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

PPT
  • 阅读 5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0 页
  • 大小 214.504 KB
  • 2023-07-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pptx,共(60)页,214.504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93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36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理周豪2015年12月2/36目录1.追根溯源(相关概念)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3.危害辨识4.风险评价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36目录1.追根溯源(相关概念)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3.危害辨

识4.风险评价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361.追根溯源(相关概念)1.1何为安全?1.1.1国家安全http://tv.cctv.com/2016/07/05/VIDEx1htVzkPlCFGnjUXJeSv160705.shtml2014年1月24日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阐述国家安全观,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十一种安全,强

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361.1.2食品安全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昨天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

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广大群众的心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6月12日人民网)曾经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红遍大江南北,除了让大家在对中国这个博大

精深的美食文化垂涎欲滴和有更深刻的认识外,也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6/36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不断频频出现在公众眼前。自“三聚氰胺奶粉”曝光后,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到“地沟油”、“毒豆芽“、毒生姜”、“瘦肉精”再到饮料中含有

的“塑化剂”……一个接着一个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冲击和刺激着公众神经。于是有这样的段子流传开来:有人说在中国,就要有非凡的抵抗力,具备超凡神力,打从小就得练就百毒不侵的本领。有言是“民以食为天,食以

安为本”。“舌尖上的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和民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同时,食品安全对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老百姓吃的安全,吃的放心,也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7/36食品产

业承担着为我国逾13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近20年来,作为我国第一大制造业的食品产业,始终保持着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014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2万亿元,是国民经济中

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和消费大国。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成本较低,因此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给消费

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际声誉的社会热点问题,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促进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8/36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从而让人们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利保障得到有

法可依。从一定意义来上说,“舌尖上的安全”,既是对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重大考验,同时也拷问着执政者的决心。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作为国家和政府更应该为“舌尖上的安全”撑起严管的“保护伞”。诚然,食品安全,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维护食品安全,更需社会

合力。食品安全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当然,更需要的是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如此,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扮演好餐桌保卫者的角色,

就能够彻底打赢这场食品安全的“保胃战”。(文/雨子墨)9/361.1.3生产安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

安全监察局)机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5〕4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2005〕11号)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国办发〔2005〕12号)(以下一并简称“三定”规定),现予转发。10/36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强化监督执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国务院决定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总局(正部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直属机构,也是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单设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部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行使国家煤矿安全

监察职能的行政机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安全监察权威性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举措。11/36“三定”规定明确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承担的职责,是依法行政,加强全国安全生

产综合监管和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依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认真组织学习,按照监管、监察职责,找准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的定位,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开创安全生产

工作新局面。要以落实“三定”规定为契机,大力推动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提高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煤矿安全作为安全监管、监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按

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地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健全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机制,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努力改善煤矿安全状况,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12/361.1.4交通安全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万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

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0.1%、7.8%、9.8%和10.7%。交通安全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

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19%、10%、25%、15%、39%。中国每一分钟有一人因车祸伤残,每五分钟有一人因车祸死亡。每天因车祸死亡的有300人左右,每年因车祸死亡的有10万人左右,汽车数量占世界1.9%,车祸死亡人数占世界15%,且每年增加4.5%。自18

99年发生第一起有记录车祸以来,全球车祸累计死亡3000多万人,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13/36截至2013年1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约1.92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约2.05亿人,中国已经大踏步进入“汽车时代”。但是,值得社会关注并亟待采取有效措施的是,有数据显示,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

导致的儿童伤害和死亡率在1985~1999年中,增长了81%。我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每天,至少有19名15岁以下的中国孩子因道路交通意外而死亡;77人因道路交通伤害而受伤。中国少年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居全球首位,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由中国社会科

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发布的《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中国75.66%的汽车内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39.95%的家长曾让孩子坐在副驾驶位置;而43.12%的家长选择在乘车时怀抱儿童;10.05%的家长则认为安

