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新旧规范对比.pptx,共(74)页,7.927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275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新旧规范对比中交2016年7月15日5结语4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存在问题1背景说明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3路面基层施工控制要点提纲1.背景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基层便于“就地取材”、
工程造价较低、技术性能较好,同时又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路面结构早期损坏的问题,作为高等级公路的主要结构形式➢近十多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面临早期损坏高发现象。这次早期损坏现象与80年代初有明显的不同,80年代初的早期损坏主要
是整体路面结构的损坏,而这次主要是沥青面层的破损。➢改进、提升我国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的修建质量,是消除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1背景说明2007年,据交通运输部交公路发〔2007〕378号文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的修订工作。2013年7月,按照“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导则”的要求及部公路局审查意见,原“规范”修改为《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1背景说明原规范施行15年来,对指导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保证路面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1背景说明1985年交通部发布
了第一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1993年交通部发布了第二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2000年交通部发布了第三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2007修订2015年交通部发布了
第四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15)于2015年8月1日正式实施。➢从《规范》到《细则》体现是指导思想的调整。《规范》更多是强制性的,《细则》更多是推荐性的,淡化了强制的性质。我国幅员辽阔,如果全国公路建设都共用一
本规范,那是不科学的。推行《细则》,各地方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执行,这需要充分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细则》颁布后,各地方是否需要执行,关键在于能否解决目前基层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更适合当地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而定;如果没有更好的办
法,则推荐严格执行《细则》规定。1背景说明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共分8章和4个附录1总则2术语3原材料要求4混合料组成设计5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6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7填隙碎石施工技术要求8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附录A无机结合料稳
定材料级配设计附录B水泥稳定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附录C回弹弯沉值的计算附录D质量检验的统计分析计算1总则2术语3水泥稳定土4石灰稳定土5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6级配碎石7级配砾石8填隙碎石9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附录A回弹弯沉值的计算与检验附录B现场随机取样位置的确定共分9章和2个附录施工技术细则施工
技术规范新旧修订的重点及思路《细则》对基层的要求,是瞄准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要求来修订的,以提高基层施工质量均匀性为核心,以修建耐久性路面基层为目标,因此很多技术要求都比较高,重申了沥青路面“强基、薄面、稳土基”的设计理念,但更有利于我国公
路建设的健康发展。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术语中增加了:容许延迟时间和碾压遍数的名词解释。❖容许延迟时间——在满足强度标准的前提下,水泥稳定材料拌和后至碾压成型之前所容许的最大时间❖碾压遍数——前进+后退算1遍。对于11m宽
路面,如钢轮压路机碾压宽度2.1m,按1/3错轮碾压,压路机从路的一侧走到另一侧,需要走(11-2.1/3*2)/0.7≈14个来回,相当于大部分碾压3遍。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原材料要求:水泥稳定材料可添加缓凝剂或早强剂:❖在水泥稳定材料中加缓
凝剂或早强剂时,应对混合料进行试验验证。外掺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规定。【原】没有要求。❖【解读】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气候变化(气温较
高,水泥的初凝时间不足时)工期要求等,需加一定外加剂。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原材料要求:确定石灰、粉煤灰的试验方法:❖高速、一级公路石灰应不低于Ⅱ级,二级公路石灰应不低于Ⅲ级,二级以下公路宜不低于Ⅲ级。高速、一级公路的基层,宜采用磨细消石灰。二级以下公路使用等外石灰时,有效氧
化钙含量应在20%以上,且混合料强度应满足要求。❖【原】不低于Ⅲ级。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原材料要求:集料压碎值相对原规范有明显提高,特别是针对极重、特重交通等级荷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速、一级公路,增加了针片状、0.075mm以下含量和软石含量等指标。2关
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原材料调整【解读】:❖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集料的混合料中,4.75mm以上粗集料的技术性能对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对于处理好提高强度与减少温缩、干缩裂缝之间的矛盾有较大影响。石料本身的强度低,为了提高混合料的强度就需要增加无机结合料的含量
