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安防规范培训教程.pptx,共(102)页,1.673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67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通用安防标准与规范宣讲智能楼宇管理师郑重声明主办:智能楼宇管理网(提供:智能楼宇行业资讯,职业培训,提供资料免费下载,免费索取资料,免费赠送课程,免费获取教程,免费远程学习等)更多免费资料尽在欢迎大家前来完全免费索取资料,全部
免费赠送、获取到本课程资料后:72小时之内:转发2人以上,凭截图记录,免费再次赠送以下资料,过时不送。智能楼宇管理实战教程10套弱电工程师手册10套安防系统快速学习教材10套消防系统高级手册20套视频监控绝密锦囊20套智能楼宇布线工作教材5套•咨询电话
:010-56016286•手机:15300363281•免费索取咨询:2473015136•安全防范国家及行业标准目录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一)安全防范国家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名称1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210408.2-
2000入侵探测器第2部分: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3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4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510408.5-2000入
侵探测器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610408.6-1991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710408.8-1997振动入侵探测器810408.9-2001入侵探测器第9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910409-2001防盗保险柜1012662-1
990爆炸物销毁器技术条件11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1212664-2003便携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通用规范1312899-2003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1415207-1994视频入侵报警器1515208.1-2005微剂量X射线
安全检查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序号标准编号名称1615208.2-2006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2部分:测试体1715209-2006磁开关入侵探测器1815210-2003通过式金属探测门通用技术规范1915211-1994报警系统环境试验2015407-19
94遮挡式微波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115408-1994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22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2316676-1996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2416677-1996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2516796-1997安全防范报
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2617565-1998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2720815-2006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2820816-2006车辆防盗报警系统乘用车29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3050394-2007入侵报警
系统工程设计规范31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32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二)安全防范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名称12-1999车辆防盗报警系统小客车23-
1991便携式防盗安全箱326-1992军工产品储存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4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528-1992货币印制企业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6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745-1993警用摄像机与
镜头连接860-1993便携式炸药检测箱技术条件970-2004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1071-1994机械钟控定时引爆装置探测器1172-2005楼宇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1273-1994机械防盗锁1374-2
00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14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15142-1996排爆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序号标准编号名称16143-1996金库门通用技术条件17164-2005专用运钞车防护技术要
求(公安部三局)18165-1997防弹复合玻璃19166-2006防盗保险箱20269-2001黑白可视对讲系统21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22366-2001车辆防盗报警器材安装规范23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24368-2
001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25374-2001电子防盗锁26379.1-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1部分:总则27379.2-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2部分:公用应用层协议28379.3-
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3部分:公用数据链路层协议29379.4-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4部分:公用传输层协议序号标准编号名称30379.5-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
5部分:按照8482采用双线配置的报警系统接口31379.6-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6部分:采用建议V.24.28信令的报警系统接口32379.7-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7部分:插入式报警系统收发器的报警
系统接口33379.8-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8部分:与接口处采用建议V.23信令的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串行协议34379.9-200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9部分:采用建议V.23信令的专用信道所使用的接口35379.10-2002报
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10部分:采用建议V.24.28信令的终端接口36394-2002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37405-2002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分类与代码38440-2003车辆反劫防盗联网报警系统中车载防盗报警设备与车载无线通信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
39501-2004银行用保管箱通用技术条件40518-2004银行营业场所透明防护屏障安装规范41550-2005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信息代码序号标准编号名称42551-2005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信息基本数据结构43553-2005车辆反劫防盗联网报警系统通用技术要求445
76-2005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45586-2005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46600.1-2006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第1部分:系统的一般要求47600.2-2006
