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金、铜、钨地质勘查规范培训

PPT
  • 阅读 4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2 页
  • 大小 1.807 MB
  • 2023-07-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岩金、铜、钨地质勘查规范培训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岩金、铜、钨地质勘查规范培训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岩金、铜、钨地质勘查规范培训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岩金、铜、钨地质勘查规范培训
岩金、铜、钨地质勘查规范培训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岩金、铜、钨地质勘查规范培训.pptx,共(62)页,1.807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67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有关内容说明二○○四年二月二十八日1◼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三、新规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2◼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全国储委

1959年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规范《矿产储量暂行规范(总则)》;◼1984年3月全国储委颁布了《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3年制定了《岩金矿普查规范》;◼1995年制定了《岩金矿地质祥查规范》。3◼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铜、铅、锌、银、镍、钼矿地

质勘查规范》◼1962年11月冶金部、地质部联合发布了《铜矿储量分类规范(暂行)》,即铜矿的地质勘查规范;◼1981年5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9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

《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4◼1991年1月1日全国储委发布了《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5年地矿部发布了行业标准:DZ/T0149-1995《银矿地质普查规范》DZ/T0150-1995《银矿地质详查规范》◼1997年,地矿部发布了DZ/T0

174-1997《铜矿地质普查规范》。◼本次修订是在5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铜、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普、祥、勘规范合并为一个规范。几经修改,于2001年3月形成了报批稿。国土资源部2002年12月17日发布了《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

规范》,并于2003年3月1日实施。5◼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1、勘查阶段划分◼新规范不仅对勘探工作提出了有关的技术要求,同时还对详查、普查、预查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所以,称为“地质勘查规范”。◼为了减少规范数量,新规范对矿产特征和勘查评价方法相近的矿种进行了合并。铜

、铅、锌、银、镍、钼合并为一个规范。6◼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从预查→普查→详查→勘探:◼①工作范围逐渐缩小,从面到点、由浅入深;◼②工程投入逐渐增加,从极少量工程→数量有限的工程→比普查密的系统取样→加密各

种采样工程;◼③对矿体连续性的了解由预测→大致掌握→基本确定→肯定矿体的连续性。7各阶段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工作区范围根据区域地质工作和遥感、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和成矿远景区选区。预查发现的有希望的矿点和矿化潜力较大地

区。普查证实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区(床)。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详查圈出的勘探区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初步野外观测和物化探,极少量工程揭露和验证,与已知矿床类比。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和物化探工作。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揭

露和取样工作。加密各种采样工程,以及其他技术方法手段。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任务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工作的价值或圈出详查区。圈出勘探区范围,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目的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作为

勘探、矿山规划项目建议书、和直接开采利用的中小矿山设计依据。为矿山建设提供依据。8各勘查阶段勘查研究程度要求表勘查研究程度研究内容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区域地质初步研究大致评价初步评价矿区地质大致查明基本查明详

细查明地质研究矿体地质大致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查明详细查明矿石质量研究大致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查明详细查明矿石选矿加工技术性能研究类比研究作出可选的判断和预测类比研究;可选性试验;作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易选矿:对比或可选性试验。难选矿、新类型矿石: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扩大试

验。作出是否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易选矿: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新类型矿石: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大中型矿进行半工业试验。为确定最佳工业流程提供依据开采技术条件研究顺便收集资料初步了解,类比评价基本查明开采技术条件类型详细查明开采技术条件类型综合评价大致了解,初步评价大致查明,研究伴生矿综合利用的

可能性基本查明,全面查明伴生矿产,探讨工业回收的可能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9◼2、预查阶段与普查阶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物、化探异常、矿(化)点的工作程度上。◼预查阶段主要是对物、化探异常及矿(化)点进行以

地表为主的评价工作,有可能发现矿体,也有可能未发现矿体。如果发现了矿体,应施工极少的工程对矿体进行大致了解。对贫富、经济价值作出大致的判断。如未发现矿体,也应指出下步找矿的方向。◼普查阶段除对物、化探异常进行评价外,主要使用数量有限的工程对找到的矿体进行

