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道路工程第四章道路线形设计3.pptx,共(100)页,6.176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904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本次授课的目的、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该次课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道路纵断面的相关概念、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缓和坡的概念、竖曲线设计步骤。熟悉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了解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的相关规定。重点、难
点:重点:道路纵断的相关概念、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缓和坡的概念、竖曲线设计步骤。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难点:竖曲线设计步骤。§4-4道路纵断线形一基本概念:1纵断面:用曲面沿道路中心线竖向剖切,展成直面,称
纵断面。2地面标高:道路中线各桩号的地面高程。高程:点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3地面线:各点地面标高的连线,是一条不规则的空间折线。4设计标高:未设加宽、超高以前路基顶面边缘点的高程,改建公路为原路中线的标高。5设计线:
各桩点设计标高的连线。它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美学上的比较后确定的,由纵坡线和竖曲线组成。6施工标高:同一桩号的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H施工=H设计-H地面施工标高大于零为填方,小于零为挖方。7纵坡:纵坡线的坡度,等于同
一坡段上两点间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i=(H2-H1)/L18变坡点:相临两坡线的交点。9变坡角:变坡点前后两坡度差。ω=i1-i2(ω大于零设凸型竖曲线,ω小于零设凹型竖曲线)10竖曲线:平顺连接相临两坡段的竖向曲线。二、纵坡设计的任务行车要求:纵坡小,行车阻力小,耗油少
。修建费用:(尤其山岭重丘区)纵坡如果小,会造成高填和深挖,造价高。纵坡设计的任务:根据公路的技术等级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坡度和坡长。三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满足:“标准”中有关纵坡的规定。2纵坡应尽量平缓,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并应尽量
避免使用极限值。同时还应考虑农业建设等。3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采用适当的措施,以保证公路的稳定和畅通。4尽量减少土石方及其它工程量,以降低工程造价。四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1最大纵坡:根据公路技术等级和自然条件所规
定的纵坡最大值。见表1-4-21、1-4-22。四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影响最大纵坡的主要因素有:汽车的动力特性,即爬坡能力。公路技术等级:等级高,车速高,纵坡小。自然条件,海拔高地区应进行纵坡折减。2最小纵坡:挖方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良地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imin≥0.5%(0.3%)五
坡长限制与缓和坡段:1最大坡长:限制最大坡长的目的:按动力因素要求,i≥5%时:①上坡时,道路阻力较大,Dmax<f+i应换抵挡行车,若采用最低挡,仍未驶出坡段,说明坡段太长。②下坡时为保证行车安全,要多次制动。因
此,i≥5%时要限制坡长,见100页。最大坡长:11max==niiiLLi≥5%的连续陡坡,坡长要折算第一段:L1=200m,i1=6%,已占坡长的200/700=0.29第二段:i2=7%,L2=(1-0.29)×500=355mi1i2i3
若L2=200m,则已占用的坡长限制为0.29+200/500=0.69,此后可接:i3≤8%,L3=(1-0.69)×300=93mi1i2i32最小坡长:限制最小坡长的目的:布设竖曲线:Lmin≥T1+T2满足行车平顺性的要求,坡道行程t