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第2部分:设备的一般要求48600.3-2006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第3部分:利用专用报警传输通路的报警传输系统49600.4-2006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第4部分:利用公共电话交换网络的数字通信机系统的要求50600.5-2006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第5部分:利用公共电话交换网络
的话音通信机系统的要求51644-2006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52645-200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变速球型摄像机53646-200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矩阵切换设备通用技术要求54647-200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前端设备控制协议V1.055667-2006防爆炸复
合玻璃56669-2006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57670-2006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58678-2007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59701-2007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50348—2004《安全
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安全防范领域第一部内容完整、格式规范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该规范总结了我国安全防范工程建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是一部既具
有实践性、适用性,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该规范对安全防范工程的现场勘查、工程设计、施工、检验、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较好地贯彻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我国安防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具有较强的
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该规范的贯彻实施,对于确保安防工程的质量,维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总则•三种手段:人防、物防、技防•三种要素:探测、延时、反应•安全防范工程的建设,应纳
入单位或部门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其使用功能、管理要求和建设投资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同步施工和独立验收•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安全防范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系统的防护级别应与被防护对象的风险
等级相适应•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规范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施工、检验和验收,提高安全防范工程的质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术语•安全防范产品、安全防范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
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安全管理系统•风险等级、防护级别、安全防护水平•探测、延迟、反应•误报警、漏报警•人力防范(人防)、实体防范(物防)、技术防范(技防)•防护对象•周界、监视区、防护区、禁区、盲区•纵深防护、均衡防护、抗易
损防护、纵深防护体系•监控中心、报警接收中心工程设计一般规定•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应根据被防护对象的使用功能、建设投资及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的要求,综合运用安全防范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成先进、可靠、经济、适用、配套的安全防范应用系统•应以结构化、规范化、模块化、集成化
的方式实现,应能适用系统维护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安全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经检验或认证合格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应遵循的七项原则•系统的防护级别与被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满足防护的纵深性、均衡性、抗易损性
要求•满足系统的安全性、电磁兼容性要求•满足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与维护保障性要求•满足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要求•满足系统的经济性、适用性要求现场勘察的内容和要求应符合◼全面调查和了解被防护对象本身的基本情况◼调查和了解被防护对象所在
地及周边的环境情况◼按照纵深防护的原则,草拟布防方案,拟定周界、监视区、防护区、禁区的位置,并对布防方案所确定的防区进行现场勘察安全防范工程设计前,应进行现场勘察现场勘察防护对象的基本情况➢被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与所要求的的防护级别➢被防护对象的物
防设施能力与人防组织管理概况➢被防护对象所涉及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其群体的基本概况:建筑平面图、使用(功能)分配图、通道、门窗、电(楼)梯配置、管道、供电线路布局、建筑结构、墙体及周边情况等防护对象所在地和周边环境•地理与人文环境•气候环境和雷电灾害情况•电磁环境•其他需要勘察的内容现
场勘察报告•现场勘察结束后应编制现场勘察报告•进行现场勘察时,对上述相关勘察内容所做的勘察记录•根据现场勘察记录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提出的建议•现场勘察报告经参与勘察的各方授权人签字后作为正式文件存档安全防范系统的构成•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安全管理系统和若干个相关
子系统组成•安全防范系统的结构模式按其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可有多种构建模式。按照系统集成度的高低,安全防范系统分为集成式、组合式、分散式三种类型。•各相关子系统的基本配置,包括前端、传输、信息处理/控制/管理、显示/记录四大单元。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其各单元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现阶段较常用
的子系统主要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以及以防爆安全检查系统为代表的特殊子系统等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要素•集成式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管理系统•组合式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管理系统•分散式安全防范系统的安
全管理系统集成式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设置在禁区内(监控中心),应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监控中心设备与各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由监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与监控。安全管理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各子系统的运行;某一子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其它子系统的
运行•应能对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应能对系统运行状况和报警信息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应设置足够容量的数据库。•应建立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信息传输系统。应能对信息传输系统进行检验,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有线和/或无线通信联络•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应留有
向接处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应能连接上位管理计算机,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系统集成组合式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设置在禁区内(监控中心)。应能通
