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园林设计初步理论与方法2.pptx,共(53)页,2.656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900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章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5.1设计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美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生态学理论5.2设计方法构思布局(形式与内容)造景手法(借、屏、对等)突出主体抬高轴线规模体量扩大主要内容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1生态学理论相互依存互相制约规律微观与宏观协
调发展规律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限规律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城市生态位原理“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
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城市生态位原理城市生态位(urbanecologicalniche)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
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向生态系统物种及结
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同时,各子系统功能的状态也取决于系统整体功能的状态。因此,
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最小因子原理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MstusvonLiebig,1940)指出,在多种影响作物生长的因子中,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由需要量大的养分所限制,而是被某些
只需要微量的物质所限制,这即是“李比希最低量率”。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2景观生态学原理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按照Forman的观点,依据各种景观要素在景现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可分成i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斑块是指景观中相对
零碎的、匀质的块状生态单元。廊道是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区域,具有运输、保护、资源、观赏等作用。范围广、联接度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被称作基质。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2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
理1.不可替代格局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3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
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德的研究和实践。环境心理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一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譬如,探讨城市居民是如何看待和记忆城市的;怎样才能提升城市的视觉质量;人们是如何分享公共空间的等。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环境认知、环
境评价、环境空间领域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3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私密性、领域性与个人空间、拥挤感空间的关系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3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人类活动盖尔将这种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须的活动、选择性的活动和
社会活动。必须的活动是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带有强制性的特点,比如上学、上班、购物、等候、邮件等,因为这些活动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很少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行为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可选择性的活动指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产生了参加活动的愿望,进而寻求参加的机会。这些活动包括:散步、呼吸室外
新鲜空气,日光浴等享受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大大地依赖于物质环境的质量。社会活动是指所有公共场合中依赖于其他人而产生的活动,包括儿童游戏、玩耍、聊天。最广泛的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被动的接触,即简单地看、听其他的人或事。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3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环
