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

PPT
  • 阅读 2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9 页
  • 大小 606.504 KB
  • 2023-07-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2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pptx,共(229)页,606.504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69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新制度经济学主讲人:严冰单位:人文学院西南交通大学1导论研究对象学术渊源特点贡献与问题理论体系1.1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制度经济学试图解决什么问题呢?a.制度与绩效“三个和尚没喝水”问题:为什么在资源(这里是和尚的劳动力)越来越

多的条件下,产出(这里是水)会越来越少?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问题::在当时农民的物质生产条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农业产量为什么为大幅度(一般是50%以上的)提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就是

一种激励制度。通俗地说,人才制度决定了人才的数量或质量的状况。制度与绩效的关系上,制度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有两个:第一,制度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制度本身的运行成本是否符合效率要求。b.绩效与制度绩效也影响制度选择。用马克思的

话来说,是生产力(经济绩效)决定生产关系(制度)。理由有二其一,绩效是制度选择的目的。如果没有绩效的提高的可能,原有的制度就不会发生变化,即人们没有选择其他制度的积极性或动力,新的制度就不会被“生产”出来。其二,制度选择需要效率支持。如果勉强选择了一项制度,在没有绩效增加的条件下,该项制度

多半无法维持下去。绩效对制度影响的关系方面,制度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也是两个:第一,绩效提高怎样被认识到?第二制度创新(设计、实施)的成本有多高?c.谁主沉浮制度与绩效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

对象。是否存在一个是“决定性”,而另一个则是“反作用”的关系?判断有二:其一,在制度的创新方面“潜在的”绩效是决定性的,它引导人们进行制度创新。效率决定制度。其二,在激励人们积极性、创造性方面制度是决定性的

,它激发了人们创新热情,从而起到了“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制度决定效率。1.2新制度经济学流派渊源a.时代精神制度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三个阶段:形成时期,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契尔为主要代表;过渡时期,以艾尔斯、贝尔、米恩斯、加尔布雷思等为主要代表;发展时期,以科

斯、诺思、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等为主要代表。前两个阶段的制度经济学被统称为“老制度经济学”(oldinstitutionaleconomics,OIE),而后一个阶段的制度经济学则被称为NIE。NIE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

70年代,NIE的精神实质却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这是新、老制度经济学重要区别之一。b.学术渊源德国“历史学派”(1840~1914)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845~189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OIE和NIE共同的

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下二个重要方面:第一,关注社会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第二,秉持经济绩效与社会制度的“矛盾”分析方法。对于NIE而言,其“经济人”、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方法与新古典经济学可谓一脉相承。至于NIE普遍采用的反事实研究、经验研究和案例研究,则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突破。1.3老、新制

度经济学的区别a.新理论OIE“有制度没理论”。OIE将制度“内生于”经济学的研究。b.新方法OIE排斥抽象化的数学分析工具,与主流经济学缺乏相互沟通的“语言”。NIE采用抽象数学分析工具、经济人、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主流经济学前提。c.新“谏言”OIE主张加强政

府管制NIE主张增加个人自由1.4几点评述a.NIE理论贡献将制度内生化。制度分析进入经济学领域极大扩展了经济学研究领域,使经济分析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提出了经济——制度——社会的结构分析方法。阐述了制度变迁的经济逻辑。b.

NIE理论问题核心概念难以量化:制度的交易费用小范围讨论还行,大范围的制度交易费用量化困难。核心概念存在歧义:“发现价格的成本”、“制度的运行成本”和“制度的创新成本”都在使用。核心概念边界不清:在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交易费用)与生产成本边界不清。1.5体系结构a.一般理论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制度的内涵与起源第三讲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第八讲制度与经济增长。b.特殊理论第四讲市场第五讲产权制度第六讲企业制度第七讲国家理论复习研究对象:制度绩效学术源流: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新老制度经济学基本区别:理论、方法、谏言核心概念交易成本:量化

、歧义、边界。体系:一般理论,特殊理论2制度的内涵及起源(1)制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制度的重要分类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非正式制度?制度与组织有哪些联系与区别?2.1制度的内涵a.前人的论述什么是制度?我们先看看经济学家们对此作出的论述:康芒斯(J.R.Commons

):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从制度发挥作用方式(集体、控制)方面定义制度。诺斯(Douglass.C.North):“实际上,制度是个人与资本存量之间,资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及收入分配之间的过滤器。”——从制度的经济功能(在人群之间配置资源的)角度定义制度。

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我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从制度基本社会功能(行为规则)方面的定义制度。三位学者是制度经济学的大家,他们对“制度”(institution)定义的角度

不同。其实,制度定义可以有很多标准,因此可以对制度进行多方面的定义或分类。这样定义的制度种类繁多,理论基础各异。制度研究带来不便。寻找一种分类方式,将所有的制度包括在内,就应该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b.制度内涵+

制度是关于人们的行为与后果的映射f:BO,或者f(B)=O体现在两个方面(1)界定权利/权力、义务/责任;(2)甄别、处置。+界定:权利(rights)与权力(power),是制度赋予了权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的资格与自由。明确:权利主要以私权为内容,

而权力主要以公权(publicpower)为内容。义务(duty)与责任(obligation),是制度对人们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的强制。明确两个问题:(1)义务更多是对应私权的领域,责任更多是对应公权领域;(2)在义务、责任目前

人们面临的是强制,没有选择,无自由可言;不履行义务、责任将受到组织或社会的制裁(强制)。+甄别、处置甄别,社会通过相应奖励机制或诉讼程序来实现。处置,社会将对当事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出事前规定的奖励或惩罚。奖励制度包括各种竞争(赛)制度、优抚制度、补偿制度等;惩罚

制度则有赔偿、人身限制、乃至生命剥夺。+制度本质:通过改变人们的预期收益、规范人们的当前行为。c.问题延伸+现代国家,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是对等(平衡)的。+更多的权利(自由)也意味着更多的义务(约束);更大的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平衡体现了社会正义。+现代社

会、现代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公正、民主作为正义的尺度。d.平衡的含义+权利(权力)的边界之外是义务(责任),即他人的权利(权力)。权利(权力)之内,权人有选择的自由;在权利(权力)边界之外,是他人的权利(权力),即自己的义务(责任)。+“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

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权利(权力)本质上要靠权利(权力)来制衡。2.2制度的分类前面已经说了,采用划分标准不同我们得到种类的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企业制度、国家制度;财产制度、

宪法制度;等等。根据影响行为的机制不同,我们可以将制度区分为正式制度(formalinstitution)与非正式制度(informalinstitution)。a.正式制度+通过(1)书面文字的形式颁

布,并由(2)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的,关于人们权利(权力)与义务(责任)的规定,以及相应的监督、实施程序。+内容国家颁布的法律、签署的国际公约,企业的规章、组织规定,等等。由相应的国内、国际或组织的职能部门——如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军队、

国际协调机构(如,IMF、WTO、世界银行、联合国等)——负责实施。b.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以“社会意识”的形式存在、不靠社会职能部门界定、实施,而是靠社会认可的良心、习惯、道义、舆论等,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外“压力”或“动力

”来界定、实施的行为规范。与正式制度相同的是,非正式制度执行着对人们行为界定、甄别、处置的功能,即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与正式制度不同的是,非正式制度上述功能的实施有三大特点:+第一,执行主体不同。非正式制度依靠社会伦理完成这些功能;这意味着,非正式制度的

执行者是社会大众,甚至包括当事人自己。+第二,执行标准不同。社会道德的“内化”程度、利益关切程度越高,执行力度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三,执行结果不同。非正式制度通常没有唯一的、确定后果。见仁见智、各执一词的情况可谓俯