过统一的管理软件实现监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联动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各子系统的运行;某一子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其它子系统的运行•应能对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应能对系统运行状况和报警信.自、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可设置必要的数据库•应能对信息传输系统进行
检验,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联络•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应留有向接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功能设计符合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管理系统由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应
的应用软件构成,以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监控•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应先进、成熟,能在人机交互的操作系统环境下运行;应使用简体中文图形界面;应使操作尽可能简化;在操作过程中不应出现死机现象。如果安全管理系统一旦
发生故障,各子系统应仍能单独运行;如果某子系统出现故障,不应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为防止造成对人员的伤害,应符合•系统所用设备及其安装部件的机械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应能防止由于机械重心不稳、安装固定不牢、突出物和锐利边缘以及显示设备爆裂等造成对人员的伤害。系统
的任何操作都不应对现场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系统所用设备,所产生的气体、X射线、激光辐射和电磁辐射等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不能损害人体健康•系统和设备应有防人身触电、防火、防过热的保护措施•监控中心
(控制室)的面积、温度、湿度、采光及环保要求、自身防护能力、设备配置、安装、控制操作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均应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并符合本规范3.13节的相关要求信息安全性方面,应符合•系统的供电应安全、可靠。应设
置备用电源,以防止由于突然断电而产生信息丢失•系统应设置操作密码,并区分控制权限,以保证系统运行数据的安全•信息传输应有防泄密措施。有线专线传输应有防信号泄漏或加密措施,有线公网传输和无线传输应有加密措施•应
有防病毒和防网络入侵的措施防破坏能力方面,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应具备防拆、开路、短路报警功能•系统传输线路的出入端线应隐蔽,并有保护措施•系统宜有自检功能和故障报警、欠压报警功能•高风险防护对象的安防系统宜考虑遭受意外电磁攻击的防护措施电磁
兼容性设计•设备应符合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标准的规定•线缆的电磁兼容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传输线路的抗干扰设计•电力系统与信号传输系统的线路应分开敷设•信号电缆的屏蔽性能、敷设方式、接头工艺、接地要求等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电梯箱内安装摄
像机时,应有防止电梯电力电缆对视频信号电缆产生干扰的措施防电磁骚扰设计•系统所用设备外壳开口应尽可能小,开口数量应尽可能少•系统中的无线发射设备的电磁辐射频率、功率,非无线发射设备对外的杂散电磁辐射功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与技术标准的要求
可靠性设计•可靠性指标的分配•采用降额设计时,应根据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要求和关键环境因素或物理因素(应力、温度、功率等)的影响,使元器件、部件、设备在低于额定值的状态下工作,以加大安全余量,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采用简化设计时,应在完成规定功能的前提下,采
用尽可能简化的系统结构,尽可能少的部件、设备,尽可能短的路由,来完成系统的功能,以获得系统的最佳可靠性•采用冗余设计•维修性设计和维修保障可靠性指标的分配•根据系统规模的大小和用户对系统可靠性的总要求,应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分配,即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转换
为系统各组成部分(或子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系统所有子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应小于其分配指标•系统所使用的所有设备、器材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应小于其分配指标采用冗余设计、应符合•储备冗余(冷热备份)设计。系统应采用储备冗余设计,特别是系统的关
键组件或关键设备,必须设置热(冷)备份,以保证在系统局部受损的情况下能正常运行或快速维修•主动冗余设计。系统应尽可能采用总体并联式结构或串一并联混合式结构,以保证系统的某个局部发生故障(或失效)时,不影响系
统其它部分的正常工作维修性设计和维修保障应符合•系统的前端设备应采用标准化、规格化、通用化设备以便维修和更换。2系统主机结构应模块化•系统线路接头应插件化,线端必须作永久性标记•设备安装或放置的位置应留有足够的维修空间•传输线路应设置维
修测试点•关键线路或隐蔽线路应留有备份线•系统所用设备、部件、材料等,应有足够的备件和维修保障能力•系统软件应有备份和维护保障能力环境适应性设计•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符合其使用环境(如室内外温度、湿度、大气压等)的要求。系统所使用设备、部件、材料的环境活应性应符合《报警系统环境试验》/T15211中
相应严酷等级的要求•在沿海海滨地区盐雾环境下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具有耐盐雾腐蚀的性能•在有腐蚀性气体和易燃易爆环境下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采取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的保护措施•在有声、光、热、振动等干扰源环境中工作的系统设备、
部件、材料,应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或隔离措施防雷与接地设计•安全防范系统的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高风险防护对象的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系统、信号传输线路、天线馈线以及进入监控室的架空电缆入室端均应采取防雷电感应过电压、过电流的保护措施
•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宜安装电涌保护器;系统的重要设备应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作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带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不少于162•监控中心内应设置接地汇集环或汇集排,汇集环或汇集排宜采用裸铜线
,其截面积应不小于352•不得在建筑物屋顶上敷设电缆,必须敷设时,应穿金属管进行屏蔽并接地集成设计•安全防范系统的集成设计包括子系统的集成设计、总系统的集成设计,必要时还应考虑总系统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集成设计•入侵报
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独立子系统的集成设计是指它们各自主系统对其分系统的集成。如大型多级报警网络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一级网络对二级网络的集成与管理,二级网络应考虑对三级网络的集成与管理等;大型视
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监控中心(主控)对各分中心(分控)的集成与管理等子系统间的联动或组合设计应符合•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出入口控制系统必须考虑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保证火灾情况下的紧急逃生•根据实
际需要,电子巡查系统可与出入口控制系统或入侵报警系统进行联动或组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可与入侵报警系统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联动组合,入侵报警系统可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或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组合等系统的总集成设计应符合•一个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通常都是一个集成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的集成
