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冶金安全生产、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及控制讲稿.pptx,共(78)页,251.699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90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全生产管理概述和冶金企业危险因素、危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首钢总公司安全处刘红军2004年2月16日一、安全生产管理概述•1、安全生产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建国前夕至1957年•第二阶段:1958年至1965年•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6年•第四阶段:1978年至1998年•第五
阶段:1998年至今2、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历程•1922年提出《劳动法大纲》。•1949年9月《共同纲领》中明确宣布:公私企业一般实行8小时至10小时工作制,保护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安全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宪法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
条件。•1950年至1952年为初创期,共119种。•1953年至1957年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第一个黄金时期,共施行330余种,其中国务院颁布《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统计报告》等。2、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历程
•1958年至196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确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措计划、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等内容。•1966年至1976年停滞阶段。•1978年至2001年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快速发展。1982年国务院颁布《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
行条例》《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1987年全国人大《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1991年国务院颁布《企业职工工伤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1992年全国人大颁布《矿山安全法》,1994年全国人大颁布《劳动法》。•2002年至今进行全面法制轨道。《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
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3、安全生产管理现状•(1)十分严峻•200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93人。其中工矿企业共发生
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火灾事故(不含森林、草原等灾灾)258315起,死亡2393人;•道路交通事故773137起,死亡109381人;•水上交通事故735起,死亡和失踪463人;•铁路路外伤亡事故11922起,死亡8217人;•民航系统发生3起飞行事
故,死亡134人。•2002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128起,死亡2341人。(2)主要存在问题•A、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自主权随之扩大,企业也面临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企业为提高
效益,片面重视与口头宣传上是安全第一,在具体政策实施上是生产第一。•B、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亟等完善;我国现有安全方面的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十而且层次不高,多数属行政命令,对具有自主权的企业无强制性的法律效能。
•C、安全卫生的监察力度有限,监察机构权威性不够,监察制度不严格,监察人员素质与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难以发挥监察的有效作用。•D、安全管理工作政出多门;各行其事,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更难实现全局内统一规划,难以集中各方面
的力量增加预防事故危害的能力。(2)主要存在问题•E、发生事故后,对事故的处理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认真分析事故的原因,分清责任,吸取事故教训,对事故处理极不严肃。•F、相当—批历史较长的大企业,欠帐太多,事故隐患叠生,而且企业经济负担过重,只能在加强软件上下功夫,
在投入上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G、企业实行承包制以后,企业领导人短期行为严重,只求自己任期内不出事故,对事故隐患充耳不闻,不愿采取远期的规划和投入。•H、一些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安全卫生状况很差。一些外商利用一些地区急需发展的心理,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和比较差的生产条件。
来获取高利润,严重影响工人的安全与健康。•I、大量农民转变为工人,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冒险蛮干现象严重。4、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冶金企业测尘办法(1982年4月1日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总局发布[82
]冶安字485号)•冶金矿山尾矿设施管理规程•(1982年12月7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2]冶矿字第2095号)•冶金企业伤亡事故管理办法•(1983年2月5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3]冶安字217号)•冶金矿山安全规程(露天部分)
