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6讲公共经济学实验.pptx,共(52)页,243.563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710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讲公共经济学实验导语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律,通过对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经济学的大致框架;但认识世界运转背后的规律可以而且必须是多角度的,经济学也不仅仅是枯燥的模型,在模型思想的墓础上,通过观察和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经济学。实验
方法为经济学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非常直观和富于参与性的方法。其魅力在于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深入理解经济学理论,更可能通过参与实验得到更为直观的体会。实验方法是一个更为贴近市场运作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仅
可以验证经典理论的正确性,更可以观察到现象的波动,了解市场运作中人们的心态和行为特点。参与是最好的学习,方才我们做的实验即是针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实验。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一)问题的提出市场从来不是如同马歇尔
所描述的完全竞争市场那样完备的一个理想产物。在现实的市场中,政府的存在、非市场性配置的存在等,几乎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已经和人类共生。在现实市场中,至少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种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相违背的问题。1.外部性的存在。外部性可以被描述为一种产品或服务
在被使用者使用的时候不仅仅对使用者发生效用,而且对没有投资的外部无关环境产生效用。外部性又可以分为正和负:正外部性对旁人有益,负外部性对旁人有害。外部性会引致“搭便车”(Freerider)行为的产生;也同时产生了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2.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私人是没
有动力去提供公共产品的,相反,却会为了节约自己的成本而破坏公共环境。但是在现实中,即使没有政府的存在,我们也可能观察到公共产品的提供,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带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探讨。(二)公共产品的特性纯公共产品具有这样的特性
:1.非排他性当一个人提供了特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时,就不可能排除其他人来免费享用该公共产品,或者这种排他成本相当高,这就是所谓的“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当一个人消费了某一数量的公共产品,该公共产品同时也可以被其他人消费同样数量,即他们之间对公共
产品的消费不是竞争性的,一个人不可能用价格去阻止别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这就是所谓的“非竞争性”。只具有“非排他性”而不具有“非竞争性”或者只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称为“准公共产品”。(三)公共品由谁来提供公共物品究竟由谁来供给,
采取何种方式供给和生产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造成消费者偏好的隐藏和搭便车行为,而只有拥有公共强制力的政府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因而它理所当然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重要主体
。但透过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分析以及对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考察,我们发现政府并不必然是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主体。现实中还存在着私人市场供给安排和第三部门供给安排,以及它们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供给安排模式等等,并
且这些安排同样具有可靠的效率保障。面对现实变化,我们不禁要分析,在多元供给主体并存的条件下,传统的由政府独家垄断公共物品供给和生产的局面被打破,政府不再是供给中唯一的发言者,那么它的角色又将会变为怎样呢?它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又将是怎样的昵?多元性的并存格
局又会赋予政府角色哪些新的内涵和与之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出一番理论上的梳理。西方学术界对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三个领域:(l)博弈论框架的拓展:在不存在优超均衡的情况下,公共物品的供给可能是一种纳什均衡。Cornes和Sandler(1986)
研究发现,公共物品的纳什均衡供给不会为零,但要小于帕累托最优供给,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社区居民人数的增加而扩大,而供给不足的程度与效用函数的特征有关。(2)合作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能性:考虑到集体行动可能有的动态博弈的性质,人们能从重复决策中吸取教训