拾皆是。+二者关系第一,相互转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历史变迁可以相互转化,即正式制度转化为非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转化为正式制度。第二,相互影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构成一体,各司其职,从不同的角度制约着人们的行为。第三,相互配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程度越高,社会

制度的规范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2.3制度与组织a.组织+Organizationsaresocialentitiesthataregoaldirected,aredesignedasdeliberatelystructuredandcoordinatedactivitysystem

s,andarelinkedtotheexternalenvironment.(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P.5)+组织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其领导层以科层制方式来协调。组织可采取商务合伙制和股份

公司那样的形式以追求经济性目标,也可采用地区政治组织和全国政府、党派组织或院外集团那样的形式以追求政治性目标。《制度经济学》,P.118b.组织与制度+组织是各种资源的集合,组织依照制度(规则)安排资源的时空分布。所以,(1)制度是组织运作所要遵循的规则

;(2)组织是制度的外部载体。+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由于组织的内核是制度,所以,(1)按正式制度设计的组织就成为正式组织(如政府、企业、市场、社团、党派等);(2)而由非正式制度凝聚成的组织就是非正式组织(如朋友、裙带、乡亲、宗派等)。复习制度内涵:映射(界定、实施)权利义务平衡:权利(

力)制衡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制度与组织2制度的内涵及起源(2)制度为什么必要?制度起源有哪些形式?制度有哪些经济功能?制度为什么不能完全得到实施?2.4制度的起源制度的起源是要探讨制度产生的原因;通过制度起源的探讨,更能加深我们对制度功能、

必要性的理解。下面从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介绍制度的起源。a.理论探讨NIE认为,制度起源有三个基本原因:制度起源于稀缺性(scarcity);制度起源于个人理性的低效率;制度起源于节约交易成本。应对稀缺: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在其代表作《利维坦》(16

51)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切人对一切财产拥有一切权利”,为了财产、名誉,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人类将相互开战,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之中。界定“你的”、“我的”,否则人类社会只能遵循“丛林法则”。应

对个人理性低效率哈丁(Hardin,1968)在《公地悲剧》一文中也有明确表述:“所有人的财产就是没有人的财产”(……thateverybody’spropertyisnobody’sproperty)。

“公地悲剧”(TheTragedyoftheCommons)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共识。洛克(JohnLocke,1632~1704)在《政府论》(1680)中认为,劳动产品应该归劳动者私人所有。大城市交通路口为什么要安装红绿灯,或布置交通警察?应对高额交易费用当交易太耗时,或交易成本对其中一方

太高,发生“敲竹杠”(holdup)问题时,交易效率低。应引入政府或法律干预。怎样组织民众参与环保?遇到“钉子户”怎么办?b.实证分析德姆塞茨(Demsetz,1967)论文:《产权理论初探》资料:前人记述的17世纪中叶北

美(现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印地安人从事皮货贸易资料。论证:皮毛价格上涨导致当地土地私有产权出现二者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私有产权界定使外部性(externalities——没有通过价格体现的经济损失或收益)内部化。阿姆拜克论文:《加利福尼亚淘金潮:一项产权形成

的研究》(TheCaliforniaGoldRush:AStudyofEmergingPropertyRights)资料:1848年加里福利亚淘金案例。论证:土地产权并不确定(直到1866年美国才行使法律管辖权)的情况下,私人矿产权(propertyrights)如何形成的故事。结论:

mightymakerights.c.制度起源的形式稀缺性是制度起源的根本原因。制度主要通过如下形态产生:先例:如我国古代的禅让制度。下不为例?习惯:生产、生活中积累的高效率经验。强权:强权或暴力界定产权、界定竞争规

则如马克思、诺斯的国家理论。交易:买卖、管理、限额交易,自愿签约形成制度。立法:通过正式的立法程序来完成。2.5制度的经济功能制度的经济功能是对制度在执行中经济作用的概括,主要包括信息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五个方面。a.信

息功能制度揭示了人们行动的与其(效用)后果的关系。无论是规范,还是惩罚,其意义都在规范与惩罚之外,目的是为了制度被更清楚地认识到。b.激励功能制度揭示人们行为与其后的成本——收益间的关系;而引导“经济人”

在制度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理性”(效益最大化)的行为。成功的制度应当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得到民众的认同;二是成本低,得到具体实施。c.协调功能制度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规范对象的群体性和制度功能的整体性两个方面。第一,制度基本功能是协调民众(或

组织成员)的行动。制度不针对个人。第二,制度本身是一个种类配套、分工明确、层次有别的功能体系。制度本身也是一个分工明确、职能配套、协调共振的系统。d.教化功能教育、教化是否是对经济价值(偏好)的否定或背弃?马克思曾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全集》,第2卷,16

7页)。正式制度:赏罚分明,“经济人”因此受到教育。非正式制度:劝善、取义的教化最终是为了更大(集体或既得利益)的经济目标。e.传承功能根据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扩展秩序(TheEx

tendedOrder)的观点,社会秩序(制度)“就是通过学习和模仿而传播沿续下来的整个文化的遗产。”(《自由宪章》,1960)第一,制度大都是人们精心设计、改造的产物,体现当时人们的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第二,制度又是人类社会实践

反复检验、不断演进的产物。制度凝结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如,平等、正义)和价值偏好(如,多样性、和谐性)。第三,通过“程序性”知识的灌输、甚至强制,制度传承了人类知识、技能、经验。2.6制度不完备性a.概念:法律(文本)意义上的制度与经济意义上(实际实施)的制度之间的差距。b.原因:

制度设计成本制度创新有成本,“最大化”要求在制度收益与制度设计成本间权衡,使得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即制度设计应该追求“有效率的模糊”。制度实施成本制度的实施也有成本,“最大化”为了节约不必要的成本,制度实施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复习制度起源:稀缺性、个人理性低效率

、交易费用制度起源形式:先例、习惯、交易、强权、立法制度经济功能:信息、激励、协调、教化、传承制度不完备性:法律意义的制度与经济意义的制度之间的差距3制度变迁(1)什么是制度变迁?制度均衡状态是满意状态?制度变迁机制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影响制度变迁?

3.1相关概念a.制度变迁指制度从一种状态(结构)向另一种状态(结构)变化的过程。b.制度环境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又叫制度体系。c.制度安排也叫制度创新。若作动词,

指某项新制度推行或某项旧制度废除的行动或过程;若用作名词,指被创新的制度或被废除的制度。d.行动团体那些预期将从制度安排获得净收益、因而有积极推动制度安排的实现的人群。其中,又分为初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是指那些从一项制度

变迁中直接获得益处的人群或组织。由于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受益人,他们最有推动制度变迁的积极性或动力。“次级行动团体”从一项制度变迁中“间接获益”的人群或组织。次级行动团体的收益来自初级行动团体“许诺”或“挟持”的政治支持、经济利益。e.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是指,预期

净收益小于零时,行动集团不会作出推进制度创新的行为,因而制度维持原貌不变的那种状态。必要澄清制度均衡只是意味着人们没有变革制度的积极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当下的制度就感到“满意”。所以,制度的均衡状态更不能被认为是一种

“满意状态”。例如中国封建王朝更迭的“周期律”小平“三起三落”政治生涯创新与否标准?“分蛋糕”制度轮换,没有创新。“做蛋糕”制度变迁,有创新。分蛋糕制度:进口配额制、二元户籍、转移支付政策等;做蛋糕制度:“打土豪,分田地”、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等。问题:制度为什么会长期处于低效率均衡?3.2制度变迁原因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马克思:生产力(经济效率)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新制度

