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为科学原理概述

PPT
  • 阅读 10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7 页
  • 大小 158.350 KB
  • 2023-07-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概述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概述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概述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概述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概述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3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全行为科学原理概述.pptx,共(37)页,158.350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79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5章安全行为科学原理2023/7/3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第5章安全行为科学原理5.1概述5.2人的行为产生5.3群体行为5.4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5.5人的行为改变过程复习题5.1概述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

与发展5.1.2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5.1概述安全生产实践证明: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系统的四大要素:人、机、环境、管理安全系统的四大因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安全系统。(人、物、能量、信息)可见,“人”这一

要素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性!5.1概述解决人因问题的常用手段: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保障手段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得以提高,必然要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在此基础上,学习利用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人因问题的控制。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过程20世纪90年

代以前,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更多的是研究事故心理学。显然,这是预防人为事故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但是,仅仅考虑心理内因,仅仅从不安全行为出发,是不能全面解决“人因”问题的,是不能使预防事故的效能达到应有的高度的。

(为什么?)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因为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有很多,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个体心理素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个体状况;(内因)一类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和具体的作业环境构成的环境系统。(外因)而人的行为

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功效学等更为广泛的学科角度,既考虑内因又考虑外因;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不仅要强调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更要重视对人安全行为的激励(目的)。这样才能使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效

果更为理想,使预防事故的境界更为提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安全行为科学的任务。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安全行为科学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一种现代安全理

论(通常作为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章节),发展成为90年代中期的一个独立学科。安全行为科学是建立在社会学、心里学、生理学、人类功效学、文化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律学等学科基础上,是分析、认识、研究影响人的行为安全因素及模式,掌握人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规律,实现激励安全行为、防止行为失误和抑制不安

全行为的应用性学科。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对象: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领导安全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方法。基本任务:揭示人的行为规律(基础)建立安全行为激励理论应用于提高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率合理地发展人类的安全活动,

实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目的:控制人的失误&激励人的安全行为!5.1.2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人的安全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安全需要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劳动过程中安全意识的规律个体差异与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挫折、态度、群体与安全行为注意在安全中的作用安

全行为的激励安全行为科学的应用5.2人的行为产生5.2.1人的本质5.2.2人的行为5.2.3需要、动机与行为5.2.1人的本质➢人是什么探讨人的本质,是研究安全行为科学的出发点。对于人是什么,在历

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陆栖两脚的动物”。⚫中国古代《列子·黄帝》指出:“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近代资产阶级及其学者认为人是有血有肉、有着各种欲望并应

得到各种享受的。但具体的说法不同。⚫费尔巴哈反对用神学的观点来解释人,认为人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而是它自身。“理性、爱、意志力”等等就是人的本质。5.2.1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是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中,对人的研究最富有理论成

果的学者,但他考察的仅仅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是“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请思考,人的本质是不是永恒不变的?5.2.2人的行为➢行为的特征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但人类行为是有共同的特征的。人类行为特征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

自发的行为⚫有原因的行为⚫有目的的行为⚫持久性的行为⚫可改变的行为5.2.2人的行为➢行为函数关于人类行为的定义,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写成如下公式:B=F(P·E)式中B——行为;P——个人——内在心理因素;

E——环境——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上式表示行为(B)是个人(P)与环境(E)交互作用所发生的函数或结果。5.2.2人的行为➢行为的分类行为的种类很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分类。按行为主体的不

同,可分为个人行为,包括:个人的生长、发育、学习、意见等行为;团体行为,包括:团结、互助、合作、友好、谅解、默契、暗约、分歧、对抗、破坏等行为。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又有如下界定:管理行为: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决策、预测等行为。政治行为:包括:选举、公务、行政、民族团结、国际

关系等行为。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要求、社会保险、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等行为。文化行为: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学术研究等行为。5.2.3需要、动机与行为➢请思考:人的个体行为是如何受个性心理影响的?➢行为的原始激发——需要所谓需要是指客观

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客观的刺激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例如人饿了想进食,这是由于人饿时体内血糖成分降低,血液成分失去了平衡所产生的刺激,这种刺激通

过神经系统反映到人脑的下丘部分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了饥饿的感觉和进食的需要。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5.2.3需要、动机与行为➢行为的直接激发——动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

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思考:需要和动机是如何转化的?➢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有二点: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5.2.3需要、动机与行为➢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模型表示因此,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会产生某种动机。在