初步评价,相当于地表稀疏工程控制和1-3条剖面的深部工程控制。◼因此,预查阶段主要是在远景区内寻找异常和矿(化)体,如果发现了矿体只作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勘查提供靶区、靶位;普查阶段大部分工作是对已知的

及新发现的矿体作初步查明,并进行概略性技术经济研究。10◼3、详查与勘探是的核心是经济地质工作◼详查阶段的工作是对普查中找到的矿体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一切技术工作只要求做到基本查明的程度,为是否能进行更深入的勘查评价、或者为矿山长远规划设计或进

行开采利用提供意见。因此详查工作主要围绕矿体(资源)能否开采利用提供基本的地质经济评价意见。◼勘探阶段的各项技术工作要求、研究程度、工程控制程度等,都是为了要开发利用该矿床(体),是在开采前必须进行的工作,要为矿山建设设计取全、取准必要的地质经济技术参数,因此对各项技

术工作要求比较详细。11公益性的地质勘查工作只做到预查、普查阶段。详查与勘探均属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工作,而且主要由投资者来决定是否进行详查与勘探。由于今后的地质勘查工作更多地由各种投资主体来进行,做到什么程度由投资者根据需求来决定,因此勘查工作的阶段性划分并不一定很清楚,地

质依据充分者,可以跨阶段。勘查报告达到什么程度,由评审单位根据提供的资料(资源储量类别)加以判断。12◼4、可行性评价◼新规范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工作,并把它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行性评价的程度(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

)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结论是划分资源储量类别的重要依据。因此,地质勘查单位提交的成果报告,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的,只能提交资源量;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的,才能提交相应类型的资源/储量。新规范对可行性评价工作的资质也作了规定,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或有资质的技

术经济专家会同有关专业人员完成”;概略研究由地质勘查单位完成。13◼5、资源储量分类◼原规范的储量级别主要是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决定的,分为A、B、C、D级,金属矿产勘查只探求B、C、D级。新规范的资源储量分类是

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要素划分的,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是以可行性评价及其所得出的结论来决定的,地质可靠程度是由工程控制程度所决定的。共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其中有三种储量、六

种基础储量、七种资源量。14◼6、新、旧规范资源储量类别的对比◼新规范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新、旧规范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能一一对比的。新规范资源储量只有分类,没

有分级,但新规范在修订过程中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旧规范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采用大致、相当的对比,以加深了解。15◼在类别上: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a亚类;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b亚类;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外矿。对于原Ⅰ、Ⅱ勘探类型B级--探明的;C

级--控制的;D级和部分控制较好的E级--推断的。对于原Ⅲ、Ⅳ勘探类型,不探求B级储量C级---探明的或控制的;D级---控制的或推断的。这仅仅是大致相当于,便于新老资源储量对比,而不是“等于”。至于原规范各级储量与新规范中各个类型的一一对比,则要给原各级储量赋予经济

意义后才能对比。16◼7、矿床勘查类型划分◼通过对75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的研究,铜、铅、锌、银、镍、钼采用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依据,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从定性向

半定量转变。◼原铜矿、铅锌矿、金矿划分为5个勘探类型,钼矿划分为4个勘探类型。铜、铅锌矿勘探类型划分要素采用了四段划分,而金矿则采用了五段划分,指标较乱,如矿体规模就有巨大、很大、大、中等、小、很小等,对比标志不统一。新的勘查规范对勘查类型划分要素统一为简单(大、稳定、均匀)、中等(中型

、较稳定、较均匀)、复杂(小、不稳定、不均匀)三段。勘查类型做了调整,即把原来的四至五个勘查类型调整为三个勘查类型:17◼7、矿床勘查类型划分◼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类型系数为2.5-3(铜、铅、锌、银、镍、钼,下同),相当于原Ⅰ、Ⅱ勘探类型(岩金我国缺Ⅰ类型);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类型系数为1

.7-2.4,相当于原Ⅲ勘探类型;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类型系数为1-1.6,相当于原Ⅳ、Ⅴ勘探类型。每一个类型的类型系数是矿体五个主要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是:矿体规模、形态、构造影响程度、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18