设计,主要是指其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可有多种模式,可以采用某一子系统为主(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进行系统总集成设计,也可采用其他模式进行系统总集成设计。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其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3.4.1条的规定外,还应满足
下列要求:l)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控制管理能力;相应容量的数据库2)通讯协议和接口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系统应具有可靠性、容错性和维修性4)系统应能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集成传输方式的选择•传输方式的选
择取决于系统规模、系统功能、现场环境和管理工作的要求。一般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传输方式。有线传输可采用专线传输、公共电话网、公共数据网传输、电缆光缆传输等多种模式•选用的传输方式应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准确、安全、可靠。且便于布线、
施工、检验和维修•可靠性要求高或布线便利的系统,应优先选用有线传输方式,最好是选用专线传输方式。布线困难的地方可考虑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但要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报警网的主干线(特别是借用公共电话网构成的区域报警网),宜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双重报警传输方式
,并配以必要的有线/无线转接装置传输线缆的选择(一)•传输线缆的衰减、弯曲、屏蔽、防潮等性能应满足系统设计总要求,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线径较细、容易施工的线缆•报警信号传输线
的耐压应不低于250V,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铜芯绝缘导线、电缆芯线的最小截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l)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12•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0.752•3)多芯电缆的单股线芯最小截面积不
应小于0.502传输线缆的选择(二)•视频信号传输电缆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根据图像信号采用基带传输或射频传输,确定选用视频电缆或射频电缆•2)所选用电缆的防护层应适合电缆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如气候环境、是否存在
有害物质、干扰源等)3)室外线路,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9的同轴电缆,采用聚乙烯外套•4)室内距离不超过500m时,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7的同轴电缆,且采用防火的聚氯乙烯外套•5)终端机房设备间的连接线,距离较短时,宣选用外导体内径为3或5、且具有密编铜网外导体的
同轴电缆•6)电梯轿厢的视频同轴电缆应选用电梯专用电缆传输线缆的选择(三)•光缆应满足下列要求:l)光缆的传输模式,可依传输距离而定。长距离时宣采用单模光纤,距离较短时宣采用多模光纤2)光缆芯线数目,应根据监视点的个数、监视点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并注意留有一定的余量。3)
光缆的结构及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最大抗拉力等机械参数,应满足施工条件的要求。4)光缆的保护层,应适合光缆的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传输设备的选择•利用公共电话网、公用数据网传输报警信号时,其有线转接装置应符合公共网入网要求;采用无线传输时,无线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的
发射频率、功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光端机、解码箱或其它光部件在室外使用时,应具有良好的密闭防水结构布线设计•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T50311的规定•非综合布线系统的路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规
定:1)同轴电缆宣采取穿管暗敷或线槽的敷设方式。当线路附近有强电磁场干扰时,电缆应在金属管内穿过,并埋入地下。当必须架空敷设时,应采取防干扰措施•2)路由应短捷、安全可靠,施工维护方便•3)应避开恶劣环境条件或易使管道损伤的地段•4)与其它管道等障碍物不宜交叉跨越线缆敷设
(一)•综合布线系统的线缆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T50311的规定•非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线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机械损伤的电(光)缆,或改、扩建工程使用的电(光)缆,可采用沿墙明敷方式•2)在新建的建筑
物内或要求管线隐蔽的电(光)缆应采用暗管敷设方式•3)下列情况可采用明管配线:―易受外部损伤;―在线路路由上,其它管线和障碍物较多,不宜明敷的线路;―在易受电磁干扰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4)电缆和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3m;电力线与信号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线缆敷
设(二)•室外线缆的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50198一1994中第2.3.7条的要求•敷设电缆时,多芯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6倍;同轴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15倍•线槽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60%;线缆穿管敷设截面利用
率不应大于40%。•电缆沿支架或在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牢固固定:l)电缆垂直排列或倾斜坡度超过45时的每一个支架上;2)电缆水平排列或倾斜坡度不超过45时,在每隔1一2个支架上;3)在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处•明敷设的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
强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m,•当采用屏蔽线缆或穿金属保护管或在金属封闭线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m•线缆在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线槽内。当线缆进入建筑物后,线缆沟道•与建筑物间应隔离密封•线缆穿管前应检查保护管是否畅通,管口应加护
圈,防止穿管时损伤导线。•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同轴电缆应一线到位,中间无接头线缆敷设(三)•光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敷设光缆前应对光纤进行检查。光纤应无断点,其衰耗值应符合设计
要求。核对光缆长度,并应根据施工图的敷设长度来选配光缆。配盘时应使接头避开河沟、交通要道和其它障碍物。架空光缆的接头应设在杆旁1m以内•敷设光缆时,其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光缆外经的20倍。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好技术处理,可采用自动控制牵引
力的牵引机进行牵引。牵引力应加在加强芯上,其牵引力不应超过巧。掩;牵引速度宜为10m、;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不宜超过1,光纤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应小于8m•光缆敷设后,应检查光纤有无损伤,并对光缆敷设损耗进行抽测。确认没有损伤后,再进行接续•光缆
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他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做好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在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应作永久性标志•管道敷设光缆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时应
有人工逐个入孔同步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内穿行。光缆端头应用塑料胶带包扎好,并盘圈放置在托架高处•光缆敷设完毕后,宜测量通道的总损耗,并用光时域反射计观察光纤通道全程波导衰减特性曲线供电设计,电源质量应满足•稳态电压偏移不大于士2%;•稳态频率偏移不大于士0.
