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件2

PPT
  • 阅读 9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5 页
  • 大小 339.732 KB
  • 2023-08-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件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件2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件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件2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件2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0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件2.pptx,共(105)页,339.732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234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第五章生产分析第一节生产决策分析一、生产决策分析应遵循的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2、以销定产原则3、计划管理原则二、生产决策分析的内容1、产品品种的选择2、生产产品的批量3、组织和安排生产三、剩余生产能力利用分析企业

存在剩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为充分利用资源,可考虑增产新产品。增产新产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增新产品,并不影响原有产品的正常生产,可以提供的贡献收益最多的新产品为最优;另一种是增产新产品,影响到原有产品的正常生产,则应以减少

原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损失视为所增加产品的机会成本,以能提供的净收益最大的方案为最优。例:某企业原生产A产品,现有剩余生产能力,拟增产B产品或C产品(B、C产品是相互排斥的,只能生产、销售其中一种)资料如下项目A产

品B产品C产品产销量(台)单位售价(元)单位变动成本(元)80050036030020011010005030固定成本总额6000差量利润为正数,说明B产品提供的净收益大于C产品7000元,生产B产品优于C产品项目B产品C产品差量预期收入:销售收入预期成本:变动成本300×2

00=6000300×110=33001000×50=500001000×30=30000100003000差量利润7000课堂练习1、某制造厂有一种通用设备,可以生产A产品,也可以生产B产品,两种产品预期的销售数量、销售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如表所示,该企业选用哪个方案较为有利。项目方案

1(A产品)方案2(B产品)预期销售数量(件)1000500预期销售单价(元)1126预期单位变动成本8222、某企业现有设备生产能力是30000个机器工时,其利用率为80%,现准备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A、B或C,三种产品的资料如表所示,另外,在生产C产品时,

需增加设备2000元,若三种产品市场销售不受限制,企业应该选择哪种产品生产?项目A产品B产品C产品单位产品定额工时2小时3小时5小时单位销售价格15元25元35元单位变动成本5元15元20元3、某企业有一闲置设备,既可

以用于甲产品的生产,又可用于出租。如果用于生产甲产品,其收入为50000元,成本费用为30000元;如果用于出租可获得租金收入15000元。企业应如何决策?四、产品是否继续加工分析例:某生产A产品的企业本期生产A产品2000件,A产品可马上出售,也可以继续加工为B产

品再出售,资料如下:A产品B产品单位售价单位成本50368060单位:万元项目将A产品加工为B产品将A产品马上出售差量预期收入预期成本差量利润80×2000=16000060×2000=1200004000050×20

00=10000036×2000=7200028000600004800012000计算结果:差量利润为正数,说明A产品继续加工为B产品后出售比A产品立即出售,可以多获净利润12000元,应该选择将A产品继续

加工为B产品的方案。1、某企业每年生产、销售甲产品3800件,每件变动成本为16元,每件固定成本为1元,售价为24元。如果把甲产品进一步加工成乙产品,售价可提高到30元,但单位变动成本需增至20元,另外需发生专属固定成本800元,问

:甲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为乙中品?2、某化工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A、B、C、D四种新产品,其中,B产品可以在分离后立即出售,也可以继续加工后出售。资料有:产量8吨,分离后销售单价为6000元,加工后销售单价为10000元,联合成本为2000元,可分成本为单位变动成本5000元,固定

成本20000元。要求:对B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作出决策五、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分析零部件自制或外购有三种情况:一是自制零部件而不需追加专用设备;二是自制零部件需追加专用设备;三是自制零部件设备有其他用途,若外购零部件,可将自制零部件设备移作他用。例:某企业生产A产品所用的甲零件原

为外购,每年需购5000只,单价20元。该企业生产车间现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生产甲零件6000只,预计自制甲零件,每只工资8元,原材料6元,制造费用3元。生产车间全年固定成本总额50000元,则该企业是外购零部

件还是自制比较合算?计算结果表明:自制甲零件的预期成本低于外购甲零件成本15000元,应该选择自制甲零件方案。项目自制甲零件外购甲零件差量预期成本直接材料6×5000=30000直接工资8×5000=40000制造费用3×5000=15000小计85000外购成本20×5000=30000-150

