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心理卫生PPT课件.pptx,共(27)页,103.882 KB,由飞向未来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心理卫生MENTALHEALTH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晋碚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一)心理卫生的意义与目的:•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并促进精神的健康。•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儿童——促
进心理的正常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人——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各种病态心理的产生。•心理卫生的目的——培养出不但具有适合当前环境的个体,而且是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个体。在我国,心理卫生工作大致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普及心理卫生教育;•2、参加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
、进行健康人的心理保健;•4、研究各种有害的心理社会因素;•5、培养和训练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二)、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1、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2、心理健康及其标准:MASLOW和MITTELMANN提出的10条标
准:•(1)充分的适应力;•(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有能力作适度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9)在不
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我国学者提出的8条标准:•(1)智力在常态分布曲线内及对客观事物能作正常反应;•(2)心理与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
相符;•(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5)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境相适应;•(7)不违背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得到
适当满足;•(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我”与现象我之间差距不大。•*:能大体上符合上述标准,应被视为正常人。•有学者认为,可从一个人的行为评估其心理是否健康:•1、心理表现与环境必须同一;•2、心理与行为必须保持完整性;•3、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性
;(三)心理保健措施:1、心理保健的原则:(1)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对“我”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核心就是做到自知和自爱。要真正做到自知和自爱,须:•A、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培养自知力,但又非衡量自己的唯一尺度;•B、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C、认真对待自己的功和过;•D
、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应随时调整。(2)保持社会功能良好:•要不断地去适应复杂的环境;(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A、真诚的鼓励与赞美;•B、从团结愿望出发,善意的指正;•C、尊重别人人格,不把意见强加于人。(4)
要积极参加劳动实践:通过积极劳动,才能保持心身健康。因:①劳动促进个体心身两方面的发展;②通过劳动和现实保持紧密联系,实现理想,纠正空想;③劳动使人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和摆脱过分的自我注意;④劳动的成功与
成果,使人认识到生存的价值。2、心理调节:•为使心理平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进行适当的、主动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故控制和调节情绪,使之推迟发作或发作适可而止是心理调节和控制的最基本点。•培养注意情绪生
活、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紧张的适度是极为重要的。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一)优生与胎教优生与提高人口素质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与遗传和胚胎期的发育有关。孕期的行为举止尤其是情绪变化都会涉及到胎儿。胎教的主要方法是音乐训练。胎儿愿接受的是低沉委婉的音乐。(
二)儿童期心理卫生1、乳儿期心理卫生:从出生到1岁为乳儿期。是否喂母乳,不仅是营养问题,更重要的是情感问题。乳儿对情感的需要与吃奶的需要同样重要。抱孩子,不仅可使其享受爱抚,发展良好的情绪,而且可使其智力发展也有益。2、婴儿期心理卫生:1-3岁称婴儿。此时,自我意识发展了,心理问题
增多。(1)断奶的心理问题;(2)对大小便的控制训练:一般从2岁半开始;(3)不要吓唬孩子:吓唬孩子,不利于心理卫生。3、幼儿期心理卫生:3-6、7岁(学龄前期),首先要摆正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1)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2)正确对待处理幼儿的口吃和遗尿;(3)正确对待
孩子的过失的错误;(4)支持孩子多做游戏。•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卫生:•6或7岁~11或12岁为学龄初期;•(1)做好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要防止出现适应困难和学校恐怖;•(2)不要培养标准儿童:此类儿童无独立的能力,无独立见解,不能很好地适应
环境;•(3)不要给儿童:“加码”。•“新儿歌”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南方日报——1998.6.19(三)
青春早期与青春(年)期心理卫生:•1、青春早期(学龄中期):在女性为11岁或12岁~14岁或15岁,男性则迟2年左右,然后过渡到青春期。此期身、心急剧变化,情绪波动大、经验少,认识事物片面且绝对化。“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2、青春期:发育接近到成熟,人格特征接近完善,思想活
跃,求知欲强,同社会联系广泛,同龄人的影响大于父母,往往过高地或过低地评估自己。•3、中年期心理卫生:30~55岁或40~60岁。身心从成熟走向衰老,在社会、家庭中担任重大责任,心理冲突和困扰发生较重且频,心理问题突出
:(1)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2)中年丧偶与再婚;(3)望子成龙但不一定如愿;(4)亲子关系与两代间差异;•中年人要注意:(1)量力而行;(2)修身养性;(3)陶冶性情;(4)学会放松技术。•*:更年期心理卫生:45或50岁至55或60岁。此期,心、身开始衰退
,内分泌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反应变迟缓,部分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4、老年期心理卫生:在生理衰退的同时,心理活动也起着明显变化。如近事记忆下降、抽象思维能力下降,情绪易波动,性格改变等,衰老与体弱多病、离退休,生活方式的变化
,生活事件均老人的心身健康带来明显影响。•老人要:(1)提高心身健康水平;(2)维持与社会接触;(3)有独立支配的经济收入;(4)家庭和睦;(5)生活富于艺术;(6)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7)从战略观点预测或规划老人问题。
三、家庭心理卫生•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最基本职能是组织、繁衍生息、满足两性间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应注意的问题:•1、夫妻感情要融洽:夫主从型妻合作型类斗争型型无为型•2、性生活要和谐•3、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2)爷孙或婆孙关系:
(3)婆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