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课件

PPT
  • 阅读 34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3 页
  • 大小 1.160 MB
  • 2022-11-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飞向未来】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课件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课件.pptx,共(63)页,1.160 MB,由飞向未来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章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第四节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第四节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简介☺生平简介:皮亚杰〔

JeanPiaget1896—1980〕,20世纪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的所长。1918年(22)获博士学位1921年受瑞士日内瓦大学邀请任卢梭研究主任及后任所长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著作40多本专著200多篇文章最重要

的著作是《智力心理学》▪1、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又有阶段。▪第二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二)儿童智

力发展阶段理论▪第三,各阶段出现有一定的次序。▪第四,前一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第五,两个阶段之间非截然划分。(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2、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知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

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获得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屏幕效应”、“隧道效应”形成了因果联系(1)感知运

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

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直觉思维阶段(4~7岁)主要智慧(认知)特点☺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直觉性(concrete)☺泛灵论(Animism)☺自我中心言语(2)前运算阶段(2~7岁

)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自我中心(egocentrism)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CDBA(2)前运算阶段(2~7岁)自

我中心☺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2)前运算阶段(2~7岁)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性(co

ncrete)•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如:通过数手指和摆弄糖果等实物来计算,识字要有图片或事物才能理解字义。(2)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Animi

sm)•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

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2)前运算阶段(2~7岁)(2)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Animism)☺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对事物之间

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国外有些心理学家

不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虽具有泛灵思想,但不普遍。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

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12)☺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一个特定概念特点:•观念性:是一种内化的动作,既能在头脑

中进行思维。•守恒性:能在变化的情况之下,把握事物的本质。•可逆性: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即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如1+1=2,它的相反就是2-1=1•系统性: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具体运算:这种思维一般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运算是零散的不能组成一个结构整体。☺主

要认知特点:具体的逻辑推理守衡性(conservation)群集结构(groupment)(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守恒(conservation)能在变化的情况下把握事物的本质。☺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

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3)具体运算阶段(

7-11、12)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AB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基本原理:

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B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12)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

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B两块分放两边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BAB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

3岁)群集结构☺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2、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3、对应、矩阵(3)具体运算阶段(7

-11、12)☺群集结构:用数理符号表示为:组合性•A+A'=B(动物+植物=生物)逆向性•A+A'=B的逆向性为:B-A=A'结合性•(A+A')+B=A+(A'+B)同一性•A-A=0(鸟出了鸟=零)重复性•A+A=A(动物+动物=动物)(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具体运算阶

段:总结☺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

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能够和老师讨论代数问题的14岁少年☺认知特点假设—演绎思维。指不仅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进行思维。•例如,“如果这是第9教室,那么它就是4年级。这不是第9教室,这是4年级

吗?”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指运用符号的思维,也称命题思维。•例如,中学代数学习就需要抽象逻辑思维。中学生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指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分离出所有有关的变量和这些变量的组合,•例如,问儿童:决定钟摆的摆动速度的因素是什么?这里涉及摆

的长度、摆锤的重量、推动摆锤的外力和摆锤离中心线升起的高度。前运算儿童不能系统操纵某变量,同时控制其他变量去解决问题。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通过系统探索,解决这个问题。(4)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题内思维:能够产

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的命题)☺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4)形式运算阶段发展阶段观点总结☺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

辑思维四、皮亚杰心里发展观评价☺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创造了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新方法(临床法)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评价☺局限性☺在着生物学化倾向。适应、图式、同化、顺应☺对认知发

展阶段的质疑。☺忽视智力发展中的社会因素研究。对社会因素理解狭窄。认为智力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成人的干涉或有计划的教育你能超越儿童自己的发生时间表。☺思考题:分析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简介☺艾里克·艾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94)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因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维克(Harwich)。☺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一)简介☺

1、教学和研究经历1933年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1936-1939年间,艾里克森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通过对苏语印第安人教育子女的观察,进一步意识到社会文

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1939-1944年,艾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1951-1960年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精神病学教授。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

