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pptx,共(98)页,5.325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923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化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安全教育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引言•化学实验室是在较为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科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往往要使用一些易燃(如酒精、丙酮等)、易爆(如金属钠、乙炔等)、有毒(如重铬酸钾、苯肼等)及有腐蚀性(如浓硫酸、溴等)的化学试剂。这些化学试剂如果使用不
当,就有可能发生着火、爆炸、中毒和灼伤等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并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此外,玻璃器皿、电气设备等如果使用和处理不当还会发生割伤或触电事故。为有效维护人身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每个实验者必须熟悉和遵守实验室规则、严
格按实验规程进行操作,还应了解常用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的性能与危害、一般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安全防护常识。•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了解实验中所用危害性药品的安全操作方法。•2、进入实验室后,应属先熟悉水、电、煤气开关及灭火器材等安
全用具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3、实验前应该认真检查所有仪器是否完整无损,装置是否正确稳妥,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4、实验中所用的任何化学药品,都不得随意散失、遗弃和污染使用后必须放回原处。实验后的残渣、废液等应倒入指定容器内,统一处理。•5、对于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应该在
防护屏后面进行或使用防护眼镜、面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具。•6、实验过程中不得擅离岗位,应随时观察反应现象是否正常、仪器有无漏气和破裂等。要如实详细地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7、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食、嬉笑和打闹。•8、实验结束和,应及时洗手、清理实验台面、关闭水、电开
关,经教师检查允许后方可离开实验室。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一类: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国家标准中分5项,其中有
3项包含危险化学品,另外2项专指弹药等。第1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第3项: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硝基苯。第4项: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化学药品安全知识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它分3项。第1项: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第2项: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氧气等。第3项:有
毒气体,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三类:易燃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它分3项。第1项:低闪点液体,即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乙醛、丙酮等。第2项:
中闪点液体,即闪点在-18℃—<23℃的液体,如苯、甲醇等。第3项,高闪点液体,即闪点在23℃以上的液体,如环辛烷、氯苯、苯甲醚等。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这类物
品易于引起火灾,按它的燃烧特性分为3项。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第2项: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黄磷、三氯化钛等。
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就能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钠、氢化钾等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2项。第1
项:氧化剂,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是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