=9~15s,Lmin≥Vt/3.6。3缓和坡:当纵坡>5%的坡道达限制坡长后,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的坡段。i缓≤3%,L>Lmin。设置缓和坡的目的:通过对动力因素的分析知,当汽车通过一段陡坡后,车速一般都比较低,需要在一个纵坡较缓的坡段
上提高车速,以便去爬越下一个陡坡。因此需设置缓和坡段。六平均纵坡与合成坡度:1平均纵坡:由若干坡段组成的路段,其两端点的高程差与路段长度之比。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越岭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200
~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且任意连续3km,i均≤5.5%。•=iiliil均2合成坡度:公路在平曲线路段,如果纵向有纵坡并且横向有超高,则最大坡度既不在纵坡上,也不在超高上,而是在纵坡和超高合成的
方向上,这是的最大坡度称为合成坡度(i合),如图2-27所示。合成坡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纵——纵坡坡度,%;i横——超高横坡度或路面横坡,%。22横纵合iii+=本次授课的目的、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该次课的学习,学生应重点
掌握:竖曲线设计步骤。熟悉纵断面设计方法。了解纵断面图绘制的内容。重点、难点:重点:竖曲线设计步骤。纵断面设计方法。难点:竖曲线设计步骤。(一)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有抛物线和圆曲线两种。这两种线形计算的结果在应用范围内是完全相同的。由于在纵断面上只计水平
距离和垂直高度。斜线不计角度而计坡度,故竖曲线的切线长和弧长均以其水平投影的长度计算。七竖曲线1、用二次抛物线作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取xoy坐标系,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i2它们的代数差用ω表示,即ω=i2-i1在图示坐标系下,二次抛
物线一般方程为ixxky+=221对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斜率为当x=0,i=i1,x=L时,将上式代入,得二次抛物线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为ikxdxdyiP+==21iikLi=+=LiiLk=−=12xixLy122+=切线支距=y-i1x竖曲线要素TRxxL
y2222==RL=22RLT==RTE22=x:竖曲线任意点到竖曲线起、终点的水平距离;y:竖曲线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对于曲线前半部分,x=计算点桩号-起点的桩号;对于曲线后半部分,x=终点的桩号-计算点桩号。Rxy22=(二)竖曲线
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1凸型竖曲线:考虑视距S2凹型竖曲线:主要考虑离心力、视距。)/(127127222GFVRRGVgRGvF===依实验知F/G≤0.025时可满足行车要求,即R=V2/3.2,L=V2ω/3.2。3汽车行程时间:t=3s行程:Lmin=Vt/3.
6=V/1.2。各级公路的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及最小半径P102。公路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城市道路竖曲线的最小半径:28ER=(三)竖曲线的设计及其计算:1竖曲线半径的确定:1)应遵守的一般原则:①在不
过分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大于或等于一般最小半径。②结合纵断面起伏情况和标高要求,确定合适的外距值,按外距控制半径。RTE22=RR2)21(2=82R=1)应遵守的一般原则:③考虑相邻竖曲线的连接,保证最小直坡段长度,用切线长控制半径。22RLT==④从夜间照明考虑
,应选择大半径竖曲线,以加大照射距离。⑤从施工和排水考虑竖曲线半径不能选择过大。⑥条件受限制时,尽量选用大于极限最小半径。⑦迫不得已时,才采用极限最小半径。TR2=2)考虑相邻竖曲线的衔接:①同向竖曲线:特别是两个凹型,若两曲线间直线段不长时,应设成单(或复)曲线。②反向竖曲线:若两
曲线间最好有3S的直线段。2竖曲线要素计算:21ii−=RL=2RT=RTE22=Rxy22=3竖曲线起终点桩号计算:起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例如:变坡点桩号K1+400,T=59.
