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2018全

PPT
  • 阅读 3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1 页
  • 大小 12.670 MB
  • 2023-07-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中国园林史2018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国园林史2018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国园林史2018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国园林史2018全
中国园林史2018全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0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共(201)页,12.670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902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的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这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不同,它的发展表现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园

林缓慢、持续演变的根本原因:一、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题,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二、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

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园220年是中国园林的产生和成长期,主要包括殷、周、秦、汉。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公元220——589年相

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589——960年相当于隋、唐时期。公元960——1736年相当于两宋到清初。公元1736——1911年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中国古典园林阶段图中国古典园林•启示:从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正好与以汉民族为主题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

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相当。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方面的制约。中国古典园林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中国古典园林背景介绍1.殷、周、秦、汉的兴衰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黄土高原出现

农业曙光•原始农业使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原始公社•夏王朝建立•出现“城市化”倾向•殷商建立中国古典园林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一、社会动荡、民生凋蔽(历史背景)•公元2

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3年,魏灭蜀,建立晋王朝。公元280年吴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又恢复统一,史称西晋。•西晋之后,由于庄园经济和豪强势力日益壮大,并转化为门阀士族,士

族拥有自己的庄园和世袭特权,足以跟皇室抗衡,导致皇家、外戚、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促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有权势的人争权夺利,贪婪奢侈。•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

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中国古典园林东汉灭亡三国鼎立时间历史背景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佛教传入西晋建立自东汉末的庄园经济发展矛盾激化公元317年南:东晋建立北:豪酋混战政权更迭公元386年南:南朝宋齐梁陈更迭北:十六国后鲜卑建立北朝,随后分裂公元415年隋建立社会意识形态消极悲观及时行乐

发展形成两个极端贪婪奢侈玩世不恭残余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中国古典园林二、思想解放(社会意识)•三百多年的动乱分裂时期,政治上大一统局面被破坏影响到意识形态上的儒学独尊。人们敢于突破儒家思

想的桎梏zhìgù,藐视正统儒学制定的礼法和行为规范,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种种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由思想解放而带来的人性的觉醒。中国古典园林•与贪婪奢侈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则是玩世不恭。•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舒

服,寻求个性,有两种表现:•1、饮酒、服食、狂獗jué的具体行动;•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即当时的“魏晋风流”。例如比较有名的有:竹林七贤、白莲社等。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也导致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也成了一

种浪漫风习。中国古典园林•大自然被揭开了秦汉以来披覆着的神秘的外衣,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伦理附会,以其本来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古典园林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谐调,并对之倾

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挖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的规律。•于是,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便进入到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山水艺术的各门类都有很大的发展势头,包括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人

们对自然美的鉴赏逐渐取代了过去对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利和伦理的态度后而成为后此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国古典园林人类审美观念的一个伟大转变•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之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广阔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向着环境美转化。这是人类审美观念的

一个伟大转变。中国古典园林一、文化艺术的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建统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时代。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

,使思想文化南北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国古典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壁画:佛教壁画墓室壁画•卷轴画: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绘画理论--《论画》、

《古画品录》、《画山水序》、《叙画》等•雕塑:陵墓雕塑佛教雕塑中国古典园林二、魏晋南北朝壁画•佛教壁画----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墓室壁画----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一——囿(yòu

)1.农业文明建立后,狩猎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的娱乐活动。2.“囿”成为统治阶级专门的狩猎场所。“囿,所以域养禽兽也。”《诗经》毛苌注。“囿,苑有垣也。”《说文》3.囿除了为帝王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还能在其中进行游玩。中国古典园林1.“积土四方而高曰台。”2.台的原始功能是登

高以观天象、通神明;3.台是古代人们对山岳的模仿。可登高、可观风景。•例如:鹿台。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二——台中国古典园林1.“园,所以树木也。”毛传。2.“种菜曰圃。”《说文解字》3.西周时,园圃并称,其意互通。4.《周礼·地官》:“以场圃任园地。”5.食用植物与药用植物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三——园圃中国古典园林•囿、台、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其中囿和园圃属于生产基地的范畴,它们的运作具有经济意义,台则关涉到通神、望天,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观游在其次。其后观游功能虽然上升,但

是其它源初功能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经济因素)•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社会因素)影响风景式园林发展的三方面因素中国古典园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南山律律,飘风弗弗。”(《诗经·小雅·蓼莪(liǎoé)》)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的最初的发展还受到三方面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一、“天人合一”思想二、“君子比德”思想三、“神仙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意识形态因素之一——天人合一影响中国园林的三个重要的意识

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二分”(季羡林)说相对立。•“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在西周就已经出现。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

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参考: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上古的

原始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始终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物我对立”西方思想以物我对立、主客体对立的方式去看待自然,自然是人通过理性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中国古典园林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中国古典园林1.君子比德的思想到源于先

秦儒家,他们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2.君子比德是指大自然山林川泽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3.孔子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山水”成为自然风景的代称。意识形态因素之二——君子比德中国古典园林1.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2.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灵、山岳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的混合产物。3.东海仙山三山:蓬莱、瀛洲、方丈。五山:岱屿、员峤、蓬莱、方丈、瀛

洲。(汉代)《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丛生,华实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先圣之种,一日一夕飞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zhù)

,常随波上下往返……”意识形态因素之三——神仙思想中国古典园林蓬莱、方丈、瀛洲1.《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2.《山海经》记载,海上有

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市,即徐福。中国古典园林

海中神山和壶天仙境,自秦汉至今,始终是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中国神话中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拙政园中的建筑皆面水而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也体现了对传说中蓬壶仙境

