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动态

PPT
  • 阅读 2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0 页
  • 大小 591.670 KB
  • 2023-07-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动态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动态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动态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动态
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动态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动态.pptx,共(50)页,591.670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17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型汽车市场前景及新进入企业的机会、风险分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2002/11/29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外重型汽车的划分国际重型汽车没有统一划分标准,不同地区和国家都有各自的标准。–欧盟总质量1

5t相当于载质量8t–北美总质量11.7t相当于载质量6~7t–日本载质量5t–中国载质量8t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际重型汽车行业总体格局在世界重型载货汽车制造领域,戴-克、沃尔沃、菲亚特-依维柯、帕卡-达夫、曼、航星、五十铃、斯坎

尼亚基本处于支配地位。2001年全球重型载货车产量近180万辆;产量超过1万辆的企业有17家,占全球产量的59%。规模最大的戴克2000年产量为25.5万辆,2001年为17.14万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目前国际

重型车市场的特点国际重型车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公路运输。国际重型车总体上处于饱和状态。重型汽车销售的80~90%以上用于旧车更新。德国近几年重型车保有量变化情况05101520253035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

0-10-505101520253035重型车保有量(万辆)增长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世界重型车近两年的生产情况宏观经济与重型车产销直接相关。9.11后,全球经济的恶化,使重型车产销量大幅度下降。国际重型车生产能力大量过剩。16517017518018519019

5200205210万辆20002001世界重型车产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中国重型车行业在全球的地位中国成为全球重型车行业唯一也是最耀眼的亮点。2001年,中国重车占全球产量的8.74%。2001年,一汽和东风重车产量居2001年底5位和第10位

。051015202530354045万辆美国西欧18国中国日本部分国家重型车销量对比2000200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动向均将中国重型车市场作为其战略性市场。但由于目前中国重型车仍以

低档次、小吨位为主,因此,各公司认为到中国投资的最佳时机不完全相同。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低档次、小吨位的产品不是其专长。•高档次、大吨位的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机何时到来。•针对中国关税水平其市场占有达到多大规模时才应投资。•其国外的

剩余生产能力如何充分利用。•对合资企业的控制力有多大。(50%的股比限制)•到中国建厂会不会导致技术流失。•中国能否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际二层次的企业(如现代、日产、五十铃)选择进入中国投资,一层次的企业(如奔驰、沃尔沃)还在平衡

利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外资在中国重型车市场的动态沃尔沃公司:项目已批,但战略重点改为在中国销车。雷诺公司:借助于日产公司欲与东风公司建立联盟。目前雷诺dCi11发动机技术已正式引进。曼公司:已与宇通建立生产重型客车底盘的合资公司,但目前

未有建立生产载货车合资企业的动向。日产柴公司:1996年与东风公司合资;2001年北汽福田买进日产柴技术生产福田欧曼。现代公司:2002年3月与安徽江淮签订合同,引进现代H系列载重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世界重型车发展趋势大吨位:国外载质量

16t的车比5t的车吨公里运输成本降低80%左右。50年代最大功率为200马力,90年代末已达到600马力。高可靠性:已达到100—150万公里无大修。安全性:ABS、EBS等排放:目前欧Ⅲ高技术含量及电子化:基于GPS的移动通信和跟综网络系统。舒适性:驾驶室有家一样的感觉。0246

81012t美国日本公路运输平均单车装载质量50年代70年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际重型汽车生产两种模式自产制的生产模式采购制的生产模式特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投入大,成本难控制。特点:零部件外购

,易于成本难控制,缺乏核心技术,只有匹配技术,投入少。发展趋势:控制核心技术转移,提高核心部件能力,降低自制率、成本和投资风险。发展趋势:增强对核心部件供应商的控制力,在成本领先同时提高核心技术能力。目标:在夹缝中求生存。目标:重型车市场巩固垄断地位。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重型汽车十年销售量变化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40-20020406080100重型汽车

销量(辆)销量同比增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重车十年产销变化特点1999年后形成重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积极财政及扩大内需政策。•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大中城市的改造•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速度加快。•货运

周转量的增加。•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年份产量同比增长,%销量同比增长,%199266.26199330.41-21.94199410.040.831995-18.33-16.2219964.293.68199

7-2.29-0.05199812.5719.5199935.3129.88200074.3173.96200191.2177.3768.7176.892002预计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重型载货车

行业存在问题国产重型货车的可靠性差,寿命低。已引进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应有能力和效益。国内低价、低附加值、低利润重型车产品居多;缺乏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重型车。国内缺乏功率在360马力以上,比功率在10马力/t以上

的大功率高档重型载货车和牵引车产品,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发展的形势。若提升国产重型货车技术水平,关键总成仍需引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重型车总体状况2001年国内有25家重型车生产厂家。总产量15.7万,占

