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

PPT
  • 阅读 8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4 页
  • 大小 344.692 KB
  • 2023-08-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日本经济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日本经济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日本经济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8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日本经济.pptx,共(84)页,344.692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233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日本经济提到日本让你想起了什么?参考文献•图书–1、陈建安著:《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林华生(马来西亚)著:《东亚经济圈》,世界知识出版社–3、秦熠群著:《中日韩自

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和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网站–1、新华http://news.xinhuanet.–2、日经中文版http://china.nikkei.co.jp–3、中日网CHINA-JAP

AN.COM富士山、樱花浮世绘、和服艺妓、剑道茶道、相扑东京塔、唐招提寺第一节概述一、自然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家•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包括北方四岛)–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4大岛和几千个小岛。•领土狭长;海岸线很长,多优良港湾。•地处温带–属温带海

洋性季风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多火山和地震,地热资源丰富。•平原狭小,河流短小湍急、不利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森林资源丰富。二、人口、民族与宗教•1.人口–1)人口众多•约1.2768亿(200

4年10月)。–2)人口分布疏密悬殊–人口密集区–人口集中区–人口稀疏区–3)老龄化严重:•截至2003年9月1日,百岁以上老人已达到20561人。2、常住外国人口•2000年日本常住外国人为131万545人,比1995年增长14.9%。•从国籍看–韩国、朝鲜居第一位,达52万8904人(占40.

4%)–中国居第二位,25万2680人(19.3%)–巴西第三位,18万8190人(14.4%)–菲律宾第四位,9万3352人(7.1%)。3.民族、宗教、教育•较单一–1)主要民族:•大和族–2)语言:•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3)主要宗教:

•为神道教和佛教–大多数日本人既信神道教又信佛教•教育–义务教育年限6至15岁,15岁以上识字率为99%。4、经济水平•06年GDP排名(单位:万亿美元)–1美国12.955–2日本4.5905–3德国2.7901–4中国2.329–5英国2.202•05年人均GDP

排名(单位:美元)–1卢森堡69056–7美国46076–9英国36977–10日本36886–106中国1703•(1)GDP(2)工资水平、汇率•2000年•男性正式员工:–33.86万日元•女性正式员工:–22.6万日元•2006年大学毕业生首月工资–本科生20.396万日元–博士

生22.205万日元•2007年最低工资–673日元/小时•2007.3.27汇率–100日元兑6.5467人民币第二节日本资本主义的建立及发展一、简史二、资本主义的建立三、垄断资本的形成四、战时经济•4世纪中叶:–出现统一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鼎盛时期,势力曾扩大

到朝鲜半岛南部•645年:–发生大化革新,仿照唐朝建立起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一、简史简史•19世纪中叶–英、美、俄等国迫使其签

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

鲜:在掠夺中朝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许多工业部门,成为带有军国主义和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二、资本主义的建立•日本的经济发展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推行殖兴产业、富国强兵的政策–1、创设官营工厂•一系列国营企业•除军工企业外,低价卖给特权政商,形

成最早的垄断集团–2、产业资本的成立•以棉纺和制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开始出现3、甲午战争•38400万日元(2亿3150两黄金)•1/4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建立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完善教育体系•1894-1895年,甲午战争•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产业资本得以确立的

决定性事件•以此为契机,迈开了向外扩张的步伐4、日俄战争•未获得赔款•获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满洲铁路的权益,确保其在中国东北的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权益及市场–俄国占领的南千岛群•重化工业随军备扩张而发展起

来•1904-1905年,日俄战争•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三、垄断资本的形成•1、财阀的形成–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东洋拓殖会社–向中国东北和朝鲜扩张的据点–垄断的形成•工业生产和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资本的集中•一系列卡特

尔和辛迪加•财阀的特点:–同族经营–与政府和军工产业密切相关军国主义的色彩2、一战时的繁荣•日本经济发展与战争的不解之缘•一战期间:–轻工业与重工业均飞速发展•海运•纺织•机械•化学•采矿经济全面繁荣3、战后的经济危机•1920

年起,陷入经济危机–产业组织结构的两极分化•1923年,关东大地震•1927年,金融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30-1931年,全面的危机四、二战时的经济•1、战时经济的特征:九一八事变后进入战时经济–管制经济–通货膨胀•战争资金:发行国债•2、从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国家总动员法》•对经济全面管制•镇压工人及农民运动的权力•3、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的发展第三节战后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复兴高速增长低速增长经济衰退一、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概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战后10年内:经济恢复时期–50年代中期—6

0年代末:高速增长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国际–国内–70年代初—80年代末:低速稳定增长时期•国际条件的变化–90年代以来:经济衰退•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二、战后经济复兴1945-1955•(一)经济民主化•(二)经济复兴与稳定(一)经济民主化•目