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2、主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1950大力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讨论了自我机制,初步形成了“自我心理学”体系.☺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58促使心理历史学的正式诞生☺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领悟与责任:1964☺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杰斐逊演讲集:1974☺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1977☺生命周期的

完成:1982(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人格的发展依照渐成原则进行,依个体与社会关系,将个人的一生分成八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发展任务:发展积极品质,克服消极品质自我发展的两种对立观:危机的化解与否—发展危机也是发展转机。•

危机化解——个体趋向积极方向发展,否则消极方向发展。自我发展处于两极之间:积极居多着,发展顺利;反之,可视为发展障碍。(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阶段人际关系基本心理冲突(危机)发展任务(教育要求)婴儿期(0-2)母亲信任对不信任Trustvs.mis

trust学习信任—希望(母亲积极关注照料,满足婴儿需要)儿童早期(2-4)父母亲自主对羞耻、怀疑Autonomy.vs.shameanddoubt成为自主者—自我控制和意志(父母对儿童态度既要宽容、又要

严格)学前期(4-7)游戏家庭主动对内疚Initiativevs.guilt发展主动性—方向和目的(鼓励儿童的好奇、探索,发展儿童主动性;威胁、嘲笑使其退缩羞愧)学龄期(7-12)邻居、学校勤奋对自卑Industry变得勤奋—能力(产

生于成人的关爱、鼓励鼓励与否)为将来成人后工作习惯、态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阶段人际关系基本心理冲突(危机)发展任务青年期(12-18)同龄小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identityvs.roleconfusion)建立同一性

(忠实)一生中最重要阶段,既是成人的准备期、又是儿童期心理上的合法延缓.成年早期(18-25)朋友、配偶亲密与孤独intimacyvs.isolation承担社会义务(爱情)成年中期(25-50)同事、家庭繁殖与停滞generativevs

.stagnation显示创造力(关爱)老年期(50死)全体人类自我完善与绝望期Integrityvsdespair达到完善(智慧)⚫自我同一性:也就是以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如、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镜中的我与现

实的我,甲地的我与乙地的我都是同一个我。青年期,个体意识分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建立自我同一性就是两个我的统一。(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自我同一性:是两种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现实自我通过改变达到理想自我;理想自

我通过修正与现实自我统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而同期的的结出,成年期的开始。同一性的形成对青年的自我成长来说,是一种挑战,无论对求学或就业的青年,都是很困难,如果不能化解这困难或危机,就产生同一

性危机,即走向同一性混乱。☺艾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机观,显然得自他亲身的生活体验,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三次危机:☺因姓氏的危机:本来自己以为姓洪伯格,后来知道自己是父亲的继子,心中十分痛苦;☺因种族的危机:本来自以为是德国人,后来发现因身为犹太人而受歧视时,心中十分痛苦

;☺因迷失的危机:高中毕业后失学失业,到处流浪,自我追寻中无法获得定向而深以为苦。(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信仰危机:他在晚期关心20世纪人的道德和政治问题。其后期研究已深入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棘手

问题,如黑人的社会地位、妇女作用的变更、青少年异常行为等。他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已超出了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与历史、政治、哲学和神学联系起来,其声望也超出了美国国界。•(1950年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即美国麦卡锡强

迫公民进行的反共宣誓)而被免去教授职位。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学教授,但艾里克森拒不接受,理由是其他教授也因同样“罪名”被免职了。)(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同一性混乱:内、外部之间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如“我掌握不

了某些生活”——退学、辞职,青少年犯罪,反社会。☺“繁殖”:生儿育女,工作中创造的事物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关心指导下一代。☺自我完善与绝望:如个人顺利通过前七个阶段,觉得生活充实,对社会有所贡献,产生一种完善感。这是对人类自我的一种后期自恋,一种同类之爱、

一种智慧结晶、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否则就有失败感和失落感。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三)埃里克生心理发展理论评价☺贡献:☺修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偏颇。艾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使弗的性和潜意识在人格发展作用中的错误思想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克服,改变了人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所持的消极、冷漠甚至反感态度

