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243-张ppt课件

PPT
  • 阅读 5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3 页
  • 大小 5.793 MB
  • 2022-11-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4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243-张ppt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243-张ppt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243-张ppt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243-张ppt课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243-张ppt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4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4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243-张ppt课件.ppt,共(243)页,5.793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7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全册教材的基本内容1.五个超小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图形。•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最初阶段,初步感知数学学习的大致轮廓。•没有知识要求,在活动中展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知,使接下来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把认图形的内容安排在“认数”与“计算”之间,是为了避免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可能会引起的厌倦情绪,体现不同数学内容的相互融合。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三个单元:认

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全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安排独立单元教学“分与合”是本版教材的个性化处理。3.11~20各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认识11~20各数,在整数认识的内容板块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全册教材的教学难点。4.两个综合与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进一步突出问题引领,突出不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动手

实践、合作交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通过简单的操作和观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累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5.期末复习:重点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过程,初步感受复习整理的意义和价值。二、各单元内容分析与教学建

议第一单元数一数1.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2.通过适当评点,指导数数方法。•首先确定数的是什么。•提倡逐一计数,每数一个做一个标记,避免重复和遗漏。•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3.经历事物数量的抽象过程,体会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的对应

关系。•用圆点表示相关事物的个数,体现了对事物数量属性的抽象。•不要急于给出数字,因为那不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教材安排的抽象活动具有清晰的层次性。4.鼓励学生在教室里、校园里继续“数一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记录数数的结果。5.相关知识链接:计数与计数公理。第二单元

比一比1.本单元的基本内容是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2.重点要帮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积累比较的活动经验。3.比较长短、高矮的基本方法是: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4.比较轻重的基本方法是:掂一掂,借助简易天平作出判断。5.从两个物体的

长短、高矮、轻重,延伸到多个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6.在比较中感受简单的推理。7.在比较中渗透一些有趣的知识和方法。•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通过与相同长度单位的比较,明确测量对象所包含的单位个数,可以确定长短。8.比较结果的表达形式有

两种。第三单元分一分1.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分类操作,初步体会分类的方法和要求,感受分类活动内在的逻辑性。2.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3.要突出“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每次分

类只能依据同一个标准,分得的结果不能互相包含或交叉。•同样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4.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和学会分类。•例题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分类,感受分类的价

值。•“试一试”引导学生用不同标准分类。•“想想做做”从指定标准逐步过渡到自主确定标准。5.学生参与分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连一连,圈一圈,涂一涂。6.整理书包的活动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第四单元认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为了明确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

念,并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2.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左右。•左右关系具有相对性。•坐北朝南西为右。•本单元只要求学生以自己作为判断主体,通过直接观察辩认左右。(思考题除外)3.前后关系一般以被观察对象中的人作标准,不涉及具体情境中两个物体的前后关系。4.上下关系是以“离地球球心的远近”作标准的

,与观察者无关。•只有在“近地空间”上下才有意义,在一般的宇宙空间上下是没有意义的。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1.教学整数的认识有两个基本的要求。2.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认识1~5(含1~5的认、读、写,几和第几,大小比较)。•认识6~10(含6~9的认识,10的认识)。

3.教学1~5的认识,重点要引导学生经历数的抽象过程,初步体会自然数列的基本特性。•是一类等价集合元素个数的表征,反映事物数量的多少。•从实物到算珠,再到数字,体现了逐级抽象。•逐次添1,渗透了自然数列的有序性和

无限性(对于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存在比它大的自然数)。4.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要突出自然数的双重含义。•自然数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也可以表示事物的顺序,前者涉及自然数的基数定义,后者涉及自然数的序数定义。•知识链接:自然数的基数定义和序数定义。•确定“第几个”需要标准,标准可以是约定的,也

可以是自主确定的。•“你知道吗”是为了体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5.教学0的认识要注意渗透0的丰富含义。•0的原始概念是表示没有。•0也可以表示起点,是1前的一个数,在自然数序列中占据重要位置。•0还可以表示一种界限,一种状态,用来占位。6.