境质量与活动的关系图⚫环境质量好时,选择性活动会大大发生,⚫选择性活动发生几率增加时,社会性活动也增加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3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过分强调功能会使设计缺乏人情味。园林是为大众、使用者建的,环境设计应该从人们的行为出发。⚫环境
与行为⚫设计环境中的形体、色彩、符号、质感等特定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环境的舒适、与使用目的的一致与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必需的、印象深的、醒目的、动态的、图案的、戏剧性的、精神的、优雅的、精神的、
不可及的、想得到的、壮观的、与众不同的、熟悉的、显眼的、神秘的、微妙的、感兴趣的、异国情调的、熟悉的。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3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设计与行为⚫行为不完全由环境引起,但是环境对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在研究人们一般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设计
出符合人们行为习惯的环境,这种环境便于管理,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破坏性行为。⚫保持较低的能量水平,希望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越短越好,当这种希望十分强烈是便会产生破坏性的行为。⚫不利的环境会引起退避行为。⚫公共场合的设计应提供相对丰富,有一定自由选择范围的环境。5.1.4空间空间的
尺度——场所领域内部空间尺度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4空间空间的尺度——场所领域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提出了空间尺度标准的参考数据:⚫一是“十分之一理论”,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理论概念上,即外部空间可以来用内部空间尺寸8—
10倍的尺度。如果以住宅为例,我国住宅居室一般采用3.3m到4m的开间尺度,居住组群外部空间的界定范围一般约30-40m。⚫二是“外部模数理论”,即每20一25m外部空间尺度是一模数,因为它和人眼识别距离相吻合,这一尺度对于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4空间空间的表
达空间的抽象表达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4空间空间的形式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
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4空间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4空间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4空间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5城市规划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1850—1928)在189
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霍华德提出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田园城市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恩维的卫星城的理论基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卧城”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5城市规划理论⚫沙里宁的
“有机疏散”理论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1928年,魏林比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二次大战
后,欧洲重建时,普遍新建了一批卫星城,英国第一批建设了8座,如哈罗卫星城等。独立的卫星城。英国60年代的米尔顿•凯恩斯。在伦敦西北80公里,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亚•伊•马塔发表了带形城市的设想,即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
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1892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5.1.5城市规划理论⚫邻里单位理论——小区与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理论的主
要内容——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内部设置服务设施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改良主义5.1风景园林基本理论场所文脉与构思立意⚫诗情画意:结合画理,创造意境对讲究诗情画意的我国很多古典园林来说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创作手法。如扬州个园以
石为构思线索,从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中寻求意境,结合画理“春山淡诒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拾掇园林。⚫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获得设计素材和灵感是提高方案构思,创造新园林境界的方法。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
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以大自然作为设计构思的创作源泉。但在他的作品中既没有照搬,也没有刻意地去模仿,而是将这些自然现象及变化过程加以抽象,并且艺术地再现出来。如波特兰大市凯勒喷泉广场水景的设计就成功地、艺术地再现了水的自然过程。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1整体规划方法5.2.1.1场所文
