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教师个人发展五年规划.docx,共(15)页,125.261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52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师个人发展五年规划一、五年发展规划意义荀子有云:“学不可以已。”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的我,有梦想、有激情,能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逐步成长并成熟起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教师的理论素养、个人素质及教
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要求,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为了使自己能够快速的成
长起来,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特制定此长远规划。二、五年发展规划总目标:“多做”、“多想”、“多听”,在未来的五年时间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身的坏习惯,将自己改变成一名主动学习者,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亲和力、轻松、快乐、幽默的老师,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
教学风格,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并能和学生在趣味的语文世界中共同学习成长,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三、五年发展规划具体目标:第一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
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努力学习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积极学习教育科研,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将让自己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学生一同成长。第二年,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与反思而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互动,通过这个过程来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
来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参加评比课,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第三年,在加深对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打造效率课堂,培养自己初步的教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努力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钻研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敢于表达的好习惯。将比较容易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讲,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争取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第四年,制定并创建课题研究,争取其成为县区级课题,争取每学期一篇论文获奖或
发表,每周写一篇较有质量的教学反思,每一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争取合格率100%,优秀率较高,100%的学生有进步,我将拼命全力以赴。落实“生活化、情景化”课堂教学理念,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认知过程重情感的
培养。第五年,尽力做到2~3篇论文能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也要有新的变化,更应有新方法、新思路、新策略,让自己的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同时也成为孩子们这栋参与语言交际的一片乐土。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哪怕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坚强地挺住。教
师个人发展学期研修计划一、工作目标以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落实教学常规,紧抓校本教研;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加快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研修模式选择“基于专题
研究”与“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相结合、相交叉的校本研修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内涵发展。1、集慧备课2、有效课堂3、作业考查公开课教案—5--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
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1、硫的燃烧2、磷的燃烧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创设情境]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学生讨论]可能得到的结果:1、无从下手。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3、利用化学方
程式解题。等。[教师点拨]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练一练]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试一试]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
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学生讨论]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强调格式]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
不加单位2、根(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
出答案[例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练习]1、6.2g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生成多少克五氧化
二磷?2、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制得3.2g氧气,需氯酸钾多少克?3、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所得的氧气,若改用过氧化氢制同质量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
过氧化氢?[本课小结]略[布置作业]书101页6、7、8题[课后记]本节课学生练习充分,基本计算格式掌握的较好。《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
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
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
)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2.能力
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
真理的途径和方法。(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二、学情、学法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
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
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
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四、课前准备实验器材:CuSO4溶液、NaO
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五、教学程序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
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
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初三化学试题: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亚硝酸盐中有一种工业用盐叫亚硝酸钠(NaNO2),我国曾多次发生将亚硝酸
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下列对亚硝酸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由钠、氮、氧三种元素组成的B.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C.亚硝酸钠是由一个钠原子、一个氮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D.亚硝酸钠的相对
分子质量是692.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组成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质子数相等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一定发生变化3.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XO2N,化