经济学:(1)潜在收益“决定”制度创新。(2)制度创新“决定”潜在收益。(3)深入剖析绩效与制度的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规范性描述。a.资源相对价格经济因素引起制度变迁的机制是什么呢?是价格。确切地说是资源的相对价格。像马克思分析的那样:1把

斧子交换2只绵羊、2只绵羊交换3袋面粉……。那么这些商品(资源)的“相对价格”(比例关系)就是1:2:3……。在市场条件下,资源相对价格体系对其所有者而言就是收益分配格局。所以,资源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所有者的收益也将发生变化。

当新的净收益机会出现后,人们就产生了通过创新制度来确保获得净收益的动力。无论是新制度的“生产”还是旧制度的放弃,意味着制度变迁的完成。假如,相对价格变化为:0.5:2:3,那么斧子生产者收入上升,绵羊、面粉生产者收益下降。更多的人将生产斧子。设想这里的“斧子”是一项其他的商

品(如,快餐、家政服务等)或制度(如,泰罗制、丰田制等),收益增加新的商品或制度就会被生产出来。结论: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发动机制。b.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作用体现在:(1)新产品提高盈利能力;

(2)降低企业产生成本。经济活动中新技术的引入,导致了相关资源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盈利机会。新的盈利机会往往要借助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或新的销售形式。例如网络技术催生了电子商务通讯技术酝酿着手机实名制度现代交通形成了物流配送体系、等等。“半夜鸡叫”的故事。c.

市场规模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对企业来说常常意味着(1)规模经济,(2)垄断利润。这些经济目标的实现则必然带来企业的产品、品牌、社会知名度;卡特尔、辛迪加、康拜因制度的出现。另一方面,世界性的市场总收益的增加,也使得世界性组织的运行有

利可图。如、世界银行、WTO、IMF等。d.知识流量知识的积累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制度创新:第一,新的收益机会或成本风险被认识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第二,人们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更为精确,动员社会资源、协调社会行为的能力增强。社会知识流量的增加,经过一定的时间

,这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存量)也将得到迅速扩大。流量意义极为重大。复习重要概念:变迁、环境、均衡、相对团体。制度创新基本标准:做蛋糕制度变迁原因:经济利益制度变迁影响要素:相对价格、技术进步、生产规模、知识流量3制度变迁(2)什么是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制度变迁遵循怎样的

基本机制?制度变迁有哪些基本类型?制度变迁为什么会产生路径依赖?e.价值偏好改变在人一生中,人们的偏好处于持续变化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剧烈变化的经历,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并不鲜见。价值偏好改变的直接后果:偏好指向的资源需求增加,相对价格上升;偏好背

弃资源需求没有增加,相对价格下降。相对价格的变化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制度变迁通常是“捕捉”这些盈利机会的有效“工具”。偏好的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喜新”,“向善”。偏好的多样性假定蕴涵了“喜新”倾向,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成本收益的重新认识提供了“向善”的可能。知识

流量的增长不仅导致人们对收益、风险认识、计算的能力提高,而且还会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即偏好)的改变。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等政治诉求,勤勉、诚信、互利、包容等生活态度。这些价值观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决定当代社会制度构架的普世价值

取向。f.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冲击会导致某种资源的原有供求平衡被打破——资源相对价格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原有制度下的成本收益格局发生变化。新制度适时推出意在平衡资源相对价格变化导致的收益变化。例如,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尼克松政府出台了严厉的汽油价格管制措施。又如

,2001年的“9·11”事件,导致了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成立。再如,2003年春,中国发生“非典”,导致了2003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必要说明(1)导致资源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的5个主要因素是相互影响,整体联动。(2)只

有原制度体系不能对资源相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时,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如果原有制度体系能够对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做出反映(如,价格、产量调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等),制度变迁不会发生。3.3制度变迁机制分析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适应资源相对价格变化而作

出的社会结构调整。这种变迁通过制度由均衡到非均衡变化,再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变化来完成。制度变迁意味着新制度的产生或旧制度的消亡。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无非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制度的“生产”由供求双方“交易行为”决定。a.制度供给供给方即是

产生方,制度的供给同样由制度的生产方来完成。“初级行动团体”无疑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制度的需求最迫切。所以“自给自足”的制度供给存在可能。在现代国家制度中,作为“公共物品”的制度由“第三方”(如国家)来供给。所以,制度供给有两种

形式:(1)直接利益人“自给自足”的制度供给。(2)“第三方”的制度供给。说明:自给自足制度供给,(1)以国家制度为基础,(2)约束范围仅限于组织、团体内部成员。第三方制度供给“自给自足”和“第三方”制度供给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1)组织之内是自给自足,组织之外是“第三

方”。(2)“自给自足”不能不顾“第三方”的公正性;(3)“第三方”供给也要考虑“自给自足”的“帕累托效率”。b.制度需求目的:“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经济人的“最大化”偏好。手段:任何收益都是“未来时”,只有借助制度“工具”规范人们未来行为,才能建立对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最大化是目的,规避不

确定性是手段。借助制度的五个(即信息、激励、协调、教化、传承)经济功能,人们的“最大化”行为才有了“解”。所以,制度需求实际上是人们在“稀缺性”条件下对最优“解”的需求。制度变迁带来的收益(或效用)大于制度变迁所招致的成本的时,这时的制度需

求才是“有效需求”。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见图3.1。曲线D、S分别代表制度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C为制度供给成本或价格,T为时间。从图中制度的供求关系可以看出,制度将在时间T*和成本为C*的时机被生产

出来。CDC*SOT*T图3.1制度变迁的供求关系c.结论需求是制度变迁的前提。没有需求(政治市场)意味着制度供给的“价格”等于零,制度供给不可能出现。需求增加,意味着人们为“购买”新制度愿意支付

的“价格”上升。需求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制度就会被初级行动团体或“第三方”生产出来。制度变迁可能对局部非均衡的反应,也可能是对一般非均衡的反应。3.4制度变迁类型制度变迁可分为两种类型:诱致变迁,强制变迁。两类

制度变迁的原因、方式都明显不同。a.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通过“买卖交易”或“限额交易”实现“盈利机会”的制度安排。诱致制度变迁是“讨价还价”的产物,包括代议制中政府通过的法律制度。特点:自发性——“经济人”自发的驱利行为。自给性

——制度供给者与需求者同一。渐进性——个人的、局部的利益行为。交易性——各方协商,兼顾参与人各方的利益,符合帕累托改进。根据游戏活动调整规则,即让制度适应最大化行为,又称为“内生制度变迁”。b.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通过“管理交易”获取“盈利机会”的制度安排。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管

理层(国家、组织、企业)单方实施的结果。必要性集体理性:防止个人理性低效率。“分利”工具:统治集团利用权力实现最大化便利工具(奥尔森,1982)。公共权力自由度:权人在行使公共权力权力时有一定的自由度,可用来满足自己

的“价值偏好”而不管社会是否接受。通过改变规则改变游戏活动,即让行为适应制度的变迁,又称“外生制度变迁”。c.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过程中,新的制度安排与原有制度在功能上的接近程度。新制度与变迁前的旧制度功能上越接近,路径依赖越严重,反之,路径依赖越轻。主要原因:制度创新成本太高旧制度潜在收益

没有释放完毕新的盈利不够高资产专用性锁入(lockin)效应上述因素同时存在复习相对价格改变因素:技术进步、生产规模、知识流量、价值偏好、意外事件。制度变迁机制:供给——需求分析路径依赖:后来制度于原制度的相似程度。路径依赖原因:创新成本、原制度收益继续、新制度收益低、资产专用性

