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件

PPT
  • 阅读 8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3 页
  • 大小 341.127 KB
  • 2023-08-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国际经济学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国际经济学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国际经济学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国际经济学课件
国际经济学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国际经济学课件.pptx,共(53)页,341.127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233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电子邮箱dosun@ecust.edu.cn国际经济学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Chapter1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垄断优势理论–[美]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国内企业的

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1960,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补充和发展,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TheTheoryofMonopolisticAdvantage),使之成为系统、独立

地研究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海默打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国际市场自由竞争的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

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销在与东道国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并赚取利润;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中才能拥有和维持各种垄断优势,现实地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垄断利润。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金德尔伯

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包括产品差异、商标、市场技能(广告、促销、服务等)或价格联盟—产品市场占有能力;(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和进入资本市场的差异等—要素利用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地位;(3

)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其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提高供、产、销各环节衔接效率;(4)政府政策(如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前三种基于自身垄断能力的创造从而获得的市场垄断优势(从根本上抵销跨国

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的核心),而第四种则促使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和垄断地位(使垄断利润的获取变为现实)。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在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跨国投资行为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寡占竞争的需要。跨国企业的垄断优

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以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另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最初的海默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关心厂商所拥有的物质资产优势—大规模资本和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2

0世纪80年代—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H·G·约翰逊—对知识资产的占有和使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E·凯夫斯—能够创造异质化的产品)。这种依靠物质资产优势到依靠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的理论发展,反映了国际投资发展的变化过程。另外,资金雄

厚、比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来源广泛的渠道、拥有比较坚挺的货币、易于得到廉价劳动力和特殊原材料等。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而海默的学生、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Knickerbocker)在2

0世纪70年代所写的《寡占反应和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理论不足以全面解释对外直接投资,而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头公司进行的,在寡占依赖市场结构中:率先进行进攻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可用海默的理论解释,而随后则跟进进行防

御性投资,即作出寡占反应(这样,如果双方都能成功,则可以继续保持竞争地位的均衡;即使双方都失败,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尼克博克的理论又称为“寡占反应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

FDI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较好地解释知识密集型产业FDI这一现象(如发达国家的石油工业、制药、化工、农机、计算机、运输设备等产业),同样也能够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只要跨国公司觉得在目标市场上仍能拥有垄断优势,仍有利

可图,就可能进行跨国投资)。该理论强调“厂商的特有优势”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这为后来众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对西方学者曾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这一理论

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业分布或地理分布;它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

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LifeCycle),他以垄断优势理论为基础,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

海外市场进行投资。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试图维持企业的垄断地位,以便享有超额利润,但是由于产品自身必然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消亡几个阶段,企业不可能永远保有这种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

产品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弗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根据弗农的PLCT,国际直接投资是PLC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现在假

定产品的创新国为美国,产品的市场分为三个层次:美国的国内市场;以西欧、日本为首的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市场。随着产品依次经历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产品的生产在这三类市场国家之间转移

。美国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成熟期导入期成长期衰退期0生产份额100%50%创新产品生产转移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产品导入阶段:新产品在美国的创新企业中逐渐开始大规模生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主要满足美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只有少量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

。创新产品在国内生产比较有利,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也未发生。–当产品进入成长期,美国的国内市场逐渐进入饱和期,其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迅速增长,并出现一定实力的模仿者。美国的创新企业通过出口方式已经不能维持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了,此时创新企业开始以直接投资方式绕过其它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壁垒,当地设厂生产,当地销售。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市场迅速增长,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也逐渐进入饱和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模仿者,产品技术进入成熟阶段,逐渐公开化,创新企业的技术垄断优势丧失。此时

美国和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并将产品的生产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衰退期,产品采取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降低,成本因素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时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该产品具有优势,发达国家

的产品生产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的和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份额继续萎缩,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开始进口产品。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以上的分析是以国际大市场为平台而展开的对厂商垄断行为及其面对市