全气囊能有效保护儿童。《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作者陈辉表示,这些都是交通事故中儿童受到重大伤害的主要原因。陈辉建议,政府部门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儿童安全座椅具体的使用条件、惩罚条例等,并加大宣传力度。14/361.1.5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指货币资金融通的安

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金融安全是和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可用风险和危机状况来解释和衡量安全程度,同样也可以用安全来解释和衡量风险与危机状况。安全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小

;反之,风险越大,安全程度就越低;危机是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危机就是严重不安全,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极端。15/36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

如果失去了金融安全,极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金融安全又必须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因为社会不稳定的某些突发性因素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课堂提问:尚有哪些安全概念未提及?16/36安全---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程度。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对安全的标准不一样。同一国家、同一人员在

不同时期对安全的理解也不一样。譬如:我国长江大坝防洪设计标准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电网的设计标准是抗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所以,没有绝对的安全,将安全绝对化是错误的(比如,有些地方交通安全监管部门对相关路

段的限速规定)。17/361.2风险1.2.1投资(经营)风险有一句名言: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是一种经营

风险,通常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1.追根溯源(相关概念)安全系统工程概论18/361.2.2生产(施工)风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在生产施工领域,风险等同于危险度。风险---事

故(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1.2.3风险内涵1)风险是描述系统危险性的客观量;2)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3)风险是危险和机遇伴生的状态。19/361.2.4风险的定量描述计算公式如下:R=PC式中:R——风险数

量;P——事故发生概率(频率);C——事故后果的严重度;课堂提问:厨师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架子工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谁的职业风险大(危险度高)?20/361.3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及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1.3.1事故概念内涵(1)事故是一种发生在人类

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特殊事件,由于任何系统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事故。(2)事故是一种迫使进行着的生产、生活活动暂时或永久终止的事件(3)事故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预料的意外事件(主观不愿意其发生的)。(4)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序列。事故由事

故隐患、故障、偏差、事故、事故后果等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构成。某种意义上讲:环保事件也是事故。21/36举例:某中年男子在公共汽车偶遇高中女同学。通过实例分析意外事件、风险及事故(安全)关系。从上分析

我们可知:要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要控制风险,首先应掌握事故发生、发展规律,然后针对其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方能达到控制事故发生、发展的目的。所以,为保证安全生产,我们要认真研究事故。22/36目录1.追根溯源(相关概念)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3.危害辨识4.风险评价安

全系统工程概论23/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1事故分类2.1.1人为事故和自然事故自然事故是指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如地震、洪水、龙卷风等。在目前条件下,自然事故尚不能做到完全防止。人为事故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具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特性和规律

,事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安全系统工程概论24/362.1.2未遂事故和损伤事故(按事故造成的后果)未遂事故是未造成恶果的事故;损伤事故包括人身伤亡事故和非人身伤亡事故(带来财产损失)。2.1.3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按事故发生的

原因)责任事故是指由于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在工作中人为失误因素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生产工艺或装备的固有原因以及自然原因、环境原因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25/362.1.4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

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

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6/36(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1.5按生产事故伤害原因分类可分为20类(略)。27/362.2事故的特性2.2.1因果性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一切事

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就是潜伏的危险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因果性说明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有的原因与事故有直接联系,有的则有间接联系,决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事故,而是诸多不利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事故。所以要充分认

识所有潜在的因素发展规律,分清主次并加以控制和消除,方能有效的预防事故。事故的因果性还表现在事故从其酝酿到发生发展具有一个演化过程。事故发生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可以被人类认识的征兆,人类正是通过认识这些事故征兆来辨识事故的发展进程,控制事故,化险为夷

的。28/362.2.2偶然性(随机性)事故的偶然性(随机性)表现在同样的前因事件随时间的进程导致的后果不一定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事故的发生服从于统计规律

,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事故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事故发生、发展规律,认识事故,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意义。事故的随机性还说明事故具有必然性。从理论上讲,如生产中存在危险因素,只要时间