的模仿。留园可亭与小蓬莱中国古典园林秦、西汉时期出现了皇家园林。•“宫”与“苑”对后世影响极大。宫室园林中的建筑群体,而苑是园林部分。•汉代的私家园林开始出现,除了建在城市近郊的突出的是梁冀的两处私园——”园圃”和菟园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园

林代表•鹿台•上林苑•章华台中国古典园林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二、园林的功能由原有的通神、狩猎、求仙和生产为主,逐步转为游憩观赏为主。园林很少经过设计经营、建筑以散布为主。三、由于原有的山川崇拜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保持着浓重的神秘感。生

成期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复习1.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2.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因素。3.重要的园林代表:例如鹿台。4.生成期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园林的转折期中国古典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AD220——AD589)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与生成期相比,这

时期的园林规模从大到小,园林造景从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中国古典园林学习重点•历史背景•总体特征•皇家园林(以邺城、洛阳、建康为例)•私家园林(城市私园与庄园、别墅)•寺观园林•公共园林(以兰亭为例)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背景•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

思想→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寄情山水•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如“竹林七贤”)•隐士与隐士集团–“竹林七贤”–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中国古典园林竹林七贤图中国古

典园林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分别指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七位名士中国古典园林•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如:谢灵运、王羲之、陶渊明、顾恺之)→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

观念成熟(标志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山水艺术的兴盛–文学方面: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了条件–绘画方面: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建筑技术与观赏植物–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备

,歇山屋顶较多–观赏植物方面:树木、竹、各种花卉栽种普遍中国古典园林斗拱是中国古代较大的木结构建筑中柱与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补充材料1:斗拱中国古典园林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重量直接或间接地传到柱上中国古典园林补充材料

2:歇山屋顶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乾清门中国古典园林重檐歇山顶苏州玄妙观中国古典园林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

取法于他。中国古典园林陶渊明,东晋大诗人,文学家。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中国古典园林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兰亭序》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

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与生成期相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再现自然进而发展为

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进而发展为适当地概括、提炼•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关系较为密切;园林规划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园林”一词已出现于当时诗文中中国古典园林•皇家园林

–游赏功能成为绝对主导功能–两个类别之一的“宫”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线的空间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私家园林–异军突起,集中反映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风格和争奇斗富的倾

向–庄园、别墅•随庄园经济的成熟得到很大发展,既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又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园田居”的精神庇托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

的创作•寺院园林–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皇家园林•三国、两晋、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典型实例–北方——邺城、洛阳–南

方——建康•邺城–华林园–仙都苑(在皇家园林历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包含形象丰富中国古典园林•洛阳–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

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

模式•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北魏洛阳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建康–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

之地–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除大内御苑外,还有二十余处行宫御苑中国古典园林•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上代不同的特点–园林

的规模比较小,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动物的放逐和圈养仍占有一定的比重•建筑形象丰富,内容多样;宗教建筑偶有建置•亭开始引进宫苑,性质由驿站建筑物改变为园林建筑–由四个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园林造

景的主流仍然是皇家气派,但也流露出天然清纯之美–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如“曲水流觞”)中国古典园林–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

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园”的比较多了–“宫”已具备“大内御苑”格局,此后大内御苑的发展进入更为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城市中轴线的空间

序列的结束(北魏洛阳、南朝建康就是这种规范化皇都模式的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私家园林•东汉末,民间造园活动比较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时髦活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朝尤为突出)•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种园林审美心态•此时期的私家

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中国古典园林•城市私园–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造园艺术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张伦宅园的大假山能

比较精炼集中地表现天然山岳形象–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与北方相同,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追求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玄圃”(南方著名私家园林)•湘东苑(建筑形象多样,有一定主题性;园林景观总体

规划经过精心构思)中国古典园林–城市私园,大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清纯的立意者–城市私园发展趋向:设计精致化、模型小型化•庄园、别墅–背景•东汉发展起

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完全成熟•庄园规模有大有小•士族子弟对自己庄园的经营体现其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把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于庄园经济的生产、生活功能规划中,用园林化手法创造“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庄园包含的内容•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农业耕作的田园•副业生产的基地和

场所和设施•庄客、部曲的住地–平原上的庄园•金谷园–西晋官僚石崇的庄园,具备一定规模–生产、经济运作占主导地位,但园林化程度较高–在清纯的田园自然环境和朴素的园林环境中又显现一派绮丽华靡的格调•潘岳庄园(生产性

的经济实体)•陶渊明的小型庄园中国古典园林–在山林川泽开辟的庄园→别墅–扬州三吴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修养,这便催生除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

园等部分分离出来二单独建置,到后期尤为普遍,而且逐渐消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村落了–总结•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他们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及其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

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庄园别墅呈现的山居田园风光促进田园、山居诗画大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寺观园林•历史背景–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随着佛教的儒学化,

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也逐渐被汉化–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由于当时汉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及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灵活性,还有儒、老庄思想影响,寺观建筑处于世俗化,而寺观园林也更多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

畅情抒怀,不直接表现宗教和显示宗教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毗邻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

二种情况,而郊野的寺观,一部分类似世的庄园,一部分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城市的寺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郊野的寺观–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要求非常严格–不仅经营寺观本身的园林,尤其注意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寺观与山水风景的亲和交融,既显示出佛国仙界的氛围,也

像世俗的庄园、别墅一样,呈现为天然谐和的人居环境→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如茅山、庐山)–名山寺观的园林经营与世俗的园林化别墅相似中国古典园林公共园林•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

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的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亭在汉代是驿站建筑演变为点景手段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兰亭与《兰亭集序》–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通过这次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所流露的审美

趣味,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兰亭中国古典园林园林的全盛期中国古典园林•隋唐时期(AD589——960)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态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典园林学习重点•历史背景•总体特征•长安与洛阳•皇家园林(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私家园林(城市私

