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全系统工程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pptx,共(61)页,695.423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914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第一节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事故的基本特征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则第五节事故统计与分析第一节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事故及其分类1、灾害:(1)自然灾害—指人的能力无法控制的自然事件,可采取的措施:减轻灾害—防灾工程。(2
)人为灾害—由于人的管理或操作失误所造成的不幸事件,预防是可能的—安全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2、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原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如生产
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3、生产事故: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根据造成的后果不同: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险4、工伤事故:企业的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
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包括因工伤亡事故和非因工伤亡事故。对工伤的规定:以下7种情况下所发生的负伤、致残或残废应按工伤处理:1)从事本岗位工
作或者执行起源临时指定或同意的工作的;2)在紧急情况下从事对企业或社会有益的工作,如:抢险、救灾、救人的;3)从事与企业工作有关的研究、发明、创造或技术改造工作的;4)在企业的工作区域遭受非本人所能抗拒的意外灾害的;5)在生产或者工作中因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而造成职业病的;
6)集体乘坐本单位的车辆参加工作性会议、听报告或参加领导指派的各种劳动,发生交通事故或意外事故的;7)企业以临时工棚作为集体宿舍而发生倒塌的;◼比照工伤类:1)因公出差期间或调动工作往返途中发生意外事故的;
2)在工作中负伤而当时并未感觉或确诊,事后伤痛发作不能正常工作的,这种情况下应有当时的就诊记录或第三者的旁证;3)工伤医疗终结后调到另一个企业工作,由于旧病复发的;4)由于加班至深夜不能回家,在工作地点睡眠发生意外事故的;5)伤残军人转入企业工作后,因旧病复发的;6)在政治运动和日常工作
中,由于坚持原则,向敌对分子或错误行为进行斗争而遭受伤害的;7)在本单位集体食堂就餐发生非本人责任的食物中毒的;8)参加本企业组织的体育比赛或代表本企业参加体育比赛发生意外事故的;9)参加企业组织的或受企业指派参加展览会、政治运动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的;10)
到医院就医发生严重医疗事故的。(一)事故构成要素:工伤事故是由伤害部位、伤害种类和伤害程度这三项要素构成的。伤害部位包括:头、脸、眼、鼻、耳、口、牙、上肢、手、手指、下肢、足、脚趾、肩、躯干、皮肤、粘膜、内脏、血液、神经末梢、中枢神经等。伤害种类包括:挫伤、创伤、刺伤、擦
伤、骨折、脱臼、烧伤、电伤、冻伤、腐蚀、听力损伤、中毒、窒息等。按伤害程度分类:我国分为死亡、重伤、轻伤,国外分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终止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局部致残),暂时不能劳动、要医疗但不休工,无伤害等。死亡,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及以上
,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之和计算出来的。重伤,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6000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轻伤,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1个工作日以上(含1个工作日),105个
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受伤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二)事故类别:1、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发出的通知,按照伤害原因和状况,可将事故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器工具伤害;(4)起
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刺割;(10)高处坠落;(11)坍塌;(12)冒顶片帮;(13)透水;(14)放炮;(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16)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
等;(17)锅炉和受压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表2-12002年我国工矿企业伤亡事故情况表事故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
处坠落坍塌起数11956851596538858103199911761780死亡9226165884438611498822014911183重伤252109878126531140147384277事故类型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起数199
11472631222281459129568634死亡2369488314281135719801651152208重伤756429718715501361032112、根据事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轻伤事故:
仅发生轻伤的事故。重伤事故:仅发生重伤但是没有死亡的事故。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特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0人及10人以上的事故。特别重大死亡事故:发生30人及以上的死亡事
故3.灾害等级划分: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小灾:凡绝收面积在5000亩以下或倒塌房屋100间以下或死亡10人以下。中灾:绝收面积在5000-20000亩或倒塌房屋100-500间或死亡10-20人。大灾或特大灾:绝收面积在20000亩以上或倒塌
房屋500间以上或死亡20人以上。4.按经济损失程度分类:1)一般损失事故:指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2)较大损失事故:大于1万元,小于10万元的事故;3)重大损失事故:大于10万元,小于100万元的
事故;4)特大损失事故:大于100万元。5.按受损方式分类:1)火灾及爆炸事故:由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引起2)破裂及崩塌事故:指高压容器破裂、钢丝绳断裂、构筑物或机械设备及装置倒塌等3)工业中毒事故:人体接触有毒物
质或吸入有毒物质4)劳动伤害事故:如坠落、重物压伤、触电、跌倒引起的骨折、挫伤、烧伤、创伤等二、工伤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1、工伤事故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要是由于自然界的因素(如地震、山崩、海啸、台风等)造成的和非自然界的因素造成的,也