足够长,样本足够多,作为随机事件的事故迟早必然发生。29/362.2.3潜伏性事故的潜伏性是指事故在尚未发生或还未造成后果时,各种事故征兆是被掩盖的。事故的潜伏性说明人们认识事故、弄清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预防事故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要求我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珍惜以发生的事故资料

,探索和总结事故规律并吸取教训。30/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2.4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50多年前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重伤、死亡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

出一个重要结论:在机械事故中,重伤、死亡,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

发生(举例:工程师徒手挂皮带终致死亡)。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1/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2伤亡(人为)事故致因理论2.2.1事故的因果连锁理论⑴遗传及社会环境造成人性格缺点;⑵人的性格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知

识等先天或后天因素是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直接原因;⑶不安全行为或其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⑷由于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引起失去控制的事件;⑸伤害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安全系

统工程概论32/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2.2轨道交叉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是人-机“两方共系”(即两个方面共存于一个系统)中能量逆流的两系列,其轨迹交叉点就会构

成事故。人的系列A、生理遗传、社会环境与管理上的缺陷;B、后天的心理缺陷(这是由1缺陷引起的心理、生理上的缺陷,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C、人的不安全行为(由于A和B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物的系列A、设计、制造缺陷;B、

使用、维修和保养过程有缺陷;C、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3/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2.3能量(危险物质)转移论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能量。人们利用能量做功实现生产目的。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是在受约束和限制的条件下,

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有序流动,如果能量超越了这些约束和限制,发生了能量外溢,便失去了控制,当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则会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如危险物质外溢并作用于人体,同样亦带来伤亡事故。能量转移理论认为,可以用屏

蔽的方法防止不希望的能量(危险物质)转移。根据这个原理采取相应措施,就可有效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4/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3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根据伤亡事故致因理论以及大量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显

示,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下述三方面原因引起:⑴设备或装置上缺乏安全技术措施;⑵安全管理上有缺陷;⑶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不够。因此必须从上述三方面采取措施并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发展。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5/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

2.3.1安全(工程)技术措施是指通过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或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工程技术措施是把安全生产纳入科学管理轨道的重要手段,是有重点、有计划的对生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隐患进行整改的重要方法,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害、改善劳动条件的有力

保障。安全技术措施是生产本质安全的关键。所谓本质安全度是指设备设施本身所具有的(在投入使用前已具备)降低危险、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能力和程度。要提高本质安全度就要做到人和危险隔离、降低故障和失误带来的危害。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如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等;2.工业卫生技术的措施。如防尘、防噪措施;3.预防火险发生的措施。如火灾报警、消烟系统等;4.应急疏散的措施。如应急通道、应急广播等。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6/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安全技术措施遵循的原则

:⑴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⑵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⑶冗余性原则,通过多重保险、后援系统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4)闭锁(联锁)原则,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进行;(5)能量屏蔽原则,如建筑

高空作业安全网;(6)距离防护原则,如安全距离;(7)时间防护原则,使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时间缩短;(8)薄弱环节原则,局部的损失换取系统安全,如泄爆等。(9)坚固性原则。(10)个体防护原则;(11)代替作业人员原则;(12)警告和禁

止信息原则。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7/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3.2安全教育是对企业各级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操作工人进行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的重要手段。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目的是提高安全意

识、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内容包括一般生产技术知识、一般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安全教育的形式应以课堂教育和现场培训、实习为主,同时采取其他形式,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8/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3.3安全管理管理是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使置身

其中的人们能进行协调的工作,从而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安全管理是通过制定和监督实施有关安全法律、规章、标准和制度等来规范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从而达到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在充分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经验及不断总结原有工作体制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逐步将建立

规范的安全评价、行政许可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分级工作作为管理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安全系统工程概论39/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2.3.4“三E”之间的关系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措施,技术措施是提高工艺过程、机械

设备的本质安全性,即当人出现操作失误,其本身的安全防护系统能自动调节和处理,以保护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所以它是预防事故最根本的措施安全管理是保证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从事工作,并为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依据和方案,同时还要对安

