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PPT
  • 阅读 3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0 页
  • 大小 4.063 MB
  • 2023-07-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pptx,共(120)页,4.063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97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LOGO中国古典园林史主讲:段晓宇四川农业大学总说分说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第一节总说•1.背景•2.长安、洛阳社会发展两京城市变迁及规划(1)历史变迁❖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王朝。公元58

9年,隋南下灭陈,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隋文帝时期,社会安定繁荣,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穷奢极侈,还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造成隋末农民大起义,各地官僚、豪强乘机叛乱,割据一方。❖公元618年,豪强李渊削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兴盛

的局面。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安禄山叛乱以后,国势衰落。公元907年,朱全忠自立为帝,唐灭亡,中国又陷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制度变革❖隋、唐推行均田制,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庄园性质有了改变,从早先的“领主庄园”转化为“地

主庄园”,庄园已不在为少数士族集团所垄断。在政治结构中削弱门阀士族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强化官僚机构的严密统治。意识形态上儒、道、释共尊而以儒家为主,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知识分子成为国家主要力量。另外,在对待外来文化

方面采取宽容态度,积极融汇、蓄纳外来因素,从而促成了本身的长足进步和繁荣。(3)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方面,在发扬汉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甚至外国的养分而同化融糅,呈现为群星灿烂、盛及一时的局面。❖(1)绘画领域大为开拓,按照题材区分画科的做法具体化,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2)

山水诗、山水游记已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3)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赵州桥隋代陶屋敦煌壁画描绘的初唐佛寺(4)园林发展❖山水画影响园林的发展,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糅诗情、画意,特别是在私家

园林中尤为明显。❖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建筑物的造型丰富、形象多样。❖观赏植物栽培的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惜品种,同时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已出现。2.长安、洛阳(1)隋长安(2)唐长安(一)长安(1)隋洛阳(2

)唐洛阳(二)洛阳(1)隋长安❖①背景❖隋文帝为了拉拢鲜卑贵族,把都城建在长安。当时,汉代的长安由于战乱已残破不堪,开皇二年,隋文帝下诏于长安故城东南面的龙首原一带建立新都,命名为“大兴城”。❖②特点❖A.总体规划特点❖总体规划形制保持北魏洛阳的特点,此外,它还明显的受到当时

已常见于州郡级城市的“子城——罗城”制度的影响,进行内外城规划。大城以北为御苑“大兴苑”。❖B.道路和市、坊特点❖全城街道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采取市、坊严格分开制。坊一律用高墙封闭,设坊门供居民出入。坊内概不设店肆,所有商业活动均集中于市内。❖C.水系特点❖大兴城从建城之初就开始进行

城市供水、宫苑供水和漕运河道的综合工程建设。一共开凿四条水渠进入城内,这四条水曲的开凿主要是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也为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用水的优越条件,促进了皇家园林建设的开展和漕运之用。(2)唐长安❖①背景❖隋代的大兴城并未完全建成,宫苑和坊里都只是初具规模。唐建立以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完

成,仍恢复“长安”之名,并一直作为唐王朝的都城。❖②特点❖A.总体规划特点❖总体规划上和隋朝相似,但版图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禁苑在皇城以北,包括隋大兴苑、西内

苑和东内苑,故又称三苑;御苑“芙蓉苑”和公共游览胜地“曲江”均在城东南面。❖B.市、坊特点❖唐朝由于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兴盛导致其突破了隋朝的坊、市分离格局,唐中叶还出现夜市,坊里也开始进行商业活动,早先坊里的封闭高墙已不复存在。❖C.水系特点❖在隋朝开凿的水系系统上,

又开辟了一条运材木和薪炭到西市的漕运。隋唐长安平面图隋唐长安城门(1)隋洛阳❖①背景❖隋朝建立以后由于国土面积宽广,关中人口稠密,粮食物资相对短缺,而洛阳交通方便,粮食储备量大,且又为军事上的“四战之地”,也是保卫长安的屏障。因此,隋炀帝