001、某厂生产A产品,其中零件下个年度需1800个,如外购每个进价60元。如利用车间生产能力进行生产,每个零件的直接材料费用30元,直接人工费20元,变动制造费用8元,固定制造费用6元,合计64元。该车间的设备如不接受自制任务,也不作其他安排

。要求:决策下个年度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2、假定是题中自制零件方案需增加专用设备两台,每台价值100000元,使用期限5年,假定没有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为40000元,要求:根据这一变化,判断该厂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有利?六、最优生产批

量分析在全年生产量确定的条件下,每批应生产多少产品,全年分几批生产,往往是成批生产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确定投产批量。投产批量是指确定一个适当的生产批量,使其全年的调整准备成本和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调整准备成本是指在每批投产前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工作。如:调整机器、布置生产

线等。储存成本是指单位产品在储存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用。如:仓储费、搬运费等。1、单一零件生产批量的计算例:某企业全年需要B零件40000只,专门生产B零件的设备每天能生产150只,每天一般领用120只。每批调整准备

成本为200元。单位零件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为2元,试计算最优生产批量和最优生产批数。2、多种零件生产批量的计算例:某企业有一台生产设备分批轮换生产A、B两种零件,其资料如下,试计算共同最优生产批数和各种零件的最优生产批量。摘要A零件B零件全年的需要量每批调整准备成本每

个零件全年储存成本每日生产量每日领用量3000只200元3元70只62只5800只300元4元40只34只例:某企业原生产A产品,现有剩余生产能力,拟增产B产品或C产品(B、C产品是相互排斥的,只能生产、销售其中一种)资料如下项目A产品B产品C产品产销量(台)单位售价(元)单

位变动成本(元)80050036030020011010005030固定成本总额6000第二节生产过程分析生产过程:是从原材料投入开始,到成品生产出来为止的过程。对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是对生产的均衡性、成套性、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分析。一、生产均衡性分析

均衡生产:是指出产成品或完成某些工作,在相等时间内,在数量上基本相等或稳定递增。均衡生产是有节奏、按比例的生产。生产均衡性:是指企业要均衡地、有节奏地组织生产,杜绝时松时紧、前松后紧、忙闲不均、生产脱节的现象。生产均衡性分析

:就是检查和考核企业是否按按月、按季均衡地完成产品生产任务,分析生产前松后紧的原因。消除生产忙乱的现象。均衡性:按作业计划日历进度产量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生产均衡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均衡程度的综合指标。生产均衡率=∑一定时期产品产量完成率(超过部分不计入)一定时期内日数或=∑

一定时期实际产量(超过部分不计入)一定时期内计划产量之和计算生产均衡率要遵照“不抵补原则”,即未完成计划的按实际完成率,已完成计划的只能按100%或按其计划数。见P111例题二、生产成套性分析生产成套性

分析:是指装配式企业生产各种所需的零部件与产成品配套的分析。装配企业的产品必须是装配齐全的成套产品。零件成套率=∑实际完成零件套数(超产部分不计入)∑产品计划产量见P112例题三、产品质量分析1、产品质量指标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明产品平均技术性能或含量

指标。如纯度、平均寿命等。另一种是表明合格产品中,产品质量差别的等级。如根据物理、化学性能、外观质量等差别,,对合格产品又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产品某级的品级率=(某级产品产量/全部合格品产量)×1

00%产品平均等级=∑(级数×该级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或产品平均等级=∑(级数×该级产品比重)100产品等级系数=∑(各级产品产量×各级别单价)各级产品全部产量×一级品单价见P114例题某企业甲产品有关

资料见表产品产品等级单价(千元)产品产量(件)品级率(%)差异(%)上年实际本年计划本年实际上年计划本年计划本年实际比上年比计划甲产品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302518400160240576210174580250170502130602218

582517+8+5-13-2+3-1合计8009601000100100100从上表可见,甲产品的一级品率比上年实际提高了8%,二级品率提高了5%,面三级品率下降了13%,说明质量比上年有所提高,但与计划指标比较,一级品下降2%,二级品提高3%,而三级品率下降了1%,说

明没有达到计划的要求。2、产品等级变动对产值影响分析由于不同等级的产品一般是按不同的价格出售的,同种产品的一级价格,相对要高于二级品、三级品的价格。因此,可以利用产品平均价格的变动来测算产品等级的变动对企业产品产值的影响程度,计算公式如下:产品产值=产品产量×产品平均