。这样,反馈、学习和重复博弈将解开囚徒困境的枷锁(Stevens,2003;Sen,1974)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利他主义道德观可以通过合作行为摆脱囚徒困境。Weisbrod(1986)则以英国16世纪私人自愿组织的慈善机构提供了广泛的公共物品之实例说明利他
主义由来已久。(3)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一种思路是使公共物品具有私人物品一般的排他性(Goldin,1977),另一种思路则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搭配提供(Coaes,1974)。除了完全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外,还存在第三种非政府的自愿供给方式,即非政府解理论。如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模型:在没有政府强制下,处于私利的一组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能够通过自愿协商方式,达成一种联合供给的契约,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只要满足一些严格假定条件,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各自私利的最大化,而且能够实现集体利益
的最大化。另外奥斯特罗姆(1977)提出了多中心公共经济下的效率解;萨尔蒙等公民社会理论的一些学者,则提出了第三部门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模型及慈善经济学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公共治理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2009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的政治学家、公共行政学家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著作颇丰,而她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1990年出版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埃莉诺·奥斯特
罗姆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使得政策分析更具可操作性。作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著作,书中作者在搜集大量经验案例的基础上,首先对公共事物治理传统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析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的视角
从理论转移到现实中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上,指出其中的困境;然后针对公共池塘资源困境,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现实的政策问题;最后根据经验研究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指出要改变单层次的研究方式,而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多层次,提出公众内部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可能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其另
一部著作《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中,对人类公共物品的制度供给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在公共物品的制度供给中,存在着市场安排与用户团体、集权与分权和多中心的制度安排几种方式。其中市场安排与用户团体以市场机制为前提,集权与分权的制度安排以政府
的行政机制为基础,而多中心的制度安排则适应于非政府、非营利的志愿事业。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多中心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经济人假设的重大缺陷是发现人的利己性的同时忽视了
利己性之间的制约关系和利他性的社会价值。她认为国有化或私有化都不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有效解决方案,应当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寻求新的路径。社会当事人自己的自治性组织可以解决很多公共治理问题。例如鱼类资源和地下水。著名的“公地悲剧”主张认为,除非进行私有化或由政府控制,否则此类资源将遭到过度开
发。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案例,表明私人用户可以联合行动,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2.在多中心理论的基础之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挑战传统集体理论构建自主组织理论。她提出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4个内部变量: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部规范和贴现率。]她认为在一个自主治理
的群体当中,解决制度供给、可信承诺、互相监督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她还总结和界定了自主治理的8项原则。(1)分享资源单位的个人或家庭之边界界定清晰。(2)使用、供给与当地具体情况相适应。(3)集体选择安排。绝大多数受操作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该能够参与对操作规则的修改。(4)有效监督。(5)越“规”的
