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与政策.pptx,共(48)页,261.367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707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Home第五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模型5.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变动5.2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理论分析5.3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及变动5.4总供求模型Home大纲1.本章重点: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2.本章难点:AD—AS模型Home5.1.1需求函数(曲线)的含义及相关效应•总需求
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对产量(收入)的需求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量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的支出。•相关效应Home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向变动,进
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向变动的现象。价格水平()利率()总需求量()。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价格水平()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消费水
平和总需求量()。Home外贸效应:价格水平(),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商品相对(),购买(),中国出口需求();同时,国内认为外国商品变得相对(),购买外国商品(),使得进口()。两项相加,中国净出口(),进而总需求量()。税收效应Hom
e5.1.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以两部门的经济为例,IS曲线的方程为:s(y)=i(r)LM曲线的方程为:)()(21yLyLPM+=图5-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rr0r1Oy1y2yE2E1LM(P1)LM(P2)ISPP1P
0Oy1y2yD2ADD1Home5.1.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图5-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rr0r1Oy1yISy0IS`E`ELM(a)PP0Oy1yy0E`EAD(b)A
D`Home5.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
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Home5.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表5-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政策种类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财
政政策(投资津贴)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对消费的影响对利率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增加增加增加增加上升上升上升下降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Home5.2.2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图5-3财政政策效
果因IS斜率而不同rr0r1Oy1yISy0IS`E`ELM(a)E〃y2(b)rr0r2Oy3yISy0IS`E`ELME〃y4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Home5.2.2财政政策效果为什么政府增加同样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
陡直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小,或者说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在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大,或者说政策效果效大呢?图5-4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不同而不同rOy3yIS0y0y4y1y2IS1IS2IS3IS4Home5.2.2财政政策效果3.挤出效应:就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通过利
率的提高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挤出效应影响因素:第一,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该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就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第二,货币需求的收入
弹性,或者说对收入水平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三,货币中需求的利率弹性,或者说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就是货币需求函数中h值的大小。H越小挤出效应越大。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弹性系数的大小。d越大,
挤出效应也越大。Home总结:在这四个因素中,前两个比较稳定,“挤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决定于h和d,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h为无穷大,而d趋于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古典极端情况下,d为无穷大,而h趋于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可见,在IS—LM模型中,政府支出增加时,LM曲线越陡,IS曲线越平坦,则“
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Home5.2.2货币政策的效果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所致)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
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图5-6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不同Home图5-7货币政策的交果因LM曲线的效率不同而不同rr0r1OyISy0LMy1y2EE〃E`LM`rr0r1OyISy0LMy1y2EE〃E`LM`rr0r1OyISy0LMy1y2EE
〃E`LM`rr0r1OyISy0LMy1y2EE〃E`LM`Home5.2.3货币政策的效果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首先,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对降低通货膨胀率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张经济活动的
效果就不明显。•其次,从货币市场均衡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作为前提。。•再次,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最后,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因为资
