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国民经济统计概论》.pptx,共(91)页,339.732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234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概要及模拟试卷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部分:各章复习概要◼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第三章:综合指标◼第四章:动态数列◼第五章:统计指数◼第六章:抽样调查◼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第八章:人口劳动统计资源统计◼第
九章:国民财富统计与资产负债表◼第十章:社会产品生产统计◼第十一章:社会产品流通统计◼第十二章: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统计◼第十三章:财政金融与资金流量统计◼第十四章:国民经济效益统计◼第十五章: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总论◼1、统计的涵义:统计活动(工作)——实践过程:设计—调
查—整理—统计学——统计理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的有效成果◼2、统计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其研究是遵循从质—量—质的认识规律。真实是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3、社会
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大量性)——反映整体的数量特征国民经济统计概论◼4、统计学与其他几门科学的关系:①②与哲学: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③与数理统计学:应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科学的
数量分析方法◼5、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系统论述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社会科学,包括:统计调查、◼6、统计在管理中的功能——四大功能提供咨询◼7、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及特点:国民经济第一种理解:物质生产与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第二种理解: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和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现象。国民经济统计概论◼8、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
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总体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总体特点:①要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来确定;②客观存在的;③同质性。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两者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研究目的的改变,两者关系
会发生变换。◼2.标志与指标: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指标则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名称和数值,指标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空间、指标名称、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标志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可以用数值表现。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品质特征的,不可以用数
值表现。◼指标数量指标——说明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又称总量指标。质量指标——两个有联系数量指标的比率。可分为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A.按反映事物性质不同,分为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B.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
,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C.按反映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D.按其计量单位特点不同,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E.按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A.B.C.◼A.B.指标体系内容必须
全面、C.指标体系要层次清楚、D.指标体系要切合实际,◼9、变异与变量:变异是某一标志其标志表现总体在各单位之间存在的差异。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名称后面的数值称变量值,如:某人成绩60分,这60分是变量值,而‘分数’是变量或数量标志。◼10、存量与流量:存量——在某一时点上总量(时
点数)流量——在某一段时期内总量(时期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第一篇: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理解: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向客观社会搜集资料的过程所搜
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次级资料(用以对比的资料)◼2、调查的种类:①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全面与非全面调查②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经常性与一次性调查③按组织方式:统计报表制度与专门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
查)④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各种统计调查的理解:◼(1)它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报表制度,国家利用它定期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主要方法之一。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基
层的原始记录、台帐及基层的内部报表。◼(2)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用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它适于搜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3)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
查,这些重点单位虽然数目不多,但它们的标志总量在总体总量中却占据了绝大部分。国民经济统计概论◼(4)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受调查者主观意识影响)◼(5)按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
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资料去推算总体。◼4、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①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注意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③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单一表、一览表)④确定调查时间(注意理解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⑤◼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二篇:统计资料整理◼1、理解统计