分级制裁。(6)低成本如论坛式的冲突协调机制。(7)对组织权的认可。(8)分权制组织。3.社会资本理论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社会资本是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必要补充。社会资本同其他资本有
一些共同的属性,而在某些方面又有所不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l)社会资本不会因为使用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2)社会资本不容易观察和测量;(3)社会资本难以通过外部干预建立;(4)全国性和区域性政府机构对个人用来追求长期发展
努力的社会资本类型和水平有重要影响。“公共悖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人类具有众多的公共需求,并且希望通过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实现和满足来实现各自的私人需求和利益;另一方面,人们大多又不愿为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而提供公共物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从社会运行机
制设计入手,探索不同机制或制度安排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分工机制和有效途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均衡。在人类社会的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志愿事业)机制中,公共物品供给已由传统的政府担当唯一供给主体的政府机制发展成为多种机制并存的供给模式,在不
同领域中不同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每一种机制中,政府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研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理论研究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1.对于我国发展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了有益启迪。单一的“政府”对公共服务
的提供或“政府”、“市场”二元结构都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政府”、“市场”、“社会(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三元结构作为新的范式呼之欲出。如何通过个人自主行使自由组合社团的权力建立科学的村民自治、社区自治体系,以保证实现所追求的社会目标,成为我国下一
步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重要问题。2.对解决公共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我国目前公共资源主要由政府集中进行管理这种体制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公地悲剧”所带来的影响,但也会由于信息成本和实施成本过高而导致的政策迟滞、政策失误甚至政策缺失和执行困难
的问题。而且,政府集中管理也容易产生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和官员腐败。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政绩,不断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开发,结果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退化。这些管理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发展
观的推行。借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的公共治理思想,通过社群自治解决公共资源管理问题成为可供考虑的思想。(四)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搭便车问题”1.“搭便车问题”的产生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极易导致“搭便车”问题,因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不
能排除其他人来消费此公共产品,所以,只要有一个人提供了公共产品,其他人就不必花费任何成本而能享用此产品,而“非竞争性”又将保证每个人(无论是供给者,还是免费享用者)消费的品质是一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有一户住户安装了公共
楼道里的灯,这幢楼的其他住户就可以免费享用灯光带来的照明,并且一个人享用照明并不会影响别人来享用这种照明。由于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自己付出了成本却让别人获得了额外收益,而别人并不需要因此而付费,这样的事显然是没人愿意做的,所以“搭便车”产生的
结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为零或者达不到最优供给水平。2.“搭便车问题”的理论解决方法从理论上说,当形成林达尔均衡时,公共产品的数量就能达到最优供给水平。而林达尔均衡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明自己对某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Croves