8、勘查工程间距工程间距是指最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应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首先要看矿体整体规模,并结合其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视实际情况,该间距可以缩小一半或扩大一倍。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

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19◼新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一些原则意见。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在附录中列出了岩金和铜、铅、锌、银、镍、钼各矿种控制的资源/储量沿矿体走向与倾向的参考工程间距。这些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情

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未给出探明的和推断的工程间距。探明的工程间距应在研究矿床自身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加密工程间距,不限于“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一倍,目的是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使矿体连接无异议。推断

的工程间距,可以是不等间距的稀疏工程控制,其稀疏程度可以是“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2-3倍,并有1-3条剖面有深部工程控制。20新规范对不同勘查阶段的工程布置及其间距进行原则性规定。预查阶段:由于无或仅有极少量的地表工程,无需确定其工程间距。普查阶段:在预查工作的基础上,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

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证实。大致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21详查阶段:以大致确定的勘查类型为基础,在普查基础上用系统的取样工程,建议参照附录推荐的工程间距,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进行控制,基本确定其连续性,排除大的多解性,并依据新的探矿结果和地质认识调整勘查类型。22勘探阶段:为满足矿山设

计和开采的需要,根据详查阶段确定的勘查类型,适当加密工程间距,详细圈定矿体,肯定矿体的连续性,排除多解性。23岩金矿勘查工程间距表控制的勘查类型坑探钻探段高(个)穿脉(米)走向(米)倾斜(米)Ⅰ(二)40~8080~16080~160

Ⅱ(一)~(二)二)(二)20~4040~8040~80Ⅲ20~4020~40注:1、(一)(二):分别指相当于一、二个中段段高。当矿体陡时,一般坑道段高为30-40m,缓倾斜时一般为沿矿体倾斜30-40m。2、钻探的倾斜距离一般指沿矿体倾斜的实际距离。3、

探求探明的资源储量的钻孔间距,可以在控制的资源储量的钻孔间距的基础上,加密一倍、二倍……余类推。4、对第Ⅲ类型矿床,如果用本表的工程间距,无法探求相应控制程度要求的资源储量时,则只能边探边采,不宜进行勘探工作。5、当矿体在走向或倾斜上的变化程度不同时,工程间

距应作与矿体相应的调整。7924各矿种矿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的对比矿种Ⅰ类型控制的沿走向m╳沿倾向mⅡ类型控制的沿走向m╳沿倾向mⅢ类型控制的沿走向m╳沿倾向m铜矿200~240╳100~200120~160╳100~120

80~100╳60~80铅锌矿160~200╳100~20080~100╳60~10040~50╳30~50银矿100~120╳80~10060~80╳40~5040~50╳40~50金矿钻探80~160╳80~160坑探40~80(2个中段高)钻探40~80╳40~80坑探

20~40(1-2个中段高)钻探20~40╳20~40镍矿160~200╳100~16050~80╳50~8040~50╳40~50钼矿120~200╳100~20080~100╳60~8040~50╳40~60259

、工程控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由工程控制程度确定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资源/储量类别,必须由探明的工程间距内的采样工程所圈定。控制的资源量/储量类别,必须由相应工

程间距的系统采样工程所圈定。推断的资源量是根据矿体地质特征,用有限的工程加以适当控制,基本上无网度概念。其数量则是根据少量取样工程数据并根据地质成矿规律推断求得的,或者是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资源储量外推的部分。预测的资源量是仅根据

极少量取样工程资料及物探、化探异常,矿化蚀变特征估算的成果。26◼10、勘查阶段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预查、普查、详查、勘探一般是对整个勘查区而言,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资源储量类型往往是对勘查区内的各个地(块)段而

言。二者不能完全一一对应,即某一个特定的勘查阶段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一般情况是:预查的成果包括预测的,普查的成果包括推断的和预测的,详查的成果包括控制的、推断的,勘探的成果包括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因此:勘探报告可能包括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类