4市场制度(1)什么是市场?市场运行需要怎样的制度前提?为什么“商品天生是平等派”?什么是私有产权的“排他性”?4.1市场的制度前提市场是一个高对抗的逐利场合,要维持“自主选择、自由竞争”的交易规则并非易事。在当代社会市场运行靠一系列制度、法规支撑,我们只讨论其

中最基本的制度前提。a.概念解析萨缪尔森(P.A.Samuelson)认为,市场是“将买方和卖方积聚起来共同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1)聚集场所,(2)决定交易数量、价格。科斯认为:市场“Market

sareinstitutionsthatexisttofacilitateexchange,……inordertoreducethecostofcarryingoutexchangetransactions.”—

—(1)方便交换的制度,(2)降低交易成本。阿尔钦(A.Alchian)认为,“(市场)Competitionisnever‘buyeragainstseller’butalwayssellersagainstothersellerandbuyersagai

nstotherbuyers.”——(1)竞争场所,(2)买者与买者,卖者与卖者竞争。哈耶克认为,“……tradeisolderthanagricultureoranyothersortofregularproduction”。归纳

:市场是社会(物质、非物质的)财产权利转移的竞价(竞争)场所。基本属性:(1)自由转移财富的所有权,(2)自由选择交易对象,以及(3)自由的价格竞争——集中、比拼、胜出。有些市场(网上交易、电话交易等)没有固定、正式的空间,但仍然有汇集交易品种的“虚拟空间”。b.

制度前提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平等的政治权利;第二,私有产权;第三,价格竞争。权利平等平等的政治权是人们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的制度前提。交易只能发生在政治权利事实上平等的双方。如果存在一方奴役另一方的权力安排,那么奴役一方的“最大化”行为就是统治而不是“讨价还价”。市场经济

(制度)实际上是在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专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强调自律信息不对称,“买者没有卖者精”。“平等权利”甚至延伸到交易双方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承担义务的方面。商律(Merchants’Law)或商业道德。财产权利平

等:平等的政治权利并不必然导致市场出现(例如,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市场需要私有财产权利的平等。私有产权私有产权:个人(家庭)享有的对财富的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新制度经济学几乎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私有产权的概念。私有产权

“排他性”更为重要的内容是对“公共权力”(如政府)任意性的“排他”。茅屋虽破,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18世纪,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私有产权对市场交易的意义:第一,财产交易“载体”,没有私有产权就

不会有市场。第二,稀缺性评价“载体”,没有私有产权社会对资源评价(价格)也不复存在。阿尔钦说:“在一个知识扩散的社会里,要使市场专业化的分散协调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就必须得到有保障的可转让的私有产权”。胜出规则

资源稀缺,任何资源的获得都要确定一个胜出(分配)规则或标准。例如,体育比赛按速度、力量、距离、技巧等分配奖牌;国家税收按收入程度分配税率;财产继承制度按血缘远近分配遗产;社会按学生考试分数分配学校;学校按学生成绩分配奖学金;国家按军人建立的功勋分配军功章……市场胜出(竞争)规则:出

低价者卖,因为买方会选择出低价的卖方。出高价者得(二级封标拍卖除外),因为卖方将选择出高价的买方。卖方竞争使价格下降,买方的竞争使价格上升,两种力量相对平衡时形成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下,买卖双方的利用都得到

了兼顾。市场制度前提平等权利私有产权价格竞争组成市场的基本“制度构件”。复习市场:财产转移的竞价场所。集中—报价—选择制度构件:平等权利、私有产权、价格竞争。4.2交易的经济分析上世纪70年代,“滞胀”导致了凯恩斯主义指导地位的丧失,市场发生作用的三个制度前提被提到

了国家政策的高度(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华盛顿共识”)。市场制度前提从“增进效用”、“分享剩余”和“促进分工”三个方面决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a.偏好假设“物以稀为贵”两层含义:第一,财富种类“多多益善”,即人们偏好“多样性”。第二,财富数量越少越稀缺(财富数量越多,单位价值越低

)即人们效用“递减性”。效用“最大化”就是在给定支付水平条件下,选择财富适当的种类与数量。这些心理假设蕴涵了市场交易:种类多多益善、数量边际递减、劳动实行分工;判断“厚彼薄此”;产生相互交易。b.增进效用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交易能够提高了人们的效用水平。

设想有一个由国际红十字会照料的“战俘营”,战俘的待遇是……中国古代哲人说过“兼相爱,交相利”已经包含了交易增进双方利益的思想。经济学上形式化的论证方式之一是埃奇沃斯方盒(EdgeworthBox)。见图4.1。“方盒”由坐标系A和其反置坐标系B构成。A、B

为两个消费者,x、y轴为他们各自拥有的两种商品总量(即X=x1+x2,Y=y1+y2)。LP为“契约yB曲线”,它包括了通过讨价还价A、B两个消费者可能达到的全部效用最大化的交Ax换价格的集图4.1交易增进福利合最优即AB之间的交易只会出现在契约曲P(X,Y)L数学上已

经证明,如果交易双方A、B各自的参与人无穷大(即AB不是两个参与人,而是两类参与人),上述均衡将达到瓦尔拉斯均衡(Walras’equilibrium),即帕累托最优。c.分享剩余效用的增进不仅源于交易双方评价的差异,而且源于市场供求的定价机制——边

际原则(marginalprinciple)——导致的剩余分享。价值与价格商品价值——工人劳动的“凝结”(转化、创造)。“劳动价值论”——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效用价值论”价格决定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

双方根据各自(成本和效用)的边际原则共同决定。何来“剩余”?P——工人劳动创造。S——边际规律构造。P*需求:边际效用递D减,价格随需求量OQ增加递减。图4.2均衡价格“构造”剩余供给:边际成本递增,价格随产量增加递增。供求规律在同一坐标系中决定唯一的价格。消费者剩余

(Consumersurplus):图中蓝色区域。生产者剩余(Producersurplus):图中绿色区域。竞争定价与边际原则:边际原则是竞争定价——是“方法论”的解读——是竞争机制过程描述市场使交易双方获益,使双方分享价值剩余。d

.促进分工市场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使社会能够获得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和社会产出增加,即所谓“分工经济”。体现在图4.2中就是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原因——专业化知识积累成本低、效率高——知识技术积累快,生产率增长快4.3市场失灵a.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两

种情况,价格配置资源:第一,效率不高。第二,结果不公。原因:竞争不充分——垄断妨碍竞争、交易成本高无法竞争。效率不高。激励太单一——忽略综合、长期因素对资源价格的影响。结果不公。b.具体表现竞争不充分垄断:自然垄断(NatureMonopoly)、买(卖)方垄断、准租金(quas

i-rent)定价成本高:价格变化“时滞”、信息成本太高,交易成本高。激励太单一视点单一:只关注当前的、具体事件的成本收益分析。标准单一:经济标准并不能反映人们偏好的全部内容。c.市场失灵纠正明晰产权

,促进竞争拾遗补缺,替代市场总之——提供“公共物品”复习偏好假设:多样性、递减性厚彼薄此:交易交易:增进福利、分享剩余、促进分工。市场失灵竞争不充分、激励太单一效率不高、结果不公失灵纠正:明晰

产权、公共物品5产权制度(1)什么是产权?什么是权项?产权与所有权是怎样的关系?什么是产权的“排他性”?如何划分产权的种类?5.1产权的起源a.见2.4制度的起源稀缺性个人理性低效率交易费用高b.产权起源形式占有、习俗强权、交易立法5.2产权的界定产权是人为设置的关于人