50m,则:起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K1+400—59.50=K1+340.5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K1+400+59.50=K1+459.54计算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x、y值:取整桩号,间距20米。桩号xyK1+36019.5y=
x2/2RK1+38039.5y=x2/2RK1+40059.5y=x2/2R5计算各桩号的切线高程=变坡点高程—i1•(转坡点桩号-计算点桩号)6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凹型竖曲线设计高程=切线高程+y凸型竖曲线设计高程=切线高程—y竖曲线的设计及其计算步骤1竖曲
线半径的确定。2竖曲线要素计算。3竖曲线起终点桩号计算。4计算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x、y值。5计算各桩号的切线高程=变坡点高程-i1•(变坡点桩号-计算点桩号)6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凹型竖曲线设计高程=切线高程+y凸型竖曲线设计高程=切
线高程—y例1:平原区四级公路,某转坡点桩号为K4+200,高程为500.00m,i1=0.05,i2=-0.04,R=1500m,设计该竖曲线。解:1竖曲线要素计算:)(009.004.005.021凸曲线=+=−=iimRL13509.01500===mRT5.6721352=
==mRTE52.1150025.67222===2曲线起终点桩号计算:起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K4+200-67.50=K4+132.5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K4+200+67.50=K4+267.53计算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x、y
值:取整桩号,间距20m。桩号xy=x2/2RK4+132.500K4+1407.50.02K4+16027.50.25K4+18047.50.75K4+20067.51.52K4+22047.50.75K4+24027.50.25K4+2
607.50.02K4+267.5004计算各桩号的切线高程=变坡点高程—i1•(变坡点桩号—计算点桩号)起点K4+132.5:500—67.5×0.05=496.63K4+140:500-(200-140)×0.05=497K4+160:50
0-(200-160)×0.05=498K4+180:500-(200-180)×0.05=499K4+200:500K4+220:500-(220-200)×0.04=499.2K4+240:500-(240-200)×0
.04=498.4K4+260:500-(260-200)×0.04=497.6终点K4+267.5:500-(267.5-200)×0.04=497.35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凸型竖曲线设计高程=切线高程—y桩号xy切线高程设计高程K4+1
32.500496.63496.63K4+1407.50.02497.00496.98K4+16027.50.25498.00497.75K4+18047.50.75499.00498.25K4+20067.51.52500.00498.48K
4+22047.50.75499.20498.43K4+24027.50.25498.40498.15K4+2607.50.02497.60497.58K4+267.500497.30497.30填土例2:某山岭
区二级公路,变坡点高程140.28m,桩号K10+240,i1=-0.04,i2=0.03,在K10+240处有一石拱涵,涵顶标高为140.60m,要求涵顶填土至少0.5m,设计该竖曲线。解:1选定竖曲线半径:依外距确定
:E≥140.60-140.28+0.5=0.82mmER78.1338)03.004.0(82.08822=−−==82)21(2222RRRRTE===又依规范知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是45
0m,因此取R=1500m。可满足填土要求。2其余计算同上例。mRT105207.015002===mmRTE82.068.315002105222===八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包括纵坡和竖曲线设计,采用选线、定线和室内设计的方法。(一)纵断面设计方法:1准备工作:熟悉《标准》及设计
任务书中有关纵坡的规定。根据外业资料,填注纵断面图中的土壤地质、里程桩号、地面高程、直线与平曲线、绘制地面线、标注桥涵位置、结构类型、孔径、水准点位置、高程等内容。2标注控制点:(1)设计高程:①沿河及受水淹没的路段。②大中桥桥头引
道的路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以上。③平面交叉处,路基设计标高:铁路以轨顶高程为设计标高。④小桥涵附近的路基,高出桥涵前雍水水位0.5m以上。⑤立体交叉:与铁路交叉执行铁路有关规定,与公路交叉净