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与要求,对调查得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综合与加工,使之系统化的过程。通过整理可将调查得到的感性资料上升为理性资料。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2、统计整理的步骤(内容)①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其方法有: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②③将汇
总的结果,④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部分,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揭示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表明本质与规律。统计分组的作用:①②③④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统计分组中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①②③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选择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按机构部门分类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①②③④◼4、分配数列(次数分布)将总体按某一标准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序与列出每组的单位
数。品质数列变量数列单项式组距式等距不等距均匀总体不均匀总体分配数列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影响变量数列的因素☆组中值——开口组的组中计算:开口组的组距以其近似组的组距为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其假定前提是组内各单位分布是均匀的,以组中值计算的总平均值是一个近似值。☆
统计分布——按其一标志分组,同时列出各组相应的频率。☆连续变量次数分布必须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则。◼5、统计表按形式上看包括四部份: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统计表有——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三章综合指标◼1、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
、总水平的指标。总量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既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的起点,又是计算其他统计分析指标的基础。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时期与时点指标的区别(特点)①时期指标可以累计相加,
时点指标不能累计相加。②时期指标连续统计,时点指标一般是间断统计。③时期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研究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研究时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数量关系指标称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便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对比;可供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
提供对比的基础。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通常有:无名数(%、‰、系数、倍数、成数、百分点)和有名数。相对指标包括:①结构相对数;②比例相对数;③比较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⑤强度相对数⑥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在以上6种相对
数中属同一总体范围对比的有①、②、④、⑥四种,对①、②、③、④这几种相对数重点掌握其公式及判别;对⑤种相对数更重要是掌握它与平均数的判别;对第⑥种应掌握以相对数形式下达计划的计划完成程度计算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①可比性原则;②将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国民经济统计概
论◼3、平均指标(静态平均数)平均指标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一般水平的指标,其特点:①抽象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②它用一个代表值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
集中趋势,为什么?平均指标通常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住数和众数、前三种也称数值平均数,因为它受到各标志值数值的影响,特别受极端值影响;后二种称位置平均数。①算术平均数简单x=Σx/n加权x=Σxf/Σf资料已分组时应用加权算
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分配数列中各组的标志值;另一个是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在计算平均数中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x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权数也有用比重形式表示的,即:,比重权数是权数的实质。◼简单x与加权x的关系是,在各组权
数相等的情况下,加权就等于简单,因此简单x是加权x特例(其条件是f1······f2=fn)。◼②调和平均数(倒数平均数)简单:H=加权:H=(重点掌握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应用)。掌握一资料要计算平均数,应用算术还是调和平均,主要取决于所给的资料条件,若掌握是平均数的分母资料应算术平均
;若掌握是平均数的分子资料应用调和平均。•==ffxfxfxff,xn1mxM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③应用几何平均数有满足两个条件:A.若干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相乘的各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④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
处在中间位置的标志值。计算:下限公式:dfSfLmemm−+=−12(较小累计时应用)上限公式:dfSfUmemm−+=+12(较大累计时应用)◼⑤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它不是最大标志值,也不
是最多的次数)众数与中位数均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计算:下限公式:dLm++=2110上限公式:dUm++=2120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⑥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原则)A.B.C.D.E.◼4、标志变异指标(标志变动度)综合反映社会经济
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反映了总体各单位分布的离中趋势。标志变异指标可以反映生产的稳定性、节奏性、均衡性及优良品种的推广价值,也可用以比较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或总体各单位离散的大小。国
民经济统计概论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标准差资料未分组时:资料已分组时:(用计算器计算)标准差系数反映总体中各标志值离散程度的相对数,它抽象了标准差受平均数的影响。它的运用条件是:①比较不同水平的同类现象平均数的代表性大(见P89例)。②比较不同类现象平均数代表