场变化怎样重新配置生产的分析。弗农将具有垄断优势的创新企业分为三种类型:(1)创新期的垄断者,在产品市场上拥有绝对的垄断优势并获取高额的超额利润。(2)成熟期寡占者,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减弱,成本因素逐渐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力量,但仍能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获得超额利润。(3)开始衰退的寡占者,技术优势

和技术传播优势丧失,超额利润消失。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弗农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许多制造公司从出口转向对外直接投资。后来的一些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总之,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从产品本身的成长规律角度为我们理解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道路。孙定东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电子邮箱dosun@ecust.edu.cn国际经济学第二节内部化理论和比较优势论Chapter1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

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内部化理论–在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P·巴克雷和M·卡森(1976《跨国公司的未来》)将内部化理论运用于解释跨国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将内部化理论看成是解释跨国企业的形成和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生机

理的核心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优势并不是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为厂商的垄断优势是在国内形成的,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国外。采取怎样的途径将知识资产优势转移到国外,取决于转移成本的高低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带

来的损失。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企业为降低转移成本,倾向于构造一个内部化的市场以代替外部市场,将跨国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和行销技能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置于共同的所有权之下,在企业内部转让,以企业内部的交易代替企业外部的交易。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同时,

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交易能够保持对专有资产知识的控制,避免知识产品市场失效所造成的损失。知识产品的市场机制失效是指产权知识产品及产权知识传播价格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产品知识的模仿者可以以比产权知识的创造者低的成本获得和运用该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跨

国企业为有效利用产权知识,并保持其特有的知识优势,就必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知识优势的转移成为企业内部的行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巴克雷认为,决定市场内部化的因素有四个:产业特定因素、区域因素、国别因素和企

业因素。产业特定因素与产品性质有关,也与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区域因素是指特定的市场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社会特点等;国别因素是指目标市场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企业因素是指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等。巴特雷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上,认为,如果产业部门存在多阶段生

产的特点,企业就容易产生“跨地区化”甚至“跨国化”。这是因为在多阶段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知识产品的转移,如果这种知识产品的转移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则无论市场多么完善,也不能排除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损失。为避免这种损失,就可能出现直接投资的内部化行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

教研组–卡森着重分析了技术转移内部化的发生机制。他指出以下两种产业中技术转移内部化的动力较强:一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工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二是拥有知识资产的信息产业。卡森认为,信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它理应据此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然而,买方不确定性和仿制的潜在风险,很可能使该项知识所有

者处于不利的境地。由于信息产业本身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自然垄断性,实行内部化将使他人无法接触到该项知识资产,该信息所有人将能获得垄断收益。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卡森还分析了促进技术转移内部化的各种因素,

例如,现行专利制度不能完全、充分地保护信息专有权;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使技术转移过程中容易发生“泄漏效应”;在不完全的外部市场上技术知识因得不到准确评估而无法完全实现其价值。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跨国公司将技术转让给本系统的子公司,从而形成技术转移内部化。华东理工大学《国际

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anM.Rugman)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内部化理论(1981《跨国公司的内幕:国际市场的经济学》和1982《跨国公司新理论》)。他指出,技术具有专有权属性(既定时间内的自然垄断性质),造成技术市场的不完全性。技术市场的不完全性必然导致技

术转移的“内部化”。拉格曼认为,FDI方式对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转让技术知识最为有利,因为FDI能使跨国公司不断进行R&D,且R&D的成果——专有知识不致于“泄漏”,使企业能始终保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优势,维持其垄断地位而获得最大利益。与此相比,

利用技术生产出口产品可能会遭遇种种贸易壁垒无法顺利进行,而通过外部市场转让技术又可能因专利保护制度的不完善而使技术有被抄袭的危险。因此,只有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转让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

》精品课程教研组‒拉格曼还将内部化理论引入到银行国际化的分析中,认为和国内金融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更大,其内部化收益大大高于国内金融市场,因此,银行通过国际化经营这一内部化行为往往会降低其综合经营成本,比国内银行的获利更多