空要求,与管线应大于6m。⑵其它高程控制点:①路线起终点。②大中桥位。③越岭垭口。④河流水位。⑤不良地质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⑥隧道进出口。⑦城镇、居民点等的必须和不必须通过点。⑶不同地形:①平原微
丘区:保证路基稳定的最小填土高度。②丘陵区:土石方平衡。③山岭区:考虑纵坡、坡长、土石方平衡。④经济点:当路线通过该点时,路基填挖方基本平衡。3试坡:试坡:依标准及其它因素,在纵断上试定出若干坡线,经反复比较选出符合技术标准、满足多数控制点、工程量最省的坡线为试定坡线。4调坡:调坡时需注意
:①便于施工,变坡点设在10m桩上。②大中桥上不宜设竖曲线。③小桥涵处的竖曲线应平顺。④回头曲线处不宜设竖曲线。⑤交叉口处衔接的纵坡应小于3%。5核对:高填、深挖路段的高度。6定坡。7竖曲线设计。8标高计算:设计标高、竖曲线标高、施工标高
。(二)纵断面图绘制:纵坐标:垂直高程。横坐标:水平距离。纵坐标比例=10*横坐标。即:水平:1:2000或1:5000;垂直为1:200或1:500。纵断面设计步骤1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3试坡4调坡5核对:高填、深挖路段的高度。6定坡7竖曲线设
计8标高计算:设计标高、竖曲线标高、施工标高。练习:有一条二级路,V=60Km/h,竖曲线最小半径为1500m,某变坡点高程为139.28m。桩号K6+210m,i1=-4%,i2=3%,在K6+210m处设一涵洞,涵洞顶标高为140.60m,要求涵洞顶填土至少0.6m,设计此竖曲线。作
业:1确定竖曲线半径应遵守的原则是什么?2什么是合成坡度、平均纵坡、最大纵坡、最小纵坡。3缓和坡的定义及设置的目的是什么?4纵断面设计的步骤是什么?本次授课的目的、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该次课的学习
,学生应重点掌握:锯齿形街沟的概念、实际设计过程,平、纵线形的配合原则。熟悉锯齿形街沟的设置条件和方法。了解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桥梁隧道的线形设计。重点、难点:重点:锯齿形街沟的概念及实际设计过程。平、纵线形的配合原则。锯齿形街沟的设置条件和方
法。难点:锯齿形街沟实际设计过程。§4-5城市道路的锯齿形街沟一设置锯齿形街沟的条件:当城市道路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街沟。二街沟:指露出路面部分的侧缘石与路面边缘或平石,作为城市道路排水的三角形沟。街沟街沟三街沟设置方法:1是保持侧石顶面线与路中心线平
行(即两者纵坡相等)的条件下,交替地改变侧石顶面线与平石(或路面)之间的高度,即交替地改变侧石外露于路面的高度。见下图2在低处设置雨水进水口,使进水口处的路面横坡i4大于正常横坡i横,而在两相邻进水口之间的分水点处的路面横坡i3小于正常横坡。分水点雨水口3雨水由分水点流向两旁
低处进水口,街沟纵坡(即平石纵坡或路面边缘纵坡)升降交替,呈现锯齿形。分水点分水点雨水口雨水口四街沟数值:街沟数值:雨水口间距=35~40m,侧石外露高度最大值=18cm,最小值=12cm。雨水口间距=35-40m侧石外露高度最大值=18cm侧石外露高度
最小值=12cm雨水口间距=35-40m左端=右端,则得i1l-i1x+n-i中l+i中x=i中x+n+i2xi1l-i中l=i1x+i2x中iin-mxl−=−1中中中)(iin-mxliin-mxiiliix−=−
+=+−=12211通常设计时,根据地物在沿线建筑物出入口,交叉口行人横道线上游,以及凹形竖曲线的最低处已布置好雨水口,然后在每段长度上取进水口间距l,i中在纵断面设计时已经确定,m和n值也已定,则可计算分水点距离x以及l-x,再计算i1。例:已知雨水进水口间距为40
m,i中=0,m=0.18m,n=0.12m,试求街沟纵坡及分水点距离x。解:当i中=0,如i1=i2时根据公式可得,X=l/2i1=i2=2(m-n)/l=2×(0.18-0.12)/40=0.3%验算x=(m-n)/(i1+i中)=20m五实际设计过程:1根据地形设置雨水口位置,即
雨水口间距l为已知的定值。2由路中心线标高推算分水点标高,比正常断面街沟高0.03m、进水口处标高,比正常断面街沟低0.03m。3计算街沟纵坡i1、i2。4保证街沟纵坡大于0.3%的排水要求。§4-6道路平纵线形总体设计一道路总体设计原则:1路线基本走向的选择,应根据指定的路线起、终点、中间
控制点和道路等级,及其在路网中的作用,结合周围地形、地物条件,通过调查分析比选方案,确定一条最优路线方案。2根据道路等级确定设计速度,根据设计速度,制定采用的平纵线形技术标准,并应符合规范要求。3平面线形走向满足近期使用要求条件下
,兼顾远期发展,依据规划道路中心线进行设计。贯彻交通需要和实际可能相结合的原则,路线设计方案和建设规模要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能性,注意节约工程投资。4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的修筑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环境污