-Ledyard机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是恰好能让每个人说出其真实的边际效用的一种机制。参见TheodoreGroves和JohnLedyard(1977)发表的《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解决“搭便车”问题的一种方法》。Falkinger激励机制。Falkinger
(1996)提出了一项激励机制来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该机制是一个税收补贴计划,对于每个既定的收入阶层,如果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贡献率偏离了该收入阶层的平均水平,那么就给予这个人相应的补偿或者是惩罚。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公共产品贡献率高于其所在收入阶层平均贡献率b个单位,那么他就会得到补偿a
b,由于他增加了边际贡献率而得到a补偿。相反,如果他的贡献率低于其所在收入阶层平均水平b个单位,那么他就必须付出ab的税收作为惩罚,这样他通过支付税收增加了其边际贡献率a。如果a选择合适的话,通过这一简单的激励机制从理论上证实可以实
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此外,这一机制完全是“自我融资”的,与被试者处于均衡状态还是没有达到均衡状态无关。3.“公共地悲剧”的产生与解决方法具有“非排他性”但是在消费上又具有“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也将导致“公共地悲剧”现象的发生。经济学上著名的“公共地悲剧”讲述的是这
样一个故事:有一块公共牧地,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地让自己的羊群到这块牧地上去吃草,结果造成过度放牧,超过了草地的可承载能力,最终导致了无牧可放。国际水域的过度捕捞和若干种动物因过度捕猎而灭绝的现象也是典型的“公共地悲剧”例子。由于这类公共产品产权
的共有性,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地消费此公共产品,正如不能排除任何一个人来免费放牧,而对于此产品的消费又是竞争性的,一个人在公共牧地上放牧会影响到别人放牧的质量,所以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来放牧,以免费获取额外收益,直到无牧可放,所以这类公共产品极易形成过度使用。由于公共产品具有这样的特征,
所以决策是很难作出的。在一般情况下,有关公共产品的决策都是通过政治方式进行的。在民主社会中,便采用投票方式来进行决策,投票理论也是经济学领域一个丰富多彩的课题。二、实验在公共产品理论中的应用(一)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在公共产品理论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前面提
到的“搭便车”问题、“公共地悲剧”现象和投票理论中实验均有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学者们设计出一套实验机制,如自愿捐助机制、公共资源机制等,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消费决策,来验证传统理论的解释力并努力创造新的与
以往不同的理论。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不一致,学者们将通过改变所能想到的各种影响因素来改变实验结果,并且分析每一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通过控制影响因素仍无法实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相一致,最近的研究方向是用实验方法
来对此作出解释,这样的解释更符合实际,因此也更具有说服力。如最近有许多经济学家都对公共产品实验中被试者表现出的合作而非不合作感兴趣,显然这不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所能解释的,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被试者对实验原理的不理解所导致的错误,还是我们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存在问题?(二
)“搭便车问题”的实验研究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搭便车”问题,从而导致供给不足或者根本没有供给,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如果真是这样,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搭便车”的程度呢?又或者根本不存在“搭便车”呢?许多
经济学家设计了各种实验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和结论。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制度和环境会影响“搭便车”问题的发生。我们也使用“Z-tree”软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公共产品实验,来研究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读者可以对公共
产品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三、一个简单的公共产品实验欢迎您参与这次实验,并感谢您的合作!如果您能按时参加,您将会获得5元人民币。如果您能认真阅读下面的实验说明,就可以做出决策使自己赚得更多。初始的5元准时出场费以及所有在实验中赚得的金钱将在实
验结束后立即以现金的方式支付给您。在实验过程中,金钱数量将会以实验代币的方式代表。实验代币将会以如下汇率兑换为人民币:1单位实验代币=0.01元人民币。在实验过程中严格禁止与其他参与者交流,如果您有何问题,请举手示意,我们将会单独解答您的问题。您对规则的遵守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我们必须将
