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开题报告.doc,共(12)页,106.000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300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英语1003班学生姓名:李聪聪学号:201004010306指导教师:曾宇钧2014年3月9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
献综述”)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此电子文档标
准格式(可从外语系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至少应包括5-8篇外文资料。
对于重要得参考文献应附原件复印件,作为附件装订在开题报告的最后。4.统一用A4纸,并装订单独成册,随《毕业设计论文》等资料装入文件袋中。1.文献综述: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50
0-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后应列出所查阅的文献资料。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国经济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大好形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旅游业成为中国对外展示
的重要窗口。(张婧,2010)机遇的同时也是挑战,这也对我国旅游业的对外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景点名称是游客对景点的第一印象,具有促进旅游发展,增进文化交流、增强读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等重要功能,因此学界对景点名称翻译研究的重
视尤显突出,研究成果丰富。目的论是德国学者费米尔(HansJ.Vermeer)于1978年在他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由于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并不完全符合译语读者的上述习惯,因此要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马玉红,2006)根据费米尔的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
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目的论还包括另外两个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
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王璟,2004)同样,也有目的论者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skopos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
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目的来自翻译活动的发起者(initiator)规定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包括需要译文的目的、原文、译文、收受者、使用译文的时间、地点、情形、交际媒介及译文应
有的功能等。”(朱浩彤,2006)第二代目的论者诺德(ChristianeNord)对目的论进行修正,提出了“功能+忠诚(loyalty)”的原则。“忠诚指的是目的语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属于一种人际范畴,指人与人
之间的社会关系。”(朱浩彤,2006)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纠正了激进功能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国内对目的论的研究吸收了国外研究成果的精华。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
翻译的实用性。(杨红娟,陈倩,2010)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薛金凤在《翻译目的论述评》中指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
要的目的。”(2008)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唐春英在《翻译目的论概述》中谈到“连贯法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文化背景下的语内连贯,换句话说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能够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忠实法则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语际连贯。”(2008)这三大原则构
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关于景点名称的功能,“旅游景点名称就像一个商品的品牌名称,一本书名,一部电影的片名,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译名可以瞬间抓住游客的眼球,打动游客
心理,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张慧,2010)孙丽媛在《浅谈中国景点名称的翻译》中归纳出旅游景点具有“提供该景点的基本外在信息,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反映当地语言特色,反映景点名背后为一段典故或历史名人等等。”(2008)“旅游景
点名称是对旅游景点特征的形象概括,对景点内容的介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提示性、指示性等功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由于景点名称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质,因而成为外国游客体验异域文化的焦点。”(范丽君,2010)“景点名称翻译的成则是点睛之笔,
会激发外国游客对景点和其独特文化的兴趣,提高旅游景点人文品位,促进旅游和文化交流的发展;败则影响景点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张建芳,彭治民,高扩昌,2009)由此可见,旅游景点名称具有吸引游者,反映景点文化内涵的重要功能。提及旅游景点名称的类别,界内研究颇多。最普遍的是将其分为自然景
观名称与人文景观名称。也有其他视角,常亮,王治江在《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中提到“旅游景点名称大致包括具体的地理名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及园林名称、含义抽象的景点名称(包括各种匾额)等三大类。”(2008)张婧在《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探究》中根据不同类别景点名称的特点
阐述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文中把旅游景点名称分为“以人名、地名命名的旅游景点和一些表示特定概念的特定景区名称、包含表示特定人名或地名的专有名称的景点名称,又包含通用名称的这类景点名称、专有名称和通名英译后都通俗易懂的景点名称、文化含义丰富的景点名称。”(2010)杨红英,马海滢则从新
的角度出发,以旅游景点名称的结构为视角,将旅游景点名称大致分为“专名、性状成分(属性名)和通名三部分,专名是专有名称或专有名词,通名是通用名称,用来指某一类事物以及其中特定的一个,性状成分是名称中重要的组成成分,通常表明
方位、序列、功能、性质等。”(2012)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1、专名+通名,如:柞水(专名)溶洞(通名),李自成(专名)行宫(通名);2.专名+属性名+通名;如:陕西(专名)历史(属性名)博物馆(通名);川陕(专名)革命(属性名)纪念馆(通名);3(.专名+通名)+通名
,如:红石峡(专名+通名)风景区(通名),法门寺(专名+通名)旅游区(通名);4(.专名+通名)+属性名+通名,如:曲江池(专名+通名)遗址(属性名)公园(通名),大雁塔(专名+通名)北(属性名)广场(通名)。”(2012)旅游景点名称属于公示语
,具有信息性和指向性,但其又不同于行政地名,杨红英,马海滢认为“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重要的一部分,兼顾旅游特色与地名的功能,旅游景点名称有着自身的特征:1.文本简洁,高度概括。作为一个名字,景点名称字数有限,文本十分简洁,便于游客识别与记