2;•电压波形畸变率不大于5%;•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为0~4;•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用稳频稳压、不间断电源供电或备用发电等措施监控中心设计•监控中心应设置为禁区,应有保证白身安全的防护措施和进行内外联络的通讯手段,并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向上一级接处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监控中
心的面积应与安防系统的规模相适应,不宜小于20m2,应有保证值班人员正常工作的相应辅助设施•监控中心室内地面应防静电、光滑、平整、不起尘。门的宽度不应小于0.9m,高度不应小于2.1m•监控中心内的温度宜为16一30℃,相对
湿度宣为30%~75%•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在主要走道不应小于1.5m,在次要走道不应小于0.8m高风险对象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重要物资储存库
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民用机场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铁路车站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防护对象风险等级的划分应遵循下列原则•根据被防护对象自身的价值、数量及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判定被防护对象受到威胁或承受风险的程度•防护对象的选择可以
是单位、部位(建筑物内外的某个空间)和具体的实物目标。不同类型的防护对象,其风险等级的划分可采用不同的判定模式•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分为三级,按风险由大到小定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一级:100万以上•二级:30万以上•三级:30万以下•安全防范系统的防护级别应与防护
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防护级别共分为三级,按其防护能力由高到低定为一级防护、二级防护和三级防护高风险对象•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银行营业场所•民用机场•铁路车站•重要物资储存库等五类•北京的有关文件规定了十一项高风险对象:电台、码头、军工、邮政金融、热力电力、教育科研、文博、核设施
、医院、重点建设单位、需要重点保护的单位高风险对象的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的确定应符合•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划分按照((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27执行•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划分按照《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38执行•重要物资储存
库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划分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安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规章,并按第4.1.1条的原则进行确定•民用机场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总局和公安部的有关管理规章,根据国内各民用机场的性质、规模、功能进行确
定,并符合表4.1.4一1的规定•铁路车站的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和公安部的有关管理规章,根据国内各铁路车站的性质、规模、功能进行确定,并符合表4.1.4一2的规定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高度风险区主要是指涉
及现金(本、外币)支付交易的区域,如存款业务区、运钞交接区、现金业务库区及枪弹库房区、保管箱库房区、监控中心(监控室)等•中度风险区主要是指涉及银行票据交易的区域,如结算业务区、贴现业务区、债券交易区、中间业务区等•低度风险区是指经营其他较小风险业务的区域,如客户活动
区等•根据实际情况和业务发展,建设单位可提高业务区的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一级防护工程设计重点•高度风险区设计:存款业务区应有2路以上的独立防区,每路串接的紧急报警装置不应超过4个•监控中心(监控室)应具备有线、无线两种报警方式三级防护工程设计重点•重点目标防护
:应安装摄像机,在客户交易时进行监视、录像,回放图像应能清晰辨别客户面部特征,但不应看到客户操作的密码各子系统设计要求•紧急报警子系统应符合:高度风险区触发报警时,应采用“一级报警模式”,同时启动现场声光报警装置,报警声级,室内不小于80(A);室外不小于100(A
)•重要部位在正常的工作照明条件下,监视图像质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50198-1994中表4.3.1-1规定的四级,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表4.3.1-1规定的三级,
或至少能辨别人的面部特征•采用数字记录设备录像时,高度风险区每路记录速度应为25帧/秒。音频、视频应能同步记录和回放;其他风险区录像的数字记录设备,每路记录速度不应小于6帧/秒重要物资储存库安全防范工程设计•安全
防范工程选用的设备器材应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当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时,前端设备应尽可能设置于爆炸危险区域外;当前端设备必须安装在爆炸危险区域内时,应选用与爆炸危险介质相适应的防爆产品铁路车站安全防范设计•监控中心应独立设置普通风险对象的安防工程设
计•通用型公共建筑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通用型公共建筑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通用型公共建筑安防工程,包括办公楼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商场、超市)、文化建筑(文体、娱乐)等的安全防范工程•通用型公共建筑安全防范工程,应根据具
体建筑物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物的建设标准进行工程设计及系统配置•通用型公共建筑安全防范工程,根据其安全管理要求、建设投资、系统规模、系统功能等因素,由低至高分为基本型、提高型、先进型三种类型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本节内容适用于总建筑面积
在5万m2以上(含5万m2)、设有小区监控中心的新建、扩建、改建的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必须纳入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同步施工。5万m2以上(含5万m2)的住宅小区应设置监控中心安全防范工程施工内容•施
工准备•工程施工•系统调试工程施工•工程施工应按正式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进行,不得随意更改。若确需局部调整和变更须填写“更改审核单”(见表6.3.1),或监理单位提供的更改单,经批准后方可施工•施工中应做好
隐蔽工程的随工验收。管线敷设时,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应会同设计、施工单位对管线敷设质量进行随工验收,并填写“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见表6.3.2)或监理单位提供的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工程设备的安装•探测器的安装•紧急按钮的安装•摄像机的安装•云台解码器的安装•出入口控制设备的安装•访客(可视