单价其中,产品平均单价=∑(各级产品产量×各级平均单价)∑各等级产量见P115例题3、工序质量分析工序质量通常以工序能力表示。对工序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其目的是保证形成一个能生产合格品、优

质品的生产系统。某企业乙种产品有关资料见表,分析有关指标如下:产品名称全部生产工时其中:废品工时其中:返修工时产值(千元)计划实际计划实际计划实际计划实际乙1800002200005000550010001600900011000合格品率=(

180000-5000)/180000=97.22%(计划)合格品率=(220000-5500)/220000=97.50%(实际)废品率=5000/180000=2.78%或=100%-97.22%=2.78%废品率=5500/220000=

2.5%(实际)=100%-97.5%=2.5%返修率=1000/180000=0.56%(计划)返修率=1600/220000=0.73%(实际)废品和返修品=11000/220000-(5500+1600)×(5500+1600)对产值的影响=366.8

4(千元)通过以上分析说明,该企业乙产品合格率计划为97.22%,实际为97.50%,质量稍有提高。但计划返修率为0.56%,而实际为0.73%,比计划有所增加,说明企业返修占用工时比例增加,应进一步查明原因,进行分析。由于废品和返修品的存在

,共损失7100工时(5500+1600),从而使企业少生产产值千元。4、工作质量分析反映企业生产过程工作质量的指标,主要有废品率、合格品率、返修品率指标等。合格品率=(合格品数量/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100%废品率=(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

)×100%返修品率=(返修品数量/全部检验品数量)×100%废品和返修品对产值的影响=(实际产值/实际工时-废品和返修品损失的工时×废品和返修品损失的工时数)第三节产品产量及品种分析产品产量:是企业在

一定时期内这社会提供的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数量,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反映产品产量的指标有产品实物量、产品价值量和产品劳动量三种形式。一、产品实物量指标分析产品实物量指标:主要是

根据经营决策确定的计划产量和企业产品产量统计报表的实际数来进行。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率=(实际产量/计划产量)×100%二、产品价值量指标分析产品价值量指标有三种,即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以及成品生产价值。1、工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

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工业总产值指标按“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主要包括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其中,工业性作业不包括自行完成

的本企业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大修理作业价值。工业总产值=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工业性作业价值工业总产值指标可分别按现行价格或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总值包含有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在使用工业总产值是应注意:

(1)由于工业总产值中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故不能片面地用总产值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生产成绩,否则,就会使得一些企业为追求产值而生产用料多,用料贵。(2)由于不同工业部门、企业产品价值中的物资转移价值所占比重不同,因此

不能直接利用总产值或依据总产值而计算的其他指标进行对比。(3)由于总产值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件或外购件的增减,并不影响总产值的变化。(4)由于总产值是按“工厂法”计算的,在工厂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时,并不影响总产值。2、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

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生产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出: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

果。主要包括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设备、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工业中间投入价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3、成品生产价值成品生产价值指企业本身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

工业产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提供给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和自制设备价值,按产成品实物量乘以本期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成品生产价值中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4、工业总产值和成品生产价

值分析工业总产值和成品生产价值分析,主要是根据工业总产值统计表和有关资料来进行的。分析时通常是以分析期实际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和成品生产价值与其计划数对比,然后从工业总产值,和成品生产价值的各项构成内容上,进一步

分析脱离计划的原因。例:根据某企业工业总产值、成品生产价值的资料整理编制分析表如下:项目计划按1990年不变价实际按1990年不变价差异差异额差异率%1。用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成品价值2、已经或准备出售的零部件价

值3、已完成自制设备价值成品生产价值4、订货者来料加工成品价值5、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6、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7、工业总产值300010004000800-1004700360040010005000800700506550+600+4000+1000

+800-100+1501850+200+25-12.539.36分析:该企业分析期的成品生产价值和工业总产值都有超额完成了计划,成品生产价值比计划多完成1000万元,超计划25%;工业部产值多完成1850万元,超计划39.36%。从构

成项目看,除工业性作业外,各项均完成计划。三、产品劳动量指标分析产品劳动量指标:是以定额工时为单位计算的产品产量指标。这个指标从能够汇总计算的作用来看,与产品价值量有相同的作用,可以综合反映一定的时期内企业完成的工作数量。产品劳动量指标