您从实验中排除,并且不支付任何报酬。有关实验要求介绍如下:①关于实验的细节信息实验包括12个相互分割的回合,在每个回合中,您将与另外2位参与者发生互动。您与其他2个人共同组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将在12个回合中保持不变。您将不会知道小组中的其他2个人是谁。小组的构成对每个参
与者都是保密的。在每个回合的开始,每个参与者将会得到100单位实验代币。在后面的实验中,我们将把它看作您的禀赋。②您的任务您的任务(同时也是您的组中其他组员的任务)是决定:将您禀赋中的多少钱投资于一个项目中。没有被供给的部分,您可以自己留下(称作“保留的实验代币
收入”)。在每个回合中,您的收入总数将由下面两部分组成:a.“保留的实验代币收入”b.“投资项目获得的收入”其中,“投资项目获得的收入”的计算方法是:将3个组员各自的投资加总,然后将加总值乘以0.5,计算
公式为:投资项目获得的收入=[0.5×(投资加总)](单位实验代币)您所投资给项目的每一个单位的实验代币都会有50%用于提高“投资项目获得的收入”。由于“投资项目获得的收入”对一个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相等(即,每个组员都会从项目中得到相同的收入),您所投资
给项目的每一单位的实验代币既会提高您在一个回合的收入,也会相同地提高您所在小组中的其他组员在该回合的收入。这种情况对您小组中的其他组员也是相同的。“保留实验代币收入”值等于您的禀赋值减去您对项目的投资值
。您所留给自己的每一单位的实验代币都会100%地用于提高您的“保留实验代币收入”以及您在这一回合的收入。也就是说,您所留给自己的每一单位实验代币都完全只属于您的收入。③在每个回合结束时您得到的信息在每个回合结束时,您将得到如下信息:您在这一回合中
的收入,您在整个实验中的总收入。④您的最终的收入您的最终的收入将会按如下方式计算:a.您在所有回合中的收入将会被加总。b.实验结果将被兑换成人民币并加上5元出场费以现金的形式支付给您。请安静入座等待实验开始,如果您有何问题,请举手示意。(一)实验结果的理论预测解在这样一个简单的
公共产品实验中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有许多理论对这一结果进行过预测。一是博弈论的预测,没有任何人会贡献任何东西给公共产品,每个人都会试图“搭便车”。在这个理论中,每个人的最优决策是贡献0元给公共产品,即纳什均衡。因为如果被试者i每贡献1元而其他人不贡献
,i只能从公共产品处得到0.5元的回报;如果被试者i不贡献而其他人每贡献1元,i就能从公共产品处获得1元的收益,所以每个理性人都试图搭别人的便车,采取不贡献的策略,最终导致所有人的贡献都为0。从博弈论的
观点来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了冲突。另一个是社会心理学的预测。该理论认为,每个被试者都会贡献100元给公共产品。因为人的利他性、社会道德标准或者集体的认同感会引导每个人贡献100元,这是集体的最优产出,每
个人将因此获得150元的回报,公共产品也将得到300元的贡献。从这个理论的观点来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真实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实验产生的数据表明,这两种理论的预测都不对。在我们的12期实验中,各期平均贡献率在10%-30%之间,总的平均贡献
率是18.74%,既不是纳什均衡所预测的0,也不是社会心理学所预测的100%,而是位于两者之间,但与纳什均衡的偏离程度更低些。正如Dawes和Thaler(1988)所说的“的确存在‘搭便车’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强烈的搭便车预测明显是错误的。”下图描述了
实验1各期的平均贡献率,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明显的向下倾斜的趋势,从第一期的24.89%降至最后一期的5.83%,下降幅度高达83.3%。可见随着实验重复次数的增多,“搭便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显著增大。实验结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理论经济学没有发现这一规律,还是我
们做实验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还是“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存在问题?笔者的个人观点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其个人效用最大化,但个人效用最大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人收益最大化,效用只是一种主观感受,除了受经济利益影响外,还有文
化、教育、习俗等等非经济因素会影响个人的效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二)加入领导机制的公共产品供给实验集体行动失败的案例和成功的案例都有不少,当然,通常状况下失败的情形远比成功的
情形多。因此作为一个有解释力的集体行动理论,它必须既能预测集体行动在什么条件下会失败,也能预测集体行动在什么条件下会实现。现存的理论在解释预测集体行动失败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但在解释集体行动的实现方面(比如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方面)却进展缓慢。那么,什么是集体行
动的实现问题呢?如朱宪辰、李玉连(2007)所说,“集体行动的实现问题就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分析一定规模群体中的个体通过策略互动实现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的过程,即群体内个体在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
惑的情况下实现相互信任与合作,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朱宪辰、李玉连(2007)基于个体理性分析了异质性个体的存在及其策略互动过程如何为集体行动的实现提供可能,无疑,他们的理论在解释集体行动的实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