性大小。nxx2)(−=ffxx−=2)(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四章动态数列◼1、动态数列的一般问题:将某一指标在不同的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数列称动态数列。其构成要素包括:①时间;②动态数列的作用有:①描绘社会经济现象变化过程
;②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速度和趋势;③探索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模性;④进行预测。动态数列有:a.总量指标(绝对数)动态数列两者区别见时期与时点指标的区别b.相对指标动态数列c.平均指标动态数列时期数列时点数列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其基本原则是指标的
可比性原则,具体有:①时间长短应相等;②总体范围应一致;③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相同;④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一致。◼2、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①平均发展水平(动态平均数或序时平均数)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所得到的平均
数。②A.一般平均数所平均数的是总体中某一标志值在各单位之间的差异;崦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差异。B.一般平均数是据变量数列计算的,而序时平均数是据动态数列计算的。C.一般平均数称静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称动
态平均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③计算相对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由两个时期指标对比产生由两个时点指标对比产生分子为时期、间断统计④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总量指标动态数列时期数列时期数列时期数列naa=连续统计间断统计fafa=bacn
cc,间隔相等间隔不等)1/()2−+=nanaan12112321211222−−+++−++++++=nnnnffffaaafaafaaa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增长量的种类◼3、现象的速度指标:①发展速度=×100%种类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
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②几何平均法:x=方程式法:x=几何平均法注意掌握其计算,方程式一般可不掌握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积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基期发展水平环比发展速度:定期发展速度:1,,,1201−
nnaaaaaa00201,,,aaaaaanxaanxaaaaaaaaaannnnnnlglglg;;100011201−===−=02aaxxx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Δ几何平均法(水平法)的侧重点在于:考察社会经方程式法(累计法)的侧重点在于: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全期发展水平的总和及速度的总和。几何平均法适合于考察研究的时间较短的现象,通方程式法适合于考察研究的时间较长的现象,通常以累计计划规定的现象计算平均速度。◼③增长速度=发
展速度-100%;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变换关系,正因于此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已知增长速度,求平均增长速度时,千万不要将增长速度连乘后开几次方,应先增长速度还原为发展速度,
先求平均发展速度,后将平均发展速度-100%。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④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有:时距扩大,移动平均法,分段平均法和最小平方法。最小平方法(最小=乘法)——直线趋势方程的建立;最小平方法的数学根据是季节变动的分析——按月(季)季节比率=×100%
运用季节比率测定季节变动时,若季节比率大于或小于100%均表示受季节因素影响,最大季节比率对应的季表示旺季,最小的季节比率对应的季表示淡季。按月平均法的季节比率之和为1200%;按季节平均法的季节比率之和为400%。bxayc+==−2)cyy(资料中同月(季)中的平均数所有资
料的月(季)总平均数2xbxaxyxbnay+=+=注意a、b的含义及预测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五章统计指数◼1、指数:广义的——狭义的——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复杂现象总体是指那些由于各部分的不同性质而在研究其
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加总或直接对比的总体。指数的种类:①②按表明的经济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③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综合指数——计算总指数的方法之一总指数的计算综合指数的计算特点是:同变量因素是能将不能直接相加的现象过渡为可以相加的现象的那个因素同度量因素的作用
:①媒介(同度量)的作用;综合指数的计算引入同度量因素综合指数法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加以固定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01010001;pqpqpqpq−01110111;pqpqpqpq−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原则之一: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把作为同度量因素原则之二: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作为同度量因素的另:拉氏指数的特点是把同变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派氏指数的特点是把同变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3、平均指数——计算总指数的方法之二算术平均数——数量指标指数=;其条件是权
数固定在基期q0p0调和平均数——质量指标指数=;其条件是权数固定在报告期q1p1000001pqpqqq110111)(1pqpppq国民经济统计概论◼4、固定权数指数我国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w为◼5、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联合与区别即表现为:;区别:①解
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的思路不同,综合指数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则是先对比②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综合指数要求全面且对称资料;而平均指数要求非全面、非对称。③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不同wwpp010000pqpq1101110111)(1pqpppqpqpq=0000010001
pqpqqqpqpq=国民经济统计概论◼6、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指数体系是多个在数量上保持一定对等关系的统计①总量(额)复杂总体:101001001101010011)()(;abbbaabababbaababa−+−=−=011100010011pqpqpq
pqpqpq=)()(011100010011pqpqpqpqpqpq−+−=−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③A.由于总体平均指标变动引起的总额变动=B.由于各组平均指标变动引起的
总额变动=C.由于各组单位结构变动引起的总额变动=000110110111000111ffxffxffxffxffxffx=)()(000110110111000111ffxffxffxffxffxffx−+