忆。尤其是用高度概括的中文,相对有限的结构类型可以表达出千姿百态的各类景观。2.富于美感,琅琅上口。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语言与文字也历经了千年的传承洗礼,旅游景点特别是历史文化类的景点名称更是富于美感和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3.地域分明,文化深厚。中国
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而景点名称也富有当地的文化内涵,名称的来由也各不相同。有的取名于当地地名,有的取名于历史典故,有的取名于神话传说,有的取名于景区特产,也有取名于景色特色。4.指向具体,融于环
境。景点名称的另一特点即是其所指均为具体存在而非抽象概念,且使用者往往就在现场。”(2012)谭利彬,左年念在《论景点名称的翻译》详细阐述了景点名称的语言特征“中国景点名称主要是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偏正词组形式,在这里,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200
6)曹博在《简谈韶关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中也提出“第一,旅游景点名称都有“专名”或者“通名”,比如“丹俊山”中,“丹该”就是专名,带有自己最显著的特色,而“山”就是用来区分一类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标志;第二,旅游景点名称都短小精悍,很少出现介词、连词等虚词,比如“珠现巷”,我们
不会把它称做“珠现的巷”或是“在珠现巷”。第三,旅游景点名称便于记忆,一般读起来不拗口。”(2007)总结起来,旅游景点名称的语言在其结构,风格上有其个性特征,另外,景点名称富含文化内涵,翻译时应特加注意。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
来决定。结合目的论,学界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方法研究成果丰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目的主要为传达景点信息,吸引游客。王奕在《论旅游景点的名称英译》中详细阐述了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方法“直译法。逐字翻译——这类景点名称中专有名称和通名英译后都通俗易懂,一般采用此方法。音译法。音译法
虽然信息功能差,但是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到景点名称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以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意译法。有些旅游景点文化内涵较丰富,简单的直译则不能将相应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这类景点名称在翻译时要突出其内在含义和相应的
历史典故,以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记忆。音译+意译。使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景点名称时,景点名称如属汉语“单名”,为了照顾音节和外国人的习惯读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园”等同时音译出来。”(2010)“遵循翻译理论,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原资
料的内容和风格,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同时又能让译文读者容易接受。旅游英语翻译通常用到的表达方法有音译、直译、意译、音译+直译、音译+释义。”(辛欣,2012)综上所述,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对旅游业发展及中国形象至关重要,要求我们以目的论为出发点准确把握好景点名称翻译的各个方面。学界对其的研
究讨论详细透彻,给旅游翻译发展带来重要的启迪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研究角度有待创新,挖掘更多的研究角度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参考文献[1]Benjamin,Walter.TheTaskoftheTranslator[A].InRainerShutleandJohnBi
guenet(eds)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C].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EugeneA.Nida.TowardaScience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3]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
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4]Nord,Christi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5]Nord,Christine.TextAnalysisin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1:28.[6]Newmark,Pe
ter(1991).TheCurseofDogmainTranslationStudies,LebendeSprachen36(3):105.[7]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Venuti,Lau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5.20.[9]Venuti,Laurence(eds.).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
er[M].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0.[10]Vermeer,HansJ.TranslationTheoryandLinguistics[M].Freiburg:Rombach,1983(
a):20.[11]常亮&王治.旅游景点名称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31-32.[12]曹博.简谈韶关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16-20.[1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旅
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3-35.[14]范丽君.从语言功能角度看景点名称英译———以“华清池”英译为例[J].文学界·语言研究,2010(6):57-58.[15]马玉红.从目的论看旅游资料的翻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
4-45.[16]孙丽媛.浅谈中国景点名称的翻译[J].科教文汇,2008(3):45-46.[17]唐春英.翻译目的论概述[J].世纪桥,2008(11):34-35.[18]谭利彬&左年念.论景点名称的翻译[J].英语研究
,2006.4(3):67-69.[19]王奕.论旅游景点的名称英译[J].英语广场,2013(11):3-5.[20]王璟.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2(6):46-47.[21]薛金凤.翻译目的论述评
[J].华章,2008(12):22-24.[22]辛欣.论旅游英语中景点名称的翻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12(2):43.[23]杨红娟&陈倩.翻译目的论介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6(2):23-25.[24]杨红英&马海滢.旅游景点名称专名英译———适应选择论视角[J].社科纵横,2012,27(1):66.[25]张建芳&彭治民&高扩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初步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
2009,3(23):24-25.[26]张慧.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模糊对等原则研析[J].商业文化,2010(8):45.[27]张婧.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探究[J].文史纵横,2010(4):33.[28]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111-11