合价相同的X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XOBXO2CX2O3DX2O74.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B一定是同种元素C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D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5.保持物
质化学性质的粒子,肯定不包括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6.H2、CO、C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反应都需要加热B都有红色铜生成C都属于置换反应DH2、CO、C都具有还原性7.CO、CO2在
化学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ACO2具有氧化性,CO具有还原性BCO的密度小于CO2的密度CCO有刺激性气味,CO2没有D在分子组成上,CO2比CO多一个氧原子8.将一瓶盐酸等分成三份,分别跟等质量的铝、铁、锌反应,且剩余金属的质量
为铝>铁>锌,如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分别为A、B、C,则其关系是AA>B>CBA=B=CCC>B>ADB>C>A9.在A+B=C+2D的反应中,9.8克A和8克的B完全反应生成14.2克的C,同时得到C的质量是:A1.8克B3.6克C7.2克D14.4克1
0.在一个SO2和一个SO3中含有一样多的是:A硫元素B氧原子C硫原子D硫元素的质量分数11.23克的钠、24克的镁、27克的铝,分别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是:A1:1:1B1:2:3C3:2:1D1:1:312.某
含碳的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水时,消耗化合物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3,则该有机物是:ACH4BC2H6CC3H6DC2H6O13.乙醇(C2H5OH)和乙烷(C2H6)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X%,则混合物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5100x−B%5)100(4x−C%54xD%9)100(2x−14.有20.75克的两种合金粉末组成的混合物,将它投入到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1克氢气,则混合物可能是AFe-ZnBZn-CuCMg-AlDZn-Al15.除去N2中含有的少量水蒸气
、H2和CO2,实验操作有①通过浓H2SO4②通过灼热的CuO③通过NaOH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16.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B不含杂质的澄清石灰水C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D碱式碳酸铜完全分解后的固体产物17.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仰
视读数是19毫升,倾出部分液体后再俯视读数是11毫升,则该同学倾出的液体是:A8毫升B大于8毫升C小于8毫升D无法判断18.关于水的组成或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B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C由水分子构成D每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19.有
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种类B原子种类C原子个数D相对原子质量20.某物质R是一种环境消毒剂,可杀死空气中的SARS病毒,但如果遇到H2S气体就会失效,其反应方程式为6R+5H2S==6HCl+5SO2
+2H2O,则R的化学式为()A、HClOB、HClO3C、ClO2D、Cl2O二、填空题1.某氮的氧化物中氮氧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12,则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2.为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未分解的石灰石,取一定量的粉末加入到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如果含石灰石则看到有,若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则会看
到,这是因为,其反应的化学式。3.R2-离子失去2个电子后,第三层比第二层少2个电子,则R2-的离子符号为。4.生铁中含碳量在之间,钢中含碳量在,它们都属于。5.用化学式表示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6.铝在高温条件下性很强,可用来还原高熔点的
金属,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生成一种俗称的物质,化学式,化学名称。7.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一般有,通常认为这种最外层有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原子的关系密切。8
.金属和大多数非金属单质一般是由构成的,如铁是由构成的;少数非金属是由构成的,如氮气是由构成的;共价化合物一般是由构成的,如;而离子化合物由构成的,如。9.铁、镁、锌、铝四种足量的金属与适量的盐酸反应后生成的H2的质量相等,
则所消耗的铁、镁、锌、铝的质量比为。10.某同学用较浓的盐酸跟足量的碳酸钠固体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发现浑浊现象,原因是。11.分别用一种试剂将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除去,(括号中为杂
质)物质需加入的试剂或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Fe粉(Fe3O4)Cu粉(Zn粉)CaO(CaCO3)NaCl(Na2CO3)12.指出错误:2001年元月30日,位于汉江市郊区的一煤窑井突然冒出大火,将正巧路过的四人烧伤。因附近无天然气管道,不可能是管道泄漏引起的煤气爆炸,估计是窑井中产生的煤气
与空气中氧气遇明火引起的爆炸。其中的错误有:。报导错误的原因是。13.要除去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采用的方法是:,14.变色眼镜的玻璃片中含溴化银(AgBr),光线强时,溴化银分解为银和单质溴(Br2),眼镜自动变暗;光
线弱时,单质溴与银又化合生成溴化银,眼镜片变亮。试写出上述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5.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如果缺乏化学常识可能会发生事故。(1)秸秆、煤炭、棉纱等,如果堆放不合理,空气不流通,时间长了就可能引起_________。(2)酸
雨对人类危害很大,当空气受到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污染时,雨水便呈酸性。(3)有一种无色的气体,吸入后就能使人大笑不止,人们常称它为“笑气”。这种气体是一种氮的氧化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
4,其中氮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4“笑气”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题1.废物利用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环境。某课外兴趣小组设计了利用废旧干电池中的锌和浓硫酸以及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纯净的氢气,并验证气体中的
杂质。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所标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2)若实验中看到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这说明生产的气体中有杂质__________(填化学式)。除此之外,该气体还可能含有的杂质气
体是______________(填名称),为了检验该杂质,可将E装置连接到上述装置中__________(填序号)之间,气体从__________(“a”或“b”)进入装置E,E中所放试剂为__________。(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四、计算题1、某石灰石厂实验室用5.55g石灰石样品高温煅烧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分析,该实验室进行了四次高温中加热,并冷却后称量,记录数据如下表(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求石灰
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求分析产品中生石灰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检测本地钢铁厂生铁产品的质量,在实验室中称取生铁屑样品10g,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充分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然后冷却
、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34g。计算:⑴生铁样品中杂质的含量是多少g?⑵生产100t这种生铁,至少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的质量。操作次数1234剩余固体质量(g)4.253.953.353.35小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①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并得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②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
3%;2、空气主要成分的性质及用途:①氧气的用途:支持呼吸——登山、潜水、航空、航天、医疗;支持燃烧——炼钢、气焊、气割、航天。②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沸点比氧气要低(工业利用这
