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pptx,共(33)页,410.555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45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章小说创作欣赏小说欣赏常识: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第一节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平(1881-1936)
与思想◼早期1881—1918小康入困顿清醒冷峻沉郁进化论弃医从文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前期1918—1927(文明批判)小说《呐喊》《彷徨》杂文《坟》《华盖集》等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鲁迅不是一个一般的学者,他是一位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家,他研究的主要问题不限于学术领
域,而是研究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代表中国人进行民族的反省,为了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苦苦奋斗一生,“昏睡的国民大多数形象系列”与“觉醒者形象系列”两大部分。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寂寞新文苑平安旧
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后期1927—1936(现实批判)杂文《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且界亭杂文》等二、小说《呐喊》《彷徨》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意在解除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
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反封建的战斗檄文《狂人日记》◼总结辛亥革命《阿Q正传》《风波》等◼对农民命运的关注《祝福》等◼知识分子题材《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呐喊《彷
徨》艺术赏析◼选材严,开掘深◼忧愤深广的沉郁◼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白描画眼睛的手法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细节描写结构上新样式的实践者◼语言高度的概括力高度的个性化高度的形象性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三、散文诗《野草》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征,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诗意。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背景及作者思想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
的根底”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艺是两种力冲突的结果”“永是自由解放而不息的生命力,个性表现的欲望,人类的创造性”“方向正相反的机械的法则,因袭道德,法律的拘束,社会的生活难,此外各样的力。”◼歌颂韧性战斗精神《秋夜》《过客》◼《过客》就
是鲁迅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过客》是《野草》中的作品。《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共收23篇作品(1924、9——1926、12),1927年7月出版。《野草》一向被学术界所重视,被认为是理解
鲁迅最重要的作品。◼《过客》是一部诗剧,是野草中最能够体现鲁迅性格和精神的作品,或者说,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的诗意凝铸。◼《过客》一共三个人物,过客,老翁,少女。时间是黄昏,地点一个荒凉破败地方。◼过客是主人公,他衣衫褴褛,疲惫困乏,但坚毅执著。他不
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从那里来,也不知道要走到那里去,只是记得自己一生下来就是这样一直朝前走,只知道去的地方在前方。◼这里,就是一个现代西方哲学的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遇到了老翁和少
女,就向他们打听路。前边是什么?◼老翁说,前边是坟墓。少女说,前边是鲜花。◼过客认为前边虽然有鲜花,但那是坟墓。坟墓的前边还有什么?老翁不知道,他只知道南边、北边,东边,过客的来路。他劝过客还是回去,不要朝前走。但是,过客坚决不回去,他
说:“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有一处没有名目,没有一处没有地主,没有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有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有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老翁让过客休息,但是,过客不想休息,或者说不能休息。他
也不要老翁、少女对他帮助。少女给他一个布片,过客没有接受。鲁迅害怕由于这种感情而被束缚住。鲁迅不怕敌人,却怕亲人。害怕被这样的感情束缚住手脚,无法向前拼搏。鲁迅曾经对人说,我自己是无所谓的,无论前途是什么,我都敢走,即使是刀山火海也无所畏惧。但是,一想到还有亲人,就犹豫了。亲人会
束缚自己的。◼他仿佛听到前边有呼唤他的声音。于是继续朝前走去。◼“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象征。这种人生哲学就是“走”,不断地朝前“走”。“走”,就是自由意志的象征。它包含着探索、拼搏、追求,更意味着战斗。那么,走向哪里,走向坟墓。即使是坟墓,也要朝前走。◼“坟墓”是死亡,是生命终
结的象征,也是生命虚无的象征。这里意味着,不论你怎样追求、探索,最后也要死亡。作为个体的人,都逃不过死亡的限制。死亡是对人生最明确,也是最残酷的限制。但是,即使如此,过客也依然继续追求、探索。不在于走——追求能够得到什么,不在于一种实际的效果,而在于走的过程本身。
鲁迅战斗,不在于要获取光明,而在于战斗本身。这就是鲁迅自由意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讲了一个西方典故:耶稣在去钉十字架的路上,在一个犹太人阿哈斯瓦尔(鞋匠,流浪的犹太人)的屋檐下想要休息一下,但是,这个阿哈斯瓦尔不让,于是他就被诅咒,让他永世不
得休息,直到末日审判为止。这个阿哈斯瓦尔就总是在走,现在仍然在走。鲁迅说,“走是苦的,安息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从宗教的角度看,阿哈斯瓦尔是被谴责和诅咒的,但是,鲁迅却肯定了他,肯定了他的始终狂走。认为,在这个犹太人那里,
走比安息更适意。在鲁迅这里也是一样,走比安息更适意。◼80年代的时候,李泽厚把“过客”精神与西方席席福斯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席席福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神界处罚。让他往山上推一块石头,由于石头本身的重量,石头被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他再推,石头再滚下来,他就做这样的徒劳地推着石头。
席席福斯的这种处境,与“过客”的处境是一样。他必须推石头,但是永远也不能达到目的,过客必须走,但是只能走向坟墓。席席福斯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推,过客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走。鲁迅认为,人生就是过客而已,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像“过客”不断走下去。◼存在
主义文学家加谬认为,席席福斯是一个“荒谬的英雄”,他最热情,也最痛苦。“他必须做一件无所成就的事情。这就是对人世热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存在主义》327)鲁迅也是一个“荒谬的英雄”。他认为自己的奋争、苦斗,并不能带来自己满意的结局,或者
说,他不断地与黑暗战斗,也无法清除黑暗,不能创造一个“黄金世界”但是,他必须战斗,战斗本身就是目的、意义。◼鲁迅的这种自由意志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就是审美人生境界。他的美就在于力量,生命力量的饱满丰盈。力量就是美。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条好汉,真正的男子汉。◼对世俗社会及其阴暗面的批
判《复仇》《立论》《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复仇》——讽刺看客心理。《立论》——写现实中“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荒谬而却真实的存在,抨击人们滑头的逃避之法——“打哈哈”。《死后》——斥看的无聊、无同情心、虚伪…◼象征构思◼抒情形象四、杂文一种报刊文体,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是现代
作家(知识分子)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式。(时代的记录)一切出于内心自由欲念的驱动最方便地表达出来“无体的自由体”。在杂文中鲁迅发挥他不拘一
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又具有某种先锋性)。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质◼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犀利)《我之节烈观》◼其次的疑问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
,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最要紧的,只在第三种,现在一经感化,他们便都打定主意道:“倘若将来丈夫死了,决不再嫁;遇着强暴,赶
紧自裁!”试问如此立意,与中国男子做主的世道人心,有何关系?这个缘故,已在上文说明。更有附带的疑问是:节烈的人,既经表彰,自是品格最高。但圣贤虽人人可学,此事却有所不能。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
一世次等的人物。◼笔法论时世不留面子贬锢蔽常取类型《拿来主义》大宅子与国粹派论争“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主观情感横眉冷对俯首甘为◼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