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6)页,2.210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6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4密度与社会生活(鲁科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应用密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具体来说,本节从密
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渗透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具有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思
维比较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物理这门课也充满兴趣。在学习本节知识前,学生对密度这一物理量的定义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基本的密度计算也能基本应对。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
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2、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3、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
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尤其明显。2、学生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
际的学习方式。四、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五、教学难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因为水的反常膨胀现象生活中不常见,学生易受热胀冷缩的习惯思维影响,将理论和实际脱节)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引入新课:视频:天气预报师:从视频中我们我们得知宁夏近两天又有风,而在宁夏经常刮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老师应用小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实验:演示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引出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探究。(二)新课教学:一、探究物质的密度与温
度的关系1.探究物质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水中和热水中。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实验二:按课本图113页5-4-2将小试管里装满染红色的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橡
胶塞塞紧瓶口,在试管的液面处做一个记号。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有什么变化?再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有什么变化?结论:由以上实验可知,温度能够物质的密度。一定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体积变
大,密度减小,反之密度增大。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情况、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利用视频引入,学生熟悉的宁夏天气,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观察实验:举手抢答自己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抽小组分享探究成果1.具体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2.留心生活是学好物理的前提。3.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
中结合理论分析培养理论结合实际现象的能力。2、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提问:观察两张图片有什么发现?3.回归引课:解释风的形成利用小视频,规范学生的表达。4.学以致用:暖气的安装和空调的安装(多
媒体展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举手抢答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并规范语言西沃5展示图片,使得分析实验过程更为直观,并得出结论。前呼后应,利用小视频规范语言表述。分享预习微课视频过程中使得学生体验到自己预习成果的喜悦。二、鉴别物质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有关密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下四个问题。1.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确定金元宝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2.请同学们帮忙鉴别一下老师的这个金项链是不是真金的?3.如图所示,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碑心石是
一块竖立的整块花岗岩,高14.7m、宽2.9m、厚1.0m、它的质量约为多少?4.老师在早市买到的鲜牛奶是用袋装并且按照质量计算钱的,可是我们平时喝牛奶是按体积的,现在卖牛奶的人告诉我一袋牛奶3斤,请同学们帮老师计算出这些牛奶的体积是多少
?三、学以致用带着物理知识走进生活:盐水选种、鸡尾酒小组选种五、课后思考1.在我国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用水,有时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请解释,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2
.孔明灯如何放飞,利用密度的什么知识?小组随机分配题目,拿到问题,小组合作完成本组的问题,分配任务,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随机抽取问题,每个小组的问题不一样,一个小组解决一个小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每个问题快速解决,最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达到一定的质和量。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抓拍典型错误
通过西沃5上传照片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个人的表达和讲解能力,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完善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培养物理结合实际生活的能力,使得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观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板书设计:七、教学内容预设1、本节教材中没
有安排演示实验,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物理规律,学习物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己设计补充了一个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2、本节内容主要是应用密度知识,但要涉及到计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运算能力还较差(
特别是单位换算和指数运算),所以在课堂上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计算上,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很紧。我认为若课上时间不够充分时,可让学生把的两个思考和一些计算留作课后习题进行检测和巩固本节内容。教学反思本节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用于生活”,密度与温度是难点,密度与物质鉴别是重点,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
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也是促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更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实验中探究
得出物质密度和温度的关系,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依据密度公式能够求出哪些物理量,自然与密度的应用联系起来思考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把它与所见、所闻联系起来,通过实验并小组讨论分析来了解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情境问题来具体研究密度在物质鉴别中的应用:密度可以
鉴别物质,鉴别物质的材料以及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解决,真正的做到了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导的新课标改革教学,同时利用西沃5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了课堂生成的问题更直观的进行解决。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密度与社会生活一、物质密度与温度关系:1、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2、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二、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2、简单计算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达到了物理“缘于生活而又
高于生活”,学以致用的物理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前预习找到的例子并解释这些现象做成微课,进一步对这些实例按照各自牵扯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每个小组对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实验并分析,让学生能更充分的感受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课堂上发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够熟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设计的问题较多,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我今后课改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对学生作业的检查时发现,小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要求预习并达到预习的效果。对于今后教学中对学生的预习,加以引导和要求使得学
生在预习中享受预习成果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