式(顺序存储,按照B树结构存储,按hash方法存储)•索引的组织方式•数据是否压缩存储•数据是否加密•数据存储记录结构的规定•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三级模式与二级映象•三级模式是对数

据的三个抽象级别•二级映象在DBMS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外模式/模式映象•定义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每一个外模式都对应一个外模式/模式映象•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中外模式/模式映象的用途•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当模式改变时,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有关的外模式/模式映象,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模式/内模式映象•模式/内模式映象定义了数据全局

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说明逻辑记录和字段在内部是如何表示的•数据库中模式/内模式映象是唯一的•该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模式描述中模式/内模式映象的用途•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例如选用

了另一种存储结构),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模式/内模式映象,使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不受影响。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7.2.2SQL数据定义功能•SQL的数据定义功能主要包括定义基表和定义索引。1.定义基表–定义基表就是定

义一个表(关系)的数据结构和完整性约束,包括指定表的名称、表的属性名称、属性的数据类型以及完整性约束条件。–定义基表使用SQL中的CREATETABLE语句,其一般形式如下:CREATETABLE<表名>(<列名1><数据类型>[<列级完整性约束条件>][,<列名2><

数据类型>[<列级完整性约束条件>]]……[,<列名n><数据类型>[<列级完整性约束条件>]][,<表级完整性约束条件>]表例常用SQL数据类型例7-5:创建“学生管理”数据库,包含STU、CLASS和SGRADE表,其中:STU表由学号、姓名、性别、

系别、生日5个属性组成,主键为学号,姓名不能为空;CLASS表由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先修课程编号、学时、学分5个属性组成,主键为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唯一;SGRADE表由学号、课程编号和成绩3个属性组成,主键为(学号,课程编号)。①创建STU表的SQL语句CRE

ATETABLESTU(学号TEXT(7)PRIMARYKEY,姓名TEXT(16)NOTNULL,性别TEXT(2),系别TEXT(10),生日DATE);②创建CLASS表的SQL语句CREATETABLECLASS(课程编号TEXT(3)PRIMARYKEY,课程名称TEXT(20)UNI

QUE,先修课程编号TEXT(3),学时SMALLINT,学分SMALLINT);③创建SGRADE表的SQL语句CREATETABLESGRADE(学号TEXT(7)REFERENCESSTU(学号),课程编号TEXT(3)REFERENCESCLASS(课程编号),成绩SMALLI

NT,PRIMARYKEY(学号,课程编号));•添加自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方法2.修改基表修改基表使用SQL中的ALTERTABLE语句。例7-6:对例7-5所创建的数据库做如下修改:(1)向STU表中添加联系电话字段;ALTERTABLESTUADD联系

电话INT;(2)将联系电话字段的数据类型修改为字符串类型;ALTERTABLESTUALTER联系电话CHAR(11);(3)删除刚才添加的联系电话字段;ALTERTABLESTUDROP联系电话;

注意:在对基表结构进行修改时需要先将基表关闭3.删除基表使用SQL中的DROPTABLE语句可以删除不需要的基表•如果所要删除的基表中含有被其他基表引用的字段,需要先将其他基表中的REFERENCES约束删除,才能进行基表的删除•DROPTABLE语句的一般形式为:DRO

PTABLE<表名>;例7-7:删除SGRADE表。DROPTABLESGRADE;4.定义索引•为了加快查询速度和有序输出,可以在一个基表上建立一个或多个索引(index)•索引属于物理存储路径的概念,RDBMS在存取数据时会自动选择合适的索引作为存取路径。•定义索引使用SQL中的CR

EATEINDEX语句,其一般形式如下:CREATE[UNIQUE]INDEX<索引名>ON<基表名>(<列名1>[<次序>][,<列名2>[<次序>]]…);说明:(1)UNIQUE表示每一个索引值只对应唯一的数据记录;(2)<次序>用于指定索引的

排列次序为升序还是降序,其中ASC为升序,DESC为降序,缺省值为ASC;(3)索引可以建立在表的一列或多列之上,各个列之间用逗号分隔开;(4)不必对主键建立索引。例7-8:在例7-5所创建的表上创建索引,使STU表中的记录按生日从小到大排序,使SGRADE表中的成绩按从大到小排序

。CREATEINDEXS_生日ONSTU(生日);CREATEUNIQUEINDEXS_成绩ONSGRADE(成绩DESC);5.删除索引•删除索引使用SQL中的DROPINDEX语句,其一般形式如下:DROPINDEX<索引名>

;例7-9:删除STU表上的索引S_生日。DROPINDEXS_生日;实践和作业•实验16.1基表的创建和数据的插入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