园、郊野别墅园、文人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得到恢复•政治: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意识–儒、道、释共尊,以儒家为主,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知识分子改变消极无为态度•文化:兼

容并蓄,对外来文化襟怀宽容•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山水画: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总结创作经验,著为“画论”–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历史背景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观赏植物栽培的园林艺术有了很大进步唐代无论宫

廷和民间都盛行赏花、品花的风习图为牡丹花中国古典园林•皇家园林–皇家气派完全形成,这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就园林性质来看,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

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私家园林–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局部的细致处理–园林山水景物赋予诗画的情趣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中国古典园林–“中隐”思想与士流园林的发展–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

流园林推向文人化境地,促进文人园林兴起,形成文人的园林观–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寺观园林–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园林:发挥城市公共园林职能–郊野寺观园林:寺观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促进原始旅游发展,保护了郊野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区(

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公共园林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长安、洛阳尤其重视城市绿化中国古典园林•风景式园林的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跨入新境界–置石:肯定石的美学价值,置石比较普遍–筑山:“假山”开始作为筑山称谓,既有土山又

有石山(土石山),以土山居多;但都能表现“有若自然”的气氛–理水:皇家园林水体广大,并与城市供水结合–植物:题材更为丰富–建筑:种类繁多(大到华丽的殿堂楼阁,小到朴素的茅舍草堂);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丰富多样•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

成型–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互相渗透,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中国古典园林长安与洛阳•隋朝的大兴城(长安在隋朝称“大兴”,)–由宇文恺主持兴建–总体规划形制(保持北魏洛阳的特点)•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中心区•中轴线自北向南通过皇城和

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正南门,形成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形成居住区“坊”和“市”,市坊严格分开•开凿四条水渠解决城市供水,为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提供用水的优越条件,促进皇家园林

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唐朝的长安城–为当时世界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北端–逐步突破市坊界限–保留汉代的昆明池,修整为城郊公共游览胜地•隋唐的洛阳城–隋炀帝在洛阳另建新都,唐代则以洛阳为东都,以

长安为西京,正式建立“两京制”–规划与长安大体相同,但形状不如长安规矩–中轴线一改过去居中的惯例–城内水道密布如网,供水和水运交通十分方便(促成洛阳兴盛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古典园林隋唐长安城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唐代长安城平面图中国

古典园林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中国古典园林隋唐洛阳城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唐代洛阳城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皇家园林•总说–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洛阳),两京以外的地方也有建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

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别的区分就比较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局特点也比较突出–皇家造园活动以隋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皇家园林的全盛局面消失,终于一蹶不振中国古典园林•大内御苑–特征•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宫与苑

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成分,苑林区内有宫殿的建置)•宫城和皇城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宫廷区的绿化种植很受重视,树种也是有选择的–大明宫•位于长安禁苑东南的龙首原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格局呈典型的宫苑

分置–南半部为宫廷区(正殿含元殿)–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是多功能园林),中央为太液池中国古典园林唐代大明宫复原图大明宫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含元殿外观立面复原图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侧剖图中国古典园林西安博物馆里的大明宫含元殿模型中国古典园林大明宫含元殿3D复原图中国古典园林大明宫含元殿3

D复原图2单层单檐红柱碧瓦结构中国古典园林大明宫麟德殿3D复原图中国古典园林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中国古典园林–禁苑•在长安宫城西南,即隋朝的大兴苑•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三部分,故又名三苑–兴庆宫•北宫南苑格局,苑

林区的面积稍大于宫廷区•以牡丹花之盛而名重京华,也是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的地方•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特征•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如骊山、天台山、终南山)•这些宫苑都很

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不仅保证了帝王避暑、消闲的生活享受,为他们创设了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同时反映出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中国古典园林–西苑•历史变化–隋朝的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

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则天时叫神都苑,面积已收缩大半•重要意义–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的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都极为浩大–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设计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

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中国古典园林•具体细节–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

有五个小湖–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在长安的远郊以及关中、河南一带,行宫、离宫星罗棋布–仙游宫•白居易根据唐玄宗

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长恨歌》中国古典园林今仙游寺法王塔中国古典园林–华清宫•在今西安以东•规划布局基本上以长安城为蓝本,北宫南苑,是规模宏大的离宫御苑•苑林区–以建筑物结合于山麓、山腰、山顶的不同地貌而规划为各具

特色的许多景区和景点–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是人杜牧有《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国古典园林华清宫图中国古典园林今华清宫今华清宫温泉中国古典

园林今华清池美景中国古典园林–九成宫•隋朝原名仁寿宫,唐太宗改其名为九成宫•是与华清宫齐名的离宫御苑•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因山就势•规划设计能够谐和于自然风景而又不失共同的皇家气派•唐代以九成宫为主题的诗文绘画对后世影

响很大,九成宫几乎成了从宋代到清代怀古抒情之作的永恒题材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背景–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提高,民间追求园林享受之乐趣•中原、巴蜀有关私家造园活动的记载很多•长安、洛阳民间之风更胜–唐代确立了科举制度;园林的享受一定

程度上满足了士人(入世者)的避世愿望,在“显达”与“穷通”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催生出新的风格:士流园林–文人士大夫竞相兴造园林,竞相“隐于园”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各地的私家园林发展状况–长安:私家园林集中荟萃–洛阳:私园之多不亚于长安

–江南:扬州私园兴建不在少数,多以主人姓氏作为园名–成都:杜甫浣花溪草堂–唐代风景名胜区遍布全国各地,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便是一例•城市私园–长安•“山池院”、“山亭院”即是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称谓•不仅有皇亲贵戚、大官僚的绮丽豪华格调,也不乏士人们清幽雅致