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Home5.2.3两种特殊情况1.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显然,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
义的极端情况。如图5-5所示。图5-5流动性陷阱下的总需求曲线rr0OyISy0LMy1IS`LM`Home5.2.3两种特殊情况2.古典的极端情况rr0OLMLM`ISIS`y图5-7古典的极端情况实际上,无论是凯恩斯极端,还是古典极端,在现实生活中
都极少见到。Home5.2.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根据以上有关分析可知,如果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既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rr0OyISy0LME`LM`y*IS`图5-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Home5.2.4货币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可有多种混合。这些混合使用的政策的效应,有的是事先可以预计的,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策和货币政策哪一个更强有力而定,因而政策效果是不确定的。表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
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Home5.4总供给曲线5.4.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1.总供给曲线:就是表达价格与总供给关系的曲线•短期(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1)工资刚性2)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数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HomeOy
y0y2N2N0N图6-1生产函数WON2N0NNd(w/p0)NsE图6-2短期劳动市场均衡Nd1(w/p1)Nd2(w/p2)图6—1用图形转换的办法推导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HomeOyy0y2N2N0N(b)Oyy0y2y2y0y(c)WON2N0NNd0(w
/p0)NsE(a)PP1P0P2Oy2y0yASk(d)Nd1(w/p2)Home5.4.2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充分就业的产量又称为潜在产量,即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而潜在就业量就是指充分就业量,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的愿
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经济中达到潜在就业量时社会存在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一般地,当就业量低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之,当就业量高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具体推导过程如图6—1
所示。Home长期劳动市场的均衡WONfNNs(w/p0)ENs(w/p1)Nd(w/p0)Nd(w/p1)图6-2长期劳动市场的均衡图6—3用图形转换的办法推导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HomeOyyfNfN(b)Oyyfyfy(c)PP0P1OyfyASL(d)WONfNNsE(a)NdNs1Nd
1Home5.4.3供给曲线不同特征的经济含义从图6—4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供给曲线的特征取决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条件。图6—4各种总供给曲线的综合价格不变时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价格可变动时的凯
恩斯总供给曲线(一般短期总供给曲线)POOYHome凯恩斯区域: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工人大量失业,生产设备闲置,此时如果就业扩大,产量扩大,产品成本保持不变,如美国30年代大萧条期间中间区域:此时效率较差的设备投入使用,效
率较低的工人被雇佣,因而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就业增加递减,即单位产品的成本随产量扩大而上升古典区域:按一定实际工资水平愿意就业的工人均已就业,产量无法扩大,因而总需求继续扩大只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Home5.5供给冲击所造成的价格上
涨引起的总供给曲线移动由于总供给曲线反映总产量或总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所以,任何因素所引起的价格变动,至少都会在短期内影响总供给,造成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图6—8价格上涨引起的总供给曲线移动PP0P1OAS1AS0y0YHome5.6总供求模型•将总需求函数(曲线)
与总供给函数(曲线)结合起来决定宏观经济中的总产量(总收入)水平与总价格水平。如图6-9所示图6—9总供求模型中总产量(总收入)水平与总价格水平的决定PP*OADEASy*yHome5.6.2总供求模型的基本类型1
.一般情况: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值。2.凯恩斯情况:也叫做萧条模型,其主要特征是供给曲线呈水平形状,其斜率为零。见图6-123、古典情况:总供给曲线呈垂直形状,其斜率值为1。用图6-13表示
。Home5.6.2总供求模型的基本类型图6—10凯恩斯情况的总供求模型PP*OADASy0YHome5.6.2总供求模型的基本类型图6—11古典情况的总供求模型PP*OADASYY*Home5.7一般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
同效应图6—1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PP0Oy1yAD1ASAD2y2(a)PP4P3P0OAD4ASAD3y3y4y(b)Home5.7总供给的扰动和冲击图6—13说明当外在原因引起的对总供给的扰动和冲击
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图6—13生产能力增加的效应PP0Oy1yAD0AS1y2P1y0AD1AS0Home5.7总供给的扰动和冲击图6—14描述了从国外购买的投入品(比如石油)价格上涨对总供给产生冲击的效应。图6—14进口投入品价格上涨的效应PP0Oy1yADAS1P
1y0AS0Home5.7总供给的扰动和冲击石油价格的提高使许多高度依赖于石油的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这个结果可以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来加以说明。如图6—15所示。图6—15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石油价格冲击PP0Oy1yAD
AS2P1y0AS1Home案例1中国投资水平对总供求的影响据资料计算,在中国投资需求平均占社会总需求的35%左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出口需求很小,投资占社会总需求的比例就大。投资与各主要经济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投资的增加直接带动工业生产、建筑业、邮电运输业的扩张。其次,经过再生产的循环,投资中有40%要转化为消费需求,从而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动,对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其他部门产生影响。从投资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看,增加投资提高社会总供给能力的主要手段,从而也是