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六类:毒害品,指进入人(动物)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如各种氰化物、砷化物、化学农药等等
。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七类:放射性物品,它属于危险化学品,但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管理范围,国家还另外有专门的“条例”来管理。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八类: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或液体。这类物质按化学性质分3项。第1项:酸性
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等第2项: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硫氢化钙等。第3项:其它腐蚀品,如二氯乙醛、苯酚钠等。化学药品使用与安全化学药品:防毒、防火、防爆、防腐。⑴防毒毒性•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毒化学药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发生中毒现象。•醇、醚等有机物
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卤代烃有损肝肾而胺类化合物有损造血功能。•三氧化二砷、氰化物、氯化高汞等是剧毒品,吸入少量会致死。•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有300多种无机和有机剧毒品。•1.有毒气体:卤素,氢氰酸,氟化氢,溴化氢,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光气,
氨,一氧化碳等•2.无机药品:氰化物及氢氰酸,汞,黄磷,Cr,As,Cd,Pb,Hg,Be相关化合物。。•3.有机药品:•烷基化试剂,苯胺及苯胺衍生物,芳香硝基化合物,生物碱等等•液溴(Br2)有毒,有很强腐蚀性和挥发性,市售一般上层用水封住,使用
时用分液漏斗分层,现分现用!•皮肤接触碘单质和吸入碘蒸气都是有害的!(市售碘酒浓度一般为2%)。•氯气和氟气是非常活泼的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腐蚀性物品,务必带手套操作!•三氟乙酸,液溴入眼会导致严重的灼伤!•除了高温以外,液氮、
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溴、磷、钠、钾、苯酚、醋酸等物质都会灼伤皮肤;应注意不要让皮肤与之接触,尤其防止溅入眼中。•实验前应了解原料与产物的毒性,尽量在通风橱中做实验。•实验时应配代防护眼镜,手套,穿实验服甚至使用防毒面具
。•实验操作要规范,处理好有毒废液,离开实验室要洗手。•剧毒药品如汞(盐)、镉盐、铅盐等应专柜保管,有使用记录。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防火实验室防火(2)化学试剂的易燃性与防火•乙醚、酒精、丙酮、二硫化碳、苯等有机溶剂易燃,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金属钠、钾、铝粉、镁粉、黄磷以及金属氢化
物要注意使用安全,特别是惰性气体保护。•起因:1.电器发热或短路(变压器,熔点仪等);2.明火(火柴,打火机等);3.易燃气体药品泄漏或试剂瓶意外破损等;4.夏日高温天气使得低沸点的溶剂如乙醚、石油醚、丙酮等自然挥发,当达到其闪点时,易出现起火燃烧。闪点(
flashpoint):易燃性溶剂的表面蒸气与周围空气混合至饱和,当一明火源出现时发生瞬时的闪火,此时的溶剂温度即为闪点。消防:•注意实验室内的通风,严禁吸烟,常检查电线是否破损。•万一着火,应冷静判断情况,采取适当措施灭火;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沙、干粉或CCl4灭火器灭火。•火焰过大,难以控
制,应及时离去报火警:•离去时,应随手关门。•撤离时,应走楼两侧的楼梯,不可乘电梯。实验室防爆(3)•氢、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一氧化碳、水煤气和氨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至爆炸极限,一旦有明火诱发,极易发生爆炸;预防:保
持室内通风良好。当大量使用可燃性气体时,应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过氧化物、高氯酸盐、叠氮铅、乙炔铜、三硝基甲苯等易爆物质,受震或受热也可发生爆炸。预防:注意药品的使用说明,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实验时应用防爆罩具与面
罩并戴厚橡胶手套。高温封闭体系的反应后处理时要降至室温。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防腐实验室防腐(4)•防高温灼伤:电热盘、热油浴、玻璃加工等•除了防高温灼伤以外,液氮、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溴、磷、钠、钾、苯酚、醋酸等物质都会灼伤腐蚀皮肤;应注意
不要让皮肤与之接触,尤其防止溅入眼中。•防腐:防护眼镜,实验服,手套等。及时清洗伤处,简单护理,看医生。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试剂存放平时化学试剂应分类存放:—避光,远离热源(如烘箱,阳光)—有机试剂应放在铁制试剂橱,挥发性高的药品应放在通风橱或无照明灯的冰箱中;
—强酸,强碱分开,无机酸与有机酸应分开存放;—无机强氧化剂应另放于蔽光的试剂柜中;—及时检查试剂标签,定期给出试剂清单。—药品柜应贴上分类药品标签。•分类:•—无机废液与废料(如非硅胶);•—有机废液(应用塑料