被称为人为的事故。2、主要影响因素:(1)人的原因(包括操作工人、管理干部、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有关人员等)人为失误的表现形式: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危险作业或高速操作;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不安全地装载、堆放、组合物体;采取不安
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注意力不集中、生理缺陷等。(2)物的原因: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基础,包括: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材料
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它缺陷;安全防护装置失灵;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有缺陷;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欠;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安全等。(3)管理的原因:即管理的缺陷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
织不合理;教育培训不够,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不足,缺乏安全知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有缺陷等。(4)环境的原因: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1)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
文、气象等的恶劣条件2)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直接原因。(5)事故处置情况:1)对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2)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3)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
急救措施是否妥善。表2-22002年我国工矿企业伤亡事故情况表(按事故原因)总计死亡3-9人死亡10人以上起数死亡起数死亡起数死亡总计12018130935642334601195技术、设计有缺陷,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25112967129534142
91生产场所环境不良1820244611649913231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422404828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351524301236126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4600483019980119433劳动组织不
合理137115517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4324161456115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413321723114其他1332107056253685事故的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1、事故的因果性: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
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三、事故的主要特征:2002年6月20日上午9时45分,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24人。2、事故的偶然性:从本质上讲,事故的发生是一个随机事件,即使完全掌握了事故的
原因,也不可能保证绝对不发生事故。这种偶然性表现在:(1)对特定的事故,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状态等均无法预测(如地震、洪水等)。(2)事故是否产生后果,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难于预测。(3)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3、事故的必然性:事故是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连续
发生的结果。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1)必然性来自因果性,深入探查、了解事故因素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发生事故提供依据。(2)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既为必然,就
有规律可循。4、事故的潜在性:事故在未发生和造成损失之前,有一个孕育发展过程,这就是事故的潜在性(事故的发生是突然的,但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是早就存在的;如煤与瓦斯突出事故)。5、事故的再现性:如果没有真正地
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消除这些原因,就会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故,即事故具有再现性的现象,但完全相同的事故是不会再次出现。6、事故的预测性:事故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对过去事故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对事故规律的认识,并使用科学的方法
和手段,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可燃气体爆炸事故: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和火源交通事故:人,车和路事故预测所要做的工作:(1)在认识事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掌握各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的因果关系;(2)推断它们发展演变的状况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如煤与瓦斯突出危
险性预测、瓦斯爆炸事故预测。事故预测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危险,预先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四、事故的预防原则1.事故的发展阶段:事故的发展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生长阶段和损失阶段。2、事故法则(事故三角形):事故
法则即事故的统计规律,又称1∶29∶300法则。即,在每330次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129300从中得出的启示:要消除一次死亡重伤事故以及29次轻伤事故,必须首先消除300次无伤事故。安全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如果基础
安全工作做得不好,小事故不断,就很难避免大事故发生。事故法则是从一般事故统计中得到的规律,其绝对数字不一定适用于行业事故。为了进行行业事故的预测与评价工作,我们必须对行业事故的事故法则进行研究。对于采煤工作面
所发生的顶板事故,其事故法则为:死亡:重伤:轻伤:无伤=1:12:200:400对于全部煤矿事故,事故法则为死亡:重伤:轻伤=1:10:3003、事故的预防原则事故的预防工作应该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预防第一,防患未然◼做好基础性的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事故隐患,消灭潜在的事故危险,以避免造成