•(1983年4月26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3]冶安字第746号)•冶金工业尘肺防治管理办法•(1983年8月2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3]冶环字第1375号)•冶金工业尘肺X线诊断标准(修改方案)•(1983年11月1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3]冶安字第1929号)4、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炼铁安全规程•(1984年1月3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4]冶安字第1号)•有色金属矿井防止外因火灾暂行规定•(1985年5月13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发布[85]中色安字第556号)•炼钢安全规程•(1
985年5月28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5]冶安字第565号)•长周期粉尘采样方法测定细则•(1985年9月12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5]冶安文字第541号)•焦化安全规程•(1986年5月10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6]冶安字第478号)•关于冶金企业安全教育工作的若干
规定•(1986年6月1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6]冶安字第637号)4、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冶金矿山矿井通风系统鉴定指标•(1986年6月25日冶金部、有色金属总公司发布[86]冶安字第682号)[86]中色安字第502号)•冶金矿山炸药生产安全规程
•(1987年2月2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7]冶安环字第158号)•有色金属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1987年6月26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发布[87]中色安字第469号)•轧钢安全规程•(1987年8月17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7]冶安环
字第805号)•冶金企业安全卫生设计暂行规定•(1988年1月26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88]冶安环字第080号)•选矿安全规程•(1988年3月12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8]冶安环字第220号)4、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烧结球团安全规程•(1
988年4月22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8]冶安字第366号)•铁合金安全规程•(1988年4月22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8]冶安环字第367号)•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技术规程•(1988年6月10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8]冶安环字第548号)•冶金工业使用放射性核原素安全防护规程•(1988年9月3日
冶金工业部发布[88]冶安环字第731号)•氧气安全规程•(1988年12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8)冶安环字第856号)•耐火安全规程•(1989年1月14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9]冶安字第23号)•关于加强矿山安全工作的若干决定
•(1989年10月28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9]冶矿字第628号)4、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冶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暂行)•(1989年12月30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9]冶安环字第604号)•冶金工业
预防粉尘危害和尘肺健康管理工作实施细则•(1989年12月3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89]冶安环字第605号)•炭素安全规程•(1990年1月3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90]冶安环字第40号)•冶金地下矿山安全规程•(1
990年4月28日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劳动部发布[1990]冶安环字第293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规程•(1991年9月19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1]冶安环宇第643号)•冶金企业有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通用规程•(1992年4
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宇第164号)4、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冶金企业粉尘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1992年4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宇第164号)•冶金企业工业毒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1992年4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字第
164号)•冶金企业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1992年4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字第164号)•冶金企业噪声与振动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1992年4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字第1