一步。但是我们认为,仅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出发并不能为集体行动构造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考虑个体在社会环境约束下的公平诉求。现有的实验经济学文献中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公平诉求会影响经济行为(Kahnemanetal.,1986a;Fehretal.,1993)
。Guthetal.(1982)、Binmoreetal.(1985)和Kahnemanetal.(1986b)的实验表明人们会抵制不公平。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Rabin(1993:p.1283)基于Orbell(1978)、MarwellandAmes(1981)、Gut
h(1982)、vandeKragtetal.(1983)、Isaacetal.(1984,1985)、KimandWalker(1984)、Andreoni1988a1988b)和Walker(1988a,1988b)等人的实验认为,如果人们觉得别人没有贡献公平的
份额,那么他们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热情就会极大地降低。本实验主要想要说明的是,符合个体理性约束的个体可能会成为潜在的组织者,形成公共产品的有效自我供给机制,但潜在的组织者却有可能因为不符合公平相容约束而难以真正组织集体行动。四、自愿供给机制与
领导者机制的实验经济学研究1.实验目的领导者的示范作用对解决社会集体行动的困境有巨大潜力,对于提高组织内部的团队绩效有着重要作用,他能够通过非契约关系或等级关系(通常都是不完善的)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向希望的
方向发展。因此,本文总体的实验的目的是对群体决策中领导者的作用进行综合的实验研究。本实验研究的目标:首先,通过与自愿供给机制的对比分析,重新考察在公共品实验中,领导机制对供给水平的影响;其次,在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对领导者角色的赋
予方式是否会影响供给行为这一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期望得出较为可靠的实证依据。为了实现上述实验目的,本文设计了两种方式的对比,包括由一名组员固定充当领导者的方式以及由所有组员按照一种公开的既定方案轮流担任领导者的方式。2.理论模型公共品实验的理论基础来
自于自愿供给机制(即VCM,VoluntaryContributionMechanism),该机制是由Isaac与Walker(Isaac&Walker,1988)提出的。其基本结构如下所示:用I={1,…,3}代表一个由三个成员构成的小组,这个小组要进行t(=
1,…,T)个时期的互动。在每个时期t内,个体i(∈I)都有e的初始禀赋,这个禀赋既可以用于私人消费,也可以投资于公共品。每个个体在时间t的供给记为,其中。用代表在t时期内个体供给的总合,即,,此时个体I
在时期t的货币收益是线性的,形式为:,itC这里,。由于,每个局中人的上策就是不对公共品做任何供给。如果所有局中人都这样做,那么每个个体得到的收益就为。因为,所以对于全社会来说最有效率的结果(即,对所有i的的总和求最大化
)本来应该是局中人将初始禀赋全部供给公共品,这样每个个体I所得到的收益为:。领导者机制的实验,在其每个回合内,设有两个阶段。第1阶段,领导者选择其供给水平,这个供给水平将告知跟随者。第2阶段,小组内的所有跟随者同时决定其供给水平。运用逆推法进行理论预测
,可知领导者机制实验的结果应当与标准的自愿供给机制实验的结果一致,这是因为:由于,因此在第2阶段,跟随者的上策应为0供给;因此,一个理性的领导者应当预期到这一点,并且在第1阶段采取搭便车的策略。3.实验设计实验的设计是基于前面所介绍的两种机制模型而展开的:作为参
照系的标准VCM实验(以后称为C实验)与领导者机制实验(以后称为L实验)。每个实验都有12个回合,e设定为100实验代币,设定为0.5。为了研究供给水平会是否依赖于领导者的任命方式,我们将会在领导者机制实验中实施两种任命领导者的方式。在固定任命领导者实验(f实验)中,三个组员中的一
个将会被随机地确定为领导者,其将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固定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在轮换实验(r实验)中,三个组员中的每一个都将会在接下来的4个连续的回合中被依次任命为领导者,轮换的顺序是预先确定的并且是告知所有组员的。两种不同的任命领导者的方式会产生两种实验设计,因而要进行
下列两种领导者实验:Lf与Lr。我们所设计的三种不同的实验的特点在表1中做了总结。这些实验与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的关系在表2中进行了细节描述:表1实验的总体设计实验类型领导者是否存在C-对照实验否Lf-固定领导者实验是Lr-轮换领导者实验是表2实验研究的问题与相应研究方法
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领导者机制是否能够提高公共品供给水平C与(Lf,Lr)的比较固定领导者机制与轮换领导者机制的效率Lf与Lr的比较4.实验过程实验地点为南开大学经济实验教学中心经济分析实验室机房,实验时间
为2008年3月21-22日。实验由10个3人小组参加,实验参与者(被试者)为在南开大学BBS上招募的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每项实验进行12轮,并因此各自获得12组观测数据。被试者每人一份纸质实验说
明,并且由指导老师用普通话大声朗读。为保证被试对实验规则的完全理解,实验被试者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回答一份测试问卷。被试者的最终实验收益是出场费和绩效收益之和:前者是5元人民币,每位被试者都一样;后者依被试者的决策而定。在实验过程中,收益将会以实验代币的方式计算。实验结束后,实验代币按照100:1的
兑换率与人民币换算后连同出场费支付给被试者。在实验每一回合之后,被试者都将得到其所在小组的所有组员的供给值与收益的信息反馈。在实验过程中严格禁止被试者之间的私下交流,如果问题必须举手示意,由实验指导老师予以单独解答。五、实验结果分析1.领导者机制对供给水平的影响表3显示了对照实验、领导
