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

PPT
  • 阅读 3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8 页
  • 大小 262.504 KB
  • 2023-07-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
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pptx,共(58)页,262.504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706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区域经济学RegionalEconomics◼3、在全国或较高级区域系统中承担特殊的专业化分工职能◼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地◼中部原材材料工业基地◼新疆长绒棉生产基地◼(上海)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由专业化生产部门来承担区域经济问题凸现:◼Δ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东部与

中西部经济差距,西部地区人均GDP尚未及东部地区的一半。我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基尼系数有1978年的0.16扩大至2004年的0.47,超过了国家警戒线0.45,其中区域差异近50%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且东部内部省域差异大于中部、西部;县域经济差异

大于省域经济差异。(二)、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区域自组织结构*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差异与协调◼6、区域经济政策(四)、研究方法◼1、资料搜集法◼2、实地调查法◼3、对比分析法◼4、动态分析法◼5、系统分析法◼6、数量分析法(1)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的综合分析与预测◼(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与预测回归预测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灰色预测法,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2)区域经济效应的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3)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的

相似性与差异性)(4)区域发展规划的分析方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SPSS应用软件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战略理论)◼均衡发展模式梯度推进理论(反梯度推进理论)增长级

理论◼非均衡发展模式点轴开发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网络开发理论中心城市为节点的辐射理论一、均(平)衡发展模式◼出发点:在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同时投资并合理分配,通过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现实中这种愿望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解放初期生产力畸型集中于沿海少数几个城市的不合理格局。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4%的沿海地区

集中了全国工业的70%,而占全国土地面积86%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仅分布有30%的工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几乎是空白。◼二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于前苏联关系恶化),考虑国防安全建立战略大后方,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当时工业布局原则是“山、散、洞”)◼对这一战略的评价。二、非均

衡发展模式◼(一)梯度推进理论◼1、主要观点最初源自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的产品(业)生命周期理论。(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有取决于主导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取得阶段。如果主导产业正处于创新期或成长期,则产业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增长快,就会

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该地区就称为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反之,则是低梯度地区。(2)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向较低梯度、低梯度地区推移。(3)梯度推移的载体是多层次的城市系统。

创新活动的发源地是中心城市,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按着“梯度最小律”向广大地区传递。(解释产业或技术梯度转移的“盲区”)课堂讨论一◼用增长极的作用机理解释威廉姆森的区域差异倒“u”规律。区域差异年代课堂讨论二◼结合

你所熟悉的区域解释增长级理论的应用(小区域,如县市、乡镇,市区等,也可以是部门增长级)◼3、具体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以湖南为例)(1)“一点一线”战略:90年代(2)“一点二线”战略:2000年(3)“斜十字交叉”战略: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在湖

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湖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中,国务院西部开发研究所研究员、湘籍博士胡长顺提出“斜十字交叉”战略,当时引起湖南决策层的重视。①斜十字形交叉战略:理由:第一:长江沿岸经济带正成为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的

主轴线之一,长沙位于这条主轴线的中游经济圈上,湖南应充分利用长沙这个核心结点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国家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倾斜;第二,同时,湖南又应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契机,融入到两大战略中,因此,重点发展轴线除了“一点一线”外,还应包括长株潭----益阳----常德----张家界这条轴

线。②构建跨区域的旅游黄金通道。湖北宜昌----张家界----桂林-----三大国际旅游区联合起来,构建跨区域旅游圈,实现跨区域的旅游递增效应。③新建张家界旅游城(国际旅游商务中心ITBD)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与落后的城市建设反差十分明显,制约了旅游产

业的发展与升级。(武陵源区的黄石寨,天子山)(4)“3+5”城市群圈层结构根据霍夫曼比例大小,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为5左右,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处于绝对优势,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第二阶段,霍夫曼

比例为2.5左右,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消费资料工业规模仍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1,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规模达到大体一致;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1,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

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定理的内核:用霍夫曼比例来衡量工业化水平高低,霍夫曼比例越小,则工业中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所占比例越大,工业化水平越高。后来,日本学者盐野谷对霍夫曼比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现:霍夫曼比

例下降幅度呈递减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重工业化过程不会无限进行,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统计分析结果表现,当重工业化率达到60~65%时,就会停滞。思考:重工业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停滞?(二)高加工

度化◼重工业内部结构主要由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构成原材料工业:产品附加值低,需求收入弹性低加工制造业:附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较高当重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加工制造业增长速度加快,成为重工业的主导力量,重

工业结构由原材料工业为主导转向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即所谓的“高加工度化”。(三)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轻纺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高新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化高加

工度化技术集约化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产品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国际贸易模式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需求收入弹性越高→产业增长速度越快→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份额越大→主导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是个

动态的概念◼从人类需求角度看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需求:吃饱→穿暖→便利、机能→非物资上的追求主导产品:食品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文化、旅游、创意主导产业:农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2、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不同产业、产品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不均等是引致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