一点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常温下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氮气不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用途——合成氨制氮肥、制造硝酸、保护气(焊接,食品,白炽灯泡)、医疗冷冻麻醉、超导材料。③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性质——稀有气体是氦、
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极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用途——保护气(焊接,灯泡)、多用途电光源、激光、低温、麻醉。3、空气污染及保护:①污染物:
有害气体(SO2、NO2、CO)和烟尘(注意分析来源);②防治:有害气体处理后再排放,防止工业三废的随意排放,植树造林、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二、氧气1、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液
氧、固氧呈淡蓝色,固态为雪花状;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氧气的方法),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①原理:分解过氧化氢溶
液或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等含氧物质。2KClO32KCl+3O2↑;2H2O22H2O+O2↑;2KMnO4K2MnO4+MnO2+O2↑;②反应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③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注意
选择的方法)。3、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利用各组份的沸点不同。三、相关实验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红磷燃烧实验):涉及反应:4P+5O22P2O5①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防止集气瓶底炸裂;②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后,将c处的止水夹夹紧;③红磷要足量,以利于将氧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小结第3单元自然界的水一、水的性质及组成1、物理性质: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在101kPa下,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g/cm3;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是100℃。2、化学性质:①水通电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②水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
;③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④水可以与金属纳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3、水的组成实验探究(即水的电解实验):①实验现象:正极上有气泡缓慢产生,负极上有气泡较快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正少负多)。②气体检验(正氧负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发现
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是氧气;将负极产生的气体移近火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说明气体是氢气。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解反应):2H2O2H2↑+O2↑。④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⑤实验注意
事项:a、所用电源为直流电(如电池);b、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二、自然界的水(混合物)1、自然界的天然水中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而常呈浑浊。2、软水和硬水:①含义——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
水叫软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②软水和硬水的区别方法——a、将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没有泡沫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b、将烧杯中的软水和硬水加热煮沸,冷却后,杯底白色沉淀多的为硬水,没有或有较少白色沉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小结第4单元物质构成的
奥秘一、原子的构成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二、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2)表达式:某
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1/12(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三、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①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叫相对分子质量。它与相对原子质量采用的是同
一个标准,它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符号为Mr,一般不写。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四、元素(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名称元素原子区别只表示
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发生变化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量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3)元
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4)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②如果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
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③对于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化学式,它的含义还包括物质及物质的组成。(5)常用元素序号、名称、符号及相对原子质量:见化学式专题复习5、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元素物质离子原子分子初中化学
单元知识点小结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1、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2)原因:这是因为,从微观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反应物的分子被破坏,原子又重新组合
的过程。而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质量守恒。(3)应用①求某个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②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③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4)注意的问题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
化;②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③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就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2、化学方程式(1)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2)意义
:①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③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3)读法:(以C+O2CO2为例)①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4)书写原则:①必
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5)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②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③标明化学反应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并
注意标注向上或向下的箭头。(6)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步骤:①解设未知量,求什么就设什么(也可以间接设未知量);②正确完整地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标在化学
式下面;④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未知量写在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面;⑤列比例式求解;⑥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