的格调中国古典园林–洛阳•私家园林以水景取胜,颇多出现摹拟江南水乡的景观•叠石技艺也达到较高水平•与长安一样,纤丽与清雅两种格调并存–履道坊宅园•白居易在洛阳的宅园•造园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白居易专为此园写下了《池上篇》,介绍了此园内容•园林主体为大水池,池中筑三岛•

清纯优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前宅后园的布局补充内容:唐代私园既有前宅后园的布局,又有园宅合一的布局(住宅庭院内穿插园林,或园林中布置住宅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郊野别墅园•指建在郊

野地带的私家园林•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别墅、庄园,但性质已从原先的生产、经济实体转化为游憩、休闲,属于园林的范畴•在唐朝称之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也叫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虽名目很多,但含义相

似)–唐代别墅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且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长安近郊的别墅园林极多东郊:贵族、大官僚别墅园林,格调华丽南郊:文人官僚的别墅,格调朴素无华,富于村野意味洛阳在

近郊的别墅也很多(例:平原庄)中国古典园林一些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成都)等的近郊和远郊也有别墅园林建置,如成都的杜甫草堂(浣花溪草堂),历经历代改建一直延续至今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李泌的衡山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白居易著有

《草堂记》)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园林此种庄园别墅多为文人官僚所经营,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对唐代“田园诗”的长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王维的辋川别业(诗集《辋川集》与画卷《辋川图》)总体以天然风景取胜卢鸿一的嵩山别业(《草

堂十志诗图》)辋川别业与嵩山别业都涵蕴着浓郁的诗画情趣中国古典园林杜甫与如今的杜甫草堂中国古典园林白居易与庐山草堂中国古典园林王维与辋川别业图左图为王维所画的辋川图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园林兴起–产生的背景•唐代文人对山水风景的鉴赏具备一定水平•文人出身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

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并把对人身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慨注入造园艺术中•代表人物:中唐的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元稹、李德裕、牛僧儒等•因此,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具有的清沁雅致格调被附上了文人色彩,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的概念•是士流园林中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思想、

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广义上不仅指文人经营或拥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园林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已呈兴起状态•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都是其滥觞之典型–文人园林的特征

•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文人官僚逐渐形成较全面、深刻的“园林观”–意义•文人参与造园,意味着文人的造园思想(“道”)与工匠的造园技艺(“器”)开始

有了初步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白居易•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的“园林观”是经过长期对自然美的领悟和造园实践的体会而形成,不仅融入儒、道的哲理,还注入了佛家的禅理•最早肯定“置石”之美学意义的人,著有《太湖石记》•以白居易为代表

的文人承担了造园家的部分职能,“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即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寺观园林•背景–唐代采取儒、道、释三教共尊的政策,佛教、道教达到了兴盛局面–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连宇成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区–寺观往往在

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开展社交和公共活动,寺观园林具有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在寺观的环境处理把宗教的肃穆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更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长安–城内佛寺多数都有园林或者庭院园林化建置–城内水渠纵横,许多寺观引来活水在园林

或庭院中国古典园林•郊野山岳风景地带的寺观–全国各地以寺观为主体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到唐代差不多陆续形成–寺观作为香客和游客的接待场所,对风景名胜区之区域格局的形成和原始型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寺观的建筑力求谐和于

自然的山水环境,起着“风景建筑”的工作–植树造林作为僧、道的公益劳动,有利于风景区环境保护•水庭–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的西方净土变中,另见一种“水庭”的形制–在殿堂建筑群前面开凿方整的大水池,池中有平中国古典园林水庭中国古典园林其他园林•衙署园林–唐代两京中央政府的衙署内,

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还建置独立的小园林(唐代衙署园林的建置已很普遍了)•公共园林–以亭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园林有很多见于文献记载–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一般都有公共园林,作为文人名流聚会饮宴、市民游憩交往的场所–长安的公共园林(绝大多数在城

内,少数在近郊)1.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包括三种情况–利用河滨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如乐游原–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曲江–街道的绿化中国古典园林•乐游园是一处以佛寺为中心的公共游览胜地•李商隐的《乐游原》一诗

成为传唱千古的名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补充材料:乐游原2.长安近郊往往利用河滨水畔风景嘉丽的地段,略施园林化的点染,而赋予公共园林的性质3.也有在上代遗留下来的古迹开辟为公共游览地的情况,如昆明池中国古典园林第

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主讲:黄俊武中国古典园林•两宋时期(AD960——1271)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阶段,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以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

,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元、明和清初虽能秉承其余绪,但在发展道路上就再也没出现过这样的势头了)•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历来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

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中国古典园林学习重点•历史背景•总体特征•东京与临安•宋代的皇家园林(东京、临安)•宋代的私家园林(中原、江南与文人园林的兴盛)•宋代的寺观园林•宋代的其他园林•辽、金园林中国

古典园林•政治与经济–城乡经济高度繁荣与国破家亡、国势羸弱的矛盾•文化–在内向封闭的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自我完善–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发生蜕变•儒学转化为新儒学——理学•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道教分化出向老庄、

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社会风气•浮华、奢靡,讲究饮食服舆和游赏玩乐•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建园林历史背景中国古典园林•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世界领先,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也是当时造园艺术成熟的标志–四大发明均完成于宋代–《营造法式》和《木经》是官

方和民间对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方式–园林叠石技艺大为提高,出现专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吴兴叫“山匠”,苏州叫“花园子”)–重视石的鉴赏品玩,出版多种《石谱》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园林–文人地位提高,与

士大夫合流的情况发展•文人精神生活–以琴棋书画、品茶、文玩鉴赏、花鱼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文人精神生活与园林关系紧密,园林为其提供理想的活动场所•诗画与园林–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完全确立中国古典园林•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士

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士大夫造园活动大为开展,文人园林大为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文人园林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冲淡了皇家气派,规模变小,但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寺观园林由世