。此外,银行通过国际化还可以从投资多元化中获得优势,既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等,尤其在风险方面,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在市场方面,所面临的随机性和风险性的广度和深度均比一般企业要高得多,因此,在其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国际化经营也是确保其安全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国

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其它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的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内部化理论倡导外部交易行为内部化能够减少交易成本,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对跨国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般性的解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以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状况为背景提出的。小岛清认为,以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忽视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小岛清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

比较成本理论基础上,采取了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即对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进行分析。该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作“边际产业扩张论”。IIIIILKILKwrwrPPPP)()(

)()(IIIIILKILKwrwrPPPP)()()()(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在小岛清看来,不同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各有不同,根据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所得出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

布在制造业,这种投资是建立在“贸易替代型结构”的基础上,即对外直接投资的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导致国外产品的生产替代了本国生产的产品,缩小了本国同类产品的出口。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美国,资源开发型投资占的比重相当大,而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则属于贸易创造型

,即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取代国内同类产品的出口,反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并带动了与此相关的产品的出口,从而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两者结合起来。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日本作为后起的工业国,许多对外投资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并不具

有绝对的优势。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能够成功,小岛清认为主要在于日本的对外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日本把生产基地迁往海外的企业,多是在日本国内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为了继续维持企业的生产规

模,就需要到比较优势更大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同时,在日本国内又可以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日本的这种沿着比较劣势边际产业顺序进行投资的方式更符合国际分工原则,有利于形成更合理的贸易发展格局。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与其他国

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以下特点:•改变了其他国际直接投资微观理论的一种商品、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的分析方法,采用了以国际分工原则和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比较优势理论所分析的FDI,主要是随着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变

化,生产从高工资国转移到低工资国而发生的。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中小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比大企业的直接投资更具有优势。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应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中小

企业经营灵活、适应性强。•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的变迁在FDI方面的作用,而否认垄断优势因素在FDI方面的作用。认为在投资国还是东道国即使没有垄断市场,只要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就会发生。孙定东华东理工大

学商学院电子邮箱dosun@ecust.edu.cn国际经济学第三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Chapter1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JohnH.Dunning,《贸易、经济

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种折衷主义方法的探索》,1977)从厂商资产所有权(O)、国家区位(L)、内部化(I)三个方面综合解释国际投资,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

onalProduction),又称OLI理论或OLI范式。他主张把对外投资的目的、条件以及对外投资能力的分析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才愿意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所有权优势是指厂商在国际市场拥有的优越于其它国家厂商的特定优势,这种优势包括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等。邓宁把所有权优势分为三类:(1)由于规模、垄断、资源的获得能力

等所产生的优势(如接近原料市场、产品市场、庞大的生产规模等)。(2)子公司与其它企业相比可以得到母公司的某些禀赋的优势(如廉价的生产资料、市场情报、管理经验)。(3)由于企业的跨国性所产生的某些所有权优势(如拥有庞大的市场体系,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优势)。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

》精品课程教研组•内部化优势是指厂商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将特定的资产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邓宁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对竞争的限制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赖经济活动的共同利益不能实现;二

是认识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难以获得或者需要花费很大代价。邓宁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如果不对优势进行内部化,不通过企业内部程序来配置资源,这种优势可能就会丧失。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现存厂商以内部化方式将其特定

资产与当地某些资源要素结合使用的一组条件。主要包括: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低成本、有效率、有技能的劳动力以及制度因素和其它因素,如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税收和补贴、进口限制、交通运输条件等。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

优势是厂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国家区位优势是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这三方面因素的结合,不仅可以确定各种类型的直接投资,而且可以解释厂商关于直接投资、出口销售和许可合同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择行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

品课程教研组–如果厂商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即没有内部化能力,也不能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则只能采取许可合同方式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如果厂商拥有所有权优势同时又有能力将其内部化,但不具备国外区位优势,这是厂商选择出口方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如果厂商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厂商