−=1000111fffxffx=1110111fffxffx=1000110fffxffx=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六章抽样调查◼1、抽样调查的一般问题:抽样调查是按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
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以调查结果推算该总体。◼Δ◼Δ①需要全面资料,但没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可采用抽②需要全面资料,但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可采用抽③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⑤可用于进行假设检验。①遵循随机的原则③可以计
算并控制误差④要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及总体与样本总体——全及总体是确定的,样本全及指标与样本指标——x、P和σ;x、p和s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以上两种方法的区别:1.概率不同;2.样本配合数不同;3.抽
样调查是建立在概率论大数定律基础上的,大数定律是阐明大量随机现象平均结果的一系列定律的总称◼2、抽样误差由于遵循了随机原则,使得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导致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登记误差—主
观性,从理论上说可以避免的,抽样调查的误差并不是指这种。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代表性误差—客观性,不可避免:1.系统性误差(偏差)2.随机性误差(实际误差;平均误差)抽样调查的误差是指排除了登记误差后的代表性随机误差。1.全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
度即σ,但样本的S2.样本容量的大小(n的多少)3.4.由于实际误差我们不可能知道,因此,必须以抽样平均误差来代替抽样误差,并加以测算。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抽样平均误差是抽样指标的标准差(μ)μ抽样极限误差(Δ)以样本指标去估计总体指标时,所能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Δx=|x
-X|;Δp=|p-P抽样误差的概率度(t)(以反映抽样极限误差是抽样平均误差的多少倍)对于平均数估计对成数的估计不重复抽样重复抽样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nsSnx=)σ(代替以)1(μ2Nnnsx−=))1(()1(μppsnppnsx−=−==)1()1(μNnnppp−−=μ=t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抽样估计的置信度F(t)——以样本指标去估计总体指标时的概率保证程度t=1F(t)=68.27%t=2F(t)=95.45%t=1.96F(t)=95%t=3F(t)=99.73%抽样估计的三个优良标准:1.有效性;2.一致性;3.抽样估计的方法分为
两点点估计:直接以样本指标作为总体指标的估计值,并给出相应概率保证;区间估计:将样本指标与极限误差计算总体指标所在区间,对平均数估计:x-Δx——x+Δx对成数估计:p-Δp——p+Δp1.估计值——样本指标2.抽样极限误差Δ——3.抽样估
计的置信度F(t)——以规定估计的把握性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抽样估计的组织方式:①简单的随机(纯随机)②③④⑤多阶段抽样掌握各种抽样方式的概念判断各种抽样的运用、并比较各种抽样的误差大小。(无需掌握计算及公式)◼4、样容量的确定:①A.全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σ:(两者
成正比)B.抽样极限误差Δ:(两者成反比)C.抽样估计的置信度F(t):(两者成正比)D.E.抽样的组织方式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对平均数估计而言:不重复抽样对成数估计而言:不重复抽样◼5、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直接换算法:修正系数法:——计算差错率;以此修正全面调查的结果。2x22=tn222x22tNNtn+=2P2)1(−=PPtn)1()1(22p2pptNppNtn−+−=NxNxxx+−−−)()(NpNppp+−−−)()(国民经济统计概
论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两者的区别与判断相关关系:当甲变量变动时,乙变量也随之变动,当甲变量取某一值时,乙变量有多个值与它对应。函数关系:当甲变量变动时,乙变量也随之变动,当甲变量取某一值时,乙变量只有唯一值与它对应。◼2、相关关系的种类:①按依存关系情况分
:因果关系与分不清因果关②按自变量多少分:单相关与复相关;③按关系的形式分:线性相关与非线性相关;④按关系的程度分:不完全、完全和不相关;⑤按相关的方向分:正相关(方向相同)与负相关(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
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作用)①判断变量间是否有关——定性或相关图表判断②确定变量间相关的形式即线性还是非线性——③确定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r◼4、相关系数(r)在线性相关的情况下,测定两变量间关系密切
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公式见教材)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0≤|r|≤1或-1≤r≤+1相关系数越接近1,表明相关关系越密切,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表明相关关系松散。相关系数为正表明正相关,相关系数为负表明负
相关。相关系数|r|在0.3以下表示无直线相关,0.3-0.5低度直线相关,0.5-0.8显著相性关,0.8以上高度相关。国民经济统计概论◼5、回归分析及主要内容:回归分析是指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
数学模型,用来近似代表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建立回归模型——②通过估计标准误差测定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6、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A.相关分析
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而回B.相关分析只能通过一个相关系数测定两变量关系的密切程度,回归分析可能会建立两个回归方程;C.相关分析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②联系A.B.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
入和继续国民经济统计概论◼7、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最小平方法yc=a+bx数学根据Σ(y-yc)2=Σy=na+bΣxΣxy=aΣx+bΣx2(注意:a、b的含义)◼8、估计标准误差sy估计标准误差是
用来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估计标准误差说明理论值(回归线)的代表性大小,Sy越大,回归线代表性越低。Sy与r的关系:当r越大时,Sy越小,即相关关系越密切,回归直线的代表性越高。◼9、应用相关分析与
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①②要注意现象质的界限及相关关系作用的范围;③④⑤对回归模型中计算的参数的有效性应进行检验。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八章人口劳动统计资源统计◼1、人口数量及构成统计人口数目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
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确定人口数目应明确:时间标准;地理范围;人口范畴。人口范畴:常住人口——常住地有公安机关户籍登记的人口现有人口——在某一时点上,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人口+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总数+(期初至期末出生人口数-死亡