俗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大多寺观园林被文人园林的风格涵盖•公共园林更加活跃、普遍成熟期1园林总体特征概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要素–叠石、置石显示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观赏植物由于园艺技术发达而具有丰富的品种–园林建筑已经具备后世所见

的几乎全部形象–建筑小品、建筑细部、家具陈设更加精美•园林艺术受到文人、画家的青睐•园林创作–唐代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于南宋时大体完成向写意的转化–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与景题、匾联的运用,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涵蕴中国古典园

林•东京–总体布局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但城市功能由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的街巷制–规模不如隋唐宏大,但建设时参照洛阳的宫城,因此殿宇群组的规划既保持严整布局,

又显示其灵活精巧的特点–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每重城垣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宫城南北中轴线的延伸即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城市中轴线上的主要干道“天街”——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内城正南门(朱雀门)→外城正南门(南薰门)一线东京与临安中国古典园林宋画《清明上河图》中

东京汴梁的街市中国古典园林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临安–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政治、经济双重改造,重在经济,不同于以往都城建设之以政治为主–是在吴越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即皇城,皇城之内有宫城,即大内,包括宫廷区和苑林区)和外城的东南

部,加以扩大而成–保持御街—衙署区—大内的传统皇都规划的中轴线格局,但不成规整形式,在方向上亦反其道而行,宫廷在前,衙署在后(“倒骑龙”)–外城的规划采取新的市坊规划制度,着重于城市经济性的分区结构中国古典园林南宋临安城平面

图中国古典园林–临安城紧邻西湖风景区,是一座风景城市•苏轼与“苏堤”、湖中三塔•著名的“西湖十景”南宋时就已形成•苏轼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像中国古典园林宋代的皇家园林•特征–规模远不如唐代之大

,也没有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规划设计上更精密细致,历史上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皇家和私家园林具有较多共性。表现有:•北宋某些行宫御苑较长时间开放,任百姓入内游览•南宋皇帝常把行宫御苑赏赐臣

下作为别墅园•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延福宫•在宫城之北,构成城市中轴线上前宫后苑格局中国古典园林–艮岳•建造历史与得名–在宫城东北面,按八卦方位,以“艮”名之–园门匾额题名“华阳”,因

此又称“华阳宫”–建园工作由宋徽宗亲自预算,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林意趣–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激起民愤,北宋覆亡与此有关–金兵攻陷东京城后为百姓所毁太极图艮中国古典园林宋徽宗精于书画,是一位素养极高的艺术家中国古典园林艮岳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全貌

与布局–宋徽宗亲自撰写《艮岳记》,介绍了艮岳的全貌与布局的大致状况–艮岳属于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建园目的主要是以山水之景而“放怀适情,游心赏玩”–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山体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水体,北面为主山万岁山,是先筑土、后加石料堆叠而成的大型土石山–建筑物均为游赏性

的,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造园艺术的成就–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筑山:摹拟凤凰山(象征性做法),更重要的在于其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置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尤其是太湖石的特置手法中国古典园林补充:太湖石太湖石是一种石灰岩的石块,因主产于

太湖而得名好的湖石有大小不同、变化丰富的窝或洞,有时窝洞相套,疏密相同,石面上还形成沟缝坳坎,纹理纵横湖石在水中和土中皆有所产,尤其是水中所产者,经浪雕水刻,形成玲珑剔透、瘦骨突兀、纤巧修润的风姿,常被用作特质石峰以体现秀奇险怪之势图为上海豫

园“玉玲珑”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形成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体的全部形态,水系参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姿态植物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培;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建筑:布局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就园林总

体而言从属于自然景观•总结–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中国古典园林–琼林苑•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每逢大比之年

,殿试发榜后皇帝都在此园赐宴新科进士,成为“琼林宴”–金明池•以略近方形的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林•原为宋太宗检阅“神卫虎翼水军”的水操演习的地方,因此规划不同与一般园林,呈规整的类似宫廷的格局•后来水

军操练演变为龙舟竞赛的斗标表演,每年定期开放,任人参观游览•宋代张择端的名画《金明池夺标图》•金明池东岸地段广阔,树木繁盛,游人稀少,辟为安静的钓鱼区中国古典园林北宋张择端所画的金明池夺标图中国古典园林•临安的皇家

园林–和北宋东京一样,只有大内御苑(只一处——后苑)和行宫御苑(大部分在西湖风景优美地段)–后苑(唯一的一处大内御苑)•即宫城北部的苑林区,在凤凰山西北部,是一座山地园,地势高爽,为宫中避暑之地•建筑疏朗,花木繁盛–德寿宫•按景色不同分为四个景区(东区:观

赏名花;西区:山水风景;南区:文娱活动;北区:各式亭榭),四个景区中央为人工开凿的大水池•园内大假山“飞来峰”摹仿西湖灵隐的飞来峰•当年宫内一些特质石峰有的保存下来–如:“青莲朵”石中国古典园林补充材料:“青莲朵”石原在南宋杭州德寿宫,名芙蓉石。乾隆第一次南巡时,发现此石,

十分喜爱,以衣袖拂拭。杭州知府心领其意,随遣送京城。此年置于圆明园中,赐名“青莲朵”。1914年后移入中山公园。青莲在佛经上多用之比喻为智慧与眼目,所谓“青莲在眸”。青莲朵犹如一朵出水芙蓉,纯洁高雅。此石透、漏、丑皆占,样子极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实为海内珍品。中国古

典园林一.中原的私园(主要有洛阳、东京两地,在此以洛阳为代表)–总说•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园的重要文献,记载了宅园性质的私园、单独建置的游憩园性质的私园和花园性质的私园•除宅园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