脉与构思立意波特兰大市凯勒喷泉广场水景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1整体规划方法场所文脉与构思立意⚫场所文脉特征与素材发掘与设计有关的体材或素材,并用联想、类比、隐喻等手法加以艺术地表现。玛莎·舒沃兹设计的某研究中心的屋顶花园,就是巧妙地利用该研究中心从事基因
研究的线索,将两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形式溶于一体,一半是法国规则式的整形树篱园,另一半为日本式的枯山水,它们分别代表着东西方园林的基因,隐喻它们可通过像基因重组一样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形式,因此该屋顶花园又称之为拼合园。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1整体规划方法场所文脉与构思立意5.
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玛莎.舒沃兹设计的拼合园5.2.1整体规划方法基地资源分析与利用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基地分析包括:基地自身的条件(地形、日照、小气候)、视线条件(基地内外景观的利用、视线和视廊)和交通状况(人流方法、强度)。现准备在某两面
临衔,一侧为商店专用的停车场的小块空地上建一街头休憩空间,其中打算设置坐凳、饮水装置、废物箱、栽种些树木以及一些铺装地。要求能符合行人路线,为购物或候车者提供坐憩的空间。基地周围的交通、视线条件;基地内的地形、树木和行走路线等
现状情况如图所示。5.2.1整体规划方法基地资源分析与利用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基地现状条件分析图5.2.1整体规划方法基地资源分析与利用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方案设计之一方案设计之二5.2.1整体规划方法基地资源分析与利用5.2风景园
林基本方法设计方案比较5.2.1整体规划方法视线分析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视线分析主要是分析设计中景物和空间的关系。最佳视角与视距为了获得较清晰的景物形象和相对完整的静态构图,应尽量使视角与视距处于最佳位置。通常垂直视角为26°-30°、水
平视角为45°时观景较佳,是较佳的观景视角,维持这种视角的视距称为较佳视距。最佳视角和视距与景物的关系5.2.1整体规划方法视线分析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若假设景物高度为H,宽度为W,人的视高为h,则最佳视距与景物高度或宽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DH≈3.7(H-h)Dw≈1.2W(景物
垂直方向的完整性对构图影响较大,如两者不同时,调整前者)用最佳现角确定景物高度5.2.1整体规划方法视线分析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利用视线分析确定前后景的关系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利用视线分析确定前
后景的关系根据特定的基地条件和设置的内容多做些方案加以比较也是提高做方案能力的一种方法:方案必须要有创造性,各个方案应各有特点和新意而不能雷同。由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不止一条,不同的方案在处理某些问题上
也各有独到之处,因此,应尽可能地在权衡各方案构思的前提下定出最终的合理方案,该方案可以以某个方案为主,兼收其他方案之长;也可以将几个方案在处理不同方面的优点综合起来。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第一次方案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第二方
案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指点过程方案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最后方案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庭院多方案设计美国现代主义园林开拓者之一、著名园林设计师盖瑞特·爱克堡注重方案的研究。为了研究城市小庭
园的设计,爱克堡在进深仅7.5m的基地上做了多个不同方案,以探索解决设计问题的多面性。由于空间狭窄,整个庭园空间基本上没有分隔,着重考虑整体布局设计要素及其形式。方案a)、d)分别以大片台地草坪和下沉水池汀步为空间主要内容,以小水池、绿筒和平台等为辅助内
容。方案b)以45°斜线为平面构图依据,布置了规整的铺装、绿篱和种植坛,使得较小的空间在规整简洁中保持了相对丰富的视线与行走节奏。方案c)也用斜线布置地面,弧形与渐转台级划分了大小不同的地面,地面与基地周边剩余空间用植物和小建筑点缀。方案
a)和c)中还用到了一些建筑小品,既分隔了空间,视线上保持了连续,同时又丰富了庭园空间。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庭院多方案设计5.2.1整体规划方法多方案比较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庭院多方案设计5.2.1整体规划方法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2局部
规划方法隔景隔景是将场所分为不同的景区,造成不同空间效果的景物。山和石、实墙、一般性建筑可以隔断视线,称为实隔;空廊花架、乔木地被、水面、漏窗虽造成不同空间的边界感却仍可保持联系,是为虚隔;堤岛、桥梁、林带等常可造成景物若隐若现的效果,称作虚实
。对景在风景线端点设置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常置于游览线的前方,给人的感受直接、鲜明。障景“景贵乎曲,不曲不深”。要达到“曲”的效果,就要安排能遮掩视线,引导游人的景物——障景。添景位于主景前面景色平淡的地方用以丰富层次的景物便是添景。建筑、植物均是构成添景理想的材料。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本方
法5.2.2局部规划方法夹景夹景是用来遮蔽两旁留出的透景线,借以突出轴线顶端主景的景物。夹景可以造成景物的深远感,它可由山、石、建筑和植物构成,本身的变化不要使人感到过于突出。漏景和框景如果为使景色含蓄、富于变化,而借助于窗花、树枝产生似隔非隔、若隐若