事故。2)根除事故的原因◼认真彻底地消除造成事故的管理原因和基础原因,以避免它们发展成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3)全面治理◼从工程技术、管理和教育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整体上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以有效的控制事故,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事故预防措施1)、技术原则: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消除潜在危险原则:即从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其基本作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的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例如,用不可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改进机器设备、消除人体操
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消除噪音、尘毒对工人的影响等,从而最大可能地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2)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原则:即在无法彻底消除危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少危险程度。例如,手电钻工具采用双层绝缘措施,利用变压器降低回路电压,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等。(3)闭锁原则:在系统中通过
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机电、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例如,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电路中的自动保安器,煤矿上使用的瓦斯-电闭锁装置等。(4)能量屏蔽原则:在人、物与危险源之间设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和物体上,以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例如,建筑高空作业的安全网,核反应堆
的安全壳等都起到了保护作用。(5)距离保护原则: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应尽量使人与危害源距离远一些。例如,化工厂建立在远离居民区,爆破时的危险距离控制等。(6)个体保护原则:根据不同作业性质
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例如,安全带,护目镜,绝缘手套等。(7)警告、禁止信息原则:采用光、声、色等其它标志,作为传递组织和技术信息的目标,以保证安全。例如,警灯、警报器、安全标志、宣传画等。此外,还有时间保护原则,薄弱环节原
则,坚固性原则,代替作业人员原则等,可以根据需要,确定采取相关的预防事故的技术原则。(1)系统整体性原则◼安全工作的整体性要体现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动态地认识安全状况;而且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有效地抓住各个环节,并且能够适应变化的要求
。(2)计划性原则◼安全工作要有计划和规划,近期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要协调进行。工作方案、人财物的使用要按照规划进行,并且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2)组织管理原则(3)效果性原则◼安全工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成果的指标来衡量。◼正确认识和理解安
全的效果性,是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的重要前提。(4)党政工团协调安全工作原则◼党制定正确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政策,教育干部和群众遵章守法,了解和解决工人的思想负担,把不安全行为变为安全行为。◼政府实行安全监察管理职责,不断改善
劳动条件,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工会代表工人利益,监督政府和企业把安全工作搞好。◼青年是劳动力中的有生力量,青年工人中往往事故发生率高,因此,动言青年开展事故预防活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5)责任制原则◼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安全生
产责任制,对违反安全法规和不负责任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应当给予行政处罚、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3)安全教育原则(3E):◼安全态度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进行思想教育和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技术知识◼
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技术,变成安全操作的本领,才能取得预期的安全效果。综上所述,事故预防要从技术、组织管理和教育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总体上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1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抽象或数学
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作用:有助于人们认识事故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事故分析及事故
预防。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论有:因果连锁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综合模型、系统理论模型、轨迹交叉模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事故突变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等。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2常用的事故模式:1)事故因果类型:(1)连锁型:任何一种可预防的事故
的发生都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序下所产生的结果。连锁型A1A2A3A4事故(2)多因致果型:多种各自独立的原因在同一时间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多因致果型ABECD事故瓦斯爆炸(3)复合型: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互
相交叉,复合造成事故。2)多米诺骨牌理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多米诺骨牌模型利用概率计算:P〔A0〕=P〔A1〕·P〔A2〕·P〔A3〕·P〔A4〕·P〔A5〕A1~A5这五个事件的概率都是<1的,所以P〔A0〕<<1,说明伤亡事故的概率是很小的。P
〔A0〕=P〔A1〕·P〔A2〕·0·P〔A4〕·P〔A5〕=03)系统理论:把人、机械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研究内容:(1)机械的状况、环境的状况;(2)人
的特性状况;(3)人对系统中危险信号的理解;(4)机械的特性与人的特性匹配性;(5)人的行为响应时间与系统允许的响应时间关系;系统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来自人的行为与机械特性之间的失配或不协调,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具有代表性的是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1)瑟利模型—针对具体危险而言。认为:在事