全部载货车的19.58%。一汽集团公司、东风公司、中国重汽、重庆重汽和陕汽5家占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97.3%,见右图53%31%5%5%3%3%一汽集团公司东风公司中国重汽重庆重汽陕西重汽其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高档重型车产品竞争格局高

档车:•单价60万元以上。•发动机功率320马力以上。目前仍为欧、美进口重型汽车占据。重型车分档次的市场需求构成40~60万元60万元以上20~40万元20万元以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中高档重型车产品竞争格局中高档:•单价40~60万元。•发动机功率260~

320马力。目前主要为北方奔驰、东风日产柴、庆铃公司F系列车以及日本、南韩、东欧进口重型汽车参与竞争。最大的北方奔驰销量只有806辆。20万元以下重型车的市场分布24%48%19%9%进口北方奔驰东风日产柴庆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中低档重车

产品竞争格局中低档:•单价20~40万元。•发动机功率260~310马力。有中国重汽、重庆重型、陕汽和长征汽车厂的斯太尔、引进技术总成配置的黄河、延安、红岩及太脱拉等系列重型车。一汽16t车(道依茨发动机);东风15t车(康明斯发动机);西南铁马15t车以及北方奔驰公司新研制的B型车等参与竞争。

20--40万元重型车的市场分布14%47%6%10%3%1%19%一汽东风中国重汽重庆重汽陕汽春兰其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国内低档重车产品竞争格局低档车:•单价11~20万元。•发动机功率160~230马力。一汽九平柴、三轴9t和东风八平柴、三轴9t占有绝对优势,重汽

集团经过技术改造的黄河飞龙2000型车也将参与竞争。20万元以下重型车的市场分布68%26%5%1%一汽东风中国重汽其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载货汽车的进口情况1999年后,我国重型汽车进口也出现乐快速上升,总质量大于20t的

重型车增加幅度较大。2001年平均每车出口金额为4.83万美元。预计今后几年大功率、高吨位的进口车增幅将继续增大。050010001500200025003000辆199619971998199920002

001进口重型车的分类构成14t<总质量<20t总质量>14t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载货汽车的出口情况我国重型车出口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出口量波动较大。出口重车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重车以小于20t的重型车为主。2001年平均每车出口金额为1.85万美元。

0200400600800辆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出口重型车的分类构成14t<总质量<20t总质量>20t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车引进整车水平分析引进价格竞争力年代(万

元)分析1斯太尔系列1983七十年代末20~40较强济汽、陕汽、川汽2奔驰系列1988八十年代初40~60较强北方奔驰3日产柴系列1996九十年代初40~60较强东风、日产柴合资4五十铃系列2000九十年代中40~60较强庆铃、五十铃序号产品名称相当国外水平备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

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车引进总成水平分析引进价格竞争力年代(万元)分析1WD615系列发动机1983七十年代末4~5较强潍柴、川柴、杭发2ZF变速器1985八十年代初0.95较强綦齿3FULLER变速器1985八十年代初1.6较强陕齿4美驰车桥1997九十年代初2.2较

强济南美驰,合资5斯太尔单桥1983七十年代末1.5较强川汽、陕汽6斯太尔双桥1983七十年代末4较强川汽、陕汽7ZF转向机1985八十年代初0.24较强川汽8ZF变速器1988八十年代初较强北方奔驰序号产品名称相当国外水平备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

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车引进总成水平分析引进价格竞争力年代(万元)分析9道依茨风冷发动机1985七十年代初较强渭阳、华北柴油机厂10康明斯NH、K系列发动机1981七十年代末较强1995年合资重庆康明斯康明斯B系列发动机1986八十年代初较强康明斯C系列发动机九十年代初

较强1996年合资东风康明斯12日本三菱FK.FP驾驶室1985八十年代初较强一汽集团公司13日产柴驾驶室.变速器、轿1983八十年代初较强东风公司14美国TRW转向器八十年代初较强东风公司备注11序号产品名称相当国外水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

车产业研究部国内重型车骨干企业今后发展设想一汽集团公司:自主发展10吨以下的低档重型车,通过引进和吸收发展10~15吨中档重型汽车市场份额,通过合资发展载重15吨以上高档重型汽车。东风公司:全系列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拓宽产品技术和产品系列,提升国内市

场份额。中国重汽:向大马力、高吨位方向发展。重庆庆铃:丰富产品系列,要做全系列以公路运输为主的高档载货车。重庆重汽:丰富产品系列,向大吨位、大马力方向发展。湘火炬:整合重庆重汽和陕汽,改变中高档高吨位重型汽车的竞争格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

研究部重型汽车及零部件关税最终减让表税则号货品名称加入时税率2003.1.12006.7.18704.2240车辆总重量在14吨以上,但不超过20吨(柴油)2522208704.23车辆总重量超过20吨(柴油)货车

底盘2418158408.201输出功率在132.39千瓦(180马力)及以上的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9998408.209其他(输出功率在132.39千瓦(180马力)及以上的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2525258708.395柴油型重型货车

用制动器及其零件1512108708.405其他柴油型重型货车用变速箱1612108708.505其他柴油型重型货车用驱动桥16121087086050柴油型重型货车用非驱动桥及其零件1512108708.