(如水泥),这样就会对其抗温度收缩、干湿收缩不利影响。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原材料调整【解读】:❖因此,此次规范修订,对于高速公路,特别是重载交通条件下的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石料要求有更明确的技术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接近或达到沥青混合料中下面层粗集料的技术要求。❖这为今后高速和一级
公路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与半刚性基层实现一体化备料扫清技术障碍。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公路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00原要求《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2015要求原材料要求:❖高速、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基层的4.7
5mm以上粗集料应采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原】只对混合料合成级配有具体要求。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粗集料单一粒级专用筛分机原材料单一粒径筛分备料原材料调整【解读】:❖为了提高施工过程中材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结构强度,降
低由于材料不均匀所引起的非正常开裂。❖单一粒径的规格料指集料经过筛分,在相邻筛孔间剩余的质量应占其总质量的85%以上,既保留在上一档筛孔和通过下一档筛孔的集料质量不应大于总质量的15%。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原材料要求:❖用于破碎的原石粒径应为破碎后碎石公称最大
粒径的3倍以上。高速公路基层用碎石,应采用反击破碎的加工工艺。【原】没有要求。❖【解读】为了确保基层或者联结层结构的强度和质量。反击破碎石的针片状颗粒少,破碎面多、棱角性好,有利于改善混合料的力学性能。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原材料要求:❖用作基层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公称
最大粒径应不大于26.5mm,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用作底基层时,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7.5mm❖【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7.5mm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
组成设计:增加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基层混合料生产时材料分档的数量要求和规格要求:❖3.81材料分档,基层:高速、一级(极重、特重≥5档,重、中、轻≥4档,二级及以下公路≥3或4档❖【原3.2.2】基层时碎石或砾石
筛分成3-4个不同的粒级【解读】提高混合料生产过程中集料级配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等级越高,分档数量越多。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组成设计:❖对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密度试验方法及强度试验方法做出规定:确定无机结
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也可采用振动击实方法强度试验时,按现场压实度标准用静压法成型。【解读】不应简单地评价击实试验法的不足。再者我国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工程和科研试验资料都是采用重
型击实试验方法得到的若改成振动击实方法不利于以往成果延续和继承。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组成设计:❖高速、一级公路应验证所用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90d或180d龄期弯拉强度的关系。❖根据公路等级对无机结合
料稳定材料的7d强度做出规定。❖不再限定最大剂量,并将水稳基层最大强度提高到7Mpa。【原】:不超过6%,强度3-4MPa。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新旧基层材料强度对比表(水泥稳定材料)(MPa)交通等级特
重交通重交通中交通轻交通原基层规范3~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现行设计规范3.5~4.53~42.5~3.5此次修订基层规范5~74~63~5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强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外加混合料质量1-2%的水泥。水泥稳定类材料强度要求较高时.宜采取控制原材料技术指标和优化级配
设计等措施,不宜单纯通过增加水泥剂最来提高材料强度。➢【解读】近些年来争论比较多的问题。担心基层强度高,容易产生开裂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耐久性产生影响。但这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将半刚性基层强度的提高等同于路面裂缝的增加是不全面的,是误导。特别是近些年一些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
的设计中设计者一方面担心反射裂缝的产生,将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的要求降得较低(一般只有3-4MPa)。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结构承载能力验算的要求将相同材料的模量标准要求提高(一般为1600-1700MPa),殊不知,这种材料
是不存在的。大量的实验表明,对于同一种类型的半刚性材料如水泥稳定碎石,强度高,则模量高,反之亦然。对于这种设计中明显的矛盾,主要因素是对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概念的认识不全面。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解读】:❖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一原理来说,半刚性基层作为路面结构的主要承重层
,没有足够的强度,就不可能满足路面结构使用耐久性的要求。因此半刚性基层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是基本条件。❖当前工程界有一种认识——基层强度高,容易产生车辙这是不对的。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我国重载交通高速上的车辙应主要产生在桥面上,而不是路基段,但事实恰恰相反。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解读