者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对照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为18.74,领导者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为29.16,可以看出,拥有领导者的小组的供给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领导者的小组的供给水平(p<0.01;Wilcoxonsigned-rank显著性检验)。结论1:领导者机制的加入可以使群体对公共品的
自愿供给水平显著提高。表3平均供给水平实验平均值对照组实验(N=30)18.74领导者实验(N=60)29.16图1平均供给水平图1显示了两大类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的时间轨迹。在每个回合中,对照实验的供给水平总是较低的,而加入领导者机制后,群体对公共品的供给水平总是相对较高的
。051015202530354045123456789101112对照实验平均贡献水平领导者实验平均贡献水平2.领导者的任命方式的影响表4显示了拥有领导者的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此外,图2显示了领导者的两类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
的时间轨迹。对于L实验,两种领导者的任命方式(Lf:固定任命;Lr:预先确定顺序的轮流担当方式)对整体供给水平也具有显著的影响。Lf的整体平均供给水平为35.94,而Lr的为22.37(p<0.01;Wilcoxonsigned-ranktest)。通过图2,也可以看出L
f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会显著高于Lr实验的平均供给水平。结论2:领导者的任命是采取一次性固定任命的方式还是采取预先规定顺序的轮流担当方式,对于供给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采取固定任命方式下的平均供给水平要高于采用轮换任命方式下的平均供给水平。表4不同领导方式的平均供给水平实验类型平均供给
水平Lf(N=30)35.94Lr(N=30)22.37图2Lf与Lr平均供给水平比较05101520253035404550123456789101112固定领导者实验平均贡献水平轮换领导者实验平均贡献水平3.领导者与跟随者的供给水平与净收益水平表5显示了领导者与跟随
者的平均供给水平与净收益水平在实验中的表现。在每组实验内部,领导者的供给水平都显著高于其所在小组跟随者的平均供给水平(都有p<0.05,Wilcoxonsigned-ranktest)。但领导者与跟随者的
供给水平是高度相关的。图3与图4显示了在每组实验的各个回合中,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平均供给水平。当领导者固定时(图3),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平均供给水平的走势几乎是一致的,即领导者的供给水平一般都高于供给者。(Lf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1,P<0.01
)。表5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平均供给水平与平均净收益水平实验类型平均供给水平平均净收益水平C-对照实验18.74109.37领导者跟随者领导者跟随者Lf-固定领导者实验46.9130.46107.00123.45Lr-轮
换领导者实验31.3017.90102.25115.65图3固定领导者实验中领导者与跟随者的供给水平0102030405060123456789101112Lf-LeaderLf-Follower图4轮
换领导者实验中领导者与跟随者的供给水平0102030405060123456789101112Lr-LeaderLr-Follower领导者与跟随者的供给水平的时间轨迹在Lr实验中稍有些不一致(图4),但Pe
arson相关系数仍然很高并且很显著,Lr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6,(P<0.01)。每到第4个回合时,当领导者的人选将改变时,能够观察到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跟随者会在第4回合会显著地降低其供给水平(P<0.1;Wilcoxon
signed-ranktest;N=30)。以上现象可以总结为:领导者与跟随者的供给水平都相当高并且正相关。因而,跟随者跟随其领导者增加公共品供给时,同时也从其领导者身上获取相应更多收益,这一点可以通过其供给水平显著低于领导者中
看出。图5领导机制实验中领导者平均供给水平与跟随者平均供给水平的相关性010203040506.420.128.53237.54142.545.14748.550.953.4Lf+Lr-FollowerLf+Lr-Follower另外,图5也显示了领导者与跟随者的供给水平的相互关系,纵轴为跟随
者在每个回合的平均供给水平,而横轴为领导者在同一回合的平均供给水平。我们分别将Lr与Lf的数据放到了一起,总体上讲,跟随者的供给水平要随着领导者的供给水平正向变化。对于领导者与跟随者的收益情况,在表5的右边可以看到,通过观察数据可以发现,在任何一个实验中,跟随者的收益都要高于
领导者的收益。(都有P<0.05;Wilcoxonsigned-ranktest)。结论3:跟随者会根据其领导者的供给水平调整他们的行为,且在任何一项实验中,跟随者的收益都要高于其领导者的收益。对于领导者,值得注意的是考察是否他们能够至少高于在对照实验中的平均收益水平。实际上
,领导者的收益水平要略低于C实验的平均收益水平,这表明领导者机制无法使领导者自身得到收益的提升,并且这种差距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Cvs.Lf;P<0.05,Cvs.Lr;Wilcoxonsigned-ranktest)。而另一方面,跟随者在实验中得到的收益要显著高于C
实验中的收益水平(P<0.01,Cvs.Lf;P<0.05,Cvs.Lr;Wilcoxonsigned-ranktest)。以上观察结果指引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结论4:比起对照实验的平均收益水平,领导者机制一般都能使跟随者收益