数的大小建立在“同样多”的基础之上,而“同样多”则建立在“一一对应”的方法之上。•从同样多到多和少,从相等到大和小。•数的大小也可以基于数的顺序作出判断。•思考题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知识链接:自然数

的三歧性。7.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认数经验主动认识6~10。•数量多少,几和第几,大小比较。•10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要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8.要指导学生规范地写数。9.从不同角度感受数的增减变化和排列规

律。10.在认数过程中初步体会一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图:P27第9题P29思考题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1.本单元的基本内容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2.为什么要先认识体后认识面?•体是可以触摸的,便于感知,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合乎认知逻辑:由体→面→线→点

,逐步抽象。3.要恰当控制教学要求。•不要求学生描述上述形体的特征,只要求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正确进行识别。•图:P31第1题,P31第3题4.在分类活动中观察、感知,形成初步认识。•观察分类。•揭示名称,出示图形。•丰富感知。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拼搭1.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操作活动

中,进一步感知长、正、柱、球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滚一滚”重点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曲面。3.“堆一堆”重点体会没有曲面的形体容易堆,有曲面的形体不容易堆。4.“摸一摸”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相关形体的表象。5.“搭一搭”有助于

激发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初步的想象能力。6.“数一数”体现了不同知识的综合。第七单元分与合1.分与合的教学价值主要有三个。2.本单元内容大体分四段安排。•2~5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3.从分与合的操作中抽象出数的分与合。•图:P34例14.先分后合

,逐步感受分与合的内在关联。•以怎样分为教学重点,由不同分法推想不同合法。•图:P36例2,P37第1题•从一种分法推想与之相关的另一种分法。•图:P34“试一试”5.引导学生逐步感受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图P39例36.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熟记相关结论。•对口

令。•找朋友。•图P41第2题•猜一猜。•图:P42第2题7.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不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图:P42第1题,P43第6题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五段安排。•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6、7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2.联系现实情境引出加、减法,突出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含义是进行加、减法计算的前提,也是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依据。•通过动态化的情境强化对加、减法含义的

初次感知。•图:P44例1,P46例2•通过操作和交流逐步丰富认识。•图:P45第2题,P47第2题•通过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的变化,沟通加减法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认识。•图:P45第1题

,P52第1题,P58第1题3.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依据是数的分与合。4.引导学生在探索中逐步提高计算水平。•基于分与合进行计算。•图:P45第3题,P47第3题•基于相关加法算式的联系进行计算。•图:P52“试一试”,P53第4题

•基于相关减法算式的联系进行计算。•图:P54“试一试”,P55第4题•基于加减法的联系进行计算。•图:P62“试一试”5.由易到难逐步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5以内的加减法中,只要求看图写一道算式。•图:

P50第1题•6、7的加减法中,要求看图写两道算式。•图:P57第5题•8、9的加减法中,要求看图写四道算式。•图:P58“试一试”•从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开始,要求依据问题选择计算方法。•P61第3题、第4题•从9的加减法开始,以填空形式收集信息、列式计算。•图:P63第6题•

从20以内进位加起,呈现结构完整的实际问题,并示范标注单位名称。•图:P91第7题6.求未知加数不仅为学习进位加提供支持,也渗透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图:P68例117.要准确把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教学重点。•结合事理了解运算顺序。•图:P72例1,例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计

算1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只要求看图补充算式,不要求通过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图:P74第1题,第2题8.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思考。•图:P66“试一试”,P71第9题综合与实践丰收的果园1.本次活动的重点有两个。•

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感受数学应用的综合性特点。2.依据场景图中的信息,可以提出的问题大体有三类。•与数量多少和次序有关的数数问题。•与位置有关的问题。•与“求和”“求剩余”有关的加减实际问题。3.要在示范的基础上,启

发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1.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利用小棒数数:数的认读。•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数的组成分析。2.用小棒数数,突出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数的顺序以及“满10进1”。•图:P82例13.用计数器

表示数,突出计数单位的作用和位值原则。•图:P84例2•从小棒表示数到计数器表示数,位置值更加突出。•从计数器表示数到写数,初步感知记数法。•从写十几到写二十,第一次涉及“用0占位”。4.教学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主要有三个作用。•巩固对20以内数的认识。•渗透加减运算

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奠定逻辑基础。5.用不同形式帮助学生逐步增强数感。•图:P83第1题,第6题•图:P85第5题•图:P87第3题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1.“凑十法”是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算法。•可能存在的算法有三种:逐一数数

,凑十,假设。•“凑十法”源自“满10进1”的计数原理和“凑整计算”的直观经验。•“凑十法”体现了“转化”的应用,理论基础是加法结合律。2.从“凑十法”开始,逐步提升计算水平。•“9加几”突出“拆小数,凑大数”。•

图:P88例1•“8、7加几”鼓励不同的凑十方法,初步学习推算。•图:P92例2,“试一试”•“6、5、4、3、2加几”进一步突出灵活推算。•图:P96例3,“试一试”3.增加练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图:P98第1~4

题4.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用不同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培养收集、提取信息的能力。•图:P91第7题•图:P95第7、8题•图:P94第4题•从相对开放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

识。•图:P101第8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图:P101第10题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