占大多数,二者都定期向市民开放,主要供公卿士大夫进行宴集、游赏活动•洛阳私园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园中划分一定区域作为“圃”,栽植花卉、药材、果蔬•筑山仍以土山为主•建筑形象丰富,布局疏朗;建筑物命名能点出该处景观特色,且具有一定意境的涵蕴宋代的私家

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富郑公园•洛阳少数几处不利用旧址而新建的私园•大致分南北两个景区,北区比较幽静,南区景观开朗–独乐园•司马光的游憩园,规模不大,非常朴素,在洛阳诸园中作为简素•园名及园内各景题名都与园林内容、格调相吻合,深化表现的意境二.江南的私园–临安的私园•西湖一带:南

园、水乐洞园等•临安东南郊山地和钱塘江畔一带,气候凉爽,风景优美,多有私家别墅园林建置•临安城内的私家园林多半为宅园(如内侍蒋苑使之宅园)中国古典园林–吴兴(今湖州)的私园•靠近富饶的太湖•私园有南沈尚书园(以山石之类见长)、北沈尚书园(以水景之秀

取胜)、俞氏园(“假山之奇,甲于天下”)等–润州(今镇江)的私园•梦溪园–园主沈括,晚年写成《梦溪笔谈》–平江(今苏州)的私园•经营园林的自然、社会条件–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花木易于生长,附近有太湖石、

黄石等造园用石的产地•私家园林包括宅园、游憩园和别墅园,著有沧浪亭、乐圃等中国古典园林•沧浪亭–园主苏舜钦自撰《沧浪亭记》–园林内容简单,富于野趣–苏舜钦死后,此园屡易其主–元、明废为僧寺,后又恢复为园林,至今仍为苏州名园之一–平江、吴兴靠近太湖的产地洞庭西山,其他的几种园林用石也产

于附近各地。故叠石之风很盛,几乎是“无园不石”。因而以此两地的叠石技艺水平为最高,已出现专门叠石的技工中国古典园林三.文人园林的兴盛–文人园林发展史回顾•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

,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还影响于皇家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比唐代更为成熟,风格的表现也更明显•佛教禅宗的兴盛、隐逸思想的转变以及艺坛出现的某些情况,也是促成文人园林风格异军突起的契机–佛教禅宗的兴盛:禅的思想和哲理通过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渗透于文人园

林创作之中,园林成为禅境的载体–隐逸思想的转变:士人通过园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仕与隐的矛盾,结合两宋士人心目中对世界、文化的内在开掘和精微细腻,出现了“壶天之隐”中国古典园林–艺坛出现的某些情况:诗、画艺术影响园林艺术,促进文人园林“诗化”和“画化”,且重视开

掘内部境界–宋代所确立的独特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方法,也对文人园林有间接影响»艺术创作:轻形似,重精神»鉴赏方面:鉴赏者自觉运用其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去补充作家在构思联想时的内心情感和体验•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疏朗(园内景

物数量不求其多,园林整体性强)雅致(栽植竹、梅、菊等具有象征的植物;单块特置园林用石;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景题“诗化”)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中国

古典园林•背景–佛教•禅宗势力大,渗透到社会思想意识的各方面,与传统儒学相结合而产生新儒学—理学•禅宗完全汉化,南宋时禅宗寺院确立了“伽蓝七堂”制度,完全成为中国传统的一正两厢的多进院落的格局•佛寺建筑汉化,佛寺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文人化”,与文人士大夫关系更密切–道教

•道观园林也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儒、道、释互相融会,道教向佛教靠拢道观建筑的形制受禅宗伽蓝七堂制影响成为传统的一正两厢的多进院落的格局–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差异甚微宋代的寺观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山水风景地带的开发–宋代继两晋南北朝之后又掀起一次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

寺观的高潮,客观上无异于对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特别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大开发–在这些风景名胜区,寺观都要精心地经营园林、庭院绿化和周围的园林化环境–寺观作为风景点和原始型旅游接待场所的作用,比之过去得以更大发挥–南宋临安

的西湖一带•是当时国内佛寺建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宗教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代表性地区•城市寺观园林–寺观的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定期的庙会外,游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公共园林(以东京、临安为例)–北宋的东京•城内

池沼中植菰、蒲、荷花,沿岸植柳树,池畔建亭桥台榭,成为居民游览地,相当于公共园林•城市街道绿化也很出色–南宋临安的西湖•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游览地,相当于一座特大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园林•环湖小园林相当于“园中之园”,诸园布局大体分南、中、北三段,各园基址的选择均能

着眼于全局•著名的“西湖十景”在南宋时形成宋代的其他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农村公共园林(以浙江楠溪江苍坡村为例)–历经千百年沧桑而保存下来、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呈现为开朗、外向、平面铺展的水景园形式–建筑物均为木结构–东南部的园林景观造景十分别致,具有笔、墨、纸、砚的“文房四

宝”的象征意义,表现了当地居民“耕读传家”的心态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衙署园林–宋代中央官署的园林绿化的建置很普遍中国古典园林今日的浙江楠溪江苍坡村中国古典园林•辽–以南京(今北京外城之西)作为陪都–皇家园林有内果园、瑶池等–私家园林•贵族、官僚的邸宅多半集

中于子城之内,外城西部湖泊罗布,也有私家园林的建置–寺观园林•辽代佛教盛行,南京城内及城郊均有许多佛寺,其中不少附建园林•城北郊的西山、玉泉山一代的佛寺大多依托于山岳自然风景而成为皇帝驻跸游幸的风景名胜(如香山

寺)辽、金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辽南京城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金–定都南京,并仿照北宋东京规制进行扩建,改名“中都”–中都城沿袭北宋东京的三套方城之制–中都的御苑•金章宗时期是皇家园林建设的全盛时期•御苑一部分利用

