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秘书第二讲.pptx,共(55)页,483.502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42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节先秦至清末的秘书工作第二节民主革命时期的秘书工作第七章中国秘书工作的沿革第四节新时期的秘书工作第三节新中国时期的秘书工作第一节先秦至清末的秘书工作一、先秦二、秦汉三、魏晋南北朝四、隋唐五、宋元六、明清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问题,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一种观点认
为,我国的秘书工作起源于夏代的奴隶社会。▪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仓颉造字,任黄帝的史官。《汉书.古今人表》“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联命”--《尚书.尧典》“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尚书》孔氏传“古代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
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汉书.文帝本纪》一、先秦▪夏《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带“图法”投商。早期“巫”、“史”不分▪随着国家职能的发展,秘书工作逐步完善、成型如:有了专门的机构及官员配置商末周初:
秘书机构--太史寮(最早)卿士寮太史,左、右、内、外四史,掌节,守藏史等▪出现了一些处理行政事务的专门文书如:典志、诰、命、谕等典:上古帝王分布政令、法典的文书。命:下达文武百官的文书。诰:君王对臣下的命令。谕:君王对臣下的训示。▪逐步形成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西
周至春秋时期:副本制度、保密制度、用印制度等古代官职的职责范围与现代有所不同,把某个职位比为秘书职位,某个机构比为秘书机构,有时可能不完全准确。同一官名,同一机构,朝代不同其职掌权限也有变化。如“尚书”为了限制秘书弄权,历代帝王往往不断设立新的秘书机
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尚书、掌书等不同的称呼。他们已不再只是负责保管文件档案,而是国君的重要随从,参与决策,草拟机要,甚至能代替国君接受外国的重要文件。后代还有长官监察百官的业务。例如: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二、秦汉对公文的名称、
用途,甚至用语都作了严格的规定。《秦律》“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为陛下,其言曰‘制诏’”--蔡邕《独断》有专门的文书传递制度“邮”、“亭”后代改为“驿”、“驿站”三、魏晋南北朝东汉
桓帝,曾设秘书监,掌图书档案。曹操受封魏王,把秘书监改为任秘书令,增加了“典尚书奏事”的职责,负责起草机要命令,已掌管了部分秘书职责。曹丕称帝后,遂改秘书监为中书令、中书监,下又设同事郎,仍专掌机要、秘记。也就是说,此时的中书,始将皇帝机要秘书的
职责独立出来。晋代一遵魏制。四、隋唐隋朝为了避讳隋文帝父亲名字,把中书监、中书令改为内史监、内史令。到了唐代又恢复了魏晋的三省制。唐玄宗以翰林学士代替中书舍人起草诏书。对公文的用纸、撰制用语、折叠、誊写、用
印、封存装、收发、登记、移交有明确的细则。“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贴黄制度:贴黄,公文如有变动,可另写小块黄纸补贴。保密制度:唐对中书舍人有四禁“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误
忘。”凡泄密者轻则杖责,重则绞刑。五、宋元宋代承袭了唐制,形成了一文一事制,公文折叠制,统一用纸制,拟写、誊写制,签押、用印和判署制,装封和编号制,文书保密制,公文的收发、登记和催办制,公文移交制,贴黄和引黄制等
十种制度。宋保密制度:枢密院专管机要文书的官员不准私出访问,也不准接见客人。元公文署押、照刷、磨勘、注销等制度六、明清明初用元制,后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务,设六部为中央政务中枢。明朝中央秘书机构主要有内阁、六科、通政司、司礼监、文书房等。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
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清朝的中央秘书机构经历了从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到内阁,从内阁到军机处的演变过程。批红:根据皇帝亲批字样或奉旨由司礼监太监替皇帝批答章奏。票拟(条旨):百官奏章先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纸条写上初步处理意见,贴在文书上供皇帝参考
。引黄:对皇帝所收到的群臣章奏,撮其大要写于黄纸,贴于封面或正文之前。限期承办制度:小事5日,中事10日,大事20日,限期内完成,误期受罚。行移勘合制秦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郡、县)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秘书队伍,主要有:御史大夫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中书令(中书监、中书侍郎、中书舍人)、黄