的分析,主要是根据产品产量和产品定额工时等资料进行的。分析时,应先以实际完成的定额工时总数与计划中规定的应完成的定额工时总数比较,然后分别研究各种产品的定额工时完成情况,找出变动原因。四、产品品种分析产品品种是根据

产品的具体用途、性能和结构上的不同而划分的各种小类产品,一般划分有种类、品名、型号规格、样式等区别。1、产品品种完成情况分析分析产品品种完成情况,应彩“不抵补原则”计算。所谓“不抵补原则”是指对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产量的产品只按完成100%计算;对没有完成计划产量的产品,按实际

数计算;对计划外的品种,一律不予计算。品种完成率=(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计划品种数)×100%品种完成程度=∑品种完成计划产量百分比计划品种数2、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产值影响分析产品品种结构,是指各种产品产量在全部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

或各种产品产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企业其他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产品产值的影响,有利于对企业产量完成情况的分析。例:某企业产品产量如下:分析其品种完成情况。产品名称单位计划产量实际产量产品计划完成%备注A产品B产品

C产品D产品E产品t台台tt1501008050-13012010004086.671201250-计划外品种完成率=(2/4)×100%=50%品种完成程度=(86.67%+100%+0)/4=71.67%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其劳动量(定额工时)

与不变价格的比例是不相同的,即各种产品每一定额小时的平均产值是不一样的。用定额工时计算的总产量完成率与用不弯价格计算的总产量完成率进行对比,其差异就是由于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产值的影响。第四节生产条件分析

生产条件一般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劳动力利用情况分析1、职工人数分析主要根据企业劳动部门的劳动计划和劳动报表资料进行的、对职工人数变动进行分析,包括职工平均人数分析和期末职工人数分析。月平均人数=∑月

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月份日历日数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3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12工人平均人数=实际平均-计划平均×总产量计划的相对变动数工人人数工人人数完成率(%)=例:某企业某年有关职工人数资料见下表:职工按劳动岗位分类计划

平均人数实际平均人数差异人数%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55220801004295762081984510+240+1-2+3+1+4.350+1.25-2+7.14+11.11合计803830273.36该企业当年总产量完成率为105.8%则分析该企业某年职工人

数变动情况:工人平均人数=576-552×1058%=-8(人)的相对变动数从表中知道,该企业某年职工平均人数实际比计划多27人,其中,除管理人员比计划减少外,其他各类人员平均人数比计划增加,应进一步分析其定员编制的新装情况。该企业工人平均人数的相对变动数为-8(人),这说明企业实际

平均工人人数尽管比计划平均工人人数增加24人,但与企业生产增产情况结合来看,不仅没有浪费劳动力,相反地,节约了8人。这是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2、期末职工人数分析,主要是以分析期末职工人数与上期限末职工人数对比,借以观察不同时期职工人数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各类人员的构成的结果。

沿用上例资料,编制分析表。职工按劳动岗位分数上期末分析期末差异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人数%工人学徙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5181776105401267.452.219.9013.

675.211.56576208198451069.402.419.7611.815.421.2+58+3+5-7+5-2+11.20+17.65+6.17-6.67+12.5-16.67合计76810083010080104.17从上

表可以看出,企业分析期末比上期限末共增加职工80人,增加4.17%.在这六类职工中,工人、学徙、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均有所增加,一般而言,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增加,是企业技术力量加强的表现,而学徒增加,表明企业重视培养新技术力量,从而增企业新的技术后备。若这种增加是根据生产发展需要

,而且符合人员编制要求,应视为好的现象,服务人员的增加,应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分析。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在职工总数比上期增加80人的情况下,分别减少了7人和2人。若这种减少是由于加强岗位责任制、精简机构的结果,应给予好评。二、生产设备利用分析生产设备利

用情况的分析,主要是考查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当前的利用程度与设计能力或现有能力的差距,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提出改善设备利用情况的措施,以提高设备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反映生产设备管理水平和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有设备完好率、设备综合利

用率、设备有效利用率、设备事故率以及万元固定资产利税率和万元产值维修费用率指标等。主要公式:主要设备完好率=主要生产设备完好台数全部主要生产设备台数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设备实际产量/设备可能产量)×100%=设备能力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率生产设备有效利用率=设备实