64号)•冶金企业电离辐射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1992年4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字第164号)•冶金企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规程•(1992年4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字第164号)4、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冶金企业尘肺病人分级与管理规程•(1992年4月1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字第164号)•冶金地质安全规程•(1992年5月9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金字第298号)•冶金企业生产性
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暂行规定(1992年7月9日冶金工业部发布[1992]冶安环字第443号)•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厂(矿山)条件及验收办法•(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发布中色企字C1997]0560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发
布中色企字[1997]0728号)二、冶金企业危险因素、危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一)钢铁生产伤害特征•1、伤亡特征(1)冶金工业死亡重伤率变化情况年度死亡率‰重伤率%‰百万吨钢死亡率‰百万吨钢重伤率‰19710.3361.63015.4881.0019900
.0640.2182.896.40下降率%80.992.181.392.1(2)伤亡事故类别情况•1949-1990年统计数据事故类别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灼烫所占比率%22.318.71
3.69.66.54.6(3)火灾爆炸事故(1953-1992)起数占总起数%死亡(人)重伤(人次)轻伤(人次)伤亡(人次)占总伤亡%钢铁液渣喷溅爆炸3825.331056813230532.34煤气爆炸271823688
214315.16氧气爆炸138.66423831818.59易燃气爆炸12813850757.95蒸气爆炸106.67242021656.89超压爆炸138.66271732768.06电气爆炸64245111.17粉尘爆炸53.2310106262.76炸
药爆炸128291337798.38矿山非正常爆炸85.33965202.12其他6431625626.57总计150100315202426943100(4)冶金企业死亡重伤事故原因分析(1984-1990)累计原因数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光线地面通道情况不明保护装置防护用品缺乏或
有缺陷物质原因总计物质原因占累计原因的比例%技术及设计上有缺陷技术各设计上有缺陷占累计比例%物质技术和设计原因占累计的比例%全行业死亡原因13048911522905233817.92602.020.0全行业重伤原因4118230681
8782860780619.05401.320.32、职业危害特征•(1)职业危害因素•冶金企业职业危害因素按来源分为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生产环境:物理因素如:高温、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如:COSO2H2S等•劳动过程:精神紧张、劳动强度过大、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期处于不良体位等•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不合理、生产过程不合理而形成的环境污染等(2)主要生产工艺的危害特征•烧结:在原料准备、烧结和
成品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烧结和返矿系统有高温、热辐射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物料破碎、筛分时还会产生噪声和振动。原料场、翻车机、四辊破碎、混合料、烧结机头尾和返矿系统是产生粉尘的重要场所。•炼铁:冶炼过程为高温和强辐射
作业,并产生大量烟尘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物料准备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和噪声。•炼钢:高温和强辐射作业,并产生大量烟尘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2)主要生产工艺的危害特征•轧钢:高温、噪声等。•焦化:产生含有多环芳烃的化合物,同时产生高温、热辐射
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原料运输、筛分时产生粉尘。(二)原料系统危害因素分析•1、危险因素分析•原料场(车间)的主要危险是各种机械运转和处理故障时所发生的机械伤害事故,其次为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1)在翻车机、受料槽和卸料作业过程中,有受车辆、机具等伤害的危险;在捅、清矿槽作业过程中有被风管打
伤、滑跌伤的危险等。•(2)胶带机运转过程中,当处理跑偏、打滑、压料、堵漏斗、跑小车等事故和上托辊、清扫、更换清扫器和挡皮溜子等设备维护作业时,有被胶带绞住带人胶带机造成机械伤害的危险。1、危险因素分析•(3)抓
斗吊车在检查、清扫维护设备及处理机电设备故障、更换钢绳、抓斗或处理钢绳故障时,由于配合不当、人为失误、工具不良等原因,有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4)在熔剂和燃料破碎加工作业过程中,由于锤式破碎机门未
关好或机壳被击穿而使物料飞出伤人;更换锤头或倒眼倒面作业时,有受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的危险;更换破碎机传动带,处理堵料、卡辊等事故时,有受机械伤害的危险。2、危害因素分析•危害因素主要是原燃料装、卸、运输和破碎、筛分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其次为破碎、筛分时产生的噪声。主要尘源有胶带机运转和转运站落料
,回程胶带面和托辊粘料,破碎筛分时扬尘,料场料堆刮风时扬尘,以及槽上、下部人槽、排出时扬尘。由原燃料中产生的粉尘除含游离二氧化硅外,有的还含铅、锌、砷、氟等物质,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原料场采用的设备,原则上应达到本质安全化,并应有以下
安全装置。(1)翻车机室设信号装置、事故开关、双道限位开关和制动器。(2)移动式装卸机械两端设限位器、夹轨器、锚固设施、阻进器(止挡器),并悬挂载重标志。(3)堆、取料机上的胶带机需要设类似胶带机上的安全装置,在同一轨道上行驶两台以上堆、取料机时,应设自动防撞装置和旋转防撞装置。堆料机上
要设料堆检测装置。•(4)大型可燃性原料和煤场应有防自燃措施。•(5)料槽应设料位计,其形状应便于物料排出,减少“死料”。金属料槽应装振打装置。•(6)胶带机应设置齐全有效的安全装置。3、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
)粉尘危害的控制•A、对胶带机进行喷雾洒水。喷雾洒水时应与输送物料同进行,当停止输送时,喷雾洒水自动停止。•B、对料堆洒水,以防止二次场尘。为此,应在料场侧部设•喷水枪。为防水份蒸发,可在水中加入表面