门侍郎、翰林学士长史、主簿、记室令史、掌书记、令史、书吏、幕僚清末幕僚兴盛及幕学产生:绍兴师爷,幕馆,《幕学举要》、《入幕须知》等。秘书机构主要有:西汉成帝“尚书台”(后改为“尚书省”)魏文帝“中书省”、“门下省”隋唐“中书省”、“门下省”、
“学士院”(翰林院)宋“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元“中书省”、“行中书省”、“行枢密院”明“内阁”(设中书科、诰敕房、制敕房)、“通政使司”、“司务厅”、“尚宝司”清“内阁”、“翰林院”、“军机处”(设方略馆、内翻书房)、“通政使司”、“奏事处”❑秘书的选拔、使用、考核、监察制度秦
汉、隋唐、宋元、明清都有严格的秘书选拔、选拔、使用、考核、监察制度唐:官吏铨选标准:身、言、书、判。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文笔流畅,文字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和实际工作能力强考核制度:德、行德的标准是“四善”,德、慎、公、勤行的考核标准有27条
元代统治者对秘书人员的选拔很严格:“首论行止,次取吏能,又次计月日多者为优。明:明朝规定,四品以上的官员,九年任满时自我鉴定,由皇帝亲自考核裁决优劣。五品以下的在一考、再考、通考后,由吏部、都察院再出题考核,之后再鉴定工作成绩。考试内容有三项:文理粗晓、行移得当、书札不谬。第二节民主革命时
期的秘书工作一、晚清时期的秘书工作❑秘书工作开始参照外国制度▪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外务部),下设“司务厅”掌管办理外事文书往来与一应秘书工作。▪各省设“咨议局”▪1911年5月《内阁属官制》规定内阁设“承宣厅、制诰局”,负责秘书工作。陆军部首先设置“承
政司”,下设“秘书科”等四科。▪地方总督、巡抚等大员身边设“秘书员”❑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清王朝各级政府普遍有了完整的秘书机构,一些厂矿企业中也设有文书档案机构。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秘书工作▪湖北军政府设立秘书
处,并设立文书局。都督府等机构设立了秘书官(员)、监印员等秘书人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总统府下设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各省都督府设秘书厅(处、局)划文书局(部)出现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文书工作进行了各
种改革《公文程式条例》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秘书工作为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国务院设有各种专门的外事秘书,如英文秘书、日文秘书。培养官吏的学校里设置了公文课程。《公文程式》(直隶法政专门学校编制)四、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秘书工作政府设立了一整套秘书机构,各级
政府都设有专门的秘书工作机构秘书处秘书室秘书长秘书录事事务员书记员1927-1945年进行了三次“文书改革”运动。“公文改良法”“文书档案连锁法”提出了秘书的任职资格问题《国民政府秘书及科员任用规则》:国民党党员;国内外大学或专门学校以上毕业的学历;具备任文职三至四年的资历,有特殊的学识经验
;由国民党委员二人推荐或主管长官保准。大中型企业也设有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聘用私人秘书的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建党初期的秘书工作❑1923年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建立秘书制,大会选出中央秘书为毛泽东第三节新中国的秘书工作“秘
书负责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的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执行委员会的一切会议,须由委员长与秘书召集之。--《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1926年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设秘书处,下设五科(文书、会计、交通、翻译、出版)。
各省委也分别设秘书处或秘书科。二、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1927年“八•七”会议,选出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设文书科负责秘书、文书和档案工作,由李立山负责,邓小平任中央秘书长。❑1928年第六次全国党代会后,中央和省委的秘书处才正式恢复工作。❑在革命根据地及各级苏维埃政权中设秘书处或秘书负
责秘书工作。1931年废止秘书制,成立总务厅(处)(下设文书、收发、印刷、交通四股),负责秘书工作。❑创建密码电报通讯,中央局和红军司令部建立了“机要科”。长征期间,秘书处、文书科等都予以撤销,保留并加强了机要科。❑1931年瞿秋白为党中央起草《文件处置办法》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
❑1937年,党中央重设了秘书处,下设“机要、文书、材料、会计”四科。秘书处不仅负责文书工作,还包括会计、统计、人事及其他各种事务。“管理边区政府委员会会议通知及记录,撰拟、保存及收发文件,管理边区政府会计杂务,编制统计及报告,登记边区政府各厅、部、处职员进退,典守印