】:❖例如: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设计强度标准为5MPa。如果施工质量控制比较好,变异系数10%,则水泥稳定基层材料强度的平均水平达到6MPa就可以满足要求;如果施工质量变异性较大,达到20%,则水泥稳定基层材料强度的平均水平达到7.5MPa
才可能满足要求。因此,对于实际工程质量的提高,与其控制强度上限要求,不如控制施工质量的均匀性。而且,后者更为合理,便于工程操作。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组成设计:❖强度试件径高比为1:1。稳定细粒材料的直径应为100m
m(【原】50㎜),中、粗粒材料直径应为150mm。(为了规避尺寸效应的影响)❖明确材料粒径规格:A:细粒材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16mm的材料。B:中粒材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16mm,且小于26.5mm的材料C:粗粒材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26.5m
m的材料。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组成设计:❖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3倍标准差的标准剔除异常数值,且同一组试验样本异常值剔除应不多于2个。❖4.5.3条增加了当采用水泥稳定时,被稳定材料为粒径较均匀的砂时,宜在砂中添加适量
塑性指数小于10的黏性土、石灰土或粉煤灰,加人比例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添加粉煤灰的比例宜为20%一40%。【解读】因为粒径较均匀的砂时,一般难于碾压密实。在有粉煤灰的情况下,添加粉煤灰效果更好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组成设计:❖提出采用间断、密实型的级配构成原理,改
进无机结合料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等材料的级配设计方法。增加了混合料组成设计内容和要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目标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不少于5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并测
定技术性能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矿料级配骨架嵌挤密实标准结构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解读】:❖水泥稳定材料不存在所谓“骨架密实型结构”,这概念来源于沥青混合料,两种材料矿料组成、力学性质、路用性能相差很大,
不宜套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材料具有良好的骨架,但没有足够的密实性。对于水泥稳定基层材料来说,密实性是基本的路用性能要求。混合料中密实性不足,对混合料的强度和耐久性以及整个路面结构的安全性都会产生不利
的影响。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组成设计:❖增加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级配推荐,并针对高速、一级、二级及以下分类,用筛更多,混合料密实时也可采用C-B-3级配(宜用于极重、特重交通荷载基层,抗裂级配)高速一级通过0.075㎜含量高限由7%降到5%,下降2%,C-B
-3级配降为3%-0。同一粒级筛孔通过率相比较有适当变大,即级配适当变细。高速一级公路级配波动范围比二级及以下公路要小,级配要求更严格。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组成设计:❖增加碾压贫混凝土的级配宜采用表4.5.4中推荐的C-B-1和C-B-2级配。❖增加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可采用表4.5.6中
推荐的级配范围。为了保障混合料施工的和易性。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筛孔(mm)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C-B-1C-B-2C-B-3C-C-1C-C-2C-C-337.5———100——31.5——100100~90100—26.5100——94~81100~901001986
~8210068~8683~6787~73100~901679~7393~88—78~6182~6592~7913.272~6586~76—73~5475~5883~679.562~5372~5938~5864~4566~4771~524.7545~3545~
3522~3250~3050~3050~302.3631~2231~2216~2836~1936~1936~191.1822~1322~13—26~1226~1226~120.615~815~88~1519~819~8
19~80.310~510~5—14~514~514~50.157~37~3—10~310~310~30.0755~25~20~37~27~27~2表4.5.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2关
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旧规范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与沥青设计规范要求一样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拌合生产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A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混合料拌合设备的产量宜大于500t/h【原】400t/h。B:拌合设备的料仓数目应与规定的备料档数相匹配,宜较规定的备料档数增加一个。C:各个料仓之间的挡板高度不小于1m。D:高速公路的基层施工时,每个料斗与料仓下面应安装称量精度达
到±0.5%的电子秤。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解读】:当前国内大多数稳定土拌和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计量不准确的问题。各档矿料的传输是通过电机的转速来控制计量,一来精度不够;二来随意
性大。特别是细集料传输过程中,细集料受潮,不能均匀下料,而电机仍在正常转动控制室内显示在进料,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有料或者料的重量不准确。为此新规范修订中,要求高速公路工程稳定土拌和机应在皮带下面加装电子称以便准确控制混合料拌和时各档料掺配的精度。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冷料仓加装电子称