染,考虑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二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1.纵断面设计要遵循规划对地区竖向规划的总体布局,满足道路交通要求,并以规划的道路交叉口处控制标高结合现状道路标高进行设计。2.纵断面设计应满足等级通航净空净宽要
求。3.公路纵断面设计应少填少挖,做到填挖平衡。4.新建公路路堤高度应满足最低路堤要求,保证路槽在不利季节处于中湿状态,路堤也不宜过高,以免增加道路沉降。5.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地坪标高,考虑工程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通常路中
心标高应低于建筑地坪标高,其数值因横断面宽度不同而异。6.应满足各规划管线和现状管线的埋设要求。预留管线标高应适中,以方便道路周围地块开发时利用市政管线。三平、纵线形的配合(一)平、纵线形配合的原则:1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设计,应保持线形在视觉上的连续性,能自然的诱导驾驶员的视线,使之在
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能安全舒适的行车。2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在保证有足够视距的前提下,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平原区的二级公路,驾驶员在任一点上所能看到前方平面线形弯曲一般不超过两个,纵面线
形起伏不应超过三个。3选用恰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二)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1平曲线与竖曲线在相互重合时,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即“平包竖”。直线直线缓和线缓和线圆曲线(二)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顶点对应关系,最理想的是顶点相重合,如
果平曲线与竖曲线的顶点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还可以得到较理想的线形,如果超过四分之一时,就会出现配合很差的线形。直线直线缓和线缓和线圆曲线变坡点交点(二)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3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不宜重合,应设法将两者分开。若平曲线缓而长、竖曲线坡
差小于1%,可不要求平竖曲线的相对位置,平曲线可包括多个竖曲线,或竖曲线可大于平曲线。直线直线缓和线缓和线圆曲线竖曲线平曲线(二)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4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大小应保持均衡一般取R竖=(10~20)倍的R平5选择适宜的合成坡度,平曲线曲率和纵坡应适当平衡。(三)平纵
面线形组合应注意的情况:1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不得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2直线上的纵断面不得反复凹凸,避免出现使司机视觉中断的线形。平面上是直线纵断面反复凹凸纵断面不得反复凹凸3长直线的顶端避免小半径
的曲线。4长陡坡的顶端避免小半径的曲线。5相邻坡段的纵坡,以及相邻曲线的半径不宜相差悬殊。§4-7桥梁隧道的线形设计一桥位与平面线形:1理想的桥位:道路路线与水流方向垂直,以保证桥梁跨径最小,布置的重点是引道的纵坡的大小。2桥位服从路线:为迁就路线
走向,桥梁与河流呈斜交。当路线的方向不能改变时。适用于中小型的桥梁。3道路路线服从桥位:路线与河流的斜交角度大,河流较宽,并需建设大型桥梁时,应调整路线的方向,使路线方向服从桥梁桥位。二隧道与平面线形:1隧道的轴线不一定与水流正交。2选线重点应注意引道的长度和坡度。3引道若有反
向曲线,则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应大于1.5v。三桥梁、隧道引道与桥、隧轴线线形保持一致的最小长度:见表1-4-34。四桥、隧的纵断面线形(一)桥梁纵断面:1凸型竖曲线或单向纵坡。2进入桥梁应有至少100m的缓和坡段。3
桥面最大纵坡不超过4%,引道纵坡不超过3%。(二)隧道纵坡:1特长、长、中隧道的纵坡应介于0.3%~3%之间;2单向交通的短隧道最大纵坡不大于4%。3独立明洞及短于100m的隧道纵坡执行路线纵坡规定。4隧道一般设单向纵坡,地下水发育的特长、长隧道可设人
字坡。5紧接隧道的路线纵坡与隧道纵坡相同,长度不小于3s行程。五越江工程方案的选择:小结重点掌握:锯齿形街沟的概念、实际设计过程,平、纵线形的配合原则。熟悉锯齿形街沟的设置条件和方法。了解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桥梁隧道的线形设计。作业:
1街沟的定义是什么?2简述锯齿形街沟的设置条件及设计过程。3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