硬化剂,使料堆表•面形成薄膜,以防水份蒸发。•C、清除胶带机胶带表面粘附的粉尘。为了防止粘附于胶带表面的细粒物料被胶带轮、托辊压实而使胶带机在运行中发生故障,也为了防止细粒物料被剥离时造成二次场尘,因此需要清除胶带表面。人工清除,容易发生事故,为此,应选清扫器或用胶带水洗装置。•D、除
尘器除尘。在胶带机转运站、格筛、破碎机和料槽等产尘浓度高处,根据粉尘性质选择除尘器除尘。3、危害因素控制措施•(2)噪声治理•对产生高噪声的破碎设备进行消声、隔声等冶理。•(3)洗车台与污水治理•从料场进出的车辆轮胎上带泥,为防二次扬尘,应在进出口处设洗车台,用高压水
冲洗车胎,污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水洗胶带机和湿式除尘器产生的污水,也需进行处理后,方可循环使用。(三)烧结系统危害因素分析•1、危险因素分析•(1)配料、混合料系统•A、捅、挖矿槽内堵料、棚料和槽壁上粘结
料时,易发生物料喷射,击伤面部,风管脱掉伤人,用力过猛摔扭伤,料垮砸伤或坠落等伤害事故。•B、当圆盘给料机的排料口被大块或杂物堵住时,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机械伤害;当由于烧不透时、跑燃料、跑水或加水过多等原因而造成返矿圆盘“放炮”时,容易烧烫伤
人。•C、在捅混合机进、出口漏斗堵料或处理混合机放“干炮”或“水炮”时易烫伤人;清挖混合机内壁粘结作业时,易造成料垮脱伤人等伤害事故。1、危险因素分析•(2)烧结机•A、突然停电,造成点火器炉内火苗窜出烧伤人;突然停煤气,使空气进入煤气管道而引起管道爆炸伤人;煤气管道、阀门泄漏煤气而
引起煤气中毒事故等。•B、在机尾观察孔观察卸矿断面情况或捅机尾马耳漏斗料时,易被冲出的含尘热浪烧伤面部和手;在机头铲反射板粘结料时,脚踩在轨道上被台车轱辘压伤;进入机头内补上炉篦条时,不慎将手挤夹伤或头部碰伤。•C、用吊车更换台车或运重物时,配合不好,易造
成挤夹伤手脚等起重伤害事故。1、危险因素分析•(3)烧结矿破碎、筛分、冷却与整粒系统•A、单辊破碎机溜槽和热矿筛进口漏子堵料,打水捅料时,易被蒸汽、红料灼烫伤;热矿筛在运转中振动大,容易将联轴节、轴承体联接部位的螺丝振断甩掉,甚至把振动器偏心块甩掉飞出伤人。•B、冷却机的进、出料口堵料和
一次返矿溜槽出口堵料或放“干炮”,处理时易灼烫伤人。•C、双层筛、冷振筛的瓦座连接螺丝断,传动轴瓦座和偏心块甩出伤人;在处理齿辊破碎机、双层筛进口漏子和冷振动筛板孔堵料时不慎伤人。1、危险因素分析•(4)抽风除尘系
统•A、抽风机转子失衡,叶片脱落击破机壳飞出伤人。油箱油管漏油有引起火灾的危险。•B、进入多管除尘箱和大烟道内检查或处理故障时,有煤气中毒的危险;若他人关闭了入孔门,会造成窒息死亡,若启动风机,则必死无疑。•C、进入电除尘器内电场排除故障或清扫阴阳极积灰
、进保温箱清扫绝缘套管、座式瓷瓶等,有被电击伤的危险。•D、除尘设备的外楼梯较多,且高又陡,上、下楼梯不慎有滑跌、坠落的危险。2、危害因素分析•(1)粉尘危害•烧结厂是钢铁企业中受生产性粉尘污染危害的大户。在烧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量大、面广,一般粉尘量占烧结矿产量的3%左右,严重污染着作业、
厂区的环境,危害职工健康,主要尘源为烧结机尾部卸矿及成品矿的热破热筛、冷破冷筛及其转动过程中的给受料点和成品矿槽进、排料口;抽风除尘系统的排放、卸灰及转运过程,热、冷返矿转运过程的给料点及参与配料的返矿槽、圆盘给料机排料口和混合过程。•(2)毒物危害
•在烧结原料中没有含过量有毒元素的烧结生产过程中,主要危害气体是烧结点火用的煤气和烧结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煤气管道、闸阀漏出的煤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抽风机、大烟道泄漏出的废气中和烟囱排放大气中的烟气里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中毒者头晕恶心,甚至
死亡。2、危害因素分析•(3)高温危害•烧结生产的主要高温岗位有烧结机、单辊破碎机、热矿筛;一次返矿、冷却机和成品皮带运输机等岗位;其次是成品整粒系统、放灰系统及一、二次混合机等岗位。•(4)噪声危害•烧结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主要来
源于各种风机、破碎机、振动筛、卸料点及机电设备的运转撞击声等,特别是烧结主抽风机室、熔剂和燃料破碎间内的噪声可达95~105dB(A),大大超过国家噪声标准,长期在此岗位工作的工人,易患职业性耳聋和其他噪声疾病。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1)厂房布置与建构筑物•A、新建厂应位于居民区及工业场区常
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厂区边缘至居民区的距离应大于1000m。·•B、烧结室主厂房的配置,应与季节盛行风向相垂直,夏季最大频率风向的迎风面不宜布置高大辅助建筑物,以确保自然通风。厂区办公、生活设施应设在烧结机季节盛行风上风侧100米以外。•C、烧结机、抽风
机、热矿筛等重要设备均应设有起重设备和检修运输通道。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1)厂房布置与建构筑物•D、采用热矿筛的机尾返矿站和冷却机尾均应设在∓0.0平面以上。•E、胶带运输机通廊净高不应小于2.2米,热返矿通廊不应小于2.6米。长度大于100米的胶带机每隔70米应设一个横向
人行桥。•F、直梯、斜梯、防护栏杆和平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H、通道、走梯的出人口,不得位于吊车运行频繁的地段或靠近铁道。否则,应设置安全防护装置。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2)防止生产过程中的伤亡事故•A、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如以冷矿取代热矿、取消热返矿的筛分和运输
、鼓风冷却、自动化配料等,可减少设备事故和人机接触。•B、选用本质安全化高的设备。•C、改善作业环境。配备足够的除尘设备,减少粉尘对作业场所的污染;采用噪声小的设备,密闭噪声源,安装消声器等,减小噪声;对高温岗位采取隔热和通风降温措施;保证作业场所有充足的照明、良好的通道等。3
、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粉(烟)尘控制措施•A、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尘源和排放量。如采用自动配料、返矿参与配料、自动控制混合料水分和点火温度,从而提高烧结矿和返矿质量,减少粉尘量;采用铺底料,确保烧透,杜绝夹生料;采用机上冷却工艺,降低烧结机尾气温度,可有效地降低尾气中的含尘浓度;取消
热返矿的筛分和运输,以减少产尘源和热蒸汽含尘量;采用水封刮板拉链机和水冲地及粉尘用小混合机加水湿润或造球,以减少扬尘量等。•B、采用高效除尘设备。烧结机头废气采用电除尘器取代多管除尘器或旋风除尘器,燃料破碎采用布袋除尘器,对热返矿参与配料时,混合料系统产生大量的含尘水蒸汽,
应采用喷淋式除尘器等。•C、环境除尘集中化。环境除尘应按尘源的粉尘性质分片采用大量集中式除尘系统,以减少二次扬尘,并根据尘源特点设置局部、整体、大容积坚固的密闭罩。3、危害因素控制措施•(2)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措施•A、烧结点火用煤气管道、