拌合楼冷料仓的电子称计量及规范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高速公路基层的混合料拌合时,宜采用两次拌合的生产工艺,也可采用间歇式拌合生产工艺,拌合时间不少于15s。❖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从拌合厂取料,每隔2h测定一次含水率,每隔4h测定一次结合料的剂量,
并做好记录。❖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水泥稳定材料从装车到运输至现场,时间宜不超过1h,超过2h时应作为废料处置。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解读】:由于当前稳定土拌和机的拌和仓长度较短,拌和时间短,拌和的均匀性差。为此,本规范提出
对于高速公路工程建议采用二次拌和工艺,也就是将两台拌和机串联在一起,第一台拌和机拌和的混合料再通过皮带输送到第二台拌和机,进行第二次拌和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第一次拌和第二次拌和水泥稳定碎石的二次拌和工艺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混合料摊铺应保证足够的厚度,
碾压成型后每层摊铺厚度宜不小于160㎜(【原】150mm),最大厚度宜不大于200㎜。❖施工过程的压实度检测,应以每天现场取样的击实结果确定的最大干密度为标准,每天取样的击实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原】没有此项要求。)A击实试验应不少于3次平行试验,且相互之间的
最大干密度差值应不大于0.02g/cm3;否则,应重新试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当天压实度的检测标准。B该数值与设计阶段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差值大于0.02g/cm3时,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
提高了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压实度标准。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稳定细粒材料压实标准≥95%;【原】93%。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对养生时间、方法、层间处理提出要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养生期宜不少于7d,养生期宜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工的前2d。【原】宜养生7d后铺筑上层水泥
稳定土。在铺筑上层稳定土之前,应始终保持下层表面湿润。➢养生可采取洒水养生、薄膜覆盖养生、土工布覆盖养生、铺设湿砂养生、草帘覆盖养生、洒铺乳化沥青养生等方式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洒水养生宜作为水泥稳定材料的基本养生方式;高温期,宜上、下午各洒水2次。【原】
宜采用湿砂进行养生,可采用沥青乳液进行养生,无上述条件时,也可用洒水车经常洒水进行养生。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解读】:此次修订明确了养生方法。对于目前国内有些工程习惯使用洒铺乳化沥青养生的方式予以限制,即只适用于低等级公路,对于高速公路必须禁止。主
要的原因是,这种养生方式不利于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层间结合处理,也不符合质量过程化控制的原则。基层碾压成型当天或第二天就洒铺乳化沥青养生,似乎有利于基层养生,其实仅是不用或减少洒水养生,但一旦基层质量检测不合格,洒铺乳化沥青的工程成本谁承担更主要的是,为了改善基层与沥青面层的结合,在基
层碾压成型,养生结束之后需要对基层表面进行彻底清理,清扫浮尘、松动碎石等。洒铺了乳化沥青后,则不利于这些工序的施工。因此,洒铺乳化沥青或透层油必须在基层质量验收合格后才可以实施。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解读】:再者,有些工程为了达到透层油渗透深度的要求
,基层碾压成型后急于洒铺透层油,这样的理由是不成立。因为,工程经验表明,基层强度越高,表面越致密,透层油的渗透能力越弱。洒铺透层油,渗透深度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沥青面层与基层有效结合。当基层刚碾压成型,表面潮湿、松散的细集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透层油容易渗透,但这种渗透没有任
何工程价值,反而容易造成质量隐患。因此,不应该在这种情况下洒铺透层油。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碾压“结束”后及时养生养生方式的选择❖洒水养生❖薄膜覆盖养生❖湿砂养生❖土工布覆盖养生❖草帘覆盖养生❖洒铺乳化沥青养生基层
潮湿对下封层的影响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新增】基层在养生过程中出现裂缝,经过弯沉检测,结构层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继续铺筑上面的沥青面层,也可采取下列措施处理裂缝:❖l在裂缝位置灌缝。❖2在裂缝位置铺设玻璃纤维格栅。❖3洒铺热改性沥青。❖灌缝时原则上
不对裂缝扩缝。铺设玻璃纤维格栅与洒铺热改性沥青综合处治是当前处治裂缝向上反射最佳措施,适用于基层裂缝比较严重路段。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解读】:对于面层铺筑以前的裂缝,只要基层承载能力满足要求,沥青面层设计完善,不必过度关注;对于面层
铺筑后的裂缝,只要有足够厚的沥青面层保护,无机结合料的温缩和干缩问题不再突出。所以,没有必要担心提高强度后,对沥青层产生反射裂缝。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对施工过程和完工段检测参数、方法、频率提出具体要求。
对取芯数量、频率及芯样强度做出具体规定。在此仅列出部分重点,施工过程控制分为前后场,详见规范P56-P65,技术及试验人员须认真学习新规范内容。❖新标准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应在养生7-10d内检测弯沉;不满足要求
的,应返工处理。并提出7-10天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代表弯沉应不大于0.15mm。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解读】:钻芯取样属于后验性的检验,但样本量有限;只有弯沉检测是后验性、整体性的检验。因此,弯沉检测是整个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每个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操
作人员宜不少于8人。【解读】:工程质量的过程化控制,关键在于人。工地试验室的人员配置是保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必要措施之一。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新增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在下列规定的龄期内取芯A:用于基层的水泥稳定的中、粗粒材料,龄期7d。B:用于基层的水泥粉煤灰稳定