桶存放,他人销毁);•—破损的玻璃仪器;试剂药瓶;•—尖锐废弃物:针头,刀片;•—废胶塞,注射器等。处理粉尘处理针头刀片有机废液处理碎玻璃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废弃物处理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气体钢瓶压缩气体钢瓶有:易燃性气体钢瓶(如氢气、甲烷、液化石油气等);助燃性气体钢瓶(如氧气、压
缩空气等);毒害性气体钢瓶(如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窒息性气体钢瓶(如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钢瓶的识别(颜色相同的要看气体名称)氧气瓶⇒天蓝色;氢气瓶⇒深绿色;氮气瓶⇒黑色;纯氩气瓶⇒灰色;氦气瓶⇒
棕色;压缩空气⇒黑色;氨气瓶⇒黄色;二氧化碳气瓶⇒黑色。(2)加热易燃试剂时,必须使用水浴、油浴或电热套,绝对不可使用明火。(3)若加热温度有可能达到被加热物质的沸点,则必须加入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暴沸伤
人,实验人员不应离开实验现场。(4)用于加热的装置,必须是规范厂家的产品,不可随意使用简便的器具代用。如果在实验过程发生火灾,第一时间要做的是:将电源和热源(或煤气等)断开。起火范围小可以立即用合适的灭火器材进
行灭火,但若火势有蔓延趋势,必须同时立即报警。常用的灭火器及其适用范围见表常用的灭火器及其适用范围:水虽是人所共知的常用灭火材料,但在化学实验室的灭火中要慎用。因为大部分易燃的有机溶剂都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流动,此时用水灭火,非但不能灭火反而使火势扩大
蔓延;还有的溶剂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引起燃烧加剧甚至爆炸。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国际上统一将火灾分为A、B、C、D四类,必须根据不同的火灾原因,选择相应的灭火器材。火灾类别及其灭火器材的选用见火灾类别及其灭火器材的选用:安全
与防护常识•2:防止爆炸•①、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实验室中应认真加以防范,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②、金属钠、钾、钙等遇水易起火爆炸,必须保存在煤油或液体石蜡中。•③、仪器安装不正确,也会引起爆炸。安全与
防护常识安全与防护常识安全与防护常识安全与防护常识安全与防护常识事故案例一.金属钠燃烧事故责任人:某某时间:2004.3.1地点:3#415事故经过:将1升工业乙醇倒入放在水槽中的塑料盆,然后将金属钠皮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盆中。开始时反应较慢,不久盆内温度升高,
反应激烈。当事人即拉下通风柜,把剪刀随手放在水槽边。这时水槽边的废溶剂桶外壳突然着火,并迅速引燃了水槽中的乙醇。当事人立刻将燃烧的废溶剂桶拿到走廊上,同时用灭火器扑救水槽中燃烧的乙醇。此时走廊上火势也逐渐扩大,直至引燃了四扇
门框。事故第二现场严禁在有水的环境中处理金属钠等遇水易燃试剂被过火的试剂事故原因:反应时放出氢气和大量的热量,氢气被点燃并引燃了旁边的废溶剂造成事故。经验教训:处理金属钠时必须清理周围易燃物品;一次处理量不宜过多;注意通风效果,及时排
除氢气;或与安全部门联系,在空旷的地方处理。责任人:某某时间:2004.3.27地点:3#-4楼事故经过:当日深夜,当事人指导的大学生进行过夜实验。其所用的油浴突然起火,幸被值日巡逻及时发现,未酿成严重后果。二.油浴燃烧事
故肇事油浴裸露的加热电热丝点燃了油浴中的有机物打落的反应瓶事故原因:实验时,试剂滴落到油浴中,因油浴未及时更换,导致事故的发生。经验教训:经常更换油浴。(另:水泵的循环水必须经常更换。)责任人:某某时间:2004.11.9地点:新楼5楼事故经过:用1,4-丁炔二醇和氯化亚砜
在吡啶存在下制备4-氯-丁炔-1-醇,反应完成后用乙醚萃取。经水洗干燥后在常压下蒸去乙醚和苯,剩下500mL有机物,用水泵减压蒸馏,蒸出产物。加热温度110-120℃,减压20mmHg,反应瓶1000mL。当蒸出150mL产品时,内温急剧上升失去控制,随即发
生爆炸。由于通风柜的拉门处于关闭状态,没有造成人员受伤。该反应曾多次重复做过,因反应量很小,未曾发生事故。三.爆炸事故事故原因:据当事人和其课题组长事后分析,含炔基官能团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容易与浓度较高的杂质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
的热量,导致温度失控引发爆炸。4-氯-丁炔-1-醇是含炔基官能团的化合物,可能与反应中产生的杂质在高温下发生聚合反应引发爆炸。经验教训:当事人佩带了防护镜和手套,并拉下了防爆橱门,因而该事故未造成人员伤害。
在实验中使用危险药品或产物比较活泼的,在实验前应对该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有个预案,并落实防范措施。责任人:某某时间:2004.11.23地点:新楼3楼事故经过:玻璃封管内加入氨水20mL,硫酸亚铁1g,原料4g
,加热温度160℃。当事人在观察油浴温度时,封管突然发生爆炸,整个反应体系被完全炸碎。当事人额头受伤,幸亏当时戴防护眼睛,才使双眼没有受到伤害。四.封管事故脸上的防护镜被击落斑斑血迹事故原因:玻璃封管不耐高压,且在反应过程中无法检测管内压力。氨水在高温下变为氨气和水蒸汽,产生较大的压力,致
使玻璃封管爆炸。经验教训:化学实验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密闭系统和有压力的实验必须在特种实验室里进行。事故经过:蒸馏烧瓶为3升的三口瓶,内有4-溴吲哚粗品2.2升(约重3Kg)。由硅油电加热,从上午9点开始,油浴温度为170度左右。大约在10点前
馏分蒸完,换接收瓶收集馏分(馏分温度140度,接收瓶为2升单口烧瓶)。起初馏分蒸出的速度很稳定,大约在接收了1升时,馏分不再流出。当事人感觉有点不正常,按以往的收率估计应该有1.8-2升左右的产品,因此以为是减压蒸馏的冷阱堵塞导致真