们对财产的基础性社会制度。借助制度的强制性,产权按一定的规则将社会财富(财产)的存量和流量在社会人群中进行分配。a.概念解析Alchian:“Apropertyrightisasociallyenforcedrighttoselectusesofaneconomicgood.”我们

的定义产权是人们对财产的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自由、选择)。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又叫产权的权项。拥有全部三项权利为完全产权,反之,为不完全产权。b.内涵拓展使用权:财产(财富)的效用(使用价值)用以满足权人的相关需要的自由与选择。收益权: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他人,以交换货币或

其他收益的自由与选择。转让权:权人将全部产权按一定(继承、馈赠、出售等)方式让渡给他人所有的自由与选择。所有权(ownership):等同于完全产权。所有制:一个社会、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权状况。在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中,不是社会一般财富占有状况,更多强调“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存量)的占有关系,决定了财富(流量)的分配、占有关系。5.3产权类别排他性:财产权人范围的规定、规范;权人范围越大,排他性越弱;

反之,排他性越强。依据“排他性”程度递增,我们将产权划分为:公有产权、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私有产权。a.公有产权首先,“公有”通过一定成员身份(membership)的界定获得。其次,“公有”范围是个相对概念,没有成员身份的对象便不能

“有”。最后,我们将“公有”定义在“国家”和“世界”两个意义层面上。公有产权:财产的使用、收益、转让权利由成员共同拥有的财产关系。特征:第一,排他性最弱。所有国民(或世界各国)都拥有完全相同的权利。如山川

河流、海洋天空,等等。第二,完全性最差。为了避免“公地悲剧”导致的低效率,社会只开放了具有稀缺性公共资源的某些权项,收回、重新分配了其他权项。例如,《公海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公海的登临权、追索权做出规定。《捕鱼及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

约》对公海捕鱼进行规范。国家对领海、内河捕捞作业规定了休渔期。对牧场规定载畜量、放牧期。等等所以,稀缺性资源的公有产权受到许多限制,人人可以随意获取的只是某项权项而已。b.国有产权国有产权:由政府

行使相关资源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利的产权。政府通常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所以国有产权也被称为政府产权。现代国家政府通常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政府产权也曾获得类似“公共产权”的名声。如,西欧政府企业曾被称为“公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也被称

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公有”这个意义上,阿尔钦认为:“政府的、公有的或财产权利的性质,无疑依赖于政府的类型。”公有产权、国有产权差异:第一,权人不同。公有产权是社会大众,国有产权是政府机构。第二,排他性不同。公有产权是非排他的,人人享有同等权利;国

有产权是高度排他的,政府拥有国有产权支配权。b.集体产权集体产权:由组织成员共同行使财富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利的产权。集体产权对组织内部的成员非排他,但对组织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严格排斥。计划经济:集体产权往往由政府推行。市场经济:集体产权是私有

制基础上,人们自愿(限额)交易做出的选择。如,合伙制、合作制企业,俱乐部、股份公司等。集体产权的使用权、收益权都借助事先达成的契约,最终要量化到每一个组织成员。集体产权的转让、或组织成员身份的解除,要通过集体协商,进行表决,才能做出决

策(上市公司分散股东出售股票除外)。所以,集体产权实际上是以分享分工经济,或实现规模经济为目的的、众多的私有产权的、选择或交易形式。d.私有产权阿尔钦认为:Aprivatepropertyrightisoneassignedtoaspecificpersonandit’s

alienableinexchangeforsimilarrightsoverothergoods.第一,属于个人的产权。第二,换取对其它物品的同样的权利(similarrights)。私有产权:由家庭或个人行使财产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利的产权。特征

:第一,排他性最强。权人仅包括具体的个人或家庭,如何其他社会成员都被排斥在外。第二,完整性最强。没有特殊规定,私有产权通常都是完全产权。e.补充说明产权演替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边界。特殊情形下,边界也会被突破。产权实施有成本,可能被自动放弃。复习:产权起源:稀缺、个人理性、交易

费用产权内涵:使用、收益、转让产权、所有权、所有制排他性:权人范围划分产权类别:私有、集体、国有、公有5产权制度(2)什么是科斯定理?产权选择依据怎样的标准?产权选择面临怎样的权衡?产权选择

的一般性结论是什么?5.4产权选择依据产权的四个类别是认为选择的结果,不同的产权有不同的运作方式。那么,产权类别的选择的依据是什么?a.科斯定理以科斯名字命名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是新制度经济

学的重要基石,其实更是产权选择的理论依据。科斯定理“解读”有多种“版本”。介绍最符合定理本意的两个版本。科斯第一定理: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s)为零,资源配置的效率与产权选择无关。原因——第一,交易费用为零,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任意多的讨价还价,修改契约,直到效

率最高。第二,交易费用为零,意味着信息完全、不存在任何外部性,即最高效率的激励方案尽人皆知、信手拈来。科斯第二定理:交易费用为正,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产权选择。原因——第一,交易费用为正,讨价还价不能无限进行下

去。交易费用相对低的产权制度,资源配置效率可能最高。第二,交易费用为正,有限理性问题突出,寻找最佳激励方案的成本极高。交易费用相对低的产权制度反倒成为效率最高的制度选择。b.效率依据零交易费用经济学世界,这就像没有摩擦力的物理学世界一样,不存在效率问题,当然也没有效率依据。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

界,“最大化”必须权衡收益/成本。成本=(生产成本+交易费用)。生产成本由自然科学决定;交易费用社会制度(如产权)决定。交易费用成为产权选择的效率依据。c.效率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产权结构是“多种所有制”,四种产权并存。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市

场经济国家则以私有产权为主。非排他产权成本:外部性,即公地悲剧、搭便车。排他产权成本:界定、实施。tradeoff:选择那种净收益最大化的产权结构。见图5.1。纵轴C代表成本,横Cs轴U代表公有制程度。e曲线e为外部性,曲c

*线t为交易费用。tu=0时,外部性e很Ou*U小,但交易费用c很高。图5.1最佳产权结构u=∞时,外部性e极高,但交易费用c很低。uu*,总成本s最低,产权结构最优。产权成本:界定成本+实施成本界定成本:设计、讨价还价实施成本:职能

部门费用、社会阻力。困局显现:产权制度选择要考虑的、影响成本的因素很多,有的因素即便考虑到了也难以量化。怎么办?第一,尝试错误:tryanderror,即通过漫长的生产、社会实践逐步接近。第二,基本思路。理论上探讨影响产权界定与实施成本的因素仍然可行。d.成本分析两项原则

自然原则:流动性高、控制面积大的资源,排他性产权界定、实施的成本都高。第一,流动性高的资源。如天上的积雨云、地上的动物、地下的石油、水中的鱼群等。第二,控制面积大的资源。如,山川河流、草原海洋、空气阳光等。第三,属性相对稳定,又容易分割的资源(如,土地、房屋、企业、庄稼、牧场、林场、知识产品,等

等)排他成本相对较高,但实施成本低。社会原则:公众意愿的一致性程度越高,产权界定与实施遭遇的阻挠、反对就越少,界定、实施的成本越低。第一,公平前提下,公众偏好排他产权。第二,公正前提下,公众偏好过程平等。e.一般结论根据产

权界定、实施的成本标准,得如下一般结论:第一,流动性高、控制面积大的资源,排他性产权界定、实施的成本都很高,宜界定为公有产权或国有产权;但须对相关权项进行限制。第二,物理属性相对稳定、容易分割的资源,排他成本相对较高,

但实施成本低,这类资源宜界定为私有产权。第三,集体产权,宜作为(1)公有、国有产权与市场结合的机制选择,(2)私有产权做大做强的制度设计。结论“科斯定理”并不等同于私有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对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产权结构的必要矫正。复习科斯定理:第一、第二效率依据:交易费用(成