提高,但对于领导者而言,其收益反而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前面主要运用实验的方法对公共品供给机制进行了研究,尽管设计的自愿供给机制实验和领导者机制实验不能完全模拟真正现实的中国公共品供给问题,但是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公共品供给机制
中,领导者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力,以及领导者的任命方式对供给行为的影响。(一)主要结论:1.在公共品供给问题上,政府角色必不可少通过自愿供给机制实验与领导者机制实验的比较分析,我们清楚看到,在领导机制参入的公共品供给中,私人对于公共品的供
给水平要大大高于没有领导机制参与的供给水平。这说明,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私人自我供给机制,政府对公共品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政府的示范领导作用,市场上的私人群体很难有力量实现充分的供给,就会形
成公共品的供给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必须由政府出面率先加大投入、牵头并协调,才能实现公共品的有效充分供给,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2.中国政府的现有领导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通过领导者机制实验中的固定与轮换任命方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领导者的任命方式(即一个领导者被固定任命
或者每个组员轮流充当领导者)会显著地影响群体决策。实验结果显示,固定任命领导者方式下的公共品平均供给水平要高于轮换领导者任命方式下的平均供给水平。因此我国政府目前的执政模式,相比于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府,在公共品供给问题上
更加有效率,更有助于发挥社会动员能力,带动市场中的私人参与到公共品供给中来,提高公共品供给水平。3.政府的示范作用能够显著拉动全社会的公共品供给通过自愿供给机制实验与领导者机制实验的比较分析显示,跟随者的供给水平仍然是与领导者的供给水平高度相关的。示范性的领导者机制是有效的,因为跟随者会
仿效其领导者。这意味着跟随者会根据其领导者的初始供给水平来调整自己的供给水平。因此,在我国公共品供给问题上,政府作为领导者带动全社会私人供给者,远比单纯依靠自愿供给公共品的方式更能够满足全社会的需求,体现全社会的公共
利益。4.政府的非自利性决定了政府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对比自愿供给机制实验的平均收益水平,领导者机制下一般都能使跟随者收益提高,但对于领导者而言,其收益反而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市场中的私人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因此私人从事任何一种物品的提供,都是出于自身收
益最大化的考虑。而政府的目标是应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在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不应计较自身收益高低,而应通过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社会的私人供给者的公共品供给,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二)政策建议:根据上述实验研究
成果,针对中国公共品供给现实问题,汲取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中扮演的角色作出定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看法。1.中国转型期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中的定位对于公共性较高、涉及国家安全和私人供给成本过高的公共品,应该由政
府承担供给。对于可以由私人提供的公共品,如准公共品、俱乐部式公共品的供给,政府应定位示范领导者角色。即使对于由私人提供的公共品,政府也应加强制度约束和引导。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明确分工,完善公共品供给的权利划分机制大多数公共品实际上都有其特定的受益范围,因此应根据不同公共品所具有的
不同层次的地方性,由不同层级的政府来进行供给。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根据公共品的公共性程度和规模经济的大小,明确各类公共品供给的产权划分,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3.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中应引入激励机制政府供
给公共品,首先容易导致政府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造成机构重叠冗员,结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经济效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福利减少;其次由于政府开支很难做到精确计量,这有形或无形地促使政府部门开支增长,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再次,由于政府的经济行为往往会受到各方面利益集团的影响
,寻租等腐败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导致政府政策的扭曲。因此保证政府公共品的有效充分供给,还应该引入激励机制及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监督机制,将公共品供给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才能够提高政府公共品的供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