2.[29]张莲.旅游景点介绍英译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27.[30]朱浩彤.“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6.2.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三、课题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四、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观光旅游,一方面他们来游览我国各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古迹,另一方面.他们
也希望通过旅游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这种了解更多的必须借助语言翻译才能达到。因此各地的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选择合适的理论指导以及加大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二、
课题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关于目的论,学界对目的论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如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或译者如何使文本达到翻译目的,或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研究。国外主要从翻译的定义出发,将翻译解释为一种交际行为,同时也根据
行为主义理论将翻译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总结出了目的论三原则,其中首要是目的原则,其次是连贯原则及忠诚原则。国内对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与国外大致相同。同时也强调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理
论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关于景点名称的功能,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引游者,反映景点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同时也指出旅游景点名称是对旅游景点特征的形象概括,具有提示性、指示性等功能。提及旅游景点名称的类别,界内研究颇多。最普
遍的是将其分为自然景观名称与人文景观名称。也有其他视角,常亮,王治江在《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中提到“旅游景点名称大致包括具体的地理名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及园林名称、含义抽象的景点名称(包括各种匾额)等三大类。”(20
08)张婧在《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探究》中根据不同类别景点名称的特点阐述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文中把旅游景点名称分为“以人名、地名命名的旅游景点和一些表示特定概念的特定景区名称、包含表示特定人名或地名的专有名称的景点名称,又包含通用名称的这类景点名称、专有名称和通
名英译后都通俗易懂的景点名称、文化含义丰富的景点名称。”(2010)也有学者从新的角度出发,以旅游景点名称的结构为视角,将旅游景点名称大致分为专名、性状成分(属性名)和通名三部分。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的语言特点,研究指出
,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重要的一部分,兼顾旅游特色与地名的功能,旅游景点名称有着自身的语言特征:1.文本简洁,高度概括。2.富于美感,琅琅上口。3.地域分明,文化深厚。4.指向具体,融于环境。谭利彬,左年念在《论景点名称的翻译》详细阐述了景点名称的语言特征“中国景点
名称主要是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偏正词组形式,在这里,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2006)曹博在《简谈韶关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中也提出“第一,旅游景点名称都有“专名”或者“通名”;第二,旅游景点名称都短小精悍,很少出现介词、连词等虚词;第三,旅游景点名称便于记
忆,一般读起来不拗口。”(2007)总结起来,旅游景点名称的语言在其结构,风格上有其个性特征,另外,景点名称富含文化内涵,翻译时应特加注意。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方法,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结合目的论,学界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方法研究成果
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为:1、直译法。逐字翻译——这类景点名称中专有名称和通名英译后都通俗易懂,一般采用此方法;2、音译法。音译法虽然信息功能差,但是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到景点名称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以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3、意译法。有些旅游景点文化内涵较丰富,简单的直译则不能将相应的
文化内涵表达出来,这类景点名称在翻译时要突出其内在含义和相应的历史典故,以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记忆。4、音译+意译。使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景点名称时,景点名称如属汉语“单名”,为了照顾音节和外国人的习惯读
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园”等同时音译出来。学界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研究讨论详细透彻,给旅游翻译发展带来重要的启迪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研究角度有待创新,挖掘更多的研究角度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三、课题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目的论出发,结合目的论探讨旅游景点
名称翻译的几种方法,并结合景点名称自身的功能,类别及其语言特点进行研究,希望能给实践中的旅游景点名称提供指导,促进对外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交流。论文拟定框架如下:引语1、目的论概述1、1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1、2目的论三原
则2、旅游景点名称功能2、1吸引读者2、2反映景点文化内涵3、旅游景点名称类别及语言特点3、1自然景点名称3、2人文景点名称4、目的论下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方法4、1音译4、2直译4、3意译结语四、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首先,确定选题。在图书
馆和资料室查阅大量关于目的论和电影配音翻译的书籍、杂志以等各种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做好笔记,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然后进行理论学习和思考,对景点名称翻译作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对多方收集的素材进行熟读、归纳、提炼,写出文献综述,在此
基础上写出切实可行的开题报告。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论文的撰写,对于撰写过程中出现的有关论点、论证、论据的疑点及时与指导老师联系,不断修改,最后定稿。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意见:1.对“文献综述”的评语:2.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
(论文)结果的预测:指导教师:年月日所在专业审查意见:负责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