时期在洛阳故城以西9公里处,东周王城的东侧另建新都——东都洛阳。❖②特点❖A.总体规划特点❖总体规划与长安大体相同,不过因限于地形,城的形状不如长安之规矩。宫城、皇城偏居大城之西北隅,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便于防守。都城中轴线依然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就地势而改变过去居中的处理方式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呈“凹”形。禁苑在洛阳城西,规模比洛阳城大。❖B.道路和市、坊特点❖城内道路仍然纵横交错,坊里也像长安一样由高墙封闭,商业活动仅限于市内。❖C.水系特点❖城内水道密布如网,供水和水运交通十分方便。(2)唐洛阳❖①背景❖李渊建立唐王朝以

后,正式确立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京,建立“两京制”。❖②特点❖A.总体规划特点❖和隋洛阳相同。❖B.道路和市、坊特点❖道路和隋相同。中唐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坊墙逐建拆毁,商业活动在坊、市里均可进行。

隋唐洛阳第二节分说中国古典园林ABDC2.私家园林4.其他园林1.皇家园林3.寺观园林(2)大内御苑(3)行宫御苑、离宫御苑(1)概述1.皇家园林(1)概述❖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

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局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予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与隋唐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

动的频繁和多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因此,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象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就皇家园林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

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园林艺术从摹拟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并以此进行提升,使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过度到了写意山水园。大明宫❖1.总规❖大明宫位于长安

禁苑东南的龙首原高地上,又称“东内”,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小气候凉爽。它的南半部为宫廷区,北半部为园林区也就是大内御苑,呈典型的宫苑分置格局。2.宫廷区代表作:含元殿含元殿以龙首原做殿基,前有75m长“龙尾道”,是个倒“凹”形平面的巨大建筑群,充分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

鼎盛时期的宫廷建筑之浑雄风姿和磅礴气势。❖3.苑林区❖苑林区是多功能的园林,除了一般的殿堂和游憩建筑之外,还有佛寺、道观、浴室、暖房、讲堂、学舍等。❖代表作:太液池洛阳宫❖隋朝时洛阳宫名为紫薇城,唐贞

观六年改为洛阳宫,武后时期又改做太初宫。整体规划仍采用中轴线方式布局,宫廷区东侧为太子东宫,西侧为诸皇子、公主居住的地方,北侧为大内御苑“陶光园”。另外,宫城西北角还有一处以九州池为主体的园林区,它不在陶光园内而是在宫城内

,因此,可以推断当年宫内有苑、宫苑一体的情况。禁苑(三苑)❖禁苑在长安宫城之北,即隋代的大兴苑。因其包括大兴苑、西内苑、东内苑三部分,又名三苑,属于大内御苑性质。禁苑占地面极大,树林茂密,有24处建筑群,但分布疏朗,故十分空旷。因而除

供游憩和娱乐活动之外,还兼作驯养野兽、驯马的场所,供应宫廷果蔬禽鱼的生产基地,皇帝狩猎、放鹰的猎场。其性质类似西汉的上林苑,但比上林苑要小的多。另外,它还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防区。❖西内苑在西内之北,亦名北苑。苑内的殿宇建筑共

有三组。❖东内苑在东内(大明宫)之东侧。苑内有池和部分附属建筑。兴庆宫❖兴庆宫又名“南内”,原名隆庆坊,为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时的府邸,玄宗即位以后对其进行扩建,其性质相当于大内御苑,整体布局仍然是宫苑分隔制,成北宫南苑的格局,苑内建筑华丽。❖宫廷区

情况:❖宫廷区共有中、东、西三路跨院,殿宇建筑不少。❖苑林区情况:❖苑林区面积稍大于宫廷区面积,苑内以龙池为中心进行建筑分布,池西南的“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是苑林区内的两座主要殿宇。池北偏东处堆筑有土山,上建“沉香亭”,周围遍植牡丹,是玄宗与杨贵