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需要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种需要会形成一定的需要结构。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例如,老年人的需要结构有别于青年人的需要结构,成年人的需要结构也不同于儿童的需要结构。可达到的目标(方向)

愿望(驱动力)动机意向需要刺激5.2.3需要、动机与行为➢动机结构如上所述,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不同的需要结构,必然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一个人往往同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之间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会有矛盾和斗

争,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体系(或叫动机系统)。强度ABCDE动机类别优势动机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实现目标↑↓∣需要满足∣∣----产生----激励←---新的需要状态解除激励原理激励过程所谓激励,就是

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X理论其要点是:多数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工作;多少人没有工作责任心,宁可被别人指挥;多

数人以我为中心,不关心组织目标;多数人缺乏自制能力。结论是,多数人不能自我管理,因此需要另外的少数人从外部施加压力。Y理论:工作和娱乐一样,都是人的活动,人是否喜欢工作,要看工作条件如何;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还会主动要求责任;人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没有根本冲突,若有条件

,个体会自觉地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显然,X理论与Y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是根本相反的。X理论类似性恶论,强调“人之初,性本恶,要他干,就得压”;Y理论类似性善论,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引导好,努力干”。现代管理倾向于Y理论。5.3群体行为5.3.1群体及其分类5

.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5.3.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5.3.4群体动力理论5.3.1群体及其分类➢群体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请思考:人为什么形成群体

?⚫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5.3.1群体及其分类➢群体的分类⚫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由组织建立的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具有组织存在的目的以及组织工作程序的一系列组织规则,同时组织内部存在着正式的组织分工,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固定的信息传递渠道。➢正式群体的

特点⚫目标是具体的⚫正式群体的权力特点具有强制性服从的特点,并且还有正统性、合法性、稳定性等特点⚫正式群体的结构一般具有层级式的等级特点⚫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渠道是由组织规章所提供的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

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暂时利益的一致⚫受管理方式的影响⚫兴趣爱好的一致⚫经历背景的一致⚫亲属关系⚫地理位置的一致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的几个特点⚫

非正式群体目标常常是一种情感上的。无法明确化的东西,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是一种自发的无形的组织形式。⚫非正式群体的权力来自于组织内成员的授予,而不是上级部门的授予,其权力的

实现常常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具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这种核心人物不是由组织任命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对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极大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结构一般比较松散,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人员不固定,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具有

不成文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出发,因而对成员的约束力更大。从这种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出发的非正式群体的奖惩办法是迅速而有效的。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

体的积极作用⚫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融洽员工的感情⚫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利益➢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削弱管理者的权力⚫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5.3.4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1944年,勒温首先用“群体动力学”这个术语来表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

触、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秩序。群体动力学所研究的群体指非正式群体。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群体的力场观点,认为: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或“自由运动场所”。勒温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5.3.4群体动力理论➢群体规范和压力勒温等人认为,正式群体有其程序和作业标准,而非正式的群体则有其规范。规范就是群体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但群体规范并不规定

其成员的全部活动,而只是规定群体对其成员的行为可以容忍和不能容忍的范围。这些规范通常规定:一个人应该用多大的力气来工作,对什么人应该友好,同管理当局应该合作到什么程度,是否应该革新,等等。行为科学认为,群体规范的形成受到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

约。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即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的统一。5.3.4群体动力理论群体规范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甚至被约束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约束。当一个人同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会在这种压力之下产生

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导致个人对群体的顺从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该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则成员就比较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从个性因素来看,当一个人的智力较差,情绪易于波动,自信心不足。依赖性

较强,则易于产生顺从现象。5.4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情绪、气质、性格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知觉、价值观、角色影响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社会舆论、风俗与时尚、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

响5.5人的行为改变过程5.5.1人的行为改变过程知识态度个人行为团体行为需要时间困难度5.5人的行为改变过程5.5.2改变的周期参与性的改变周期:较适用于成熟的团体,因为他们对情况熟悉,同时具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成就感强烈,当改变一开始,成熟的人就能担负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参与制,对于达成

目标是有利的。强迫性的改变周期:较适合于不成熟的人。因他们通常具有依赖性,除非被迫,否则不愿负起新的责任。事实上,这些人倾向于喜欢被领导、被组织,而不愿去主动工作。知识态度个人行为团体行为个人权力知识态度个人行为团

体行为复习题(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及其变化过程?(2)根据动机理论,试述人的行为的产生过程?(3)如何理解非正式群体在安全生产中地位的重要性?(4)试述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