阀门应严加密闭,防止煤气泄漏,并在机头配置一氧化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防止煤气中毒。保证煤气一道阀、低翻板和操作板灵活好使。采用先进的“U”型水封切断装置取代落后的盲板切断装置。•B、主抽风机室的风机、烟道和闸阀均应严密封闭,防止废气泄漏,安装一氧
化碳检测报警装置,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最高容许浓度不得超过30mg/m3。.•C、应考虑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硫的回收设施。3、危害因素控制措施•(3)噪声控制措施•选用噪声低的设备,将噪声密闭在机壳内,加
强设备维护保养,减小振动,设置消声装置等控制措施,使作业场所的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规定。对主风机房、熔剂和燃料破碎间每噪声特大的岗位,应采取操作室与机房隔离措施,以减少工人与噪声、尘毒的接触时间,并配置听力保护器,如耳塞、耳护套等。•(4)防高温、热辐射措施•凡高温岗位均应设置
隔热操作室及局部送风降温或移动式风扇进行强制通风散热。烧结点火器两侧应设置隔热装置,使热源与作业现场隔离,减小热辐射。在烧结机操作室设空调设备等。(四)焦化生产危害因素分析•1、危险因素分析•(1)机械电气类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焦炉及备煤系统,由于移动及高速转动机械较多,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再
有推焦机等系采用三相裸线,敷设标高较低,易发生触电事故。由于焦炉推焦、装焦过程均系高温操作,易接触上千·度温度的焦炭,故烫伤事故也时有发生。•(2)易燃易爆物质引发的火灾爆炸危险:这是焦化厂的主要危险。由于焦化生产中煤气、苯类、吡啶类等均
系易燃易爆物质,且分布较广。可能出现的火灾爆炸危险环境有:•a.爆炸性气体环境。生产和处理、贮运煤气、粗苯及其加工产品等环境;•b.爆炸性粉尘环境。产生煤粉、焦粉、硫磺、萘、蒽、萘醌、蒽醌、煤焦油沥青等粉尘环境;•c.火灾危险环境。生产、处理和贮运
闪点高于45℃的可燃液体、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改质沥青加工所得的闪蒸油及轻柴油、焦炭、煤等环境。炼焦车间易发生事故因素•(1)焦炉在出焦过程中,因操作失误造成红焦落地易引起火灾。•(2)焦炉生产大量的煤气,一旦抽送煤气的鼓风机发生故障,停止运转时,焦炉炭化室及装煤孔处有引起火灾的危
险。•(3)湿法熄焦后残留的红焦,易烧坏地沟皮带。且红焦一旦随焦流带人贮焦槽内还易使红焦块在焦槽内燃烧。•(4)装煤车、推焦机、拦焦机和熄焦车的有序运行是焦炉正常生产的可靠保证,否则由于联系不畅或操作失误易造成焦炉损坏、人身伤
害等事故。•(5)干熄焦装置操作频度高,时间控制严,整个系统要求严密,一旦误操作或有泄漏点,严重时会引起火灾爆炸。•(6)焦炉地下室、焦炉两侧烟道走廊、煤塔炉间台底层及炉顶集气管仪表室等煤气设备操作区,在生产或检修过程中如有煤气泄漏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2、危害因素分析•(1)煤尘和焦尘主要产生在备煤、炼焦过程中。•(2)一氧化碳在焦炉煤气中占7%左右,在高炉煤气中占25%一28%。在焦炉地下室、烟道走廊等煤气操作区阀门启闭频繁,极易泄漏煤气,在煤气净化各工序的设备、管道阀门、水封等处十旦有煤气泄漏,工人就有一氧
化碳中毒的危险。•(3)焦炉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大量烟尘,这些烟气中不仅含有粉尘、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苯及焦油等,并含有多种致癌性多环芳烃,这些物质严重威胁工人健康,焦炉烟气和沥青烟一样,其致癌的典型代表物即为3.4苯并芘(简称BaP)。•(
4)苯系物都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易挥发液体,在精苯车间苯类贮槽放散管处易泄漏。•(5)沥青是焦化产品之一,生产过程中接触可能造成中毒。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1)防火防爆•A、备煤和炼焦系统的破碎、粉碎机室、筛焦楼、运转站等产生火
灾爆炸危险的场所都应设除尘设施,以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悬浮量。•B、焦台操作走台上应设多点补充熄焦水庶,地沟内的运焦胶带应采用耐热胶带。•C、炼焦车间在使用煤气装置的管道上,必须有完善的泄爆措施,煤气管道上应设低压报警装置及煤
气自动切断装置。•D、鼓风:机的电机,应选用防爆电机。•E、煤气设备的进出口阀门都应设盲板,各种塔器进出口管道都应设温度、压力监测仪表。(1)防火防爆•F、在生产过程中可能由于误操作、仪表失灵、设备故障等原因使设备或管道内压力上升而导
致设备损坏及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的部位都应设安全阀,对开工停工易发生事故的过程应考虑各种防范手段,如加设旁通管,取样管、开闭器等。•G、引入煤气管道的蒸汽清扫管,使用后必须严格与煤气管道隔断。为此,在清扫管上应设置双阀中
间加8字盲板,或在双阀门之间设置检查阀。•H、为防止煤气低压回火爆炸,管式炉等加热用的煤气应设低压报警装置。•I、电捕焦油器应设含氧量自动监测仪表和超限报警装置。•J、苯类贮槽宜设喷水冷却装置或隔热设施,贮
槽应密封并装设呼吸阀及阻火器。(1)防火防爆•K、粗苯精制、吡啶精制、萘、蒽、硫磺等具有爆炸火灾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生火花地面,在车间内不宜设地沟。•L、在粗苯、精苯、焦油室内及粗苯管式炉等处应设蒸汽灭火装置。•M、生产、贮存和装卸甲、乙类液体与可燃气体的管线和设备应设静电接地装置及
防雷设施。•N、沸溢性液体的地上、半地下贮槽处均应设防火堤或防火隔堤,且应每贮槽装设一个。•O、蒽、沥青、酚油等闪点高于120℃的可燃液体贮槽或其它设备管道等易泄漏着火地点,精萘、工业萘、萘酐、焦油泵房、萘转鼓结晶室、吡啶贮槽室及装桶间等均应设
半固定式蒸汽灭火系统。(2)防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A、对于危险作业、恶劣条件的作业应优先采用机械化自动化设。•B、运转设备的连轴器、皮带轮、开式齿轮等应设防护罩,生产操作区应有安全通道。•C、胶带机和胶带通廊应设置
齐全有效的安全装置与达到通廊安全技术要求。•D、推焦机、拦焦机、熄焦车和装煤车之间应设电话、信号联系和联锁,各车应设开车前或运转中的声、光信号等警告装置。•E、推焦机推焦、平煤、取门、捣固时,拦焦机取门时
,装煤车落套筒时,均应设停车联锁。•F、机、焦两侧操作走台照明必须保证足够亮度,机侧操作台应设一定高度的档脚板。•G、有坠落危险的场所应设围栏、盖板等防护设施。3、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粉尘烟尘的控制•A、煤、焦转运站、粉碎机室、筛焦楼等应设通风除尘设施,煤场应采取抑
尘措施。•B、焦炉炉门与门框,装煤孔盖与装煤孔座的接触面应采取有效密封措施,上升管盖、桥管与水封承插部,都应有可靠的密封措施,防止炉内荒煤气外逸。•C、装煤作业采用高压氨水无烟装置措施,大型焦炉应采用带抽吸、点火燃烧洗涤装置的装煤车或设置地面站集尘系统。
•D、推焦作业应采取烟尘治理措施,有条件者可采用地面站或热力罩除尘车。•E、湿法熄焦必须采取高塔排气,并在塔内设置捕集水滴、粉尘装置。•G、干法熄焦时,各烟尘排放点都应设集尘净化系统。•H、焦油渣、酸焦油及生化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应集中送往煤场配煤。(