故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决策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人对危险的感觉阶段、认识阶段和响应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若处理正确,则可以避免事故和损失,否则就会造成事故和损失。内容包括:危险构成和危险输出人、机和环境迫近的危险危险构成无危险伤害或
损害无伤害对危险的构成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感觉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避免吗?认识行为响应对危险的显现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避免吗?感觉认识行为响应危险输出YYY
YYYNNNNNNYYYYYYNNNNNN图2-4瑟利模型瑟利模型的启示:①为了防止事故,关键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②危险的可接受性问题,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③为了防止事故,应具备及时采取避免危险行为的能力。(2
)安德森模型(操作过程—人的因素模式)—针对具体危险而言。安德森在瑟利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问题,所涉及的是:①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觉察性;②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机械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③控制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操作者)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社会:市场、法律Y=是N=否企业:目标、策略工作过程客观
的危险系统良好1.过程是可控制的吗?2.过程是可观察的吗?3.察觉是可能的吗?4.对信息的理智处理是可能的吗?5.系统产生行为波动吗?6.系统对行为波动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吗?7.能把系统修改成另一个更安全的等价系统吗?8.属于人的决策范围吗?YNYYYYYYYNNNNNN瑟利模型为何使人遇到危险
安德森模型(3)系统理论的作用(指导意义)系统理论对改进事故调查、事故预防,对有关事故的基本研究均指明了方向。①对事故调查的指导:运行系统的正常情况和反常情况②对事故预防的指导:机械和操作者的可靠性③对基本研究的指导:改善和发
展观察、记录系统运行的方法和确定危险线索所用的方法4)轨迹交叉理论:基本思想: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概括起来无外乎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交叉,能量“逆流
”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安全卫生管理的缺陷不安全、不卫生行为不安全、不卫生状态起因物致害物事故现场人(物的原因)间接原因本质原因(直接原因)(包括第三者)伤害接触图2-6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5)能量转移论:◼基本思想: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
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能量按其形式可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辐射能(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能量引起的伤害分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阈值的能量而产生的。人体各部分对每一
种能量都有一个损伤阈值。当施加于人体的能量超过该阈值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大多数伤害均属于此类伤害。安全电压36V。◼第二类伤害则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譬如因机械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
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等)。能量能否造成伤害及事故,主要取决于: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力的集中程度,受伤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首先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然后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
害的人员及伤害的可能严重程度;进而确定控制该类能量不正常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基本方法: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方法,可应用各种类型的包含、利用、储存任何形式能量的系统,也可以与其它的分析方法综
合使用。但不适用于研究、发现的分析不与能量相关的事故致因,如人为失误等。优点:➢其一是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输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
的最佳手段这一原则。➢其二是依照该理论建立对工伤事故的统计分类是一种可以全面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的统计方法。不足之处:➢理论上可行并且优越,实际应用存在困难。➢对机械能的分类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对机械
能造成的伤害进行分类。3.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1)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出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1)工伤事故的发生的特性。(2)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能把事故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违章”。(3)事故致因的多种因
素的组合,可以归结为人和物两大因素,结合环境进行分析研究。(4)人、物、环境(环境也可包含在物中)都是受管理因素支配的。2)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出防止事故发生的原则(1)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2)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3)改善作业环境;(4)加强安全管理;第四节事故统计与分析一、事故统计方
法及主要指标伤亡统计分析是伤亡事故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它是以大量的伤亡事故资料为基础,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从宏观上探索伤亡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的过程。◼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一)进行企业外的对比分析;(二)对企业、部门的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用来评价企业安全状况是否有所改善。