)对讲设备安装•电子巡查设备安装•停车库(场)管理设备安装•控制设备安装摄像机安装•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其安装高度: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室外离地不宜低于3.5m•摄像机及其配套装置,
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运转应灵活,应注意防破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摄像机安装应与地绝缘隔离•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别引入,外露部分用软管保护,并不影响云台的转动•电
梯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厢门上方的左或右侧,并能有效监视电梯厢内乘员面部特征云台、解码器安装•云台的安装应牢固,转动时无晃动•应根据产品技术条件和系统设计要求,检查云台的转动角度范围是否满足要求•解码器应安装在云台附近或吊顶内(但须留有检修孔
)控制设备安装•控制台、机柜(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机柜(架)背面、侧面离墙净距离应符合本规范3.13.11条的规定•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其中监视器(屏幕)应避
免外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架)内安装的设备•控制室内所有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排列、捆扎整齐,编号,并有永久性标志供电、防雷与接地施工•系统的供电设施应符合本规范3.12节的规定。摄像机等设备宜采用集中供电,当供电线(低压供电)与控制线
合用多芯线时,多芯线与视频线可一起敷设•系统防雷与接地设施的施工应按本规范3.9节的相关要求进行•当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在接地极回填土中加入无腐蚀性长效降阻剂;当仍达不到要求时,应经过设计单位的同意,采取更换接地装置的措施•监控中心内接地汇集环或汇集排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
3.9.6条的规定,安装应平整。接地母线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3.9.3条的规定,并用螺丝固定•对各子系统的室外设备,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防雷与接地施工,并应符合本规范3.9节的相关规定系统调试•基本要求•调试前准备•系
统调试•调试报告基本要求•系统调试前应编制完成系统设备平面布置图、走线图以及其它必要的技术文件。调试工作应由项目责任人或具有相当于工程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主持,并编制调试大纲调试前准备•按6.3节要求,检查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如错线、虚焊、开路或
短路等应予以解决,并有文字记录•按正式设计文件的规定查验己安装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备品备件等•系统在通电前应检查供电设备的电压、极性、相位等系统调试•先对各种有源设备逐个进行通电检查,工作正常后方可进
行系统调试,并做好调试记录•各系统调试•系统调试结束后,应根据调试纪录,按表6.4.4的要求如实填写调试报告。调试报告经建设单位认可后,系统才能进入试运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调试•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T367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检查并调试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聚焦、环
境照度与抗逆光效果等,使图像清晰度、灰度等级达到系统设计要求•检查并调整对云台、镜头等的遥控功能,排除遥控延迟和机械冲击等不良现象,使监视范围达到设计要求•检查并调整视频切换控制主机的操作程序、图像切换、字符叠加等功能,保证工作正常,满足设计要求•调整监视器、录像机、打印机、图像处理器、
同步器、编码器、解码器等设备,保证工作正常,满足设计要求•当系统具有报警联动功能时,应检查与调试自动开启摄像机电源、自动切换音视频到指定监视器、自动实时录像等功能。系统应叠加摄像时间、摄像机位置(含电梯楼层显示)的标识符,并显示稳定。当系统需要灯光联动时,应检查灯光打开后
图像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检查与调试监视图像与回放图像的质量,在正常工作照明环境条件下,监视图像质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50198一94中表4.3.1-1规定的四级,回放图像质量不应
低于表4.3.1-1规定的三级,或至少能辨别人的面部特征供电、防雷与接地设施的检查•检查系统的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其容量应符合本规范3.12.4条的规定•检查各子系统在电源电压规定范围内的运行状况,应能正常工作•分别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供电,检查电源自动转换和备用电源的自动充电功能•当系统
采用稳压电源时,检查其稳压特性、电压纹波系数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当采用作备用电源时,应检查其自动切换的可靠性、切换时间、切换电压值及容量,并应符合设计要求•按本规范39节的要求,检查系统的防雷与接地设施:复核土建施工单位提供的接地电阻测试数据,其
接地电阻应符合本规范3.9.3条的规定,如达不到要求,必须整改•按设计文件要求,检查各子系统的室外设备是否有防雷措施安全防范工程检验•安全防范工程的检验应由法定检验机构实施•对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检验,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进
行抽样;抽样率不应低于20%既且不应少于3台;设备少于3台时,应100%检验•检验过程应遵循先子系统,后集成系统的顺序检验•对定量检验的项目,在同一条件下每个点必须进行3次以上读值•检验中有不合格项时,允许改正后进行复测。复测时抽样数量应加倍,复测仍不合格则判该项不合格安全防范工程检验包括•系
统功能与主要性能检验•安全性及电磁兼容性检验•设备安装检验•线缆敷设检验•电源检验•防雷与接地检验安全性检验•检查系统所用设备及其安装部件的机械强度(以产品检测报告为依据),应符合本规范第3.5.2条的相关规定•主要控制设备的安全性检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16796的有关规定执行,并重点检验下列项目:l)绝缘电阻检验: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控制设备的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子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Ω2)抗电强度检验:控制设备的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子与外
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应能承受1.5、50交流电压的抗电强度试验,历时1应无击穿和飞弧现象。3)泄漏电流检验:控制设备泄漏电流应小于5电磁兼容性检验•检查系统所用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以产品检测报告为依据)和电磁骚扰状况,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第3.6.1、3.6.3条的规定。•检查系统