全防护设施加强维护保养,保证性能正常,否则,再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也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0/36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安全教育是提高人们安全素质、掌握安全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方法的手段。没有安

全教育就谈不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所以说,技术、教育、管理三个方面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技术(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管理措施(Enforcemen

t),又称为“三E”措施,是防止事故的三根支柱。但是,各企业的事故类别千差万别,所以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三E”措施。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具体企业的具体危害和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三E”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防事故和减小事故灾害的目的。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1/36目录1.追根溯源(相关概念

)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3.危害辨识4.风险评价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2/363.危害辨识3.1危害(危险因素、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之根源或状态。根据危害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危害可分为两类。3.1.1第一类危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生产

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害。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3/363.危害辨识常见的第一类危害:⑴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⑵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⑶能量载体;⑷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⑸危险物质,如各种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等。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4/363.危害辨识3.1.2第二类危害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害。它通常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人的因素是人

的失误,即人的行为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人的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害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例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人的失误也可能造成物的故障,物的故障进而导致事故。安全系统

工程概论45/363.危害辨识★物的因素通常是物的故障,即由于性能低下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就是一种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也可能导致另一种物的故障或人的失误。★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

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6/363.危害辨识第二类危害往往是围绕第一类危害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起事故的发生常常是第一类危害和第二类危害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害是事故发生的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

危害是第一类危害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害互相关联、互相依存。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7/363.危害辨识3.2危害辨识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8/363.危害辨识3.2.1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对危害(危险因素)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导致事故和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类或按照事

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等。如根据GB13816-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安全系统工程概论49/363.危害辨识3.2.2辨识可能发生的

事故后果危害辨识的第二个任务即是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确定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根据工伤事故的起因及人员在事故中遭受的伤害形式,国标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分为二十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淹溺;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

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职业病的分类则在《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有详细规定。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0/363.危害辨识3.3危害辨识方法3.3.1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

法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生物退化性、气味阈值、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燃烧及爆炸特性等。初始危害辨识可通过简单比较材料性质来进行,如对火灾,只要辨识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就可将它们分类为各类火灾危害进行进一步

的评价。生产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例如,水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性,然而,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沸点,则存在蒸汽爆炸的危险。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1/363.危害辨识3.3.2危险评价方法很

多危险评价方法可用于危害辨识,如安全检查表,如果-怎么办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安全检查表采取问答形式,逐项检查材料、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安全检查表应用广泛,如果分析人员具有丰

富的经验,安全检查表是一种有效的危害辨识方法,其缺点是不能预知潜在的危害且内容冗长、分析工作繁琐。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2/363.危害辨识3.3.3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生产中火灾、爆炸、毒物泄露等重大恶性事

故不断发生,预防工业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其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及有关文件辨识。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3/36目录1.追根溯源(相关概念)2.事故特性及其预防原理3.危害辨识4.风险评价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4/364.危险(风险)评价4.1风险(危险)评价及其

分类风险评价也称危险评价或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小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5/

364.危险(风险)评价安全评价(估)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

效益。根据工程、系统生命周期和评价的目的,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专项安全评价。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6/364.危险(风险)评价4.2危险评价方法简介4.2.1安全检

查表为了系统的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对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是传统安

全工作行之已久的办法,形式很多,可用于系统安全性工作计划的检查、设计评审、使用前或使用中的安全性检查等等。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7/364.危险(风险)评价4.2.2初步危险分析初步危险分析PHA(preliminaryhazardanalys

is)也称预先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开始阶段,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的进行分析,尽可能把潜在的危险性搞清楚。因此,初步危险分析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8/364.危险

(风险)评价4.2.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莫和金尼提出的。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

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此外,尚有事故树分析法、火灾爆炸指数法等,在此不一一介绍。安全系统工程概论59/36思考题:1、安全、风险、事故等

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简述事故致因理论中的“能量(危险物质)转移论?3、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4、什么叫安全技术措施?为什么说安全技术措施是生产本质安全的关键?5、简述安全管理概念?6、简述危害

(危险源)概念及其分类?60/36谢谢!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