妃赏牡丹之处。兴庆公园❖池东南面有另一组建筑群,包括翰林院、长庆殿和后殿长庆楼。❖主要人物:唐玄宗、杨贵妃、李白、白居易。沉香亭(3)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西苑华清宫九成宫上阳宫玉华宫翠微宫仙游宫西苑❖(

1)历史❖西苑于隋炀帝时期兴建即显仁宫,又称会通苑,在洛阳城西侧。这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唐代改名东都苑,武后时名神都苑。西苑苑址范围内是一片略有丘陵起伏的平原,水资源十分丰富。❖(2)特点❖整体规划上大体沿袭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山上有道观建筑

,但仅具求仙的象征意义,实则作为游赏的景点。五湖的形式象征帝国版图,可能渊源于北齐的仙都苑。西苑内的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则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就园林的总体而言,龙鳞渠、❖北海、曲水池、五湖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模拟天然河湖的水景,

开拓水上游览的内容,这个水系又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空间,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而龙鳞渠绕经十六院更需要依据精确的竖向设计。苑内还有大量的建筑营造,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它在设计规

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唐代的西苑改名东都苑,面积缩小,水系未变,建筑物则有所增损、易名。上阳宫❖上阳宫西面紧邻禁苑东都苑,始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整体布局来看,建筑密度较大,

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王建《上阳宫》诗有云:“上阳花木不曾秋,落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萧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玉华宫❖玉华宫在今西安北面的铜川市玉华乡,气候宜人,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原名仁智宫

,而后,唐太宗在此基础上大兴土木加以扩建,改名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除南凤门屋顶用瓦覆盖外,其余殿宇均葺以茅草,意在清凉并示俭约。唐高宗时费宫为寺,到唐玄宗天宝年间,玉华宫沦为一片废墟。仙游宫❖仙游宫在今周至县城南15公里,始建于隋开皇18年,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而

且还呈现龙、砂、水、穴的上好风水格局。整个行宫基址选择在黑水河的河套地段,坐南朝北。隋仁寿元年,仙游宫改建为佛寺,名为“仙游寺”。唐宋两代是仙游寺的鼎盛时期。元以后,此寺屡毁屡建,现在建筑除隋代的法王塔外,其余的均为清末民初所重建。❖著名人物:白居易、陈鸿翠微宫❖翠微

宫在长安南25里的终南山太和谷,初名太和宫,唐武德八年始建,贞观十年废,而后,唐太宗重修太和宫改名为翠微宫。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于宫内,此后再没皇帝临幸。唐宪宗元和年间,废宫为寺,改名为翠微寺。❖翠微宫基址处,山岳空间层次丰富,自然风景十分优美。整体规划上,翠微宫包括

宫城和苑林区,苑林包围着宫城(这是汉唐离宫的普遍型制)。华清宫❖(1)变迁❖华清宫在今西安城东35公里的临潼县,南倚骊山北坡,北向渭河。从周幽王在此修建骊宫起,成为秦、汉、唐代帝王游乐沐浴的离宫别苑,其中尤以盛唐时修建的华清宫建筑群规模最大。安史之乱后,华

清宫逐渐荒废,五代时改建为道观,明清又废。❖(2)特点❖华清宫的规划布局基本以首都长安城作为蓝本,可以说是长安城的缩影,为北宫南苑格局。造园家利用骊山起伏多变的地形布置园林建筑,大殿小阁鳞次栉比,楼台亭谢相连,奇树异花点缀其

间,风光十分秀丽。尤其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犹如给青秀山岭抹上一片金色,更加神奇绚丽。所谓“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①宫城❖宫城为一个方整布局,坐南朝北,两重城垣。宫内有外朝、寝宫、宫廷性质的寺观等。