辽南京的旧苑,大部分为新建,数量和规模十分可观,分开在城内、近郊和远郊–城内御苑»大内御苑:西苑(金代最主要的一座大内御苑)、东苑、南苑、北苑»行宫御苑:兴德宫–近郊和远郊的御苑比较多,包括行宫和离宫御苑,主要有玉泉山行宫和大宁宫等»注:后来北京的历代皇家园林建设都与玉

泉山行宫和大宁宫这两处御苑有密切关系中国古典园林–金朝的私家园林•金王朝推行汉化,民间的私家园林接受北宋文人园林文化的影响,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金朝的寺观园林•中都的佛寺和道观很多,其中不少都有独立小园林建置,或者结合寺观的内外环境而进行园林化经营,有的则开发成

为以寺观为主体的公共园林–金朝的公共园林•中都城内及郊外分布众多河流、湖泊,风景优美,进行绿化和一定程度的园林化建设而开发成为供士民游览的公共园林•卢沟桥为金朝时建造中国古典园林金中都宫殿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主讲:黄俊武中国古典园林•元、明、清初时期(AD1271——17

36)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造园活动的特点,大体上是第一阶段的延伸、继续,也有发展和变异•总体发展趋势–元代,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造园活动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永乐以后呈现活跃状态–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

•历史背景•总体特征•大都和北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江南和北京–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寺观园林•其他园林学习重点中国古典园林•政治–明清皇帝集权加强,要求有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经济–明中期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一

部分向士流靠拢,出现“儒商合一”,使社会风俗时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意识形态–新儒学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分和纲常伦理规范–明初大兴文字狱,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文人士大夫苦闷、压抑,企图摆脱礼教

束缚,要求历史背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市民文化明初加快发展,明中期后大为兴盛,促进民间艺术的大发展–市民文化影响民间造园艺术,出现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的市民园林和重在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造园技术的发展•文人

画–明初由于专制苛酷,画坛出现泥古仿古现象–明中期后,写意画风复呈光辉灿烂•《园记》–《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有所发展,具体而全面记述私家园林的文字材料更多中国古典园林•私家园林–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

了民间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代表:江南园林)–市民园林兴盛,反映创作上雅与俗的抗衡和交融–民间造园活动普及,产生各种地方风格的乡土园林,导致私园出现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局面•皇家园林–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也吸

收江南园林的养分•公共园林–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园已经比成熟期2园林总体特征概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成为专业造园家–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累积,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

理论著作而刊行于世•造园技艺与思想涵蕴–元、明文人画影响园林,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叠山技艺精湛,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促进写意山水园发展–景题、匾额、对联的使用更普遍,意境更为深远–园林更具诗情画意–明末清初,叠山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中国古典园林•元大都

–是朱元璋以大宁宫为中心新建的都城,是北京城的前身–略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礼·考工记》规定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制–琼华岛及其周围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包入皇

城内,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大都与北京中国古典园林元大都城平面图中国古典园林•明、清初北京–明成祖时,在大都基础上建成,并确立北京与南京的“两京制”–宫城即大内,又称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规制,最后为御花园–宫城外为皇城–内城的街道布置,居住区即商业网点的

分布,大抵沿袭大都旧制–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基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清朝皇城情况虽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有较大变动–嘉庆年间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中国古典园林•元

朝–皇家园林建置不多,均在皇城范围内–主要的一处即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呈南北一线布列,沿袭“一池三山”传统模式•最大岛屿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明朝–皇园建设重点亦在大内御苑,与宋代不同的是规模趋于宏大,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其中少数建在紫禁城内廷(紫禁城内大内御苑仅有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元、明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郊区•由于明朝当时的边疆形势,没有在风景优美的西北郊修建行宫御苑•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两处行宫御苑—南苑和上林苑,择地于南郊和东郊

中国古典园林明北京的皇城平面图包括现在的故宫、中南海和北海以及景山等中国古典园林•总说–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于乾隆时完成;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局面–清王朝的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更为明显–重点在离宫御苑,主

要成就: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大内御苑–紫禁城内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皇城的情况则变化较大,导致清初大内御苑的许多变化清初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北京西

北郊可分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泽地–康熙时期•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香山行宫,在玉泉山南坡建另一座行宫御苑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明清以来

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在承德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赐圆明园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中国古典园林补充:香山与香山寺香山寺始建于盛唐时期,因山名寺。后几经兴衰,几易其名。咸丰十年九月初五、初六日,被英、法侵略军焚毁。中

国古典园林香山红叶中国古典园林康熙时北京西北郊主要园林分布图中国古典园林–雍正时期•扩建圆明园,成为长久居住的离宫御苑(清代第三座)•扩建香山行宫•到雍正末年北京西北郊已建成四座御苑和众多的赐园,开始

形成皇家园林集中的特区–评价•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这三座园林经过此

后的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江南地区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发展条件–经济的发达冠于全国–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风之盛居于全国之

首–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于花木生长–民间建筑技艺精湛,盛产造园用的优质石材•评价–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特征–造园活动广泛,兴造数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方所不能企及–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之地,有“园林城市”之称–造园

技艺精湛–涌现大批优秀的造园家和匠师–出现许多刊行于世的造园理论著作中国古典园林•扬州的私家园林–明代•绝大部分是建在城内及附廓的宅园和游憩园,郊外的别墅园尚不多•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影园、休园、嘉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名园之四–清代•私家造园更加兴旺,条件和表现有:–建

筑融南北之特色,兼具南北之长而独具一格–特别讲究叠山技巧,当时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花木品种多,园艺技术发达,盆景独具一格•在扬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既有士流园林和市民园林,也有大量的两者混合的变体

