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docx,共(10)页,87.624 KB,由厚德载物追求卓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86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观潮【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
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
和阅读能力。【教学理念】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
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
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阔”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据
说”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古诗《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
相关的句子。过程与方法:学会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写具体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感受自然之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知道课
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
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江大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其他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钱塘江的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关于钱塘江的资料。)2.出示课件2:补充资料——潮汐通常指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师:你们想不想去看精彩的大潮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课。(板书课题:1观潮)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借助诗句和补充资料,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
以来就被人们称颂,也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出示课件3,提出读书要求:(1)自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词典。(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2.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先
指名让学生认读,再齐读。分小组合作认读生字,相互说出自己识字和记忆生字的方法。预设生1:我们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如“屹、浩”的读音分别是yì、hào,组词分别为:屹立、浩然。预设生2:“崩”是后鼻音,读音的韵母是eng;“震”是前鼻音,读音的韵母是en。预设生3
:我在学习“昂”的时候,除了组词“昂首挺胸”,还可以通过做昂首的动作来记忆。对于“鼎、沸”,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沸”是锅里的水烧开了。预设生4:我是通过辨析法识记生字的,比如“崩”与“棚、蹦”进行辨析记忆,“震”与
“晨、振”进行辨析记忆。有的字可以通过换偏旁来记忆,如“屹”,可借助熟字“吃”换偏旁来识记。师:你们总结得真好,在书写时要关注字的结构。比如“据、堤、盼、滚、堵、犹”是左窄右宽;“崩、震、霎”是上扁下长,上收下放,注意上下部分要写紧凑。(2)理解词语。①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②齐头并进:多
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③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④昂首东望:抬头仰望东方的意思。⑤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⑥横贯江面:从江此岸直通到彼岸。(3)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来写的。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开指导,能及时了解学生
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汇总: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总分关系。2.小组讨论分层,并概括大意,相机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
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去后江面的景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
文的整体脉络。四、背诵第3--4自然段。师:背诵课文的时候,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在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熟读,直至背诵。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很快地移来—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提示:背诵课文时要学会自主总结,和同
学交流有效的背诵方法,相互学习,养成熟读成诵的良好习惯。设计意图: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进行背诵,再在熟读课文、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出示课件5: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
的资料。设计意图:搜集资料使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4.读古
诗《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观潮的情景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2.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第一句,即第1自然段。)3.出示课件6:想一想,“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第一个“观”指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第二个“观”是看的意思。)4.你能用“观潮”和“天下奇观”这两个词语说一
句话吗?(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许多人来观潮。)二、分段感悟,体会情感。出示课件7: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1)用“”画出描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人们心情的句子
。描写江面景象的句子: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感受潮来前的平静和江面的开阔。描写人们心情的句子:大家昂首东望,等着,
盼着。师:通过“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些词语可以感受人们盼望大潮早点儿来的急切心情。(2)再读第二部分,想象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2.学习第三部分。出示课件8: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读第三部分
,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1)知潮声。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②出示课件9: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了解到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看到“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到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2)知潮形。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课件10: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
水墙。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②四人一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③再次播放“潮来时”的录像(即课件8),感受大潮的壮观的景象。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
大潮的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3)知其序。出示课件1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相关词语。(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
换的词语互相说说。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拉长,变粗。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找出
文中体现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预设生1:我从“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感受到了潮来时声音的宏大、气势的逼人,太震撼了。预设生2:我读“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词句时,脑海里浮现出大潮由远及近的气势变
化,真是太壮观了。3.学习第四部分。(1)轻声朗读第四部分。思考:潮去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
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体会出大潮之汹涌。)(2)读出自己的体会。预设:即使是退潮,浪还是这么大,“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这么大的气势,真想去钱塘江体会一下。三、读古诗《浪淘沙》(其七),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1.指名读一读。2.小组合作后汇报。这首诗描写的是
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先让学生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再让他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出示课件12: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2.作者为什么能将如此精
彩的“天下奇观”展现在我们面前?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等特点进行描写。)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现在你还觉得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
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调动多种感官,这才是真正的“观”。)【板书设计】1观潮【教学反思】《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
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
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一、激发兴趣。都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
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
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
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