际作业时间×100%实际作业时间+可能利用时间生产设备事故率=(事故停机时间/生产运转时间)×100%万元生产设备=纳税部分+利润总额×100%利税率生产设备原值三、原材料、能源利用分析1、原材料供应量和

消耗量分析材料的供应和消耗量的大小,通常受三个因素变化的影响,即材料购入量、储备量以及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它们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产品产量=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购入量+期初储备量-期末储备量单位

产品材料消耗量例:某企业某年度甲种产品的产量和某种原材料的供应、储备和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试分析原材料供应量和消耗量情况。项目单位计划实际差异产品产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材料消耗总量按计划价格计算的材料费材料供应量材料储备量月初储备量月末储

备量材料亏损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百元产值消耗材料费用件干元t干元ttt元800024001800900179280720.22540.58800330017608801770808820.238.2+800+900-40-20-220+16+2

0.025-2.3分析:1、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1800/0.2)-(1800/0.225)=1000件2、材料储备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88-72)/0.2=-80件3、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值的影响=(1770-1792)/0

.2=-110件4、材料亏损对产量的影响=2/0.2=10件2、能源利用效果分析通常采用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工业总产值节能量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标进行。四、生产三要素综合分析影响生产过程的条件即劳动力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工人平每个工人平均每台设备平均产品产量=均人数×操纵设备台数×加工材料数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每个工人平均操纵设备台数=生产设备平均台数/工人平均人数例:某企业有关生产三要素见表所示:试分析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指标计划单位

计划实际差异产品产量工人平均人数每名工人平均操纵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平均加工原材料数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台人台/人kg/台kg/台111307420.2512000200145007500.278412500180+3370+8+0.0284+500-20运

用差额法,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产品产量的影响计划产量(742×0.25×1200)/200=11130实际产量(750×0.2784×12500)/180=14500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的差异14500-11130=3370替代:1、由于工人人数变动对产量影响

=(750-742)×0.25×1200/200=1202、由于每名工人平均操纵设备台数变动影响=750×(0.2784-0.25)×12000/200=12783、由于每台设备平均加工原材料数量变动影响=750×0.2784×(12500-12

000)/200=5224、由于单耗变动影响=750×0.2784×12500×(1/180-1/200)=1450各因素共同影响=120+1278+1450+3370=3370从以上分析可知:该企业产品产量实际比计划超产3370台,是由于各个因素综合变动而成。其中主要的

原因是产品单耗由计划200kg,改为实际180kg,以及每名工人平均操纵设备台数变动影响。说明企业着重改革产品材料单耗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取得较好的效果。第六章产品成本分析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原材料、能源消耗的节约和浪费、劳动效率的高低

、产品质量的优劣等,都可以通过产品成本表现出来。产品成本预测主要包括:产品成本预测分析、全部产品成本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分析以及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等内容。第一节产品成本预测分析产品成本预测分析是根据历史成本资料和有关经济信息,结合发展的趋势,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一定时期的产品或某

个成本项目进行分析和预测。一、产品成本的构成产品成本主要是由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以及废品损失等组成。二、产品成本预测的内容和步骤1、明确目标2、收集和分析所需的资料和数据3、建立成本预测模型

进行预测4、测算预测误差,修正预测结果三、产品成本预测的方法1、趋势预测法: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2、目标成本预测法目标成本预测法是指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目标成本=产品预计收入-应纳税金-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的确定,也可以采用成本利润率进行计算目标

利润=目标成本×成本利润率目标成本=(销售收入-税金)/1+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单价×(1-税率)/1+成本利润率例:某企业有关资料如表所示,测定目标成本产品名称预计销售量预计单价预计销售收入税率应纳税金A产品B产品C产品50060010001008

0505000048000500005%5%5%250024002500合计1480007400设同行业平均销售利润北为12%,成本利润率为10%,则目标成本为:(1)按平均销售利润率计算:目标成本=148000-7400-148000

×12%=122840元(2)按成本利润率计算:目标成本=148000×(1-5%)/1+10%=127818.18元四、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幅度的预测企业生产的产品按其是否生产过,成本资料是否齐全,可分为可比产品和不可产品。可比产品是指过去曾经生产过,产品成本资料齐全