空度下降。在查看了水银减压计未发现真空度下降,此时突然发现就收瓶及冷凝管里有大量白色烟雾涌出,当事人感觉异常,就急忙蹲下,此时反应瓶发生了爆炸。五.过氧化物爆炸事故责任人:某某时间:2005.5.16地点:1#306被爆炸冲击波压平的铝锅(油浴)被震落的照明灯罩被炸飞的通风橱玻璃事故原因:存放
过程中,四氢呋喃可能产生了过氧化物,导致了事故的发生。经验教训:在使用乙醚、四氢呋喃等有可能产生过氧化物的溶剂时,应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在使用中加一点还原剂以防止有过氧化物的发生。六.乙醚爆炸事故责任人
:某某时间:2005.7.6地点:1#210事故经过:当事人对所合成的产品进行后处理,即用石油醚提纯产品。反应瓶2升,石油醚1000毫升(30℃-60℃),电热套加热回流,冷凝水冷却,至中午11时左右突然发现通风柜内有火花闪烁,接着发生爆炸。爆炸引燃了电热套和周围的纸张
,当事人立即拔下电热套插座,并使用灭火器将火扑灭。被瞬间产生的强大热量烧焦的毛刷事故原因:所使用的石油醚是沸点在30℃-60℃的低沸点溶剂,又因夏天的连续高温。经事后测量自来水温度就达33℃,石油醚未能冷却而大量挥发。当石油醚蒸
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遇火星即发生爆炸。经验教训:因回流溶剂时冷却效果不佳致使大量溶剂挥发造成的爆炸事故已发生多起,这起事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常规的回流实验虽然简单,但必须保证良好的冷凝效果。天气炎热时应避免大量使用溶剂,尤其是低沸点溶剂。七.盐酸气伤人事故时间:20
05年8月2日地点:军工基地责任人:某某受伤人:某某事故经过:当日上午当事人、受伤人等在安装高压釜的紧固件和阀门。在前几日拆卸时已将管道内氯硅烷液体放出,为挡灰尘用简易塞将氯硅烷液相管塞住。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压力和液体积存。在安装氯硅烷液相管时,当事人将简易塞拔下的一刹那,突
然有一股氯硅烷挥发气体冲出,此时正值受伤人俯身紧固螺丝,来不及躲闪,正好喷到脸上和两手臂上,将其灼伤。事故原因:这套高压釜反应装置被安置在棚内,当时又正值高温时节,棚内温度超过40℃,管内残留的氯硅烷
变为气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拔去塞子时氯硅烷气体就冲了出来。经验教训:高温对化学试剂可能带来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科研人员又忽视了防护用品的使用,扩大了受伤部位。事故经过:当晚8时许,当事人在准备处理一瓶四氢呋喃时,没有仔细核对,误将一瓶硝基甲
烷当作四氢呋喃投到氢氧化钠中。约过了一分钟,试剂瓶中冒出了白烟。当事人立即将通风橱玻璃门拉下,此时瓶口的烟变成黑色泡沫状液体。当事人叫来同实验室的一名博后请教解决方法,即发生了爆炸,玻璃碎片将二人的手臂割伤。责任人:某某时间:2005.8.3.地点:新楼415八.误操作事故走廊上
的鲜血通风橱的玻璃门起到了良好的防爆作用事故原因:该事故是由于当事人在投料时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核对所要使用的化学试剂而造成的。实验台药品杂乱无序、药品过多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经验教训:这是一起典型的误操作事故。它
告诫我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仔细、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实验台、工作台要保持整洁,不用的试剂瓶要摆放到试剂架上,避免试剂打翻或误用造成的事故。九.多氮化合物爆炸事故受伤人员\责任人:某某地点:新楼610时间:2005年11月22日事故经过:当日
上午11:00左右,当事人完成反应后的处理工作。她用油泵抽干氨基四氮唑的溶剂后,用牛角匙刮取附在瓶壁上的产物,即发生了爆炸,碎玻璃将她的脸和左手手指炸伤。爆炸后,通风柜防爆玻璃门被碎玻璃击穿的小孔,分
液漏斗被击碎通风玻璃门被爆炸后的碎玻璃击出小坑事故原因:多氮化合物爆炸所需的引爆能量极小,轻微摩擦产生的热量足以引爆,而且爆炸的能量极大。经验教训:在使用易爆高危的药品时,防范措施必须到位,防护用品必须使用!十.溴
化物伤人事故受伤人员\责任人:某某时间:2005.11.25地点:新楼716事故经过:当日上午10:00左右,当事人在制备炔丙基溴时,将10克四溴化碳逐步投人乙醚中。当投入一半时,未有明显的反应。当事人将另外5克一下投入乙醚中,当即发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使乙醚沸腾。当事人立即拔去
反应瓶的塞欲放气时,炔丙基溴冲了出来,灼伤了当事人的脸部。该反应属首次放大反应量。事故原因:投料过快。经验教训:实验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多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尤其是低沸点试剂做溶剂的放热反应。十一.多氮化合物爆
炸事故受伤人员\责任人:某某时间:2006.1.21地点:1#楼333事故经过:当事人将多次合成所得的产物(多氮化合物)装瓶保存,在装瓶过程中有一小块产物粘在瓶口,当事人用不锈钢匙拨下粘在瓶口的产物时多氮化合物
发生爆炸,玻璃碎片四处飞溅,将当事人一眼睛的角膜、脸、腹部和手割伤,耳膜受到巨大的爆炸声震伤。事故原因:不锈钢匙与多氮化合物撞击产生的能量引爆了该化合物。该化合物为易爆高危药品。经验教训:多氮化合物是非常危险的高爆物品,在处理该类危险物品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安全保护工作,必要时还要使
用防护面罩和防护板等防爆保护物,即使是后处理工作也要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小心谨慎,不能掉以轻心。化学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