。☺扩大精神分析理论的范围。艾一开始就有意识把精神病理学扩展到正常心理学,甚至包括解释临床治疗在内的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得到高度评价。•他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等概念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概念,不仅对西方心理学,而且对精神病理学、教育学都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其次,他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发展了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首先,他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察自我,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艾的发展

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发展的二维性”,而不同于别人。☺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思辩性和经验性较强,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其次,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

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思考题: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通过访谈的方式,采用纵向研究,用十年的时间研究了10~16岁男孩的道德发展,在皮亚

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级六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对10多个不同国家的被试者进行调查,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岁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一)道德两难故事☺海太太患了一种特别的癌症,生命危在旦夕。经医生诊断

,只有一种药物可治,而该药只能在镇上一家药房买到。因为是独家生意,药房老板就把原价两百美元的药物,提高十倍,索价两千。海先生为了太太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四处求亲告友,也只能凑到半数。海先生恳求老板仁慈为怀,能够便宜一些卖给他,或者让他先付一千元取药,余款留下字据,稍后补足。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坚持要一次付现,海先生绝望离去。第二天夜里,海太太病情恶化,海先生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破窗潜入药房,偷走了药物,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先生的作法对不对呢?讨论☺1.海先生

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海先生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海先生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海先生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先生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二)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阶段☺(2)习俗道德水平(10岁-15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

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道德水平(15.16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根据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判断过错的标准不是

行为本身的性质,而是遭受惩罚或造成破坏的程度。☺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阶段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是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对等观念。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支持偷药偷药不算是什么坏事,因为他准备付钱了;他没有带走其他的东西

或造成其他的伤害,而且他拿走的药物实际价值只有200美元。☺反对偷药他拿走药,没有得到对方的同意、、、、、、偷窃是犯罪的行为。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阶段☺支持偷药他没有对药剂师做出任何伤害行为,他以后可以把钱还给他,如果他不想失去妻子,就应该去偷药。☺反对偷药药剂师没有错,他也

是跟别人一样希望赚钱。(2)习俗道德水平(10岁-15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儿童更加广泛地注意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每个社会成

员都应当严格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支持偷药偷窃行为是不好的,但是他的行为是一个好丈夫应该做的,不能受到指责,如果他不挽救他的妻子那才值得批评。☺反对偷药如

果妻子死了,他不应该受到指责,如果他没有为了妻子去偷窃,我们仍不能说他无情无义,药剂师很自私无情,海因茨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了。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支持偷药如果药剂师对生命垂危的人

置之不理,是很不应该的。海的责任是挽救妻子,但是也不能因此违反门法律,他必须赔偿药剂师,并且应该受到处罚。☺反对偷药海挽救妻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采取偷窃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对的,不管什么情况下个体应遵守规则。(3)后习俗道德水平(15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为

定向。这一阶段的个体不再把规则,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灵活的,民主的,契约性的东西。只有那些经过民主程序符合公正原则的准则才是可以接受的。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认识到

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维持秩序可能带来的弊端.开始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类普遍的价值标准来判断道德行为。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支持偷药在判断偷窃是否违反道德之前,我们必须整体的考虑整件事情。当然偷窃是违法的,而且海也知道没有法律支持他的行为。

但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偷药也是可以理解的。反对偷药法律反应了人们应该如何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海有责任遵守这些规定。不能说海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也不能说是对的。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支持偷药当个体必须在破坏法律和挽救生命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挽救生命的更高原则使偷药行为在道德

上是正确的。☺反对偷药在癌症病例很多而药物缺乏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正确行为应该是为人所认可的,海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违反法律行为,而是应该根据他所认为的一个公平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去行动。(三)柯尔伯

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应用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

童的道德发展。思考题☺1皮亚杰认知发阶段有哪些?有何特点?☺2.埃里克森把个体发展分为哪八个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含义?☺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飞向未来
飞向未来
分享知识,成就未来
  • 文档 684
  • 被下载 5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