传输线路的设计与安装施工情况,结果应符合本规范3.6.2条的规定•系统主要控制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检验,应重点检验下列项目: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T17626.2
进行测试,严酷等级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执行•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T17626.3进行测试,严酷等级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执行3)电快
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T17626.4对进行测试严酷等级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执行•4)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
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T17626.5进行测试,严酷等级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执行•5)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T17626.11进行测试,严酷等级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执行设备安
装检验(前端设备)•检查系统前端设备的数量、型号、生产厂家、安装位置,应与工程合同、设计文件、设备清单相符合。设备清单及安装位置变更后应有更改审核单•系统前端设备安装质量检验。检查系统前端设备的安装质量,应
符合本规范第6.3.5条第1~8款的规定设备安装检验(监控中心)•检查监控中心设备的数量、型号、生产厂家、安装位置,应与工程合同、设计文件、设备清单相符合。设备清单变更后应有更改审核单•监控中心设备安装质量检验。检查监控中心设备的安
装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6.3.5条第9款的规定线缆敷设检验•检查系统所用线缆、光缆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工程合同、设计文件、设计材料清单的要求。变更时,应有更改审核单•检查线缆、光缆敷设的施工记录或监理报告或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结果应符合本规范
第6.3.1、6.3.2和3.11.5、3.11.6条的规定•检查综合布线的施工记录或监理报告,应符合本规范3.11.4条第1款、3.11.5条第1款的规定•检查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时,应按本规范表6.3.2的要求,
做到内容完整、准确电源检验•系统电源的供电方式、供电质量、备用电源容量等厘符合本规范第3.12节及正式设计文件的要求•电源电压适应范围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当主电源电压在额定值的85%~110%范围内变
化时,不调整系统(或设备),应仍能正常工作主、备电源转换检验•对有备用电源的系统,应检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否自动转换为备用电源供电。主电源恢复时,应能自动转换为主电源供电。在电源转换过程中,系统应能正常工作•对于双路供电的系统,主备电源应能自动切换•对于配置电源
装置的供电系统,主备电源应能自动切换备用电源检验•检查入侵报警系统备用电源的容量,能否满足系统在设防状态下,满负荷连续工作时间的设计要求•检验防盗报警控制器的备用电源是否有欠压指示,欠压指示值应符合设计要
求•检查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备用电源能否保证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满负荷连续工作时间的设计要求防雷与接地检验•检查系统防雷设计和防雷设备的安装、施工,结果应符合本规范3.9节相关条款的规定•检查监控中心接地汇集环或汇集排的安装,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第3.9.6条和第6.3.6条第4款
的规定•检查防雷保护器数量、安装位置,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监控中心接地母线的安装,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第3.9.3条和第6.3.6条第4款的规定•检查接地电阻时,相关单位应提供接地电阻检验报告。当无报告时,应进行接地电阻测试,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第3.9.3条的规定。
若测试不合格,应按本规范6.3.6条第3款的要求进行整改,直至测试合格安全防范系统验收•本章规定了安全防范工程竣工验收的基本规则,对安全防范工程的竣工验收(从施工质量、技术质量及图纸资料的准确、完整、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是安全防范工程验收的基本依据•高风险防护对象的安全防范工程的验收应按本
章要求执行•涉密工程项目的验收,相关单位、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的保密法规和相关规定,严防泄密、扩散安全防范系统验收内容•验收条件与验收组织•工程验收•工程移交验收条件•工程初步设计论证通过,并按照正式设计文件施工•工程经试运行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并为建设单
位认可,出具系统试运行报告•进行技术培训•符合竣工要求,出具竣工报告•初验合格,出具初验报告•工程检验合格并出具工程检验报告•工程正式验收前,设计、施工单位应向工程验收小组(委员会)提交验收图纸资料验收的组织与职责•安全防范工程的竣工验收,一
般工程应由建设单位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安排;省级以上的大型工程或重点工程应由建设单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安排•工程验收时,应协商组成工程验收小组,重点工程或大型工程验收时应组成工程验收委员会。工程验收委员会(验收小组)下设技术验收组、施工验收组、资料审查组•工程验收委员会(
验收小组)的人员组成,应由验收的组织单位根据项目的性质、特点和管理要求与相关部门协商确定,并推荐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验收人员中技术专家应不低于验收人员总数的50%;不利于验收公正的人员不能参加工程验收•验收机
构对工程验收应作出正确、公正、客观的验收结论。尤其是对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和银行、文博系统等要害单位的工程验收,验收机构对照设计任务书、合同、相关标准以及正式设计文件,如发现工程有重大缺陷或质量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应予以指出,严格把关•验收通
过或基本通过的工程,对设计、施工单位根据验收结论写出的并经建设单位认可的整改措施,验收机构有责任配合公安技防管理机构和工程建设单位督促、协调落实;验收不通过的工程,验收机构应在验收结论中明确指出问题与整改要求。工程验收•施
工验收•技术验收•图纸及资料审查验收结论与整改•验收判据•验收结论•整改验收判据•施工验收判据:按表8.3.1的要求及其提供的合格率计算公式打分。按表6.3.2的要求对隐蔽工程质量进行复核、评估•技术验收判据:按表8.3.2的要求及其提供的合格率计算公式
打分•资料审查判据:按表8.3.3的要求及其提供的合格率计算公式打分验收结论•验收通过:根据验收判据所列内容与要求,验收结果优良,即按表8.3.1要求,工程施工质量检查结果≥0.8;按表8.3.2要求,技术质量验收结果≥0.8;按表8.3.