935总重≥14吨柴油货车离合器及零件1410108708.995总重≥14吨货车用其他零部件11.71010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发展重型汽车的政策环境分析加入WTO后国内重型车市场不同层面产

品影响国家“十五”汽车工业规划中的有关内容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汽车工业近期导向有关排放的法规规范市场的有关规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车市场需求预测的理论框架投资消费进出口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运输业发展货运周转量公路通车里程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产品特性运输需求工程需求政策法规市场需求量及结构中

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车市场的普遍规律(示意图)GDP重型车保有量目前2010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全社会货运强度变化情况00.511.522.53吨公里/元198019831986

1989199219951998200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历年公路货运周转量变化情况020004000600080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10

01020304050公路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增长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历年公路货运占全社会的比例0204060801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公路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

例(%)公路占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的比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历年公路通车里程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0510152025公路通车里程(公里)增

长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1990-2001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及增长率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0102030405060708090通车

里程(km)增长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未来几年公路建设规划未来5-10年,国家仍将大致保持目前的公路建设速度,但以后将以提高公路等级和管理水平为重心。资料来源:交通部规划建设内容年份高速公路总里程公路密度通达深度“十五”2.5

万公里三纵两横160万公里16.7公里/百平方公里乡镇99.5%行政村93%西部8条省际通道起步“十一五”五纵七横3.5万公里乡镇100%行政村96%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我国历年全社会投资情况0100002000030000400

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0406080全社会投资(亿元)增长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影响重型汽车市场的相关因素加

入WTO,促进我国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带动高档重型车市场需求增长。但同时宏观经济增长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而宏观经济的波动对重型车市场将有很大影响。燃油税有利于加快产品更新、规范市场环境及高水平的产品发展。环保法规有利于高水平的产品发展。

西部大开发城镇化战略物流行业发展有利于高水平的产品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影响重型汽车市场的相关因素公路运输行业发展,运输企业资质认定的政策有利于加快产品更新。限制超载政策有利于规范市场环境及重型车市场的增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中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二手车市场培育有利于加快产品更新汽车报废政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车市场的定量预测结果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199219

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40-20020406080100重型汽车销量(辆)销量同比增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重型车市场需求结构预测

各档次的车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基数大的增量大,增长速度小。从市场增长看,各档次的车型都有机会。选择切入点关键是正确评价自身的优势、分析竞争对手的强弱。71.626.51.11.6603163453513

70%10%20%30%40%50%60%70%80%90%100%200120052010低档中低档中高档高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新进入企业的机会分析高档产品:国内空白,目前竞争对手还主要是进口产品,未落实的还有中国重汽沃尔沃、一汽奔驰项目。•国内的技术水平没有达

到,如要发展技术只能依靠引进或合资。•国外各大公司对是否将其最高水平的产品拿到中国生产还举棋不定。•即使国外公司现在肯将其最高水平的产品拿到中国生产,其对合作伙伴的要求也高。结论:目前以××与铁马的条件,从高档产品切入的可能性很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

新进入企业的机会分析中高档产品:主要竞争对手是合资企业包括庆铃、东风日产、江淮现代、一汽、湘火炬、汇众等•竞争对手大多已找到合作伙伴,技术来源已落实。•竞争对手大多也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模。•中外合资企业的磨合期还没有完成,××起步已落后。•上述企业的前身都是国有企业,

谁对国有机制的改造最成功。•上述企业的技术实力均强于××和铁马。•上述企业的采购网络和销售网络虽不够完善,但都有一定基础。•××的民营机制最灵活,成本控制能力强。•上述企业都是采用引进技术、合资的模式,其发展战略受到外

方的制约,而没有采用全球采购、自我匹配的模式。结论:有机会,关键是机制的优势能否化解后来者劣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新进入企业的机会分析中低档产品:主要竞争对手企业包括东风日产、一汽、湘火炬、中国重汽、重

庆重汽、福田、春兰等•目前国内已具有关键总成的供应能力和整车的匹配能力。•福田、春兰都是采用国内择优采购零部件、自我匹配的模式,而一汽、东风、中国重汽等自身具有很强的关键总成生产能力。•竞争对手的产品大多也已投产,达

到一定的规模,但还没有形成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起步已落后。•国有企业技术实力多强,民营机制灵活,国有企业改制是否成功,其改制速度与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相比如何是关键。•上述企业的采购网络和销售网络虽不够完善,但都有一定基础。•××如已收购现有企业的方式进