2)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措施•A、焦炉地下室煤气区应设机械通风设备及一氧化碳浓度监测与报警装置。•B、鼓风工段贮槽放散气体,油库区焦油洗油槽的放散气体,坷送到排气洗净塔净化后排放。•C、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设备应密闭。•D、可能泄漏及滞留有害气体而造成危险的区域,在条件允许时应设监
测报警装置。•E、焦油加工各生产工序中,根据工艺特点将设备的放散气体、生产尾气或送管式加热炉焚烧,或集中导人排气洗净塔收收净化后排放。•F、工业萘结晶切片系统尾气应有捕集降尘措施。•G、苯类及吡啶产品装桶口应设吸风罩,废气送排气冼净塔,吡啶尾气经中和净化后排放。(五)炼铁生产危害因素分析•1、
危险因素分析•(1)高能设备:高炉、热风炉、煤粉制备及运输机械等。易发生火灾爆炸。•(2)运转设备:胶带运输机、起重机、铸铁机等。易发生机械伤害。•(3)操作设备及设施:以炉前操作为主体,诱发事故的频率较大。•事故基本特征:•动能伤害:胶带机、起重机、铸铁机运转,煤气爆炸等;
•热能伤害:炉前喷溅、浇注喷溅等;•化学伤害:煤气泄漏引起中毒。2、危害因素分析•(1)烟(粉)尘危害•炼铁原料系统,炉前出铁场,铸铁机室及碾泥机室等处均有大量的烟(粉)尘产生。以鞍钢炼铁厂为例,沟下、称量室、露天矿槽、矿渣棉等处,在80年代前粉尘
未经治理,其浓度为37.5~483.7mg/m3,出铁场开铁口的粉尘平均浓度为180.2mg/m,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几十倍,且粉尘粒度在5um以下者占89.7%;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也较高,在炉身平台沉降粉尘中测定为14%。•(2)毒物危害•炼铁厂毒物危害主要为
一氧化碳,其次是炉渣中带有微量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是高炉煤气中含有23%~30%的一氧化碳,当设备有泄漏或操作不当时,引起中毒。2、危害因素分析•(3)高温危害•炼铁属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热源来自被加热空气的对流热和生产设备及其周围物体表面二次热辐射
。车间夏季温度高达40~50℃以上,单向热辐射强度达42~105J/(cm2•min)[10~25Cal/(cm2·min)],高于卫生方面提出的灼痛感辐射热强度为12.5J/(cm2·min)的数值。人员在此环境中作业,有可能产生人体蓄热和过热,以致出现各种中暑
症状。•(4)噪声危害•炼铁生产中的噪声声要来源于高炉鼓风、煤粉喷吹、煤气放•放散以及机电设备的运转。煤粉喷吹系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球磨机等相互撞击及电机与传动机械产生的噪音,声源附近噪声可达115分贝。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1)防火•A、上料操作室(液压站)应有防火措施。•B、剩余煤气放散装置点火燃烧器的煤气出口流速,应大于火焰传播的速度,以防止回火。为防止发生回火,应设蒸汽灭火装置。当煤气出口流速低于火焰传播速度时,及时用蒸汽灭火,停止燃烧。•C、除尘器应设在高炉的铁、渣
口10m以外,且不正对铁、渣口。•D、煤粉制备系统、喷煤系统与制粉间和喷吹间内的一切设备,均应有防火措施;制备间与喷吹间应有消防措施,周围应设消防车通行道路。•E、煤粉管道、容器要避免死角,设计煤粉的流速应大于18m/s,以避免煤粉堆积
而产生自燃。•F、大、中型计算机房,应设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装置;小型计算机房应配备灭火装置。•G、电磁站变压器和动力开关室,应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干砂箱等。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2)防爆•A、防煤气爆炸。•a.设计的炉顶工作压力应能承受400kh以上的煤气爆炸压力
;•b.应设炉顶放散阀,当炉顶压力突然上升到设定值以上或高炉休风时,能自动打开放散阀;•c.热风主管应设排除高炉内煤气的倒流阀,以便在高炉休风时,将高炉煤气由热风总管送放散管排放;•d.高炉、热风炉、煤气净化系统所有附属设备煤气管道的最高处,应设有能在地面
控制的煤气放散管及阀门;•e.热风炉燃烧器的煤气管道,应设煤气流量调节器和煤气自动切断闸板。当燃烧器风机停止运转时,应能自动切断煤气并报警;•f.热风炉混风调节阀前,应设闸板式切断阀。当高炉紧急休风,高炉风压降压至20k几时,混风调节阀、混风切断阀能
自动关闭,以免造成冷风管道爆炸;•g,热风炉燃烧器的燃烧阀与煤气切断阀之间,应设蒸汽或氮气吹扫装置。在热风炉燃烧完毕过渡到送风时进行吹扫,以防残留在燃烧器内的未燃气体发生爆炸。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B、出铁、出渣防爆•高温铁水及熔渣遇
水时,水会被加热而迅速汽化产生爆炸。•a.炉基周围排水应畅通。铁水、熔渣所经之处应防潮、防积水;•b.生产水冲渣时,若渣中带铁,遇水则发生爆炸,故渣沟应防止过铁;•c.炉前冲水渣时,若水量、水压不足,也会产生爆炸,故设•计应
保证足够的供水量及供水压力,水量应使每吨渣不少于8t,水压不宜低于0.25MPa。冲水渣应有备用电源和备用水泵。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3)防机械伤害(设备事故)和高处坠落•A、设计应尽量提高槽上槽下的机械化、自动化及本质安全化水平。
•B、采用胶带机上料时,应设金属检出装置。•C、矿槽、焦槽上应加盖格筛,其孔网应为300mm*300mm。•D、斜桥下面应设防护板或防护网,斜桥一侧应设通往炉顶的走梯。•E、主卷扬机应设钢丝绳松弛保护和极限张力保护装置。料车应有行程极限、超极限双重保护装置和高速区、低速区的限速
保护装置。•F、卷扬机的运转部件应设防护罩或栏杆,下面留有清扫撒料的空间。•G、钟式炉顶设备应实行电气联锁;并应保证大、小钟不能同时开启;均压及标尺不能满足要求时,大、小钟不能自由开启。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H、风口平台有一定坡度以利排水,宽度应能满足生产和检修的要求,上面
应铺耐火材料。•I、高炉应设环绕炉身的检修平台,检修平台之间宜设两个走梯,走梯不得设在渣口、铁口的上方。•J、水渣沟架空部分应设置带栏杆的走台,水渣池周围应设栏杆内壁设扶梯。•K、铸铁车间的铁罐道两侧,应设带栏杆的人行道。•L、铸铁机链带下面(人去的地方)应
设防护格网,以防脱模的铁块下落伤人。•M、铸铁机尾部应设挡铁板。•N、所有人孔、距地面2m以上的常用运转设备及需要操作的阀门均设置固定式钢平台。平台、通道、走梯、走台均应设栏杆和照明。•O、天桥、通道、斜梯踏板及平台,应采用防滑钢板或格栅制作,并应有防积水措施。
•P、楼梯、通道出入口,应避开铁路和起重机运行频繁的地段,否则必须设防护装置。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烟(粉)尘控制措施•A、新建、改建的大高炉炉前渣沟、铁沟及水冲渣沟,应设•活动封盖和相应的除尘装置。•B、碾泥机室应有良好的通风除
尘设施。•(2)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措施•A、煤气危险区宜设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B、炉顶应设置至少两个直径不小于600mm、位置相对的人孔,除尘器、洗涤塔或煤气布袋除尘器的人孔也应上下配置,以便