,可用于对比地产品。对于可比产品成本,往往要求进行成本降低率和成本降低额的分析,从动态上反映产品成本水平的降低程度。不可比产品是指本年初次生产的新产品,或虽在过去曾经生产过,但产品成本资料不齐全的产品的成本。由于

缺乏可用于对比的产品成本资料,对不可比产品的分析,只能依据企业本身的生产条件和有关资料或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资料进行分析。企业生产可比产品,一般都有降低成本任务。为完成降低成本的任务,需要对产品成本降低幅度进行预测。其预测方法是利用影响成本的因素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分成

本项目测算预计产品成本比基期产品成本降低幅度。由于产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废品损失等因素组成,各个因素占总成本比重变动,以及各因素成本降低率对总成本的降低率和降低额都有影响。因此,应着重测算这两个方面。1、降低指标的测算步骤⑴计算上年全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⑵

确定计划年度各项成本项目占总成本比重⑶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测算由于材料消耗定额和材料价格变动而形成的节约*测算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超过平均工资增长程度而形成的节约*测算由于产量增长超过制造费用增加而形成的节约*测算由于减少废品损失而形成的节约

⑷综合各因素影响数例:某企业生产X、Y两种产品,2004年1月-9月份X产品150吨,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为160元,Y产品50吨,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为850元。第四季度预计生产X产品50吨,单位成本为158元;Y产品18吨,单位成本为860元。计划2005年度继续生产

X、Y两种产品,全年计划生产X产品230吨,Y产品80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要求达到9%,企业通过充分发动群众与技术人员群策群力,确定2005年度有关指标如下表所示:指标%产品生产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直接工资提高燃料动力消耗定额降低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制造费用中的半变动费用增加废品损失减少2010

5881020各成本项目占产品成本比重2004年度(%)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其中:固定费用半变动费用废品损失60810201552合计100该企业2005年各成本项目占产品成本比重变动大

。根据以上进行成本降价指标的测算:1、计算2004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X产品2004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150×160+50×158/150+50=159.5Y产品2004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50×850+18×860/50+18=852.65企业按2004年全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

算的2005年度可比产品总成本为:159.5×230+852.65×80=104897(元)2、测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1)由于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而形成的节约:8%×60%=4.8%2)由于燃料和动力消耗额降低而形成的节约:8%×8%=0.64%3)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超过直接

工资增长速度而形成的节约:1-(1+5%/1+10%)×10%=0.45%4)由于生产增长而形成的制造费用的节约:生产增长而形成的固定费用节约:1-(1/1+20%)×15%=2.5%生产增长超过半变动费用增加而形成的节约:1-(1+10%/1+2

0%)×5%=0.417%5)由于废品损失减少而形成的节约:20%×2%=0.4%3、综合各因素影响数,确定成本降低指标。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将各有关因素的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列表见表6-5。成本项目比重(%)①计划产量按上年成本计算②降低率(%)降低额⑤=②×③降低后的总成本

⑥=②-⑤成本项目③对总成本④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废品损失制造费用其中:固定费用半变动费用6081022015562938.28391.7610489.72097.9420979.415734.555244.85884.52014.58

16.678.344.80.640.450.42.9172.50.4175035.06671.34472.04419.593059.852622.43437.4257903.147720.4210017.661678.3517917.55131

12.124807.43合计1001048979.2079657.8895239.12注:⑤也可以用④×1048.97求得。根据上表可知,2005年度可比产品成本降低9.207%,已经超过预期降低率9%。第二节全部产品成本分析企业的全部产品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的

可供销售的全部产品的总成本。一般包括可比产品成本和不可比产品成本。对全部产品成本分析,可以按产品分别计算,也可以按成本项目汇总计算在对全部产品成本的分析时,由于产品成本是由产量和单位成本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为剔除产量因

素变动的影响,分析时无论计划总成本或实际总成本中的产量均采用实际产量全部产品总成=∑(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100%本计划完成率∑(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一、按产品分列全部产品成本分析例:甲

公司2004年全部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见下表产品名称计量单位产量单位成本(千元)总成本(千元)上年实际①计划②实际③上年实际平均④本年计划平均⑤本年实际平均⑥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⑦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⑧按本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⑨可比产品A产品B产品不可比产品C产品……t台件48