标:–尽快复兴经济,解决国内供应不足和失业问题。•经济民主化的三大改革:–1、解散财阀–2、农地改革–3、劳动民主化•1、解散财阀–原因:–具体措施:•解散控股公司•分割巨型企业、控制企业兼并•《禁止垄断法》–效

果:•确立了日本市场经济的基本竞争原则,促进了企业投资和技术革新,为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创造了制度条件。三大改革•2、农地改革–原因–措施:实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1)国家收购地主土地中超过规定的部分,交给农地委员会;•(2)农地委员会成员由各阶层人士分别选举产生;•(3)把征购的土地卖给

无地少地的农民。–效果:•3、劳动民主化–原因–措施•劳动三法:•《劳动组合法》•《劳动基准法》•《劳动关系调整法》–效果(二)经济的复兴与稳定•战后经济复兴可分为2阶段:–通货膨胀和倾斜生产方式时期(1945-1949)•代表

性事件–经济民主化–道奇计划–朝鲜战争和反垄断法缓和期(1950-1955)•由于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经济自由化时代1、倾斜生产方式和生产的恢复铁路运力不足原材料供应不足煤炭不足钢铁不足战后经济困境倾斜生产方式•首先,1947年,重点支

持煤炭和钢铁产业;–1年后,2个部门的生产明显恢复,带动了整个工矿业的恢复。•第二,1948年,增加化肥和粮食两个重点部门。–农业生产很快恢复。2、美国的援助•美国占领日本后,立即向日本提供了用以购买食品、肥料和医药品的“占领救济

资金”。•随后,受美苏冷战影响,美国开始积极对日援助。–减缓战争赔款–提供“占领地经济复兴与援助金”•包括工业原料、机械和贸易便利3、道奇计划•经济安定九原则–目标是要求日本停止“倾斜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政策以扩大贸易和健全财政•具体

的措施:道奇政策–强化增税,同时降低个别税收–设定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由此扩大对外贸易•效果:–克服了通胀,但引发了通缩4、朝鲜战争特需•由于道奇政策引发的通缩,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但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给日本

经济带来重大转机。–(1)出口急速上升–(2)工资率和利润率也急速上升–(3)投资迅速增加,提前完成经济复兴•此间,修订了《垄断禁止法》,开始复活垄断大企业1949年1950年1951年日本出口总额:亿美元

5.18.213.55二、经济高速增长第一次高速增长转型期和第二次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结束(一)第一次高速增长•1955-1961年:年均增长率10.8%,分别经历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1、动力及特征•(1)主要动力:重化工业化•(2)企业兼并和企业系列化推动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

组织形式的变化•(3)形成了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2、原因•(1)财阀的解体促进了竞争;•(2)军备的缩小减少了非生产性开支;•(3)农地改革和劳动民主化改善了农民和工人的收入状况,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4)扶持幼稚产业;•(5)高度的教育水平;•(6)高投资率和

高储蓄率;•(7)固定汇率,国际市场的扩大;•(8)急速引进外国技术。(二)经济转型时期•1962-1964–1962年由于巨额国际收支赤字而采取金融紧缩政策,经济陷入低潮,进入转型时期。•1、生产过剩,企业收益低下•2、年轻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中

小企业倒闭(三)第二次高速增长•越南战争特需的影响和赤字国债的作用,使日本经济在1965年以后又进入高速增长。•1966-1970:–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GNP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四)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目标:–按“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

率增长率标准”确定主导产业,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促进产业合理化,并适时提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1、确立主导产业•确立主导产业:–机械、石油化学、钢铁及有色金属、合成纤维、汽车和电子等产业•优惠政策:–融资、税收、对外贸易•成果:–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快速增强

。年份19551970重化工业占制造业比重%5068.9年份19531975重化工产品占出口比重%41.882.42、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合理化•(1)制定鼓励企业废弃旧设备、引进新设备的法律和计划;•(2)提供低息贷款,给与特别折旧、出口补贴;•(3)鼓励企业合并、扩大生产规模;•

(4)扶植新兴产业。三、高速增长的结束•(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日元升值–1、日本国际贸易持续大额顺差–2、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日元升值–3、日本采取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通涨–4、两次石油危机–5、

1974-1975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滞胀(二)低速稳定增长时代到来1975-1985•低速增长时代的到来–1975-1978年的经济增长率在3%-5%徘徊•原因:–1、重化工业高潮的结束–2、萧条、个人收入增长减缓,总需求增长放慢–3、贸易摩擦加剧,使日元进一步

升值,出口受阻碍(三)产业政策•1、改变能源及资源结构–(1)支持采用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技术、设备,鼓励开发替代能源和材料–(2)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3)加强环保立法,促使改变能源结构–(4)产业重点从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成效:以低能耗、高劳动生产率及合理的产业结构,