影响社会总供给的重要因素,虽然投资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具有同向的影响,但投资需求并非越打越好。一方面,Home投资增加并不能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对供给和需求双方带来完全等同的影响:投资增加总是先增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直到投资项目建成后,才开始形成供给或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也是
最重要的一方面,投资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要消耗社会财富,而且总是先发生消耗。一定时期的社会财富总量是有限的,因此,投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界限,不能影响消费的正常增长。如果长期大量增加投资,而且投资效率不高就会导致投资消耗社会财富多,但相应增加的社会财富少,造成社会总供求的失
衡。这时投资的物质和资金来源只有靠压缩消费(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或国民收入超分配(如大跃进时期)两条途径:前者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后者则直接导致通货膨胀,最终都影响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Home案例22.中国总供求的波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属
于短缺经济,总供给不足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侧重于增加供给,抑制过快的消费增长则是该时期在需求管理方面的中心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中国基本生活用品短期的局面基本上消失,供给方面的约束主要体现在若干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上
。这一时期需求变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如1989年至1991年,消费需求的增幅减缓,同时由于国家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实现宏观紧缩,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明显放慢。Home需求增长的缓慢使总需求低于经济供给
能力。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虽然这一时期出口需求的增长较快,但出口增长主要是内需不足的被动反映,不能改变总需求不足的状态。而在1992年至1993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成为带动需求增加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
动力。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变化,要求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需求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经济波动的加剧,如1989年至1991年间,宏观紧缩力度过大,Home造成通货压缩过多,而在1992年至1993年间,对于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则
没有及早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高通货膨胀和部分虚假的经济繁荣,中国经济自1993年以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自1993年起,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回落,GDP增长速度从1993年的13.5%降至1997年的8.8%,同时,通货膨胀率由1993年14.7%和1994年
的24.1%,降至1997年的2.8%,成功实现了“软着路”。Home案例33.石油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投入品,而世界大部分石油来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其他中东国家。当某个事件导致中东地区的石油
供给减少时,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各国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他产品的企业的成本会增加,结果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引起滞胀。第一起事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有大量石油储藏的国家作为欧佩克成员走到了一起,欧佩克是一个卡特尔,它企图通过减少生产以提高
石油价格。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世界石油进口国都经历了同时出现的通货膨胀和衰退。在美国,按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几十年来第一次超过10%。失业率从1973年的4.9%
上升到1975年的8.5%.Home在以后几年里,计划完全相同的事又发生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欧佩克国家再一次限制石油的供给以提高价格。从1978年至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番还多,结果又是滞胀。第一次欧佩克事件之后,通货
膨胀已有点平息,但现在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又上升到10%以上。1978年和1979年的失业率为6%左右,在其后上升到10%左右。世界石油市场也可以对总供给产生有利的影响。1986年欧佩克成员之间爆发了争执。成员国违背限制石油生产的协议。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价格下降了一半左右。石油价格的这种下
降减少了各国企业的成本,这又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Home结果,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的反面:产量迅速增长,失业减少,而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高水平。20世界90年代末,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波动,先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减少,导致石油价格大幅下降,一度跌至每桶10美
元以下。后来,由于亚洲的复苏和欧佩克的限产,石油价格又大幅上升到每桶35美元以上。不过,不少学者认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美国“新经济”对石油依赖的程度下降了。这次石油价格上升对美国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可能对复苏
中的亚洲各国影响较大。有意思的是,刚刚进入新世纪,美国的“新经济”有衰退的迹象,而且这次衰退是发生在油价刚刚上升后不久。Home习题1、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C=1400+0.8YD……消费T=ty=0.25y
……税收I=200-50r……投资G=200……政府购买支出=0.4Y-100r……货币需求Ms=900……名义货币供给试求:(1)总需求函数;(2)价格水平P=1时的收入和利率。(3)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2300+400P,
则均衡的收入与价格各为多少?Home作业一、选择题1、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直线,减税将(B)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无影响。2、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
,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D)。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Home3、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A)。A、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