入,原有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能力。•摩托车出口为××积累了出口经验。结论:有机会,国有企业的自产制模式与民营企业的采购模式的比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新进入企业的机会分析低档产品:一汽、东风具有垄

断地位。•一汽、东风占有94%的市场份额,销量达到10万辆。•其实际是利用中型车的基础发展低档重型车,是利用存量来发展,投入极少。•其整车、关键总成和多数零部件均有很好的生产能力。•此类产品的全部技术

企业均已掌握,营销与采购网络也很健全。•××只有企业机制较灵活,有优势。结论:民营企业的机制很难与一汽、东风的规模、技术实力及边际成本抗衡,建议不要介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企业进入的总体战略方向中高档产品中低档产品经济全球及中国入世中国关税结构中国配额发放原则国际重型车生产

能力过剩整车企业降低自制率零部件企业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全球择优采购国内择优选购关键总成国内已有较好生产能力整车企业降低自制屡零部件企业发展的需要国外零部件企业已进入中国已有福田、春兰的先例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取与国际大集团合资合作目标:争取市场份额、完善两个网络

采购制生产模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新进入企业的机会风险分析进入方式选择,收购?规模生产占有市场份额企业定位产品策划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建设产品导入期形成企业持续发展能力3—4年1时间进度2收购对象选择3收购成

本4收购条件是否有利于企业改制发展5政策风险1时间进度2质量成本控制能否行业领先3产品匹配能力能否满足产品战略差异化的要求4市场风险5国际市场开拓6关税与配额1时间进度2企业定位是否正确3企业改制是否成功4对细分市场的把握是否正确5

产品定位与顾客购买倾向是否吻合6能否在关键总成方面找到好的合作伙伴1时间进度2能否形成高水平的产品匹配能力3开发出的产品水平如何4资金来源是否有保证5生产能力建设及开发能力建设的方案如何1时间进度2导入期的长短3营削策略如何4质量控制5营销网络建设6售后服务7能否与

关键总成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共同发展8市场风险9国家政策1企业技术水平提高速度2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3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如何4加入国内大企业集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铁马总重19t的产品水平分析产品型号铁马1190北方奔驰1190斯太尔1190发动机

WD615-61玉柴6112WD615-61排量9.7L7.8L9.7L功率191Kw/2600rpm199Kw/2300rpm191Kw/2600rpm扭矩830Nm/1600—980Nm/1500rpm830Nm/1600—1

700rpm1700rpm最高车速908992比油耗215g/Kw.h215g/Kw.h215g/Kw.h排放稳定欧Ⅰ困难稳定欧Ⅰ困难稳定欧Ⅰ困难载重/自重1.11.241.26比功率10Kw/t10.5Kw/t10Kw/t结论:载重/自重低,产品整体水平

低,驾驶室仿奔驰略优于斯太尔。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铁马总重32t的产品水平分析产品型号铁马1320北方奔驰1320斯太尔1320发动机WD615-67BF8L413风冷WD615-67排量9.

7L12.8L9.7L功率206Kw/2400rpm213Kw/2300rpm206Kw/2400rpm扭矩1070Nm/1400rpm1060Nm/1600rpm1070Nm/1400rpm最高车速728985比油耗204g/Kw.h220g/Kw.h204g

/Kw.h排放稳定欧Ⅰ困难稳定欧Ⅰ困难稳定欧Ⅰ困难载重/自重1.71.91.9比功率6.4Kw/t6.7Kw/t6.4Kw/t结论:最高车速低,载重/自重低,产品整体水平低,驾驶室仿奔驰略优于斯太尔。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河北引进道依茨水冷发动机水平分析

有6缸和8缸、增压和增压中冷四种形式功率范围有240Kw----440Kw如BF6M1015C增压中冷V6缸排量12L的发动机的主要指标:•最大功率300Kw/2100rpm•最大扭矩1885Nm/1300rpm,•比油

耗193g/Kw.h•排放达到欧Ⅰ、欧Ⅱ、欧Ⅲ•升功率达到27.5Kw/h结论:属于大功率、大扭矩、低转速的发动机,与斯太尔相比27.4的升功率并不高,说明此发动机达不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铁马产品装备道依茨发动机的可能性依据参数32t的车可选BF6M1015C(3

00Kw)增压中冷发动机,19t车可选BF6M1015增压型(240Kw)发动机。用道依茨发动机可显著增加比功率,提高车辆起步、爬坡和超车能力。可降低整车油耗,提高排放水平。但如直接选用,其低转速、大扭矩的特性将导致车速下降,传动系载荷提高,降低传动系疲劳寿命。

解决方案:•1、调整发动机提高转速降低扭矩(很困难)。•2、铁马厂重新做传动系匹配设计(较现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部结束语感谢对我们的信任!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