信及不属于各厅、部、处的各种事务。”--《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1942年精兵简政,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合署办公厅”,下设秘书处统一掌管各厅、处的秘书工作。各专员公署和县政府则撤消秘书处和总务科,改设“政务秘书”和“事务秘书”协助专员或县长工作。❑1
942年,晋察冀行政委员会设立办公厅,下设秘书处、交际处、总务处等机构。❑1938年后,边区政府均设秘书处或秘书室,配主任秘书、秘书、文书、庶务和收发等人员,承担各项秘书工作。❑建立了新的秘书工作制度。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新公文
程式》、《改革公文各式的理论与实践》等文件答批电报制度、传阅文件制度、文件登记、批办制度等加强了会议组织工作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中央秘书长为任弼时,新成立了书记处“办公处”,下有机要科(为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前身,现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是机要室改名而来)。
各机要部门设专管电报的秘书。❑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下设秘书厅,由秘书长掌管。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同样设秘书长领导下的秘书厅(后改名为“办公厅”),下设“秘书、行政、人事、新闻、交际”五处和“政策研究室”。“秘书长领导办公厅,统管政策研究工作、秘书与行政工作、机关事务工作”❑发
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和《办事通则》等文件。公文种类有所增加,实行“一事一报”制度,完善了电报的承办和归档制度。五、新中国的秘书工作❑总结秘书工作经验,改革国民党统治区秘书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秘书工作机构与制度。完善秘书工作组织规范秘书工作提高秘书工作效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关于
各级政府机关秘书长和不设秘书长的办公厅主任的工作任务和秘书工作机构的决定》秘书长-办公厅《简化公文公约》《关于文电处理工作的决定》《关于统一文件纸形与格式的规定》《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关
于学习标点符号的指示》《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关于加强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决定》《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规定》《关于机要秘书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秘密文件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秘书工作呈现新的局面。秘
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秘书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秘书工作的现代化、自动化秘书工作内容发生一些转变秘书从业者逐渐增多,新秘书种类不断出现1981年1月党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1985年1月,党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提出秘书工作的“四转变
”,“三服务”。“从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力争主动服务”1990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一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秘书长座谈会。(后称“第四次全国秘书长会议”)。提出要把信息调研和督促检查作为今后秘书工作的重点。1991、1994、1996,又分别召开了三次全国党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座谈会。一、秘书工作的特点二、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三、秘书工作
的任务和作用第四节新时期的秘书工作一、秘书工作的特点(一)政治性(二)辅助性(三)被动性(四)综合性(五)事务性二、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围绕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做好”三服务”,即为中央服务,为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为人
们群众服务。(二)秘书工作的原则1.准确2.迅速3.保密三、秘书工作的任务和作用(一)秘书工作的任务1.辅助决策工作2.日常程序化工作3.协调工作4.领导人临时交办的工作(二)秘书工作的作用1.领导助手的作用2.领导参谋的作用3.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枢纽作用4.协助领导进行
信息反馈的耳目作用5.领导机关的门面作用1.文书处理和撰制2.调查研究3.信息工作4.档案管理5.会务工作6.信访工作7.督查工作8.印信工作9.行政事务管理10.机要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