的中、粗粒材料,龄期10-14d。C:用于底基层的水泥稳定材料、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0-14d。D:用于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4-20d。E:用于底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20-28d。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完整
芯样的评价×××√√√√a)芯样完整,表面致密b)芯样完整,表面较多孔洞c)芯样底部松散d)芯样破碎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设计强度大于3.0MPa的水泥稳定材料的完整芯样应切割成标准试件,检测强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原】没有此项要求。)A:标准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B:记录实际养生龄期
。C: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定标准。D:同一批次强度试验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5%。E:样本量宜不少于9个。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解读】:❖将钻芯试件切割成标准试件,进而测量其强度是一种后
验性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质量检评方法,是对以往仅仅通过生产时成型标准试件进行强度评定的有效补充,由于钻芯、切割的影响和养生条件的差异,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定标准2关键技术修订内容讲解3.路面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一、准备工作❖场站建设应满足规范和
标准化要求,拌合机出料口应避免集料离析,试机运行正常,方可正式生产使用。❖摊铺机、压路机、人员应合理配置,并储备足够的材料。❖施工200-300米的试验段,提交完整的试验段总结报告,报专业工程师、试验室主任审批、驻地办备案。❖水泥强度等级为32
.5或42.5,初凝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3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二、施工、拌合❖施工前应对路床进行整修,然后恢复中线。❖每天施工过程前应对拟使用的集料,分不同的点取3-5个样,用快速试
验方法进行含水量检测,根据天然含水量,计算各类材料的干重配比和加水用量。➢在正式生产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场拌设备,并对电子皮带进行标定。➢应尽快将拌合料运到摊铺现场。3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三、摊铺➢必须采用梯队摊铺,避免混合料离析,基层产生纵缝。➢应与
拌和厂的生产能力相互协调,保证,避免停滞不前。➢核实混合料的松铺系数,确保摊铺的厚度。➢连续摊铺,不宜中途停止,摊铺机内混合料深度应不小于拌和器高度的2/3,以防止粗料离析。➢设专人消除细、粗料离析,特别是局部粗集料应铲除,重新摊铺。➢初压后,如果出现明显的平整度差时,应人工及时找平。➢摊铺机的各
项指标应在施工前调试好。3基层施工控制要点四、碾压摊铺机后面配有双钢轮路机、单钢轮振动压路机、胶轮压路机三组合进行碾压,一次碾压工作面不超过80米为宜,碾压时遵循生产试验段确定的程序与工艺进行,压路机碾压时应重叠1/3轮宽,倒车换挡要
轻而平顺,不要拉动基层,在每遍碾压时,倒车应尽量原路返回,换挡位置在已压好的段面上,在未压的一头换挡,倒车位置应错开,成齿状,出现个别拥动时,应配专人进行整平处理,并随时清除压路机轮上的粘结物,以免影响平整度。碾压停车要错开,而且要停放在已碾压好的路段上,经免损坏基层结构。3基层施
工控制要点五、横缝设置❖水泥稳定类混合料料铺时,必须连续作业不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则应设横缝,以及每天收工后,第二天开工的接头断面也要设置横缝,横缝应与路面车道中心线垂直,密实并垂直向下的断面。3基层施
工控制要点六、养生及交通管制❖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养生期宜不少于7d,并应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工的前2d。➢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之间,宜在下层撒少量水泥或水泥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养生期间,小型车辆和洒水车的行驶速度应小于40km/h。➢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养生7d后,施工需要通行重型货车时,应有专人指挥,按规定的车道行驶,且车速应不大于30km/h。3基层施工控制要点4.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存在问题有4处:❖表4.4.6中材料类型“石灰粉煤灰”改为“水泥粉煤灰”。➢表3.7.2有机质含量试验方法,“T033
6”改为“T0151”。➢表8.2.4有机质含量试验方法,“T0336”改为“T0151”。➢表8.5.6修改较多,请直接替换下表。4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存在问题4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存在问题工程类别检查项目检查数量a标准值极限低值无结合料底基层压实度6~10
处96%92%弯沉值每车道40~50个测点按附录C所得的弯沉标准值—级配碎石(或砾石)压实度6~10处符合5.1.10规定标准值-4%颗粒组成2~3规定级配范围弯沉值每车道40~50个测点按附录C所得的弯沉标准值—填隙碎石压实度(固体体积率)6~10处基层:85%82%
底基层:高速和一级公路85%,其他公路83%82%(80%)弯沉值每车道40~50个测点按附录C所得的弯沉标准值—水泥、石灰、石灰粉煤灰、石灰粉煤灰等稳定细粒材料压实度6~10处基层:符合表5.1.8标准值-4%底
基层:符合表5.1.9水泥或石灰剂量(%)3~6处设计值水泥:1.0%石灰:2.0%水泥、石灰、石灰粉煤灰、水泥粉煤灰等稳定中、粗粒材料压实度6~10处基层:符合表5.1.8标准值-4%底基层:符合表5.1.9颗粒组成2~3规定级配范围水泥或石灰剂量(%)3~6处设计值设计值-1.0
%4.结语公路工程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技术的研究日新月异,细则推荐重型压实法,批评了振动成型压实法。这与很多省份在积极推进振动成型法很不一致。新“规范”发生了较大变化,本讲解只是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对比讲解,还请各位仔
细全面学习新的施工技术细则,以提高业务水平,为今后工程质量达更高水平而努力。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