将采取直接投资行为才与国际竞争。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直接投资出口许可合同√√√√√×√××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邓宁的折衷理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只注重资

本流动方面研究的不足,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综合分析方法,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综合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竞争优势理论–1985年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E.Porter)提出了全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在随后的发展中这一理论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波特认为,以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只注重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成因的研究,解决

的只是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形成机制的问题,而对于跨国公司的发展机制,尤其是对现有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竞争对跨国公司战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跨国投资活动开展等重要问题缺乏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现象,其研究的逻

辑线索是,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因此,国际竞争环境与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调整及相互适应的过程便构成了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种研究站在产业(中

观)层次,自下而上,即从企业(微观)层次扩展到国家(宏观)层面,拓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生产要素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和附加要素机会政府华东

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basicfactor)和高级要素(advancedfactor)。基本要素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初级劳工等要素。高级要素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或通

过长期技术开发而得到的要素,如现代化通信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如电脑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人员等高精科技人才)、大学科研机构和领先学科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一国要取得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获得高等要素比拥有基本要素更为重要。华东理工大学《

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国内需求,包括本国的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等。波特认为,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有

利于促进成熟产业群的形成,也有利于该国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相关支持性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一国产业结构的上下游

工业、辅助行业应该要了解彼此的活动与需要,协调配合,从而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一个高效的上下游产业的配合是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证,它有利于主导产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所以,一国产品是否具有国

际竞争力也要关注该国是否具有高效率的相关与辅助行业。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不同企业的定位目标不同,其生产与治理方式也会不同,而各国采用的治理方式必须与本身的社会经济环境相

适应,因为外部环境与企业的竞争能力息息相关。美国公司实行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日本的“终身雇佣制”等都符合各自的国情,这是他们能获得国际竞争成功的原因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波特认为,政府既要为少数企业、也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

平的竞争环境,只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才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效率,以取得持久、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还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国内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国家,厂商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创新活动要求迫切

,结果有利于该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波特指出,只具有图中一两点优势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因为竞争对手能轻而易举地战胜这一优势。而先进国家比较尖端的行业在四点因素上都是有利的。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某种科技的

突破、技术的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引发机遇的事件,会打破原来的状态,创造新的环境,提供新的竞争空间,同时也会影响到各个关键要素本身的变化。但此时国家的角色并非完全消极被动,一国政府采取的相应的宏观政策,例如维护公平竞争的

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等,都将成为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波特提出了FDI的新发展模式。根据其观点,竞争自身越激烈越有可能带来成功。他强调,一国要想在全球竞争中

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有激烈的竞争。这样的竞争,一方面促使企业向海外发展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创造了条件。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在尖端产业取得了最广泛成功的日本,不仅有图中四个部分的竞争优势,而且彼此增强。波特在研究日本所有产业中发现,取得国际性成

功的每一项产业,其国内竞争都是激烈的,而且在国内市场趋于成熟、饱和之后,出口、投资才会增加。在日本不属强项的产业中,如建筑、食品、农业、造纸等几乎不存在国内竞争,这些产业在国际上也没有竞争优势,这种实证分析验证了波特理论的科学性。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波特的竞

争优势理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他关于竞争优势的菱形动态模式指出了国际投资应“先内后外”的顺序,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他认为激烈的国内竞争导致对外投资的发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的竞争优势确保了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观点具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该理论的另一层含义: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问题——健全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熟练的劳动力,具有良好的区域形象及大量的产业集中等——这从东道国的角度解释了国际直接

投资的发生。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精品课程教研组‒东道国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成为20世纪后期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些理论分别以东道国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状况、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与分布、金融制度等经济因素以及等政治、文化因素作为变化因子来检验其与跨国公司直接投

资的相关性,虽然这类统计分析削弱了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内含,但却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有较强的解释力。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