在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的双重夹击下维持了较高增长率。2、调整结构性萧条产业–(1)制定法律法规,资助企业对职工进行在职培训,并充实公共职业培训;–(2)救助萧条性产业较多的地区;–(3)转变政府职能。•3、支持民间企业研发四、战后经济基本特征•(一)产业结构调整与高层次

化•1、工业结构的调整•第一次调整:–解决粮荒、从军事工业向为农业服务的工业转换,以钢铁和煤炭为重点带动电力工业和化肥工业。•第二次调整–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重点抓两条生产线:一是钢铁、金属加工和机械工业,一是炼油和石油化工。•第三次调整

–“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资源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转换,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并转移生产活动据点、大规模向海外投资。产业结构调整与高层次化•2、GDP结构的升级转换–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1955年23.0%,1975年6.6%•3、就业结构的变化•1955年41:23

.5:35.5,•1975年13.9:34.1:52.0•(二)资本集中与垄断不断加强–各业前五位大公司控制产业的程度:60%-100%–大集团是内外政策的实际制定者•(三)原料、燃料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绝大多数原材料和燃料依靠进口:

–主要工业品依靠国际市场:战后经济的基本特征五、泡沫经济的崩溃(1990年以来)•(一)泡沫经济的崩溃–1、股价和地价的狂涨–股价:•1985年末-1989年末,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均价上涨3倍–地价:•1983-19

90年–东京地区商业用地价格上涨3.2倍–住宅用地上涨1.8倍–其它大都市分别上涨2.1-4.4倍2、股价暴跌•1990年,股价开始暴跌,地价也迅速下跌–1992年的股价水平相当于1985年–1991年6大城市地价下降了15-25%(二)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1、宏观经济好,出现持续增长势头•2、低利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活跃•3、金融自由化、金融机构大量融资和参与证券交易•4、企业大量利用资本运营,谋求营业外收入•5、资产收益高、风险意识小引起投机狂潮•6、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三)泡沫经济的危害•1、证券和不动产危机–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放弃

日本证券市场,证券公司收益恶化•2、生产过剩危机–财务恶化–利息负担–设备投资大幅度下降,导致生产过剩–1997年是日本历史上企业倒闭最多的年份•3、金融危机–巨额不良债权–金融机构收益降低,国际信誉下降第四节各产业的发展及经济地带工业农业服务业主要

经济地带一、发达的工业•(一)工业布局的临海性•太平洋工业地带–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形成原因–1、原料和燃料主要靠进口,工业品主要依赖国外市场–2、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势–3、利用填海造陆,造价较低–4、是人口、城市和工业最集中的地

区,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二)主要工业•1、能源工业•(1)石油工业–石油资源非常贫乏,依靠进口•石油来源国:–中东、印尼–炼油工业十分发达,全部布局在沿海地区•京滨工业地带:–最大的炼油基地•(2)煤炭工业凋落–炼焦煤全部依靠进口–煤炭来源国:澳、加、美、中、南非

•(3)电力工业–火电为主,其原料以石油为主–核电、地热电、水电钢铁、汽车•2、钢铁工业–60年代后期成为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现代化水平高–¼出口–铁矿石的来源国:•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1973年以后向外转移,成为钢铁生产技术净出口国•3、汽车工业–

世界最大的汽车输出国–布局:•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1967年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1980年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75年后,汽车出口量保持世界第一4、机械工业•包括机床、一般机械、电气机械、精密机械等。•(1)国际市场占有率:–1/4,世界第一•(2)电气机械、精密机械增长很快–

产业用机器人居世界第一–钟表和照相机•主要布局在京滨、阪神工业地带的中心城市及其外围地区电子、造船•5、电子工业–家电:•曾占领国际市场,后来生产基地向东南亚和中国转移;•由于中、韩竞争力的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分布:•主要集中在关东和

九州地区。•6、造船工业–明治维新后即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产业–朝鲜战争时期迅速恢复–“造船王国”:•以建造商船为主,技术先进,是世界最大的船舶输出国。–1973年后向外输出技术,韩国迅速崛起7、纺织工业•战后初期:–外汇的重要来源•60年代后–地位日益下降–棉纺工业:•

“夕阳工业”,集中在中京和大阪湾南部一带;–化纤工业:•集中在石化工业发达地区。二、农业地位日益下降•(一)日本农业生产特点–1、经营耕地规模小,以个体经济为主–2、集约化程度高–3、以中小型机械为主–4、农户的兼业化和老龄化十分明显•农业发展新特点–1.扩大经营规模•借贷耕地、委托经

营等方式–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推行农业、加工业与旅游业一体化,兴起“米饭加工业”•发展观光农园、绿色牧场、农业娱乐产业等(二)农业部门结构特点•三大支柱:水稻,水果、蔬菜和花卉,畜牧业•1、水稻种植业–现