另外,最著名的是南半部的温泉汤池区。❖②苑林区❖以建筑物结合于山麓、山腰、山顶的不同地貌而规划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景区和景点。另外,苑林区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不同的植物配置更突出了各景区和景点的风景特色,同时它们还兼

职生产各种果蔬供应朝廷。《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园林与传说、文化历史相结合,使得华清宫这一园林艺术而著名。人游其中,叫人顿生怀古之幽思。芙蓉汤九

成宫❖1.变迁❖九城宫在今西安西北163公里的麟游县新城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原名仁寿宫,它的建置不仅为了皇帝游赏、避暑需要,也有军事上的考虑。隋代仁寿宫规模宏大、建筑华丽,隋亡后,宫殿废毁。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修复仁寿宫,并改名为九成宫,唐高宗年间再次改名为

万年宫。乾封年间,遂恢复九城宫之名,晚唐时荒废。❖2.特点❖九城宫内除了宫廷、禁苑之外,还建置官署府库,所有建筑均顺应自然地形,因山就势进行布置,在谐和于自然风景的同时又不失宫廷的皇家气派,在当时颇有名气,和华清宫齐名。❖①宫廷区❖采用南北中轴线的布局方

式,内置园林假山,并有汉代宫苑的“高台榭”做法(以小山丘代替人工夯土),殿宇的布置颇有秦代宫苑的遗风。❖②苑林区❖苑林区内“绝壑为池”形成西海。同时苑区内有山有水,山水之景互相映村,自然风光非常优美。2.私家园林1.概述4.文人园林2.城市私园3.郊野别墅园1.概述❖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

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唐人已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诗人王维的诗作生动的描写山野、田园的自然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他的画亦具有同样气质而饶有诗意。中唐以后文献记载的某些园

林已有把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景物的情况。以诗人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已见端倪。通过山水景物而诱发游览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亦已处于朦胧的状态。❖隐与士结合,表现为“中隐”思想而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圈子里,成为士流园林风格形成的契机。同时,官僚这个社会阶层的壮大和官僚政治的成熟,已为士流园

林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的境地,又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唐代已涌现一批文人造园家,把儒、道、佛禅的哲理融会于他们的造园思想之中,从而形成文人的园林观。文人园林不仅是以“中隐”为

代表的隐逸思想的物化,它所具有的清沁淡雅和较多的意境涵蕴,已在一部分私家园林创作中注入新鲜血液。这些,使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起打下基础。隋唐时期私家造园活动兴盛,文人写意山水园大量出现。私家园林经

历了从初始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到之后的对于意境美的追求。但这一时期的园林还算不上主题园,因为它们大多数以园址所在的地名或园主的名字来命名。隋唐时期,文人参加造园活动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唐代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因文人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和对自然景观的深

刻理解,他们对于造园活动的参与让园林更具有诗情画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私家园林的普遍性,特别是在一些繁华的经济中心,园林的发展更是盛极一时。但是繁华的生活体现在园林上的仍然是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园林仍以山水情怀为主。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大多追求清新雅致的格调,意在寄托园主们对于隐逸、安定生活的向往。主题园虽有出现,但却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在园林中的具体景点提名,并且已经出现很具深刻思想含义的题名。2.城

市私园(1)总说(2)履道坊宅园(1)总说❖隋唐时期,特别是盛唐之世,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了,民间普遍追求园林享受之乐趣,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尤其如此。❖①长安❖长安城内的大部分居住坊里均有宅园和游憩园,当时称为“山池院”

或“山亭院”(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长安城内私园有两种格调——纤丽和清雅。纤丽者多为皇帝和大官僚所建,清雅者多为士人们所建。❖私园的筑山理水,刻意追求一种缩移摹拟天然山水、以小观大的意境。园中不仅有叠石为山或单块置石,还有用土堆筑的土山。❖②洛阳❖洛阳城由于得水较易,故其私家园林亦多以