本)产权结构:外部性与交易费用之间的tradeoff产权交易费用:界定、实施两项原则:自然、社会一般结论:国有、私有、集体6企业制度(1)买卖契约与雇用契约有何区别?企业基本的性质是什么?什么影响企业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与企业规模有何关系?6.1两种生产形式科

斯认为商品生产的职能并非企业所独有,市场也能进行商品的生产。市场、企业两种商品生产形式有何区别呢?a.市场组织的生产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逻辑上就能组织商品生产。所以,通过商品、服务的交易,市场就能够完成商品的

生产。通过买卖合同、承包合同、分包合同、计件工资等市场契约,商品将被生产出来。例如,现在普遍采用的“外包”(工程对外承包)就是市场化的商品生产。市场契约特征交易双方完全平等。交易对象是商品、服务。没有生产要素雇用契约,没有老板、雇员的区分。b.企业组织借助雇用契约,支配要素流动完成的生产。

雇用契约特征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被雇用——购买。生产在雇主的指挥下进行。非对称权力安排:科层组织(hierarchy)上下级关系。6.2企业的产生科斯问道:“假如生产是由

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企业的性质》a.两类合同买卖合同与雇用合同都是交易的产物,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康芒斯:买卖交易,管理交易。马克思:购买劳动,购买劳动力。科斯:价格机制,行政命令。

格罗斯曼和哈特:雇主掌握“剩余控制权”(residualrightsofcontrol)。即合同未作规定的内容,控制权在雇主一方。总结:交易商品、服务的产权,交易生产要素的使用权。b.什么是企业科斯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市场怎么了?科斯回答:交易费

用——“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一般商品要经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如果每一工序都采取市场讨价还价,交易费用将极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有什么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吗?c.企业组织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企业的性质》企业用“一个契约”替代了“一

系列契约”,交易成本也大为节约了。企业通过雇用合同赋予了雇主剩余控制权,上收了雇员在生产中讨价还价的权利。全部生产在雇主的指挥下进行,交易费用因此节约。替代边界企业替代市场有效率,这正是马克思的逻辑。然而,

科斯并没有得出“社会主义”的结论。科斯:企业替代市场的边界在哪里?管理成本:替代的代价。科斯认为,企业替代市场也有代价,伴随企业扩大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协调(即指挥生产)的难度也在增大,即管理成本在上升。企业边界在降低

的CE交易费用与上升的管理成本管理成之间trade-c*eoff。见图,6.1。纵轴C代表成本,交易费用横轴M代表企业规Om*M模。随着企业规模图6.2企业边界的确定的扩大,市场被替代越多,交易成本呈成本却因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上升。管理成本曲线与交易

成本曲线的焦点(相等之处)e点,对应企业总成本最低点E。焦点e对应横轴的m*点,是企业效率最佳的规模。企业的规模(边界)应该定在m处。结论:“计划”对“市场”的替代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复习买卖契约:出售商品、服务产权。雇用契约:出售生产因素使用权。企业: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性质:

一个雇用合同替代一系列的买卖合同。替代边界:管理成本等于交易费用之处。6企业制度(2)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如何产生?什么是团队生产?组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为什么是资本雇用劳动?间接定价的成本与收益是什么?6.3企业的解释借助交易成本和产生的管理成本的权衡(trade-o

ff),科斯讨论了企业的产生与企业边界的确定。管理成本如何构成?这些成本与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关系?这些重要的问题,科斯并没有深入探讨。讨论企业管理成本的重要研究,有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提出的“团队生产”(teamproduction)理论和张五常

、杨小凯提出的“间接定价”(indirectpricing)理论。a.团队生产一个雇用合同替代一系列买卖合同,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但雇用合同节约交易成本的代价是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上升。那么,内部管理成本是如何产生的呢?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在论文《

生产、信息成本与经济组织》中提出,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是集体劳动协作,所以,企业生产是团队生产(teamproduction)。团队生产特征集体劳动产品无法考核成员个人的劳动绩效偷懒(卸责)问题(shirkingproblem)管理成本因此产生。解决方案之一引入监督者(管理者)监督

成员的行动,即企业内部用行为监督替代考核绩效。收益:(1)偷懒减少。我不知道你干得怎样,但我知道你怎样在干。(2)规模经济。一个监督者监督多个成员的行动。成本:(1)偷懒不能完全消除。(2)监督者的薪酬。新问题:监督

者谁监督?解决方案之二引入剩余索取权“监督”监督者的剩余控制权,让监督者承担监督的后果。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要尽可能对应(matching)。收益:监督者有积极性成本:监督者能力——承担风险、管理水平。“对应”:监督者必须是出资人。即所谓“资本雇用劳动”。逻辑线索:交易费用、团

队生产、偷懒、监督者(剩余控制权)、利润(剩余索取权)、“资本雇用劳动”。古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雇主——出资人、购买劳动、管理企业、获得利润。雇员——出卖劳动力、接受管理、获得规定工资。总结:雇用合同引入的管理成本:员工偷懒、管理者薪酬、管理者风险承担能力、管理水平。其中偷懒问题:借助监

督被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管理者薪酬、风险承担能力问题:借助出资人得到了克服。管理者能力问题:没有讨论。b.间接定价团队生产理论对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成本来源和制度安排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存在两点不足:第一,管理成本与

交易费用相互关系不明确。第二,管理者能力成本没有讨论。第三,不能解释现代企业制度结构。间接定价理论讨论了上述问题。间接定价替代直接定价企业替代市场不完全正确。应该是购买要素合约替代购买中间产合约。《企业的合约性质》(张五常,1

983)理论上:企业的性质是利用要素市场替代中间产品市场的装置。中间产品的定价在企业中被省去,通过最终产品的销售进行“间接定价”。关系:管理成本——间接定价成本交易费用——直接定价成本不宜固守“中间产品”

企业经营除中间产品生产外,还包括对外协调、营销等大量非生产性活动。市场对最终产品的定价实际上是对企业整体运行效率的“间接定价”。举例电视机、汽车、照相机台式电脑dell笔记本电脑销售模式人力资本的间接定价

问题:裁缝、管理者谁应该做老板?交易效率:交易成本低的商品宜用市场直接定价,交易成本高的商品宜用企业间接定价。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裁缝与管理者,谁的劳动定价难(交易效率低),谁应该做老

板。分工格局:交易效率低的劳动进行间接定价,该劳动者做老板,获得剩余收入。交易效率高的劳动直接定价,该劳动者做雇员,获得合同收入。问题:有能力没财富怎么承担风险?企业家与资本家不统一。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通过期权、股票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家转化资本家。——间接定价第二,通过股票市场、

企业家的流动结合,辅助企业家定价。——直接定价收益:分工经济成本:代理成本其他要素间接定价:技术入股智力入股土地入股复习企业:管理成本替代交易成本装置。团队生产:考核困难、偷懒出现对应: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间接定价:对应(matching)企业:间接定价替代直接定价装置。

间接定价:分工经济、代理成本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总经理7国家制度(1)经济学如何分析国家?国家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什么?国家与产权的关系怎样?产权经济职能怎样体现?7.1国家理论古代社会的国家更像一个对内进行统治、对外进行战争的军事王朝。

王朝兴替,变幻无常。12世纪欧洲商业革命,世界各国版图和民族结构在近5个世纪的漫长演化中趋于稳定与成形。国家职能发展的趋势,诺斯从理论上概括为“国家暴力”论和“国家契约”论两个方面。a.国家“暴力论”“暴力论”的观点理论认为,国家是掠夺资源的暴力工具。少数统治集团掌握军队、司法等