原因之一。▲原因解释工业较农业,重工业较轻工业,制造业较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方面有较大优越,因此,产业结构演变就遵循农业→工业→服务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加工制造业的规律。3、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家(结构学派代表)钱纳里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模拟实验)得

出结论:国际贸易模式和水平是导致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失时机地迅速实现贸易模式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是引致产业结构深化的关键。解释这一现象的两种学说:“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产品循环说”(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日本学者赤松提出来的,针对发

展中国家而言,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主体。他从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历史得出这一现象,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的棉纺工业还比较落后,现代化的棉纺工业尚未发展起来,当时日本实行了对外开放,向西方国家敞开了国门,西方发达国家的棉纺产

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开拓了日本棉纺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为日本本国的棉纺工业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随着日本对棉纺技术的吸收掌握,国内生产棉纺产品,加入低成本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达到规模经济。产品的成本优势使之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还出口到国际市场;国际市场

的拓展,又促进了日本棉纺业的发展。◼从进口→国内生产→出口,形象地比喻为三只大雁在展翅飞翔。年代市场进口国内生产出口通过贸易模式的变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演变。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转换。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其他产品,如我国的彩电。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总体原则)一、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是否相吻合(适应)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资源优势应通过相应的产业结构转换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一个区

域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应从本区的资源禀赋出发,建立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产业结构,即有什么优势资源就开发什么产业,输出什么产品,其前提是短缺经济条件下产品不愁销路;◼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则不一定适应,过

剩经济的到来,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萎缩,没有市场需求就实现不了产品价值,所以,产业结构应该与有市场需求的资源结构相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读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零资源模式”日本湖南永兴-----“没有银矿的银都

”◼我国29个省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以冰箱、彩电、摩托车、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争资源争市场,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据计算东西部地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时期达0.99基本观点:不同区域

应建立起以优势生产要素为依托的专门化生产部门,通过专门化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换,实现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率水平和整个大区域的经济效益。◼三、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区域产业结构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相配套,密

切关联的协作系统。▲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联和旁侧关联效应▲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即价值增值链(见产业的功能分类法)区域内若产业间关联效应强,则主导产业通过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也能得到相关产业扶

持。◼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产业间的关联度很弱,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央企业“移植型”、“飞地”经济现象严重,没有对所在区域经济起一个增长极的作用;大型的原材料、能源生产基地都是国家在“三线”期间重点投

资建成的,其产品70-80%输入区外(东部),而区内加工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又从外区调入,产业的协作链条甩在区外,产业间关联效应很弱;现代的大规模的中央企业与落后的小规模的地方企业构成双重二元结构封闭式运行轨迹,◼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典型。主导

产业向技术规模优势无法渗透到相关产业,而关联产业也无法支持配套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中央企业:规模大技术先进“大而全”地方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小而全”自我封闭的运行轨迹,央企的技术优势无法扩散和渗透

,地企无法配套支持主导产业,形成彼此封闭的二元结构◼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换升级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合理

的产业结构,随着区内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和区外条件的变化(市场需求状况,国际市场变化),就会变得不合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调整是否顺利,速度快慢,成本高低,则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富有弹性的还是刚性的。◼富

有弹性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①当区外有生产要素流入时,区域产业结构应能充分吸收、消化并转换为输出和扩张能力(产业的承接能力);②当区域主导产业依赖的生产要素供给发生困难或产品市场需求萎缩时,应能通过产业结构的

内部自我调节能力,及时避开不利因素,保持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③当区域经济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时,产业结构应能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五、结构性效益的高低▲结构性效益:由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区域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

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越高,则结构性效益越好。这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极力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原因。(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间的逻辑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应该是整体结构的高级化而不是局部结构的高级化。如西部地区三线时期国家投资的高技术核工业企业、机械制造业,并

没有带来整个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第四节二元结构及其消除◼一、二元结构的衡量指标所谓二元结构,是指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发达的现代化的领域与落后的非现代化领域并存,且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个基本的特

征。Δ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Δ二元对比系数Δ二元反差系数▲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据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该系数在0.31-0.45,发达国家在0.52-0.86.▲二元反差系数=|非农产业收入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非

农部门收入比重与劳动力比重的差的绝对值此系数越大,表明经济结构二元性越明显。二、我国二元结构的显著特征◼我国二元结构的特殊性: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巨大反差1978年,在我国GNP中,工业比重为70%,且以重工业为主,这种产值结构是人均GNP1000美元左右的结构水平;

但在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占70%,这种就业结构是农业生产劳动率很低的表现,显示出人均GNP100美元左右的结构水平。为什么?◼目前,二元结构在我国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双重二元结构:现代工业与

落后农业;工业内部又存在现代化的大中型中央企业,和落后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工业内部的二元结构尤其显著:无论是技术装备、生产规模上反差巨大,而且两者是两张皮,没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区