人口数)+(期初至期末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期初人口数+自然增长人数+机械增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人口构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社会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年龄构成1.人口按年龄分为三组(国际通用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组,0至14岁少儿人口
组;15至64岁成年人口组,其中前二组为被抚养人口,15至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2.3.总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至64岁以上人口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人口变动统计与人口平衡表:人口自然变动=
本期的出生人数-同期死亡人数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数=人口出生率-人口迁移变动=本期迁入人口数-同期迁出人口数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数/人口迁出率=迁出人口数/总迁移率=迁入迁出总人数/◼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
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注:说明一年增长的人数相当于全年人数的多少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劳动力资源量及构成统计劳动资源量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①②劳动适龄人口,我国现年规定男性16-60女性16-55◼人口的兴衰和劳动力资源的增减成正比变化劳动力资源统计的具体内容①②③④⑤预测其变动趋势,为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我国目前关于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以及在
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或可能)包括:①已参加社会劳动的就业人口;②失业人口;③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④⑤现役军人不包括:①有劳动年龄,无劳动能力;②提前退休,不再劳动的人口;③服刑的刑事罪犯。超过或不足劳动年龄,但实际参与社会劳
动并领◼劳动力资源构成①按利用状态分组;②按文化程度分组;③按年龄分组;④按城乡分组;⑤按性别分组。◼4、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①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参与率;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和失业率。②劳动力资源负担情况分析: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丧失劳动能力系数。国民经济统
计概论第九章国民财富统计与资产负债表◼1、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国民财富是一国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国民财富四方面的规定性①②即包括已开发出来的财富,也包括含存于大自③④是一个存量,◼国民财富的分类按占有者分为:企业
部门、金融、按经济用途分:物质生产用和非物质生产用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自然资源统计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质,未经人类◼自然资源的分类①按其内容分: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②按用途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气候资源、③按其探明和利用程度:一级、土地
恳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森林资源统计的内容有:资源量统计、生长量统计、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主要有年初保有量度±年内因普查勘探重算等原因增减数-开采量-损失量-其倔原因减少量=年末保有储矿产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水力资源统计指标有水力蕴藏量和
水力有效利用量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国民财产统计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国有在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总和。国民财产的分类①按性质不同分为: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是指金融资产以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②按占有者分:企业、金融、政府和居民占有③按经济用途: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固定资产价值指标有: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完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产磨损额(累计折旧)÷流动资产宏观上:是库存及国外短期金融资产负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流动资产平均额周转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周转次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4、资产负债表由机构部分与资产负债项目纵
横交叉组成的矩阵资产负债表的作用①能加强客观、②③资产负债表中的几个平衡关系①各机构部门之和=②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③项目来源合计=项目使用合计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其他其他资产=其他非金融资产+国外长期金融资产负债净额+储
备资产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章社会产品生产统计◼1、社会产品生产统计的一般问题①对生产函义的理解: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定义的生产是货物而我国原来的对生产的理解属限性生产,社会产品的特征: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市场性)时期性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社会产品的分类:
按表现形态不同:物质产品分为货物及货物性服务产品◼物质产品---有形性、独立性、可存储性、耐久性、◼服务产品——无形性、即时性、不可存储性、缺乏耐久性、与消费者紧密联系性按完工情况不同:成品半成品和在产品——注意不同范围的成品、半成品和在产品(企业、部
门及国民经济三个不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③社会产品的计量单位根据计量单位不同社会产品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分为混合实物量与标准实物量实物指标的局限性A.B.C.不能统计在产品和某些半成品价值指标——具有广
泛的综合性现价的价值指标——反映价值量变动(不同时期价值量对比)不变价的价值指标——反映实物变动(不同时期不变价价值量对比)算系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社会总产值统计①社会总产值及其局限性社会总产值是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业之和,其使用价值包括生
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其价值包括:物质消耗、劳动者报酬、工资、利润和税金、利息,价值符号为C+V+M。社会总产值的局限性A.B.C.②各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计算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A.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企业内部不