4750204045304680607658207857223600180034201470920351017101012全部产品540060806232上表所列的各项成本指标,都有是经本年实际产量为基础进行计算的,这样就保证了表中各项成本指标之间的相互可比性。全部产品

总成本计划完成率=6232/6080=102.5%降低率=1-102.5%=-2.5%降低率为-2.5%,表示超支2.5%。全部产品成本分析表产品名称总成本(元)比上年比计划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①按本期计划单位成本②实际成本③差异额④=③-①%⑤=④÷①差异额⑥=③-②%⑦=⑥÷②可比产品

A产品B产品C产品540036001800516034201740522035101710-180-90-90-3.33-2.5-5+60+90-30+1.17+2.631.72不可比产品C产品9201012+92+10全部产品608062

32+152+2.5二、按成本项目分列全部产品成本分析成本项目全部产品(千元)其中:可比产品(千元)按计划成本计算实际成本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按计划成本计算实际成本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废品损失3648304121

691234282501371105712632942431242491130309625810327743084260110573041合计60806232540051605220全部产品成本项目分析表成本项目按计划成本计算

实际成本差异情况差异额%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废品损失36483041216912342825013711057126-220-54+155+145+126-6.03-17.76+12.75+15.90合

计60806232+152+2.5第三节可比产品成本分析一、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1、产量因素2、产品单位成本3、产品品种结构二、可比产品成本分析可比产品成本的分析,是以上年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本年度成本水平与上年度成本水平相比的动态变化。反映可

比产品成本降低情况,采用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两个指标。计划降低额=∑(上年实际平均成本×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计划产量)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上年实际平均成本×计划产量)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上年实际平均成本×实际产量)

可比产品计划成本计算表产品名称计量单位计划产量①单位成本总成本成本降低任务上年实际平均②本年计划③按上年实际计算④=①×②本年计划⑤=①×③降低额⑥=④-⑤降低率%⑦=⑥÷④A产品B产品t台502080

60765840001200380011602004053.33合计520049602404.615产品名称计量单位实际产量①单位成本总成本(元)实际降低情况上年实际平均②本年计划③本年实际④按上年实际计算⑤=①×②按本年计划计

算⑥=①×③实际成本⑦=①×④降低额⑧=⑤-⑦降低率%⑨=⑧÷⑤A产品B产品t台453080607658785736001800342017403510171090902.55合计5400516052201803.333根据以上实际成本同计划成本资

料对比,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如下:降低额=180-240=-60降低率=3.33%-4.615%=-1.285%该企业可比产品没有完成计划任务。分析:1、产量因素产品产量变动对降低额的影响=(5400-5200)×4.6%=9.

2(千元)2、产品单位成本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对降低额的影响=5160-522=-60(千元)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对降低率的影响=(-60)/5400×100%=-1.11%3、产品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5

400-5160)-5400×4.615%=-9.2(千元)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9.2)/5400=-0.17%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率影响=(-1.28%)-(-1.11%)=-0.17%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

低额影响=5400×0.17%=9.2(千元)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因素影响汇总影响因素降低额(千元)降低率%产品产量变动产品单位成本变动产品品种结构变动9.2-60-92-1.11-0.17合计-60-1.28第四节产品单位成本分析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的内容:产品单位成本的

比较分析,产品单位成本主要项目分析,原材料成本三因素分析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的目的:深入分析产品成本,找出成本升降的主要因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一、产品单位成本比较分析如何比?本年实际与上年实际比,本年实际与本年计划比某公司生产A单位的单位成本如下:成本项目

上年单位成本本年计划单位成本本年实际单位成本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废品损失56710525469.54.7556.51141.5合计8074.278根据上表资料编制分析表如下:成本项目比上年比计划差异额%差异额%

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废品损失-1-0.5+1-1-0.5-1.79-7.14+10-20-25+1+0.5+1.5-0.7+1.85+8.33+15.79-14.89合计-2(节约)-2.5(节约

率)+3.8(超支率)+5.12(超支率)二、产品单位成本主要项目分析1、直接材料分析材料费用受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两个因素的影响材料费用=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利用差额分析法分析两个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程度。某企业生产A产品耗用X、Y两种材料,有关资料如下:材料名称计量单位耗用量材