型;详查报告可能包括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普查报告可能包括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类型。27◼11、可行性评价与各类资源储量间的逻辑关系◼概略性研究-----推断的:331、332、333◼预可行性研究-----控制的和探明的:121、122、121

b、122b、2M21、2M22、2S21、2S22◼可行性研究------探明的:111、111b、2M11、2S11。28◼12、新规范对“各级储量比例”再不作硬性规定◼由投资者根据需要确定各级资源储量比例,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市场发展的需求。

对于各类储量、基础储量或资源量的用途要求仅作一般性规定,基本原则是:探明的资源储量应达到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返还本息的要求;控制的资源储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推断的资源量应达到矿山远景规划的要求;预测的资源量

能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即“保证首期、储备后期、以矿养矿”。29◼13、适当提高了勘查工作质量的要求◼如:钻探工程矿心采取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80%(岩金矿原规范即要求达到80%)。并要求采用金刚石刀具劈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业主对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钻探技术进步的

体现。◼14、增加了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尽可能减少人为性。如地质统计学的方法或用SD法、MICROMINE等。但是要选取由国土资源部认定的方法或程序。金矿要求在详查、勘探阶段,大型矿床必须做地质统计方法的计算。30◼三、新规范应用

中的注意事项◼1、矿体圈定◼由于热液金属矿产的矿体通常较为复杂,岩金矿在规范中规定了矿体的圈定和连接,铜、铅、锌、银、镍、钼矿在资料性附录中详细规定了矿体的圈定和连接。◼矿体的外推是指矿体在剖面(倾斜)和平面(走向)上的推断。水平或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的资源储

量估算边界,只能根据剖面图和平面图来确定。31◼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可科学地确定外推长度。当无规律可循时,按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推(楔形)或四分之一平推(等厚外推)。当矿体边部相邻工程中存在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矿化时(若铅

锌共生,达到其中的一个指标即可),可作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323334◼1、矿体圈定◼深部矿体无限外推,应视矿体稳定程度和周围工程控制程度而定:◼铜、铅、锌、银、镍、钼矿:最大外推距离不得超过一个相

应勘查网度的工程间距,当已经证实矿体是小矿体群时,其无限外推的长度不能大于矿体已知的长度和延深。◼岩金矿:当矿体沿走向或倾斜方向在见矿工程外无工程控制时,按工程间距1/4楔形外推。(建议当无规律可循时执行1/4平推)。使用沿脉坑道追索和控制矿体时,应该准确使用

“无矿段剔除标准”圈矿。当样线平均品位连续低于边界品位,走向长度达到剔除要求时,亦应按工业指标规定上下对应或不对应要求的不同情况,单独圈出视为非矿地段。上下对应工程10—15米剔除,不对应工程20—30米剔除。35◼1、矿体圈定◼采用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圈定矿体时不得外推(以米百分值或

米·克/吨值圈定的薄脉型矿体除外)。◼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储量只能用工程实际圈定,不能外推;控制的资源储量可以外推推断的资源量,推断的资源量可以外推预测的资源量,但不能连续外推。如控制的资源储量外推的推断的资源量,不能再外推预测的资源量,只由圈定

的推断资源量才能外推预测资源量。36◼最低一层坑道向下外推的储量级别问题◼达到控制的工程间距的沿脉坑道向下,当有控制的工程间距的见矿钻孔时,圈算控制的;当推断的工程间距见矿时,可平推控制的工程间距的1/4

算控制的;控制的工程间距不见矿时,不能推算控制的,可平推1/4算推断的。◼穿脉坑道在走向方向上,当有控制的工程间距见矿钻孔时,可圈控制的;否则不得外推控制的。◼对于盲矿体的头部,最高一层坑道向上外推,也可用上述办法。37◼2、关于工业指标中品位

指标的使用问题◼边界品位是圈定矿体时区分矿石和废石的单个样品有益元素含量的最低要求。◼最低工业品位是圈定矿体时单工程(或样品段)应达到的平均品位,银矿体有时可指小块段的平均品位。规定探矿工程(或样品段)的

最低工业品位,目的在于保证矿床能达到工业开发所要求的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是一个矿床应达到的、能使该矿床具有开发效益的品位标准。◼值得指出目前的工业指标应是侧重了与老规范的衔接。今后有可能与经济、边际经济、次边际经济指标接轨。383、平均品位的计算当样长或影响品位的其它因