代化,稳产、高产,分布广–粮食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2、水果与蔬菜种植业–大中城市近郊、南四国:蔬菜专业化地区–远离城市的高冷地区形成了新的蔬菜专业化地区–水果分布:大体以关东平原为界•3、畜产业–牧场和

牧草地只占国土面积2%左右,饲料大部分依靠进口。•4、渔业–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很发达。三、服务业•(一)交通运输业•以海运为中心、公路为骨干、铁路和航空相配合的现代化运输网络。•1、公路–国内运输的骨干,承担国内货运总量的90%以上和客运的70%以上。•2、海运–

由于严重的对外依赖和岛国的地理特点,是日本对外联系的主要运输方式。•3、铁路–发达,1/2以上实现电气化;–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且与海岸线平行。•4、航空–发达,以飞往东南亚和北美西海岸的航线最重要。(二)信息服务业•包括:–软件业、信息通信业、广告业和出版

业•落后于欧美(三)金融业•日本银行制度始于1872年•金融业长期受政府严密保护–诸多限制–隐患:•抑制了证券业的发展•超额借款•泡沫崩溃后的大幅度改革–由于习惯了被保护,所以金融大改革加深了金融业的困境四、主要经济地带•1、南关东地区—

—京滨工业地带–即东京都市圈,使日本最大的城市圈,使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优势:•2、近畿地区——阪神工业地带–即关西。长期以纺织和杂货为主的工业结构,使其地位在战后有所下降。•3、中部地区——中京工业地带•4、山阳——赖户内工业地带–重化工业局全国首位,•5、北关东——京滨工业地带的外

围地区–由一个农业区域发展成为具有中等水平的工农业区。•6、北海道地区——新兴的经济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东部是日本主要的畜牧业基地,渔业和林业也居重要地位。•7、九州地区——工矿业的衰退与IC业的兴起–九州成为日本的“硅岛”第五节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预测未来方向预测政策选择一、日

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预测•(一)应考虑的因素–1、世界市场需求趋势•①绿色食品、绿色用品•②生物工程、医疗保健•③洁净、安全、高效的能源•④新材料•⑤交流需求•⑥学习需求•⑦文化娱乐需求(二)国际分工新格局•各国高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昭

示国际分工新格局–1988年日本对自己的评估–1、日本在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均高于欧美的有9项:•半导体激光、太阳能发电等–2、技术水平相当,而研发能力高于欧美的有10项:–3、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均与欧美相当有15项:–4、研发能力相当、技术水平高于欧美的有2项:–5、技术水平低于欧美的仅少数•

1992年的调查评估(三)知识经济的影响•天赐良机(四)技术创新和突破•90年代初,“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科技创新立国”新口号•1995年,《日本科技白皮书》–日本已由追赶者变为被追赶者二、日本未来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将有数种产业•新需求将形成新

的朝阳产业•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1、环保产业–2、海洋开发–3、节能和新能源开发–4、电子信息通信–5、生物工程–6、宇航三、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1、由政府主导型转变威市场推动型•2、制订鼓励创新的产业政

策体系•3、协调性产业政策•4、产业政策弱化的可能第六节对外经济关系对外贸易海外投资一、对外贸易•1、对外贸易的地位–把“贸易立国”作为国策,把“出口第一”作为经济纲领;–是世界上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2、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进口:原料、能源等初级产品•世界上

最大的煤炭和石油液化气进口国。–出口:工业制成品3、对外贸易伙伴的变化–过去:十分依赖北美市场–目前:•亚洲、北美和西欧3大出口市场,亚洲日益重要,主要是亚洲“四小龙”和东盟、中国•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达2073.6亿美元,首次成为战后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

本对华贸易额大幅增长,其中对华出口增长21%,至1.3万亿日元(合950亿美元),几乎是对美出口增幅的两倍。二、海外投资•1、发展迅速,规模空前:–世界最大投资国•2、投资方式:–证券投资、直接投资、贷

款•3、投资方向–欧美与亚洲“四小龙”•以商业、金融保险业和防地产业为主–中国大陆•以制造业为主三、中日关系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回顾•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

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1983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日,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1992年4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访日,邀请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

。•同年10月23日,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这是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华,填补了中日关系史上的一项空白。•1995年5月2日,日本村山富市首相访华,作为战后日本现职首相首次参观了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明确表示愿正视历史,承认侵略,对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1996年7月

29日,日本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2003年1月,日本政府从所谓"民间所有者"手中租借钓鱼岛,中方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同年6月,中国大陆保钓人士保钓登岛受日本军舰阻拦。•2004年5月,胡锦涛主席拜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开创了国家领导人拜祭的先例

。•2005年2月10日,日本宣布将钓鱼岛上的灯塔收归国有。•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2007年4月,温总理访日中日贸易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