水景取胜,园林中颇多出现摹拟江南水乡的景观。另外,叠石的技艺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城内纤丽和清雅两种格调并存。(2)履道坊宅园❖①变迁❖履道坊宅园位于洛阳坊里西北方向,洛水流经此处,被认为是城内“风土水木”最胜

之地,为白居易于杨凭旧园的基础上稍加修葺改造而成,是白居易以文会友的场所。同光二年,改园为寺。❖②特点❖白居易造园的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因此,整园体现出一种清纯幽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布局上为前宅后园方式,园中

出现置石的造园手法。3.郊野别墅园❖(1)背景❖别墅园即建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它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别墅、庄园,但其性质已经从原先的生产、经济实体转化为游憩、休闲,属于园林的范畴了。这种别墅园在唐代统称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也叫做

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2)特点❖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三、依附于庄园所建置。❖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

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长安作为首都,近郊的别墅园林极多。东郊一带为贵族、大官僚所建,格调为华丽,如安乐公主山庄。南郊一带为文人官僚所建,格调和东郊迥然不同,呈现一种素朴无华、富于村野意味,如杜曲、韦曲。❖东都洛阳也和长安一样,建置在近郊的别墅很多,南郊一带大多由在朝的达官显宦修造,例如

平泉庄。❖①平泉庄❖平泉庄位于洛阳城南三十里,园主李德裕出生官僚世家,执政六年,晋太尉,封卫国公。该园整体体现为“若造仙府”的格调,园内“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致”。❖另外,除两京之外,当时一些经济、文化繁荣

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成都等的近郊和远郊,也有别墅园林建置。❖②浣花溪草堂❖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建置“草堂”。整体上草堂内建筑布置随地势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的水景进行景观营造,园内大量栽植花木,满园花繁叶茂,荫浓蔽日,再加上浣花溪的绿

水碧波,以及翔泳其上的群鸥,构成一幅极富田园野趣而又寄托着诗人情思的美景。唐代草堂一般都是仕途不顺、有心报国却得不到赏识的文人建造,它区别于一般私家园林气氛和意境的营造,重在表达一种自然的山野情趣,其内

容建筑多朴素简单、不加修饰。图中草堂简陋、清雅,是园主生活的一种写照。草堂的建置一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图为草堂风景中的一角,花繁叶茂,绿树成荫,景致迷人。尽管天然的环境带给草堂秀美的园林景观,但人工的景观也是草堂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图中绿意盎然的竹、松等各种植物都为人工栽种,和周围天然

的风景融为一体,加上建筑带来的神韵美,让整个草堂更具新意。❖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唐代,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陆续开发建设,其中尤以名山风景区居多。文人、官僚们纷纷到这些地方选择合适的地段,依托于优美自然风景,而兴建别墅园

林,成为一时风尚。❖庐山草堂❖白居易贬官江州,心情十分抑郁,尤其需要山水泉石作为精神寄托,因而把自己的全部情思寄托于造园上。元和年间,他在庐山修建了一处别墅园林——“草堂”,整体上来说其建筑和陈设都极为简朴,周围环境清幽。在草堂居住时期,白居易写下了著

名的《草堂记》。❖三、依附于庄园所建置。❖①背景❖唐初制定的“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兼并和买卖盛行。随后,中唐“两税法”加剧了这种行为,特别是庄园大地主,显宦权贵更是四处兼并土地。同时,他们在各自的庄

园范围内,依附于庄园而建置园林——别墅园,作为暇时悠游消闲的地方,亦预为致仕之后颐养天年之所。这种庄园别墅,多为文人官僚所经营,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另外,它的发展也促进了“田园诗”的发展。❖②辋川别业❖王维(公元700~760年)知音律,善绘画,爱佛理,以诗和山水