域经济体系。在经济布局上,表现出少数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城市,同广大落后的外围地区并存。(西部双重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3、产出规模优势作为主导产业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优势,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承担起在较高区域的地域分工中的重要职能。规模优势有4层涵义:①绝对规模优势②区

内的相对规模优势③较高层次同产业的相对规模优势④输出规模优势(主导产业的根本特征)如果只具有前3个规模优势,则为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不能成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区别◼用“产业专门化率”来衡量Z=g1/q1÷G/Qg1、G分别表示研

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某产业的净产值,q1、Q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的净产值,Z>1,Z越大表示专门化程度越高,产品输出规模越大。g1→大g1/q1→大g1/G→大g1/q1/G/Q→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4、产业关联度◼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主导产业必须对其它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直接

的、间接的;与其它产业联系越广泛越深刻,则主导产业的发展愈能通过集聚经济和乘数效应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的影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称为影响力(y);另一种是主导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称为感应度(G),两种作用合起来叫做主导

产业的波及效果(J)。J=1/2(Y+G)其计算可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矩阵系数(逆矩阵系数)。◼将以上4个指标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数,得出综合指数值,将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部门的综合指标值计算出来,然后按从大→小排序,选择前

面几个最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一般为3-5个主导产业二、关联产业的配套◼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核心,因而要重点培育,但过份强调主导产业而忽视非主导产业发展,则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而脆弱.?◼关联产业后向关联: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前向关联: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旁侧关联:为主导产业提供产中服

务◼铁矿厂钢铁厂汽车制造厂辅助材料生产企业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三、基础性产业◼生产性基础产业: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发展本身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若如交通运输、邮电、供水、供电、金融商业等;◼生活性基础产业:为产业职工及

其家庭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如住房公用实施、生活服务、公共事业等。◼社会性基础产业:既能为产业发展由能为职工家庭提供服务的部门。如教育、科研、卫生、环保、治安等。◼应超前发展,如果发展滞后,就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合理

化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系统中的各个产业比例协调,规模适度,增长速度均衡,产业间相互关联协调。高级化指产业结构系统由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转换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主导产业的转换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准并重点扶持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的选择的四个指标选准一定阶段的主导

产业,然后在投资政策等各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并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担在较高层次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要任务。二是处理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关联产业应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而发展,尽

量与主导产业成龙配套;基础产业关键是克服“瓶颈”制约,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在一定区域内平衡布局,自成产业体系,搞“小而全”“大而全”,什么产业都想发展,结

果什么产业都没发展好,而且丧失了地区分工协作效应,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资源浪费,同业恶性竞争。二是主导产业孤军奋战,与区域经济不相融合,关联产业甩在区外,既制约了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又不能发挥其集聚和乘

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有规律的转换过程。在一定阶段合理的产业结构,由于区内外条件的变化,主导产业的市场需求发生困难,主导产业丧失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使整个产业结构变得不合理。这时应积极扶持潜导产业,使其成长为新的条件下

的主导产业,而原先的主导产业完成它的一个生命周期,这样随着主导产业的转换,整个产业结构由合理→不合理→新的合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本章总结◼1、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升级的

过程,关键是主导产业的转换升级的过程。◼2、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它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3、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产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协作关系,区域经济系统应该是一个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与基础产业相配套的协作系统。◼4、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节点的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水平。◼附加值生产环节本章思考题◼一、“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升级的过程”,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

用具体案例来说明。◼二、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及消除二元结构的主要途径。(历史、体制、战略导向等)▲技术创新优势的实现机制:创新---模仿、跟进→再创新---模仿、跟进→-------这种滚动机制作用下,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方式更多的是渐进式创新(“Le

arningbydoing”,“Learningbyinteraction”),而不是根本式创新。▲强调“风车轮酒吧”式的交流平台的建设。四、产业集群在中国◼1、集群理论研究在中国(1)概括而言,起步基本与西方同步,但理论研究深度远远不够。(2)代表性学者:李小建:1997,

《经济地理》,“第三意大利”的介绍、引进;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魏江等2、集群发展实践在中国◼(1)浙江“块状经济”---典型的产业集群专业化市场与专业化镇的互动发展模式,即“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模式。浙江88个县中有

85个形成产业集群,年产值过亿元的区块519个,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强,吸纳就业人员380多万。其中,温州143个城镇中,产值过10亿元的专业化镇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制鞋企业5000多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0%;一次性打火机制造企业260多家,产品占世界市场的70%上;柳

市镇的低压电器企业100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份额30%强;永嘉桥头镇有“世界纽扣之都”;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永康的小五金,义乌的小商品等等。◼(2)东莞电子制造产业集群东莞IT集群属于外源式或“嵌入式”,缺乏本地根植性和核心技术,缺乏竞争优势。(3)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

业集群五、有待研究的课题◼1、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工业园区)发展◼2、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地方文化与集群发展)◼3、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4、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与治理问题◼5、政府于非政府组织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6、集群中的知识外溢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7、

集群分阶段动态演化机制问题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