3要求,资料审查结果≥0.8的,判定为验收通过•验收基本通过:根据验收判据所列内容与要求,验收结果及格,即、、均≥0.6,但达不到本条第2款第1项的要求,判定为验收基本通过。验收中出现个别项目达不到设计要求,但不影响使用的,也可判为基本通过•验
收不通过:工程存在重大缺陷、质量明显达不到设计任务书或工程合同要求,包括工程检验重要功能指标不合格,按验收判据所列的内容与要求,、、中出现一项<0.6的,或者凡重要项目(见表8.3.2中序号栏右上角打*的)检查结果只要出现一项不合格的,均判为验收不通过•工程验收委员会(验收小组)应
将验收通过、验收基本通过或验收不通过的验收结论填写干验收结论汇总表(表8.3.4),并对验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与要求(表8.3.1、表8.3.2、表8.3.3作为表8.3.4的附表)整改•验收不通过的工程不得正式交付使用。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根据验收结论提出的问题,抓
紧落实整改后方可再提交验收:工程复验时对原不通过部分的抽样比例按本规范7.1.12条的规定执行•验收通过或基本通过的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根据验收结论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提出书面整改措施,并经建设单位认可签署意见工程移交•资料归档及移交•工程移交资料归档及移交•
工程验收通过或基本通过后,设计、施工单位应按下列要求整理、编制工程竣工图纸资料•提供经修改、校对并符合8.2.1条第7款规定内容的验收图纸资料•提供验收结论汇总表8.3.4及其附表(含出席验收会人员与验收机构名单)•提供根据验收结论写出的并经
建设单位认可的整改措施•提供系统操作和有关设备日常维护说明•设计、施工单位将经整理、编制的工程竣工图纸资料一式三份,经建设单位签收盖章后,存档备查工程移交•工程验收通过或基本通过并有整改措施后,才能正式交付使用,并应遵守
下列规定:1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应有专人负责操作、维护,并建立完善的、系统的操作、管理、保养等制度2建设单位应会同和督促设计、施工单位,抓紧“整改措施”的具体落实;遇有问题时,可提请相关部门协调、督促整改的落实。3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履行维修等售后技术服务承诺注意事项•1、施工人员
必须经过培训,熟悉相关标准并掌握安防设备安装线缆敷设的基本技能,系统调试人员应熟悉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并具有排除系统一般故障的能力。•2、施工单位在线缆敷设结束后,要尽快与建设单位和/或监理单位一起对管线敷设质量进行随工
验收,并填写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以避免对工程造成不良后果。•3、线缆敷设时,为避免干扰,电源线和信号线,控制线应分别穿管敷设,当低电压供电时,电源线与信号线、控制线可同管敷设。•4、50348标准上对摄像机在电梯轿厢内的安装位置作出了要求,即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
电厢门左右侧顶部,以便能有效的观察电梯轿厢内乘员的面部特征,这是基于安全防范的实际需要作出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验收•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验收是质量评定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把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有人说技防工程的建设按业主要求实施就可以了,想怎
么建设就怎么建设,验收就按业主要求。这种说法不正确。•验收依据:①业主要求。②相关规范标准和政府令、条文、法规③实测数据④现场抽查和复核郑重声明主办:智能楼宇管理网www.chinalouyu.org(提供:智能楼宇行业资讯,职业培训,提供资料免费下载,免费索取资料
,免费赠送课程,免费获取教程,免费远程学习等)更多免费资料尽在www.chinalouyu.org/bbs/欢迎大家前来完全免费索取资料,全部免费赠送、咨询电话:010-57472029手机:13683537445免费索取咨询QQ:2532909403获取到本课程资料后:
72小时之内:转发2人以上,凭截图记录,免费再次赠送以下资料,过时不送。智能楼宇管理实战教程10套弱电工程师手册10套安防系统快速学习教材10套消防系统高级手册20套视频监控绝密锦囊20套智能楼宇布线工作教材5套安全防范
培训教材10套弱电系统培训教程(安防,门禁,视频经典)-15套等等等更多资料共计500M宝贵资料,并且免费开通智能楼宇管理网上远程学习平台,并且有机会获取元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