中国古典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属文人、官僚、地主修造者居多,基本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绝大部分均为宅园而密布于城内,少数建在附近的乡镇–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取水方便,附近也有太湖石、黄石产地–苏州城内著名的园林•始建于北宋:沧浪亭•始建于元代:狮子林•创建于明代后期:艺圃、拙

政园、五峰园、留园、西园、芳草园、恰隐园•这些园林屡经后来的改建,如今已非原来的面貌–苏州城近郊的别墅园林也不少中国古典园林补充:如今的沧浪亭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

大方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中国古典园林古亭石舫上“沧浪亭”三字为俞樾所书亭柱有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

浪亭》诗,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中国古典园林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观鱼处,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中国古典园林面水轩,沿河复廊旁的一

座四面厅中国古典园林•无锡寄畅园–至今基本保留当年格局,是江南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之文人园林•南京(金陵)–东园:规模较大的一座游憩园–弇山园:规模较大的人工山水园•上海豫园中国古典园林•特征–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

林为主流,数量上占着绝大多数–园林的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更多地著以显宦、贵族的华靡色彩–造园叠山多使用北太湖石和青石,具有北方沉雄意味–由于气候寒冷,建筑物封闭多于空透,形象凝重–植物多用北方的乡土花木•元代

北京的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明代–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的地方)–利用外城旧河道的供水条件而在外城兴建私园的也不少–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步在西北郊一带(如雅致简远的勺园、豪华钜丽的清华园)•清初–北

京城内宅园多于明代,一些有名气的园林都为文人和官僚所有,其中不少为文人园林,著名的有阅微草堂、芥子园、半亩园、怡园、万柳堂等–有几处私园是请江南造园家营造的,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清初,北京城内兴建大量王府及王府花园,规模比

一般宅园大,也有其不同于一般宅园的特点,是为北京私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北京西北郊有很多赐园,沿袭明代别墅园林的格局,以水面作为园林主体,因水而设景,形成园墅区,其中有:自怡园、澄怀园等–园墅区穿插少量私家别墅园,但大量别墅园向海淀以南和瓮山以西发展,逐渐与赐园

区分开,如退谷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园林–明代和清初,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促进文人园林继续发展•在江南、北京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极盛之局面–文人园林风格成为社会上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富商

巨贾效法士流园林,在市民园林基础上著以文人色彩–市井气与书卷气相融糅,冲淡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出现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这种变体又影响民间造园艺术•如:明末清初扬州园林——文人园林风格与其变体并行文人园林、造园家和造园理论著作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工匠与造园家–造园匠师的社会地位在过

去一直很低下–但到明末清初,造园工匠中之技艺精湛者逐渐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而著名于世,江南的一大批造园工匠涌现(如张南垣、张然父子),有些还成为全面主持规划设计的造园家–文人与造园工匠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文人与工匠的密

切关系建基于后者的学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取得两者在造园艺术上的共识•文人园林的大发展也需要有高层次文化的人投身于具体的造园运作,一些文人、画士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如计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论著作–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园冶

》–作者:计成–内容:全面讲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评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列为世界造园名著之一•《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内容:共分九卷,第四卷“居

住部”是建筑与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其余八卷将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中国古典园林•《长物志》–作者:文震亨–内容:共十二卷,其中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这三本著作内容以论述

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艺术和叠山、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的技艺为主,也涉及到一些园林美学范畴–在文人著述中散见大量有关造园艺术和园林美学的见解、评价和议论,许多戏曲、小说都以园林作为环境(如《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活动以大观

园为依托)中国古典园林•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曾有过的新现象:–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职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些接近现代的职业造园师,或已具备类似现代职业造园师的某些职能–造园的理论: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

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但已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中国古典园林•概述–元以后,佛教和道教趋于衰微,但寺院和宫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不仅在城镇之内及其近郊,而

且许多名山胜水往往因寺观的建置而成为风景名胜区,占着大多数–城镇寺观除了独立的园林之外,还刻意经营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郊野的寺观则更注重与其外围的自然风景相结合而经营园林化的环境,大多成为公共游览景点•以北京地区为例–元代•佛教和道教受到保护,寺观的数量骤增,其中多有建置园林寺观园林中

国古典园林•郊野寺观园林以西北郊的西山、香山、西湖一带为最多,如大承天护圣寺–明代•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北方的佛教和道教中心,寺观建筑增加,佛寺尤多,寺观园林也很兴盛–北京西北郊的情况•明代在西山、香山、瓮山和西湖一带大量兴建佛

寺,对西北郊的风景进行了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发•这些众多的寺庙中一般都有园林,不少是以园林或庭院或外围园林化环境出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观光游览的对象•例:香山寺、碧云寺、园静寺中国古典园林•在一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地区,大城市居民

的公共活动、休闲活动普遍增多,城内、附廓、近郊普遍出现公共园林–大多数是利用城市水系的一部分,少数利用旧园林的基址或者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的环境,稍加整治,供市民休闲、游憩之用–城内的公共园林,有的还结合商业、文娱

而发展成为多功能、开放性的绿化空间,成为市民生活和城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明清时期的北京什刹海——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城内游览胜地其他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北京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什刹

海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什刹海频具特色自然景观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中国古典园林北京什刹海中国古典园林北京什刹海中国古典园林•江南、东南

、巴蜀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富裕的农村聚落往往辟出一定地段开凿水池,种植树木,建置少许亭榭之类,作为村民公共交往、游憩的场所。这种开放性的绿化空间也具备公共园林的性质–例:浙江楠溪江岩头村中国古典园林岩头村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创建于五代末年村中一条长

街叫丽水街,街边有长湖名丽水湖。这里是既能观鱼又能闻莺的胜景,同时它又是一处可防旱抗涝、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500年来功能不衰,其构思之巧妙、布局之合理被有关专家称为国内古村水利文化的典范,成为楠溪江旅游的一个亮点。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