料单价材料成本差异计划①实际②计划③实际④计划⑤=①×③实际⑥=②×④差异⑦=⑥-⑤%⑧=⑦/⑤X材料Y材料tt1520141921.22.31.2302432.222.8+2.2-1.2+7.33-55455+1+1.85利用差额分析法分析如下:1、X材料材料费用=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

15×2=30替代:①由于材料耗用量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14-15)×2=-2②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14×(2.3-2)=4.22、Y材料基本关系式:20×1.2=24①由于材料耗用量变动对材料

费用的影响(19-20)×1.2=-1.2②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2+(-1.2)=1二、燃料和动力费用分析(略)三、直接工资的分析单位产品成本中的直接工资是将直接工资总额,采用分配方法计入,一般采用

生产工人工时分配法,或产量分配法。1、工时分配法单位产品工资费用=单位产品工时消耗×直接工资总额/工时消耗总额以某公司生产A产品为例项目单位计划数实际数差异%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小时工资率单位产品直接工资小时千元/小时千元500.199.5550.21150.011.5105.2615

.79运用差额分析法分析如下:基本关系式:50×0.19=9.5替代:①由于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变动,对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影响(55-50)×0.19=0.95②由于小时工资金率变动,对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影响:55×(0.2-0.19)=0.55

两因素共同影响:0.95+0.55=1.5(千元)可见,A产品单位产品直接工资成本实际比计划超支1.5千元,主要是由于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变动造成的,小时工资率的变动,也是超支的的另一个原因。2、产量分配法:产量分配法是根据产品产量去除工资总额求得单位成本的直接工资费用的方

法。单位产品直接工资费用的高低,取决于产品产量和直接工资总额两个因素,产量增长速度超过工资金支出额增长速度,成本就下降;反之,成本就升高。单位产品直接工资与产量变动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单位产品工资费用=1/产量×直接工资金总额例9仍以甲公

司A产品为例,A产品产量和直接工资总额资料见表项目单位计划数实际数差异%产量直接工资总额单位产品直接工资t千元千元/t504759.54549511-5201.5-10+4.2+15.79运用差额分析法分析单位产品直接工资历变动原因如下:基本关系式:1/50×479=9

.5替代:①由于产品的变动,对单位产品直接工资费用的影响:(1/45-1/50)×475=1.06②由于直接工资总额的变动,对单位产品直接工资费用的影响:1/45(495-475)=0.44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1.06+0.44=1.5(千元)

通过分析可见,A产品直接工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产量的增长速度为-10%,低于直接工资总额增长速度4.2%所带来的超支结果.四、制造费用分析制造费用是指车间为组织和管理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耗费。1、单一产品单

位成本中制造费用分析基本关系式=1/产量×制造费用总额例:以甲公司A产品为例,资料如下:项目单位计划数实际数差异%制造费用总额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制造费用千元t千元/t250505211.5454.7-38.5-5-0.3-15.4-10-6运用差额分析法分析单

位产品制造费用变动的原因基本关系式:1/50×250=5替代:①由于产量变动,对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的影响(1/45-1/50)×250=0.56②由于制造费用总额变动,对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的影响:1/45×(211

.5-250)=-0.86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为:0.56+(-0.86)=-0.3(千元)可见,A产品单位产品中制造费用实际比计划节约0.3千元,主要是由于制造费用总额实际比计划减少385千元,而产量的减少,

使单位产品制造费用增加深0.56千元所致。五、废品损失分析第七章商品流转分析商品流转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流通过程。商品流转的四个环节:商品采购、商品运输、商品储存、商品销售。第一节商品采购分析一、商品采购来源分析商

品采购分析,首先要对进货来源分析,按不同的渠道进行分组,然后计算各组的结构相对数,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企业的商品渠道的变化。例1、现以某贸易公司上期、本期商品购进额按购进渠道分组为例P172二、购进商品质量分析商品等级上年本年等级系数折合率购进金额%购进金

额%一级二级三级88043015060.329.410.312503208075.819.44.810.90.7合计14601001650100--二、购进商品质量分析商品等级上年本年等级系数折合率购进金额%购进金额%一级二级三级88043015060.329.410

.312503208075.819.44.810.90.7合计14601001650100--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