现的效果、就称为漏景。它将景物且接呈现于游人面前、对于更好地选取景面有很大的帮助。若将景色作为具有画框的风景画来安排,这种组景方法称做框景。例如墙上设空窗.如同挂了一幅画框,因此又称做“无心画”、“尺幅窗”。在大空间中运用框景同样可以起到克服景物分散
的弱点。在漏景和框景的布置上要注意以暗观明,以小观大。一般从室内、洞口向外取景都可满足要求,但在以树木为框时则宜在树干背荫处框取景物。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2局部规划方法借景借景是将园外景物有意识地组
织起来进行欣赏,是极为重要的造景手段。《园冶》论借景: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斯谓巧而得体者也。(一)远借借取园外远景,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寄畅园借锡山。所借的园外远景通常要有一定高度,以保证不受园边墙、树、山石的遮挡。有
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常在国内高处设置高合或建筑。远借虽然对观赏者和被观赏者所处的高度有一定要求,产生的仍是平视效果和仰借、俯借有较大的差别。(二)近借将园林周围相邻的景物引人视线之中。近借对景物的高度要求不严格,低洼之地也可被借。前面介绍过的沧浪亭临河滨建复廊就是一例。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
本方法5.2.2局部规划方法借景(三)仰借以园外高处景物作为借景。如北海可借附近景山万春亭。仰借视角过大时局产生疲劳感,附近应有休息设施。(四)俯借与仰借相反,由高向低俯视也可得到景色。万春亭可借北海之内景物.六和塔可借钱搪江宽广曲折的水景。俯借给人的感受也很深刻,
但常使人‘趋边性”,应在边界处没置铁索、护栏、墙壁等保护措施。(五借时一天之内的层昏明暗变化可以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节律。颐和园由前山去谐趣园的路上有一关城,其东称“紫气东来”,其西为“赤城霞起”。传说老子骑牛过潼关时,宛如霞光普照。建筑朝向一旦不好就要用人文和自然景观加以弥补,夕佳楼是颐和
园中的另一个例子,它位于“宜芸馆”西侧,黄昏阳光强烈,环境条件并不好(有人称之为”西晒楼”)。为此在院中叠石时采用台有氧化铁成分的房山石,其新者橙红,旧者橙黄,从西侧楼上看,黄昏下的石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有“夕阳一抹金”的效果。院内种植国槐供鸟类栖息;楼西为水面,长满荷花。达到了陶渊明原诗里:“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要求。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2局部规划方法借景(五)借时一天之内的层昏明暗变化可以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节律。颐和园由前山去谐趣园的路上有一关城,其东称“紫气东来”,其西为“赤城霞起”。传
说老子骑牛过潼关时,宛如霞光普照。建筑朝向一旦不好就要用人文和自然景观加以弥补,夕佳楼是颐和园中的另一个例子,它位于“宜芸馆”西侧,黄昏阳光强烈,环境条件并不好(有人称之为”西晒楼”)。为此在院中叠石时采用台有氧化铁成分的房山石,其新者橙红
,旧者橙黄,从西侧楼上看,黄昏下的石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有“夕阳一抹金”的效果。院内种植国槐供鸟类栖息;楼西为水面,长满荷花。达到了陶渊明原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要求。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
基本方法5.2.2局部规划方法借景(六)借天天气的变化常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国外很多现代园林内不设亭廊等遮蔽设施,认为受些风吹雨打反而更有意味。泰山斩云剑、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都是对大时变化的欣赏。较为稳定,易于安排的天气变化要
数四季的更替了。东晋王威曾说:“望秋云,神飞扬、临存风,思浩荡”。陆机《文赋》里也写到“遵四时之叹世,瞻万物而纷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春芳”。郭熙云:“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赋予了四季不同的性格。扬州个园。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
2.2局部规划方法借景(七)借影杭州花圃“美人照镜”石正面效果并不突出,但在水的倒影里可将靠里的形态较美的部分反射出来。狮子林有“暗香疏影楼”取意于宋朝林通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诗的意境表达在园林里。拙政园东部的“
倒影楼”、避暑山庄的“镜水云半”和很多临水建筑都是借影。美女照镜石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2局部规划方法借景(八)借声拙政园燕园有“留听阁”,取自晚唐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避暑山庄内的风泉清听、茸暗乔木、远近泉声、万壑松风、暖流喧波、听瀑亭、月色江声等都是以听觉为主的景点。
(九)借香(味)草木的气息可使空气清新宜人,颐和园澄爽斋即取其意,堂前对联写着“芝砌春光兰池夏气、菊含秋馥桂映冬荣”,道出了春兰夏荷秋菊冬桂带来的满院芬芳。造景方法5.2风景园林基本方法5.2.2局部规划方法借景(十)借虚借景可借实景也可借虚景。如园林中的肪便是寄托人们理想的景观之
一,“不系舟”“旱舫”等。广东清晖园、余荫山房也建有船厅。以清陈园为例,楼也在湖岸较远处,以蕉叶形式的挂落模拟“蕉林夜泊”的意境,水边一株大垂柳上紫藤缠绕,象征船细。楼以边廊和湖岸相接,宛如跳板,整个景点全靠意境连缀而成,挥然一体。(十一)借古“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
姓苏”。我国园林历来是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两者可谓缺一不可。苏州虎丘为吴王墓地,传说曾有宝剑埋于此地,人们纷纷前来寻找,剑未找到却掘出一个大坑,称为剑池。池旁一石,上有裂缝,便被称为试剑石,风景就是这样一步步由浅而深,由简及丰发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