画方面的成就最大。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晚年在陕西蓝田县南终南山下作辋川别业。据《唐书》载:“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歌湖,竹里馆,茱萸汴,辛夷坞”。❖《山中与裴迪书》中有:北泺玄霸,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网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水,明灭林外。深苍

寒犬,吠声如豹。……步厌经,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卷山可望。轻倏出水,白鸥骄翼。这种入画的描绘再从《辋川集》的诗句中,更可体会到王维别业的诗情画意了。❖华子冈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等诗句,说明园林建筑建

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中的辋川山谷,隐露相合,是王维很得意的好居处了。在文杏馆一景有“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用文杏木作栋梁,香茅草铺屋顶的文杏馆是山野茅庐的构筑,更富山野趣味了。❖另外,还有以树木绿化题名的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虽然辋川别业今已不复存,但从题名和诗情来看

,辋川别业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别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未必胜过南方,但由于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再加上有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

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耐人寻味,既有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③嵩山别业❖嵩山别业为卢鸿归隐嵩山以后,刻意经营的庄园别业。它和王维的辋川别业一样,涵蕴着浓郁的诗画情趣。4.文人园林❖(1)背景❖唐代山水文学兴旺发达,科举制度推行以后,很多文人出来为官

,但官场上的政治斗争使得他们心力交瘁,因此,他们寄情于园林,想从中找到精神寄托,文人园林从此兴起。❖(2)特点❖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它不仅是文人经营或所有的园林,更是“文人化”的园林。它们不仅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

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文人园林的渊源可上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已成兴起状态。❖(3)代表人物❖白居易、柳宗元、韩愈、裴度、元稹、李德裕、牛僧儒等。❖(4)意义❖文人参与营造园林,意味着文人的造园思

想——“道”与工匠的造园技艺——“器”开始有了初步结合。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出现。3.寺观园林❖(1)概述❖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也相应的

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功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由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兼有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郊野的生态环境。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同时也使中国所特有的

“园林寺观”获得了长足发展。❖(2)园林特点❖①在环境处理方面:寺观园林把宗教的肃穆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考虑,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其绿化适应于世俗趣味,追摹私家园林。❖②建筑方面: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连宇成片的庞大建筑

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分区。❖③植物配置方面:寺观内栽植树木的品种繁多,松、柏、杉、桐等比较常见。汉唐时期,关中平原的竹林很普遍,因而寺观内也栽植竹林,甚至有单独的竹林院。此外,果木花树亦多有栽植,

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宗教象征意义。❖④水的处理方面:唐代的寺观园林有“水庭”的处理方式,即在回廊围合的庭院中间全部处理为水池,并在池中建岛,岛上设亭。政治上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使得寺观的地主经济蓬勃发展,寺观的封建制度已渐趋

完善。园林和寺观完全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是寺观的组成部分,寺观也是园林的组成部分。寺观园林的世俗化使得寺观园林在其营造上不仅要强调宗教氛围的烘托,还要注意参与人的愉悦心情,因此这一时期的寺观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追

摹私家园林。4.其他园林(1)御署园林(2)公共园林(1)御署园林❖①特点❖御署园林也是隋唐时期比较有特色的园林形式,其规模较小,胜在精巧细致。御署园林的营造格调和私家园林相仿,重在追求一种清新雅致的气息,但不存在

任何的政治内涵,重在可观性并能美化环境。❖②代表作❖山西绛州州御的园林、新繁县署园林等。御署园林(2)公共园林❖①背景❖公共园林起源于东晋,当时为名士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到了唐代,随着山水风景的大开发,风景名胜区、名山风景区遍部全国各地,在城邑

近郊一些小范围的山水形胜之处,建置亭、榭等小体量建筑物作简单点缀,而成为园林化公共游览地的情况也很普遍。❖②特点❖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包括三种情况:❖一、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

原”进行公共园林的兴建,如乐游原。❖二、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胜地,如曲江。❖三、街道绿化。乐游原青龙寺曲江曲江曲江LOGOThankYou!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