(三)发现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1.事故统计方法1)柱状图柱状图是以柱状形来表示个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它绘制容易、清晰醒目。在进行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时,有时需要把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时可
以利用排列图(主次因素排列图)来实现。绘制排列图时把统计指标数值最大的因素排列在柱状图的最左端,然后按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依次向右排列,并以折线表示累积数值。例:管理方法中一种以排列图为基础的ABC管理法。按累积百分比把所有因素划分为A、B、C三个级别:0
%~80%为A级、80%~90%为B级、90%~100%为C级。A级因素较少但累计已达80%,是“关键的少数”,应重点管理;C级属于“无关紧要的多数”。2)事故发生趋势图事故发生趋势图是一种折线图。它用不间断的折线来表示各统计指标数值的大
小和变化,最适合于表现事故发生与时间的关系。事故发生趋势图用于图示事故发生趋势分析。它按照时间顺序对比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展示伤亡事故发生趋势和评价某一时期内企业的安全状况。3)伤亡事故管理图伤亡事故管理图也称伤亡事故控制图
。为了预防事故发生,降低伤亡事故发生频率,企业、部门广泛开展安全目标管理。伤亡事故管理图是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中,为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情况而经常使用的一种统计图表。在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时,把作为年度安全目标的伤亡事故指标逐月分
解,确定安全管理目标。一般的,一个单位的职工人数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故往往以伤亡事故次数作为安全管理的目标值。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单位里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服从泊松分布,并且泊松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都是λ。这里λ是事故发生率,即单位时间里的事故发生次数。若以λ作为每个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目标值,
当置信度取90%时,按下述公式确定安全目标管理的上限U和下限L:(2-1)(2-2)在绘制事故管理图时,以月份为横坐标,用实线画出管理目标线,用虚线画出管理上限和下限,并注明数值和符号。在实际的安全工作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实际伤亡事故发生次数
的平均值是否超过安全目标。所以,往往不考虑管理下限而只注重管理上限,力争每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不超过管理上限。把每月的伤亡事故次数点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并将代表各月份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点连成折线,根据折线的走向可判断当前的安全状况。4)其他方法如扇形图、玫瑰图和分布
图等。(1)扇形图。它用一个圆形中各个扇形面积的不同来代表事故因素、事故类别、统计指标的所占比例又称圆形结构图。(2)玫瑰图。利用圆的角度表示事故发生的时序,用径向尺度表示事故发生的频数。(3)分布图。把曾经发生事故
的地点用符号在厂区、车间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来。不同的事故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符号的大小代表事故的严重程度。2.事故统计指标1)伤亡事故频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次数与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经历的时间及企业的安全状况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不变的场合,伤亡事故发生次
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安全状况。于是,可以用伤亡事故频率作为表征企业安全状况的指标。式中a——伤亡事故频率;A——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次;N——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人;T——统计期间。我国《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规定
,按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和伤害频率计算伤亡事故频率。(1)千人死亡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2)千人重伤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重伤的人数。(3)伤害频率。某时期内平均每
百万工时由于工伤事故造成的伤害人数。310=平均职工数重伤人数千人重伤率◼目前我国仍然沿用劳动部门规定的工伤事故频率作为统计指标,习惯又称千人负伤率。◼英国的克莱兹提出以108工时中发生的事故死亡人数作为事故频率指标,称为死亡事故频率,简称FAFR。2)事故严
重率国标GB6441-1986规定计算事故严重率的指标有:(1)伤害严重率。某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由于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的算法有国家标准,其中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或死亡的损失工作日为6000工作日。(2)伤害平均严重
率。受伤害的每人次平均损失工作日数。(3)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这种统计指标适用于以吨、立方米为产量计算单位的企业、部门。例如:610=)木材产量(死亡人数万立方米木材死亡率t610=实际总工时数总损失工作日数伤害严重率3.伤亡事故发生规律
分析分类项目除事故类别、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外,还有:(1)受伤部位。指人体受伤的部位。一般按颅脑、面颌部、眼部、鼻、耳、口、颈部、胸部、腹部、腰部、脊柱、上肢、腕及手、下肢等统计受伤部位。(2)受伤性质。是从医学角度给予具体
创伤的特定名称。一般按电伤、挫伤、轧伤、压伤、倒塌压埋伤、辐射损伤、割伤、擦伤、刺上、骨折、化学性灼伤、撕脱伤、扭伤、切断伤、冻伤、烧伤、烫伤、中暑、冲击伤、生物致伤、多伤害、中毒等统计受伤性质。(3)起因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包括锅炉、压力容器、电器设备、起重机械、泵或发电机、企业车辆、
船舶、动力传送机构、放射形物质及设备、非动力手工工具、电动手工工具、其他机械、建筑物及构筑物、化学品、煤、石油制品、水、可燃性气体、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粉尘、木材、梯、工作面、环境、动物、其他。(4)致害物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包括煤、石油产品、木材、水、放射形物质、、
电气设备、梯、空气、工作面、矿石、黏土、砂、石、锅炉、压力容器、大气压力、化学品、机械、金属件、起重机械、噪声、蒸汽、非动力手工工具、电动手工工具、动物、企业车辆、船舶。(5)伤害方式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
触的方式。包括碰撞、撞击、坠落、跌倒、坍塌、淹溺、灼烫、火灾、辐射、爆炸、中毒、触电、接触、掩埋、倾覆。4.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事故的发生是一种随机现象。按照伯努利大数定律,只有样本容量足够大
时随机现象出现的频率才趋于稳定。为扩大样本容量,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1)延长观测期间。(2)扩大统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