国家机器,获得暴力上的比较优势。多数被统治阶级慑于丧失生命、财产的威胁。只得接受由少数统治阶级大权独揽、侵吞大部分经济资源的制度安排。国家暴力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具代表性。马克思——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形式为了保存自己都需要暴力

,甚至有一部分是通过暴力建立起来的。这种具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列宁——国家是阶级对抗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暴力论:揭示民主制建立以前国家的实质及功能;现代民主制度下,国家也是唯一合法使用暴力的机构。b.国家“契约论”“契约论”认为,国家不是少数统治者独揽大

权和不平等地分配经济资源的“统治工具”。国家是社会大众通过达成契约(同意、认同、被迫接受)的方式组建的、维护各自利益的“公共组织”。所以,国家是超越人们彼此利害关系的、利益中立的“第三方”。单选题无论“暴力论”,还是“契约论”都认为国家必要。因为

他们面对三择一的单选题:(1)自然法则: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2)暴力统治:一部分人反对一部分人的战争。(×)(3)社会契约:一切人帮助一切人的帕累托改进。(√)人类在完成这道简单的选择题时极为笨拙:轮流选择三个

选项!“契约论”第一,揭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观——尽管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内涵该放在历史条件下来看待。第二,揭示了国家产生、发展的长效机制——尽管专制王朝民众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但起义、逃跑、偷懒等,民众与国家权力的博弈仍然在进行。c.国家“潜在暴力论”“潜在

暴力”(violencepotential)论是诺斯综合“暴力论”和“契约论”各自的优点提出的理论。第一,吸收“契约论”关于通过契约(选举)建立“第三方”的国家的观点,用以对接现代代议制国家制度。第二,接受“暴力论”统治观点,国家合法暴力

来源于选民(契约)的授权;暴力是强制力的最后底线。7.2国家的经济功能诺斯指出:“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产权必须由国家来界定、保护。让国家界定、保护产权(国家最为重要

的经济职能)的代价(成本)又是什么呢?a.界定产权界定产权的实质是:将对稀缺资源控制(剩余控制权),与控制资源的收益(剩余索取权)尽可能“对应”(matching),捆绑在一起;从而尽可能减少经济学的“外部性”(公地悲剧、偷懒

/搭便车)问题。产权的经济意义第一,外部性越低,财产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效用、效果对权人的影响越完整、准确,激励作用也越强。第二,在价格机制中,外部性越低的资源定价越准确,因而配置越能体现优化原则。第三,诺斯因此认为,私有产权被认为是“西方世界兴起”的主要原因。“产权

是的保障是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诺斯这里讲的产权就是私有产权。千年梦想谁与共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元前470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孟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公元前300左右。打土豪、分田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复习“暴力论”:前现代国家功能、现代国家底线。“契约论”:普世价值观、长效机制。“潜在暴力论”:综合。国家经济功能:界定产权产权经济意义:减少外部性、准确定价7国家制

度(2)什么是国家悖论?国家悖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公共选择是选择什么?不可能定理是何含义?政治市场利益主体有哪些?b.国家悖论“国家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没有产权制度,人们的财产关系只是一种朝不保

夕占有关系,其底线是丛林法则。国家财产制度,财产关系上升法权关系,丛林法则才开始被帝王法则所替代。国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最初只是因为国家的“掠夺”替代了公地悲剧。国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并不限于结束丛林法则,还在于建构

一个长效激励机制:最优的产权结构。那么,国家会选择高效率的产权制度的障碍是什么呢?追求最大化的统治者第一,租金(特权、私利)最大化第二,社会产出最大化,即制度的交易成本最小。当两种最大化冲突时,统治者总是选择租金最大化。“国家仅仅在使那些统治国家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目

标的范围内促成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低效率的制度长期存在第一,统治集团会尽可能动用“暴力潜能”清除试图进行制度创新的行为。第二,制度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了大量搭便车(freerider)行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难以形成。总结:国家悖论产生的原因第一,为了

统治者的利益,牺牲社会的利益。第二,低效率、专制的国家制度长期存在。社会产出最大化目标:最广泛、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什么?尽可能大范围的私有产权。理由:第一,私有产权才能抗衡统治者租金。第二,最大程度地减少“外部性”(公

地悲剧、偷懒)问题。第三,排他性产权的界定与保护,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第四,私有产权是其他产权形成的基础。基本思路迫使统治者选择社会产出最大化,而不是租金最大化。三方面思路第一,主权在民,国权民授。让统治者权力来

源于人民,而不是相反。第二,权力制约,利益分立。弱化统治者的作用,形成各自的利益格局。第三,社会开放,加强竞争。内外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迫使执政者寻求民众的支持而被迫将“租金”最大化以社会产出最大化为前提。7.3公共选择a.基本情况上世纪60、70

年代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布坎南(JamesM.Buchanan)、尼斯坎南(WilliamA.JrNiskanen)、塔洛克(GordonTullock)、缪勒(DennisC.Mueller)等。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

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经济市场,用货币选择外部性相对较小的私人物品(privategoods)。政治市场,用选票选择外部性相对较大的“公共物品”(publicgoods)。b.投票规则公共选择的基本手段。两种规则:一致通过,多数票通过。利弊分析一致通过:优点是所做出的

决策一定是是帕累托改进。其缺点是交易成本太高,几乎不能通过任何决议。多数票通过:简单多数(1/2以上)和比例多数(2/3、3/4等)。比例多数是在一致通过与简单多数间的折中。优、缺点也是二者的折中。一般认为,越是基础性制度,越适用高比例多数规则。c.决策循环不能确

保获得均衡(唯一)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投票循环”(投票悖论)。表7.3投票循环见表7.3。三个备选方案X、Y、Z,由三个偏好不同的项目A、B、C,两两比比较偏好X~YY~ZX~ZAXYZXYXBYZX

YYZCZXYXZZ胜出方案XYZ较进行选择。最后是每个项目都可能被选出。循环原因在图a中,C的偏好(ZXY)是“双峰”,即在图中有两个渐进的高点。图b处理可避免循环。uu3ABC3ABC2211OOXYZXYZ图a.c的偏好是双峰图b.c的偏好是单峰图

7.3投票循环机理分析阿罗定理(Arrow’sTheorem,1972)或“不可能定理”:不可能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整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阿罗定理意味着所谓“社会需要”没有答案;公共选择投

票理论受到挑战。d.利益集团利益集团(interestgroup)又称压力集团(pressuregroup),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行业协会、工会组织、青年人俱乐部等。利益集团功能对外通过投票、游说、贿赂、联盟等策略,增强组织影响执政者的选择或

执政者的决策能力。对内通过动员资源、协调行动(选择性激励)、分配权力、利益分享等,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协同性。政治企业家指利益集团的领袖或组织者。除了在组织中获得权力与物质利益(materialbenefit)外,政治企业家对名声、荣誉、社会成就、公益

事业等观念利益(purposivebenefit)怀有超过普通人的强烈偏好。分利行为利益集团通过改变国家分配政策,增加自身利益。(奥尔森,1982)e.官僚机构选民(利益集团):权利或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家:权力、职务利益、社会声誉的最大化。官僚机构:预算(国家拨款)的最大

化。二级代理选民——国家、国家——官员三角博弈选民、政治家、官员,围绕公共物品生产形成一个选民利益最大化、政治家权力最大化、官员预算最大化的,目标各异却相互联系的价值链。目标偏离U委托——代理理论I告诉我们,代理链条越长(N),目ON标效率(U)损失、偏离越大。f.宪政改革