允许重复,而企业间允许重复计算。B.工业总产值的产量范围,应与企业的劳动消耗量相适应;既计算成品价值,还计算半成品的价值。C.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应与产品的物质形态相适应,即既要计算实物产品价值也要计算工业性
作业价值。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内容:A.成品价值——本期生产、验收入库的合格品价值B.C.自制半成品、工业总产值的其他计算方法A.B.C.国民经济法随着计算方法范围的扩大,也就越小,其产值的数值也越小◼农业总产值按“产品法”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总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国民
经济统计概论◼建筑业总产值A.按“产品法”B.其价值构成◼货运业总产值----一般以其货运总收入来表现◼生产性邮电业总产值——一般以其收入表现◼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值=销价收入-购价支出-=本期流通费用+本期税金+本期利润-运费和邮费◼③社会总产值的汇总方法A.部门产值加总法社会总
产值=B.最终消费价值法——将最终消费价格计算的工业、最终消费价格=各生产部门的出厂价格+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的生产性作业追加的价值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总量统计——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总值①对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总量统计的意义非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国民经济中除工业、
农业、建筑业、货运和生产性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统计的意义有A.因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同物质生产部门一样有投入和产出,B.C.D.满足人民物质、E.F.②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活动量统计指标A.服务总值(服务总产出)——服务部门的C+V+MB.服务
增加值——服务部门的C1+V+MC.服务净值——服务部门的V+MD.服务中间消耗——服务部门的物耗和服务消耗国民经济统计概论◼4、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理解:
①GDP是SNA②A.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B.经济领土——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C.经济利益中心——某一单位或个在一经济领土拥有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国内生产总值统
计的作用A.B.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C.D.有利于分析研究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分配和E.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对比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①生产法——从生产角度GDP=社会总产出-(注:社会总
产出=社会总产值+服务总值)②分配法(收入法)——从分配的角度GDP=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注:生产税额=生产税-补贴)③使用法(支出法)——使用的角度GDP=总消费+总投资+(注:总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总投资=折旧+新增投资+=固定资产形成
+库存增加)◼以上三种方法,从理论上应做到“三面等值”,即生产、收入和支出法计算结果相等。国民经济统计概论◼5、几个主要指标间的换算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GNP)=GDP+(注:来自国外的要素净
收入=本国在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外国在本国获得的要素收入)国民可支配的总收入=GNP+(注: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收入=从国外获得的经常转移收入-转到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国民生产净值=GNP-国内生产净值=GDP-国民可支配的净收入=国民可支配的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生产
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则是反映收入的指标(原始收入)。国民经济统计概论◼6、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指标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统计范围不同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社会总产值、国民收②价值构成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构成是C1+V+M;社会总产值是C+V+M;国民收入则是V+M③计算方法不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收入和支出法;社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有各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加总法和最终消费价格法;国民收入的联系: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物质生产部门中间消耗+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出-国
民收入=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物质生产部门折旧+国民经济统计概论◼7、社会产品生产统计分析①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略)②构成和比例关系分析(略)③经济增长分析(略)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A.指数体系分析法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劳动者人数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指数÷B.①哈罗德——经济
增长率=储蓄率÷资本系数该模型的前提是:I=S②y=A×Lα×Kβ(注:α+β=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一章社会产品流通统计◼1、商品流通的概念和分类①社会商品流通社会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活动过程叫社会商品流通(主要指物质产品流通)商品流通——通过买卖行为由生产领域向消
费领域转移的过程,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商品流通的特征:A.B.C.②商品流转的分类A.按买者与卖者不同1.商品生产者2.商品转卖者3.消费者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买者与卖者的买卖行为有六类(a)(b)(c)(d)(e)(f)B.按买卖行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心地位
和作用不同分类——最初、C.按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同分类——商品批发流转和商品零售流转从1993年年报和1994年定期报表起实行的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在零售额中,不再包括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因为
,生产资料销售不属于零售的范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期初库存+商品购进+商品调进+商品进口=商品销售+商品调出+商品出口+商品购进总额——从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商品销售总额——对本企业以外单位或个人出售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专门从事商品转卖