素不均匀时,以加权平均法求取,当采样长度基本相等或样品品位均匀时,可用算术平均法进行计算。样品中有特高品位时,则应先处理特高品位,再计算平均品位。金矿一般工业指标中增加了堆浸氧化矿石0.5—1克/吨的边界品位,列出了共生铜铅锌硫化与氧化矿石工业指标。394、关于特

高品位处理全面引用了原储委2号简报的规定。通常单样品位值高于矿体平均品位6--8倍的样品确定为特高品位样。确定特高品位样时,应参照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大小来确定,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大时取上限值,变化系数小时取下限值。40处理特高品位样前,首先应对被视为特高

品位样品的副样进行第二次内检分析,当两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确定为特高品位时,用第一次的结果作为待处理的特高品位值。处理的方法是,用特高品位样在内的块段或单工程(矿体厚大时)平均品位计算结果来代替该样品

品位。如果特高品位样品呈有规律分布,且可以圈出高品位样带时,则可将高品位样带单独圈出,计算品位、估算资源/储量,不作为特高品位样品处理。41◼5、“穿靴戴帽”问题◼矿体圈定中的“穿靴戴帽”问题:在圈定矿体时,单工程中若遇连续有多个大于边界品位

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时,当其厚度小于“夹石剔除厚度”时,可以带入矿体;当其厚度大于“夹石剔除厚度”时,不得带入矿体,而应单独圈出作为低品位矿(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总的原则是:在圈定矿体时,对于厚大且又能连片的低品位矿(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应单独圈

出,对于厚度不大且分布零星难以分采的低品位矿(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无需单独圈出。但投资者另有要求的则从其要求。如有的金矿投资者为了追求规模效益,就要求大规模低品位,这时圈定矿体就不用考虑“穿靴戴帽”问题了。42◼6、岩金矿样品加工过程◼金矿制样不能用逐级缩分法缩分,必须将金矿全样中碎至一定粒度方

可缩分。中碎粒度应试验确定,尤其是对于含巨粒级和粗粒级金的矿区,必须做此试验。棒磨粒度一般应达到-200目。机械联动线的加工方法是,经过一次破碎、缩分、直接达到要求的粒度和重量。此种加工必须严格按照确定的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对样品的缩分均匀性要进行试验。43

K值矿种0.2~1.0金矿(金的颗粒<0.1mm时取0.2,0.1~0.6mm取0.4,>0.6mm取1)0.1~0.2铜矿、铅锌矿0.1~0.5钼矿0.2~0.8银矿化学样品加工通常采用的缩分系数(K

)对比44◼7、化学分析内、外检分析◼内、外检分析均是用户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化验室的要求。◼内检分析的目的是检查加工和分析的质量,了解是否存在偶然误差。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结果应分期、分批做内外检分析,内检样由地质人员从粗副样(粒经<0.84mm)中按原分析样

品总数的10%(岩金7—10%)抽取,编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试验。◼应当注意的是,实验室的质量监控(自检)不能代替用户的内检!内检应安批次进行。45◼外检分析的目的是检查化验分析的质量,了解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和银矿的物相分析应做外检分析,外检样品由地质人员或地质人员会同原实验室从内检合格的正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5%(3—5%)抽取,当矿床样品总数量较少时外检样不得少于30件。把附有原分析方法和分析结

果的外检样品一同送高一级实验室进行分析。◼内外检分析的合格率为≥80%。内、外检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按《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方法》(DZ0130.3-94)执行。468、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

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

用本标准。47在本次修订的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中,各规范中都列有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但尚有一些在条款中引用而未列入本章中,例如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程度、工作方法及质量等要求,执行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测量精度要求执

行DZ/T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等。凡属注日期并涉及地质矿产行业规范皆有可能修订。从实施的固体矿产各矿种规范可能迂到的问题。固体矿产各矿种勘查规范应于其实施之日起予以引用。489、“储量计算”与资源储量估算的表述储量计算:以往的叫法。资源储量估算:原规范称为“储量计算”,新规范改为“矿产