布坎南认为,政府失灵的根源是宪政约束的失灵,因而提出要进行宪政改革。《宪政经济学》一致同意原则宪政对政府约束宪政民主等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没有达成共识。复习国家悖论:租金、社会产出低效率均衡:创新成本极高、搭便车问题经济增长:民

主、制衡、竞争公共选择:选民、政治家、官僚公共决策:循环、阿罗定理官僚机构:二级代理、目标偏离8制度与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依托的条件是什么?经济增长的要素理论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还要从“结构”方面分析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结构理论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上世纪60年代新

制度经济学(特别是新经济史学派)将国家制度、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甚至契约关系等“制度元素”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拓展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领域,而且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理论。8.1增长探源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理论

可分为“要素说”和“结构说”两大类。a.要素说(1)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是“要素说”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生产函数分析Y=f(K,L)收入Y的增加,来源于资本K和劳动力L投入的增加。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与资本的投入。哈罗德-多马

增长模型生产函数折算为一定比例的总产量函数G=S·VG为经济增长率(ΔY/Y)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产出/资本比。模型含义: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成反比。模型中没有土地,是因为土地总量不变。索洛-斯旺模型上世纪

60年代,技术变量a被引入到生产函数中:Y=a+αk+Βl收入Y增长速度,是科技进步率a,资本k、劳动l投入增量的函数。参数α和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两个特点:劳动与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劳动与资本由技术技术(A)“装备”。(2)新

经济增长理论追问:技术进步的源泉是什么?《报酬递增和长期增长》(罗默,1986)《经济发展的机制》(卢卡斯,1988)“新经济增长理论”形成增长模型Y=F(K,AL)其中A为知识存量。也有引入人力资本的类似模型。主要特点第

一,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即讨论技术进步的原因,而不是只探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技术进步的源泉。企业、政府、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导致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技术进步。第三,探讨了知识和人力资本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特殊性—“溢出效应”。追问:什么决定社会对知

识、人力资本的投资?b.结构说“要素说”分析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构说”探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制度决定收益,收益决定投资,投资决定知识、人力资本产出。所以:制度决定知识、人力资本产出。(1)二元结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刘易斯,1

954)现代化城市工业与落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理论”。政府对就业机会提供、物质设施分享、现代思想传播、贸易互惠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做出调整。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工业的转移,促进“拐点”较早到来。(2)新经济史学派时间

:50年代末和60年初代表人物:诺斯、戴维斯、福格尔等方法:经验、案例、反设代表作:《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斯,1973)《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诺斯,1981)“结构”:广义的社会制度。主要观点:第一,西方兴起得益于封建领主制经济

解体后出现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变化:农奴摆脱了依附,获得自由;私有财产权力最终确立。第二,私有产权、国家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这样一些社会“结构”对降低交易费用的必要性。结论:社会制度决定社会经济增长。(3)社会分工理论结构:社会分工是一种关系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制度或“结构”马克思:分

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的,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诺斯:管理革命的主要部分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伴随新技术而来的交易费用。效率:分工促进知识、人力资本积累。分工限度有正的网络效应,但分工的代价是交易成本提高。分工演进的基础是专业化经

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杨小凯、黄有光,1993)。最优分工水平:分工经济与交易成本间的权衡。制度要求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分工。复习经济增长要素说:资本、劳动、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增加要素。结构说:二

元结构、社会结构、分工结构。改善结构。制度要求:交易费用低8制度与经济增长(2)什么是李约瑟之谜?中国经济增长解读有何矛盾?什么决定科技发明的命运?资源禀赋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怎样?8.2中国经济增长困惑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到当代的世界古代文明。a.增长

之迷李约瑟之谜和“韦伯疑问”两难问题: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却大大落后了?麦迪森考证,在公元0年,中国汉朝和欧洲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18世纪亚当·斯密也曾指

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肥沃,耕作最精细,人们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b.学者解读明朝中后期(1500~1644),中国的经济增长已陷入斯密所说的“停滞于静止状态了。”此时欧洲

社会在“商业革命”和民族国家两个轮子的驱动下,相继驶入了农业革命(15~18世纪)和其后的工业革命(17~19世纪)问题:中国为什么落后?李约瑟中国官僚体制重农抑商,妨碍了科技发明与生产的结合和科技革命的出现。此时欧洲是封建贵族体制

,有利于重商主义精神的培养。随着封建贵族体制的崩溃出现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林毅夫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在于科举制度提供的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

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导致对自然现象的发现停留在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的阶段,不能变为依靠数学和控制试验的现代科学。赞同李约瑟天下英雄,入我彀矣科举制度,维护统治的帝王之术所以,不能越所谓帝王利益

的雷池半步:“文字狱”的灭门之灾帝王之术怎么可能与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独立、怀疑和探索的精神可谓不共戴天、冰炭不容。科举考试怎么可能考数、理、化?c.两种命运中国古代甚至不需要搞一次幻象的“科学革命”,若能能够用好已有的“四大发明”就足以给社会带来天翻地覆

的进步。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再多的科技岂不也是摆设吗?四大发明由怎样的意义呢?马克思: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鲁迅: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人却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胡适:中国的人文科学创造了更多的书本知识,而西方的自然科学却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成为禁锢民智的

帝王之术。1791年引入法国,迅速发展成为西欧国家普遍采用的文官制度。c.成败分工历史上的中国第一,大一统国家制度,实现了安全保障、产权制度的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第二,黄河、长江流域广阔腹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经

济和规模经济。近现代的中国第一,王权至上迫使全体国民接受“官本位”这个唯一的“最大化”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分工、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等,都成为危害“最大化”行为的选择。8.3分工与制度二难选择:分工经济(收益)与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trad

eoff)。作为一种制度,分工开始实际上被资源条件决定。a.自然分工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只能根据自己所处环境的资源禀赋安排分工。例如,游牧民族、农耕民族、航海民族等;性别分工,男人狩猎、女人采集男耕女织、男主外

、女主内等;年龄分工,老人照看小孩、打理家务,青壮年从事生产、闯荡世界等。结论:最早分工是自然分工,由资源禀赋决定;最早“制度”是自然分工,由“经济”(条件)决定。b.社会分工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交往的范围扩大,其所处环境的资源禀赋已不再是决定分工。实证分析:《新大陆经济中的不平等制度和不

同增长途径》(恩格尔曼、哈伯、索科洛夫,2000)资源禀赋差异中南美洲:矿藏储量丰富、种植高价值作物,大型种植园、使用大量奴隶。北美洲:冷冻地带、“西进运动”(18世纪末~19世纪末)、家庭农场、较为分散。制度差异中南美洲:制度不平等,奴隶,土著居民与精英

阶层(所有者)在收入和权利巨大差异。或许还与该地区以西班牙、葡萄牙移民为主有关。北美州:制度相对平等。分散、独立的家庭农场,欧洲(英国、荷兰)移民为主。发展差异两百多年下来,拥有资源优势的中南美洲落后了,拥有制度优势的北美取代英国成为新

的世界经济中心。c.低效率均衡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分工,分工决定早期制度。公平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源,不公平的制度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原因:第一,租金最大化,以社会产出最大化为代价。第二,弱势人群对现状无能为力,缺乏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结论:长

期来看,相对平等制度,而不是资源禀赋决定经济增长。d.高效率制度选择市场:资源被配置效率高。所有权结构:消除外部性、公地悲剧社会分工:促进知识、技术内生增长帕累托效率:社会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复习中国增长之谜:李约瑟、韦伯科技创新两种命运:中国、西欧成败分工:国家、农业

分工与制度资源、分工、制度制度、分工、经济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