业务的各种经济类型独立核算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其他行业附营的批发零售贸易单位直接售给居民和社会◼3、商品流转统计分析①分析内容:A.反映和分析商品流转计划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B.研究商品购、销、调、存、等环节情况、比例及动态C.研究如何处理商品流转与其他方面的多种经济关系D.反映商品流转的成果
和市场变化的特点及趋势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常用方法:A.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略)B.商品销存关系和流转动态分析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期初商品库存额/商品流转次数=计算期商品销售额/商品流转次数指数×商品流转天数指数=1C.地区间商品经济关系分析(
略)D.商品流转与人民生活关系分析(略)E.社会商品供需平衡分析①社会商品购买力分析社会商品购买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的购买力=本期已实现的购买力+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社会商品供应量分析社会商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零售本期全部商
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本期已实现的供应量+期末结余的③社会商品供需平衡分析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商品供需比率-100%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二章对外贸易与国
际收支统计◼1、对外贸易统计的基本问题①对外贸易的函义广义的包括商品、劳务和其他非实物形态狭义的只包括商品的进出口,即仅指有形贸易——②对外贸易统计——是指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及商品交换有关的收支往③对外贸易统计的特点是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和监督检查重要工具国
民经济统计概论◼④对外贸易统计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原则A.国别统计原则进口产消国原则生产或原产国贸易国原则购自国运输国原则起运国双记录原则——出口国的每一笔出口统计,必须有交易的对方作相应的进口统计,反之,进口国的每一宗进口
统计,B.价格确定原则离岸价、离岸价(FOB)——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出口货物装上买方指定船的价格到岸价(CIF)——进口货物到达进口国国境的价成本加运货价(FAB)——出口商品离岸价加上到当今世
界大多数国家,一般是出口商品按离岸价计算,进口商品按到岸价计算国民经济统计概论C.外币折算原则——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折成本币的价格,我国间接标价法——D.对外贸易统计目录原则现行的海关统计商品目录分类规定为22类98章6000多个8◼2、海关进出口统计①海关统计特点数
字准确——我国对外提供和发布进出口贸易②海关进出口统计对象必须具备的条件A.B.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对外贸易业务统计按贸易原则、商品原则、国境对外业务统计其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出口商品收购统计、出口业务统计、进口业务统计和出口商品◼4、海关
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区别:①②③④◼5、国际收支统计①广义的: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不需外汇偿付的各种单方面转换和无实际外汇收支的全部经济往来;——狭义的:指国际间商品、服务和资本往来等外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国
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帐原理,对一国与其他国家发生的经◼③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A.它是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流动量的统计B.它综合记录了一个对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C.◼④国际收支统计的内容A.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和无B.资本(资
金)往来项目收支——包括长期和短期C.◼⑤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A.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B.C.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以美元为计算单位国民经济统计概论◼6、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统计分析①总量平衡分析
进出口贸易差额=出口总值-(差额为正值称出超或顺差,差额为负值称入超或逆差。)②结构分析(略)③动态分析A.时间序列动态分析B.指数分析进出口总值数=进出口价格指数×进出口比价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④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略)⑤合同执行情况分析(略)国民经济统计概
论◼⑥经济效益分析出口盈亏额=出口商品销售收入外汇×买入价-进口盈亏额=进口商品外汇收入–(进口商品外汇支出×卖出价+各项费用支出)出口盈亏率=出口盈亏额÷进口盈亏率=进口盈亏额÷进口1美元商品赔赚额=进口盈亏额(人民币)/进口原进价(美元)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单位出口商品总成本(
人民币)/单位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三章财政金融与资金流量统计◼1、财政统计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集中体现了财政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现象的三种运动形式。财政统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财政收入
统计、财政支出统计、财政收支平衡统计、财政与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及分配关系统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各项税收收入、企事业上缴收入、企业上缴的折旧基金、征集能源交通建设资金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际支出
、债务支出、其他支出。财政支出按最终使用结果分为补偿性、积累性、消费性支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财政收支平衡从内容上看,有大、中、小范围不同的三种情况:①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体的小范围的收支平衡;②以国家预算内外资金为主体的中范围
平衡③以包括国家预算内外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在内的大范围的财政综合平衡。我国中范围的平衡是财政综合平衡的中心◼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
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支出边际倾向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现代金融统计至少包括:银行信贷统计、银行现金收支统计、货币供应与统通统计和金融市场统计信贷资金运动的形式主要是:存、取、贷、还。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项存款。储蓄率=报告期城
乡居民储蓄增加额÷报告期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贷款产出率=报告期某产出指标值÷报告期平均贷款余额现金回笼率=(期内现金收入合计额-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期初流通中的货币量+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货币供应量——指一国在某