检修时能使空气对流,防止煤气中毒。•C、高炉炉顶煤气导出管下部应设伸缩管;外燃式热风炉主管、高炉进风弯管应安装膨胀器及其拉杆,以防热胀冷缩造成炉体及连接管变形开裂。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D、炉顶放散管应设点火装置,在高炉休风时点燃炉顶煤气,
使煤气在休风时能连续燃烧。•E、用于煤气吹扫用的蒸汽管不能与煤气管进行刚性连接。•F、炉顶装料设备、风口、渣口、水套等均应严格密封,不得泄漏煤气。(六)炼钢生产危害因素分析•1、危险因素分析•(1)炼钢系统•A、火灾:炼钢系统易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及可燃气
体引起的火灾;二是由于电气设备发生•故障而引起的火灾;此外,还有高温钢水喷溅、泄漏引起易燃物着火。•B、爆炸:主要是钢渣、钢液喷溅引起爆炸;其次是煤气遇火爆炸;第三是炸药爆炸(废钢加工和炉子拆除爆破作业)、蒸汽
爆炸、氧气爆炸、超压爆炸;除此以外,还有电气爆炸,可燃气体和易爆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其爆炸极限时遇到火种引起的爆炸等等。•C、起重伤害和高处坠落。•D、触电:炼钢系统因电气设备多,易于引起触电事故,尤其是电炉炼钢中的电气设备复杂,高压系统和低压大电流系统都能使人触电致死;工作电源故障能
引起设备重大事故或产生人身伤害事故。1、危险因素分析•(2)连铸系统•A、火灾:从连铸生产工艺和配套建设的辅助设施看,生产中存在火灾隐患的场所是变电所的配电室、变压器室、电气控制室、电缆隧道、液压站、计算机室等,这些场所容易引起火灾。•B、爆炸:连铸生产过程中
发生爆炸的几率不高,主要是漏钢遇水引起的爆炸,如中间罐可能会发生塞棒失控,造成漏钢,使设备烧损,人体烧伤或发生爆炸。•C、起重伤害和高处坠落:连铸系统的钢水罐需用起重机吊运,车间内各种设备重量较大,在检修过程中绝大部分也要使用起重设备,当起重设备机械性能不完善或操
作不当时都将引起人身和设备事故;起重设备检修等高空作业点、高架平台、梯子等容易发生高处坠落。2、危害因素分析•(1)炼钢系统•A、烟(粉)尘:每炼1吨钢产烟尘11至17Kg,烟气含尘15至17g/Nm3,一次烟气含尘浓度150至200g/Nm3。•B、噪声:噪声源是电炉、各类泵(真空
泵、液压泵、水泵)、风机等。如电炉在熔化期的噪声值高达110~120dB(A),氧化期的噪声值将达到100dB(A),除尘风机、炉衬耐火砖拆除机、液压泵、真空泵等产生的噪声值一般在90~105dB(A)。•C、有毒有害气体:炼钢系统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由于废钢成份的
不同和加入炉内的辅料不同,也会有其他有害气体;例如在冶炼过程中添加萤石作为熔剂时,萤石分解就产生了氟化氢或颗粒状氟化物转炉煤气中一般含有56%~60%。•D、高温、热辐射:炼钢系统的高温、热辐射主要特点,一是温度高,铁水、钢水、钢渣的温度一般在1250~C~1670
~C。据测定,炼钢系统的炉前工、吹扒渣和热修罐的作业环境温度分别为37.6℃、37.3℃和39.7℃。二是高温热辐射源较分散。•E、紫外线辐射:电炉炼钢、电焊、切割等作业岗位上均有紫外线辐射,电焊时的紫外线波长为250~300n
m。2、危害因素分析•(2)连铸系统•A、烟尘:烟尘少。•B:噪声:主要噪声源来自各类泵和风机的运转,一般均为连续噪声。液压泵、真空泵、排蒸汽风机等设备在运行中的噪声范围一般在90—105dB(A)。•C、高
温、热辐射:连铸系统热辐射强的高温作业区主要是浇注平台,其次是铸坯切割区。连铸作业产生热辐射,其辐射强度为16.7~48.0J/(cm2·min)•D、放射线:连铸结晶液面控制系统,有的炼钢厂采用Co--60或•Cs-137
放射源,产生放射性照射。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1)防火•A、高低压配电室、变压器室、电缆室、电缆隧道、计算机房、电气室等均应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控制器设在调度室或电气值班室,并按规范要求配置灭火器材,变压器室设贮油池。•B、炼钢厂的液压站、润滑油站一般都设在地下,对液压站、润滑油站设火灾
自动报警装置,并考虑灭火设施;为防止油温升高而散发较多的油蒸汽,室内设强制通风,风机和灭火系统联锁,入口处设防火标志。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2)防爆•A、对入厂废钢应分类堆放,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必要的加工。•B、对易燃、易爆气体和粉尘源应设浓度检测、超限报警装置。•C、控制回收转炉煤气含氧
量不大于1%,超过规定值时换向阀自动切断回收,转向点燃放散。系统内均采用防爆电器。•D、转炉煤气净化回收系统的汽化冷却烟道的顶部和除尘器应设防娜压装置。•E、由氧枪笋管接向阀门站的氧气管道必须设有防回火燃烧的铜或不锈钢管
段(0.8~10m),并应接地保护。•F、保持钢水罐、铁水罐、渣罐的干燥,严禁有水或潮湿。炉下车辆走硒及肌钢水运行区域和渣场的翻渣区也必须干燥。•G、车间内用于烘烤钢包、铁水罐、铁合金等的煤气管道设有煤气低压报警装置和安全切断装置。•8)电炉烟气除尘系统设置燃烧室,将烟气中大部分
一氧化碳燃烧。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3)防机城伤害、起重伤害和高处坠落•A、凡易发生误操作而可能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设施,在其结构操作上予以妥善处理,各设备动作应按工艺和安全要求奉必要的联锁控制。•B、吊运铁水、钢水和熔渣的起重机应设过载报警装置和两道过极限
安全保护装置,并两路电源供电,一个跨间内设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起重机应设有防碰撞装置。•C、在车间内穿越跨间的运料台车上,安装制动器、终点限位开关、轨道侧缓冲装置和保险挡板,以及声光信号。•D、采用电磁盘吊运物料.和成品等,必须有防止突然停电的设施,如备用电源和自动切换装置或其他安全装置。
•E、铸坯切割采用火焰切割时,连铸火焰切割区的辊道必须采取防止火焰烧损辊子的措施。•F、对可能产生人身事故的设备运转部分,设有安全防护罩、防护栏杆或防护挡板(工艺要求不允许时另采取措施);在中级、重级起重机两侧设安全走道,车间两端设检修平台;有人体坠落危险的平台(高
于地面1.5m)设安全防护栏杆;地面的井坑、孔洞、沟等在坠落危险的场所设安全围栏或盖板;浇注平台应考虑人员紧急疏散或躲避措施。•G、对存在危险的工作区设安全标志,钢渣破碎、废钢落锤间应设安全防护设施,并设警示牌。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4)电气安全•A、电气设备布
置,均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电炉炉壳及其他不带电金属部分均设接地保护;带电导体的裸露部分设保护网;变配电考虑屏护装置,高压电危险区设置警示牌。•B、炼钢车间应采用阻燃电缆及其它防烧毁的措施;连铸机高温区应选用耐高温电缆,其耐热温度≥180℃
,开采取隔热措。·•C、各类电信系统的电缆导线沿安全走道或平台下穿管或桥架敷设,个别地段埋管敷设,管线应尽量避开高温区,无法避开时,采取隔热措施。.•D、电缆沟、电缆隧道应有防水措施,电缆隧道、电缆沟宜设能自动起动和停止的排水泵。•E、电气室、变压器室、电缆隧道等处的窗,排气孔和通风道