资源/储量估算”。估算与计算相比,虽然估算方法、参数选取、运算过程等没有差别,但估算一词更多的体现了资源储量的统计性,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等含义。几个容易产生混淆的基本概念49几个容易产生混淆的基本概念◼10、“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和“探明的”◼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指

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包括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是确定矿床规模的依据。◼探明的:是地质可靠程度的一种。指矿区勘探范围内依勘探精度详细查明的,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可信度高

。与控制的、推断的是相对的。50◼11、“储量”、“资源储量”和“潜在矿产资源”◼储量:基础储量中的可采部分。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资源储量:是指资源量与基础储量的和。◼潜在矿产资源: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一般指预测的资源量

(334?)。5112、“技术经济评价”和“可行性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原《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1992,增加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可行性评价:新规范改为可行性评价,包括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52

◼13、“基本网度”和“控制的工程间距”◼基本网度:以往一般指c级储量的网度。◼控制的工程间距:是确定勘查类型后,首先要确定的勘查参数,由控制的工程间距经加密圈定探明的资源储量,放稀后求推断的。5314、鼓励创造性劳动的原则◼发挥地质矿产技术人员的主

观能动性,发现与总结规律原则的应用,鼓励与遵重创造性劳动。新的规范除了充分考虑需方要求、市场形势外,还重点突出了地质规律的作用,如矿体的圈定连接、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取、工程间距等的确定都留有很大的余地与调整空间,但前提是报告中必须拿出发现与规律总结的

依据,否则,还要按无规律可循,即执行推荐的参数,推荐的工程间距。◼将勘查类型确定的具体指标选取、工程间距、工业指标等列为资料性符录,即是一个参考附录。5415、薄脉型矿体的确定◼对于连续出现大于边界品位,小于最低工业品位的地段应作为低品位矿圈出,具有该种特征的矿体又叫薄脉型矿体。虽然规定

利用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圈定矿体时不得外推,但薄脉型矿体除外。◼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整个矿段矿体厚度都小于可采厚度才定为薄脉型,而应该从总体上判断。555616、资源储量估算中厚度的计算◼在利用块段法估算资源储量时,

若采用垂直厚度(水平厚度)和投影面积,则在附表中还应计算出工程矿体真厚度,以作为圈定矿体、确定厚度变化系数及描述矿体的主要指标。利用垂直纵投影法估算资源储量,若矿脉走向产状变化较大,或勘探线方向与矿体倾向交角较大时,还应计算视水平厚度。5717、小型矿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

的确定,特别是对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以类型系数确定者,若矿体较小,因工程少,缺乏品位、厚度变化的统计意义,片面地造成厚度稳定程度和组分均匀程度较高。在综合考虑各个要素时,应以主要矿体的规模为首要要素。对于大矿脉分割的小矿山(段),应尽量结合区域矿体规模与变化特

征确定勘查类型。5818、矿床勘查深度的确定◼矿床勘查深度在以往的规范中一般定为300—400米(铜矿300米左右;金矿300-400米,而且勘探深度以下D级储量,不参加储量比例计算)。这是基于当时的开

采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新的勘查规范没有特别规定勘查深度,矿床勘查深度应依据当地、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确定。5919、新技术采用的注意事项◼测量中GPS的应用:一些报告中片面地强调了采用“先进的”GPS测量技术,殊不知GPS精度可以从毫米~亚米~数十米的精度,手持GPS的精度一般即后者。◼规范要求应采用

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即必须与等级点联测。边远地区没有可供联测的基准点时,可以使用GPS建独立坐标系。即使如此手持GPS的精度也不足以建立坐标系。高精度GPS在不同的测量方法、条件之下,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都是高精度的。所以技术方法及质量评述中要列出GPS的型号、精度、测量方法等。

60◼计算机技术或GIS技术的应用:储量估算面积的测定若采用GIS技术可以提高速度和精度。但前提是必须有准确的原始资料。若矢量化图件,原始纸介质图件要符合精度要求。并且必需采用经过投影变换与误差教正的坐标网格等前提条件。61敬请批评指正62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