一时点上普通货币或货币的共应量有四种层次:M0、M1、M2和M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0----通货净额或现金。是最具货币性和流动性,在我国M0M1----现金+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属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在我国M1=企业活期存款+农村集体活期垫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
。M2----现金+商业银行各种存款总和,属较广义货币供应量。在我国M2=M1+单位定期款+自筹基建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3----现金+各类银行机构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总和。在我国目前未划定
M3这一货币层次。货币流通量----在市场上实际流通中的货币层次。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内现金投放总额-本期内现金回笼总额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资金流量的统计①资金流量----表现为某一时期的期初期
末资产负债的增减量,即收支相抵后的净额。②资金流量的核算范围大致分三种情况A.B.除包括金融交易外,还包括总储蓄和实物C.以国内生产产值作为初始流量,不仅包括金融交易,还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及投资
形成,我国选择了这样核算范围。③资金流量表中的交易者----部门分类采用的是机构部门分类,④在我国货币收支活动在以下五个范围内进行:A.B.C.D.E.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⑥与传统金融统计相比较,资金流量统计的特点:A.它不限于
金融领域,还反映了非金融领域的交易活动。B.它不是对金融领域中各种交易项目的简单统计,而是以经济部门为体,以资金交易为对象,描述部门间的资金流动。C.它超越各部门专业统计的特点,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性的核算。D.它采用复式记帐
法。◼⑦资金流量分析的基本方法A.B.资金构成分析法Y=C+I+D⑧A.B.C.D.E.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四章国民经济效益统计◼1、国民经济效益的涵义及其统计的内容①概念及特点国民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即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总投入与总科出的对比关系。特点:A.
B.C.D.是近期和长远相结合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国民经济效益统计的内容A.建立一套科学的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B.设置多种科学的核算方法,对国民经济效益进C.对国民经济效益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促进国D.研究国民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
,促进国民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2、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①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A.科学性;B.C.实用性;D.稳定性。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指标体系的构成A.按照社会再生产过程设置经济效益指标体系;B.按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内涵的诸方
面设置指标体系;C.D.◼③主要指标的计算A.B.C.D.技术进步对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国民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方法①国民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方法综合指数=Σ(某项经济效益指标值该指标的全国标准值×权数)÷总权数②功效系数法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实际值-不允许值该指标满
意值-不允许值)×40+60国民经济效益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五章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①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核算,也就是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经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层
涵义A.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B.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A.为宏观决策和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B.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C.为
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D.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③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它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它以物质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其核算范围包括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其核
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法。B.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它适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它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其核算方法适用复式记帐法。C.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差异)差异:核算范围上的不同核算内容上的不同以及核算方法上的不同国民经济统
计概论◼2、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①建立新核算体系的意义A.B.C.D.符合对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和总体平衡的需要。②建立新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A.必须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B.坚持把马克思再生产原理与我国发展社会C.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
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建立符合国实标准和中国国情的核算体系。国民经济统计概论◼3、新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基本结构新体系方案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两部分组成。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包括五张基本表和八张补充表,A
.B.C.D.E.经济循环帐户——采用“T”形帐户和复式记帐法,把基本核算表中各种流量和存量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帐户体系。经济循环帐户包括国民经济帐户和部门帐户两个层次,其中国民经济帐户是经济循环帐户的主休,部门帐户是按机构或产业部门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