均应架设钢丝网,严防小动物窜入,引起各种短路事故。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F、向爆炸危险场所配电的线路设漏电保护措施,对临时性设备和移动设备如手持电动工具的供电,宜采用漏电保护器作为附加保护措施。•G、为防止因·注意力不集
中造成的事故,应采用必要的联锁装置,如变、配电所电力电容器的开关与其放电负荷之间的联锁装置、油断路器与隔离开关操作机构之间的联锁装置。•H、为防止导线直线遭受雷击,应装设避雷线或避雷针。•I、电炉炼钢用电量很大,为了操作安全,工作电压不能太高,一般在200—300伏之间,故对电炉应配
专用变压器。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烟(粉)尘控制措施│•A、转炉、电炉的一、二次烟尘均设烟气收集和净化系统。钢水炉外精炼产生的粉尘经抽吸净化后外排;连铸机结晶器加保护渣产生的烟气(含少量烟尘)设抽风系统,与二冷段的水蒸汽一起排至厂房外。•B、
对钢包、中间罐等耐火砖的拆除和修补,应设置机械化拆炉、补炉设备,在该区若不考虑配置除尘系统,除应在拆除区域增设水管、对废耐火砖进行增湿外,还应设通风降温设施。•C、散状料上料系统的粉尘,在散发部位均应设抽风和除尘装置。•D、铸坯的
表面清理区宜设除尘系统或局部通风系统。•E、大板坯采用火焰切割机切割时;宜设有抽风除尘系统。•F、防尘技术控制措施,应实现自动化并将其控制过程编入主体生产设备的控制程序中,保证开机率和同步率。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2)有
害有毒气体控制措施•A、转炉煤气回收系统风机后应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分析仪,风机房应设一氧化碳检测仪,并应设煤气中毒救护设施。•B、转炉煤气加压机房和泄漏一氧化碳可能积聚的作业场听应设机械通风和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
;煤气泄漏危险区设安全警示牌。•C、VOD炉废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对VOD装置的真空泵水封池应采取可靠的密闭措施,并设放散管将一氧化碳引至厂房顶外。•D、电炉烟气除尘系统设置燃烧室,将烟气中大部分一氧化碳燃烧,以保证厂房内一氧化碳浓度低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中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E、钢包喷粉精炼过程中产生含尘烟气,这些烟气具有一定毒性,必须设置除尘设施。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3)噪声控制措施•A、对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电炉,优先采用密闭隔声罩,使噪声
值明显下降;对不采用密闭罩的电炉,应采取跨间隔声。•B、电炉车间的炉前操作人员应配备耳罩或耳塞;对操作人员配有隔声休息室和隔声操作室。•C、对各种风机的进气口一般多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可降低25dB(A)左右);风机机座设减振器、机壳敷贴阻尼等办法来有效降低噪声,并设置单独的风
机房;对各类泵设置独立的泵房。•D、对难以解决噪声问题的岗位应尽可能采用遥控操作或设隔声操作室。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4)防高温热辐射•A、炉前操作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局部通风降温。•B、高温车间内应设置有降温设施的工间休息室,主要工作场所应有通风、降温措施,高温操作室均设有空气调节装置;高温
作业岗位也应采取相应隔热措施。•C、合理布置车间的热源工艺,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散热。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5)放射性防护•A、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射源强度,如连铸结晶器的钢水液面控制,应使Co--60或Cs--137射线经结晶器水套,水、铜管、钢水的阻挡吸收后,尽可
能地将放射强度降低,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B、对配有射线源的仪表采取屏蔽、自动卷帘控制、电源指示信号和工作电源自动控制等措施。•C、根据射源强度,确定其控制区的范围,并设明显标志,标明放射源的位置、种类、强度,并有指示信号灯,显示出装源容器快门开闭状态和危险警报。•D、放射源应存放在
专用源库,库区位置必须远离居民区,并应设防火、防水、防盗设施。(七)轧钢生产危害因素分析•1、危险因素分析•(1)火灾爆炸危险•轧钢厂大量使用煤气、氧气、氢气、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各种油类、化学制剂和酸、碱,以及大量电气设备、液压传动设施和地下设施等等,都是重大火灾爆炸危险源。•(
2)起重设备危险性•轧钢厂起吊、装卸和搬运作业频繁,是伤亡和设备事故危险源之一。•行车伤亡事故类型分析。据鞍钢行车事故统计,有挤压、坠落、掉落、灼烫、物体打击、触电、碰撞、跌倒和断裂崩塌等。1、危险因素分析•还应注意的问题:•A、行车车体与厂房立柱内缘间挤死、挤伤人的问题。•
B、行车安全装置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小车闸,大车走行未设终端极限开关,行车没有门开关联锁保护装置,未设超载限制器,过电流保护器调到最大值,起不到保护作用,行车均未设声光报警等防碰撞装置,防脱钩装置等不齐全和吊索具缺陷等。•C、行车隐患较严重。如主梁
下挠、主梁断裂开焊和主梁旁弯等。其原因,有制造厂的缺陷,有运输存放不当,还有维护使用不当,如超载使用和长期热辐射烘烤等。1、危害因素分析•轧钢厂职业危害主要有噪声、高温热辐射、毒物、放射线和粉尘烟尘等方面。•(1)噪声危害:轧钢厂噪声源众多,面广,声控制和治理比较困难。•(2
)高温危害:轧钢厂高温危害面大,高温作业人员多。辐射热值达8.36~444.31J/(cm2·min)•(3)毒物危害:轧钢厂主要毒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氢、二氧化硫和氯化氢等有毒气体;苯、沥青等及其衍生物;铅、锰、镉、铬和镍
等重金属及其络合物等等。•(4)放射线危险•(5)粉尘烟尘危险3、危险因素控制措施•(1)防火防爆•A、电气防火防爆•B、油库防火防爆•C、易燃易爆气体防火防爆•(2)安全装置及安全设施•A、管辖区域内安全设施;B、机械设备安全装置;C、电气设备安全装置;D、液爪系统安全装置;E、
其他动力系统和煤气、氧、氢等易燃易爆气体系统安全装置;F、锅炉和受压容器安全装置;G、起重和运输设缶安全装置;H、机械压力加工成形生产过程的安全联锁装置(包括闭锁、联动等)。4、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噪声控制措施•宝钢冷轧厂主要噪声防护
装置是采用消声器和隔声罩,对集中产生噪声的设备,则设置在厂房外。•(2)高温和粉尘控制措施•A、在有人操作的加热炉平台、修磨等处设局部送风降温装置。•B、在受赤热金属直接辐射一侧的操作室等处安装隔热设施。•C、在成品、半
成品修磨、热钢坏火焰清理等处设除尘装置,在酸、碱洗和涂、镀处设抽风排气或排烟等装置。•(3)毒物控制措施•(4)放射性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