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

PPT
  • 阅读 6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9 页
  • 大小 180.147 KB
  • 2023-07-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
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4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pptx,共(49)页,180.147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40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一、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采风制度(一)采风的缘由1.初建的周王朝鉴于商灭亡的教训,摄于人们群众的巨大威力,要维护统治,必须了解民情。2.周初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

域缺乏了解。3.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轻鬼神。4.社会调查是周的传统。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二)采风制度的内容1.各类调查人员和采风方式➢从民间选拔采诗的公职人员——采诗之官➢朝廷中指定的采风官员——行人,“輶轩之

使”“孟春三月,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公卿列士这些职位较高的官员采集民情。➢周天子亲自定期下民间调查。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2.调查情况的上报程序➢一是逐级上报➢二是献给太师➢三是面献天子3.调查地域和延续时间➢调查范围广。调查范围几乎遍及周

王朝的整个统治区域➢采风不仅盛行于整个西周时期,也为东周所延续。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4.调查的具体内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反映周代各地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反映劳动人民生计艰难、贵族对他们

的剥削压迫和他们的不平之声《七月》《伐檀》➢反映人民对战争频繁的厌恶和战争造成的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惨景《东山》《何草不黄》➢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小弁》《正月》➢反映人民的家庭生活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芣苢》《野有蔓草》5.采风制度的意义和影响➢西周采风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中的一大创举。➢西周采风制度影响深远,不仅为东周继承,而且对两汉时期也颇有影响。第一节中国

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二、汉代的采风调查1.汉武帝继承西周的采风制度,加强社会调查,使他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从而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2.采风的方式和内容➢派员巡行和皇帝微服私访➢设立乐府,采集乐府诗第二节

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一、驿传制度和先秦公文传递概况1.古代驿传制度源于军事信息情报需要2.商周时期,文书工作网已逐步建立起来,负责传递公文的称“行夫”或“僖”3.春秋战国时期公文传递制度建立起来。➢建立了公文传递网,出现了“驿邮”来传

递公文。“邮”即路途间专供传递文书者食宿的传书舍,也称“传舍”、“驿站”、“邮亭”,设有传舍吏(驿吏、驿卒)等专职人员。➢根据公文的缓急之别和传递目的地的远近,分别以车马快传或徒步传送。二、秦汉全国邮驿组织的建立1.秦代在全国统一修建驰道,设立邮亭。汉代进一步规定,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

驿。2.驿分骑马传送的陆驿和以舟船递送的水驿,各县衙所在地设传,传筑有“传舍”,即馆舍,为传递公文的人员提供食宿、快马。3.邮驿组织的职能:传递军令、行政公文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4.为了保证公文传递无误,

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公文分急和不急两类➢传递人员须谨慎挑选,不可靠的奴隶和年老体弱者不得充任➢传送路程近的文件,由行走快捷的小吏步行递送;路程远的,或“吏马驰行”,或“以邮行”。特别重要或机密文书,选派专门人员传送,所经各县不得查问和阻拦,违

者受罚。➢严格防止公文在传递过程中的遗失,如一旦遗失,要立即向有关官府报告。➢定期检查公文传递情况,专职收发文书的部门,开辟有日报专栏,凡遇有公文该到而未到的要派员追查。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三、唐代驿传事业的发展1.唐代驿传事业十分发达,驿站分陆

驿、水驿、水陆兼驿三种。2.唐代的驿传制度:➢对公文传递速度有明文规定:陆驿一般公文日行300里,军务急件和皇帝敕书日行500里。➢公文发出和抵达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违者以贻误公事罪论处。➢对驿传工作

实行考绩制度。工满一年,成绩显著而无差错者为上考;成绩一般且有差错者为下考。➢实行监察制度。➢驿传任务范围扩大,除了传递公文、信件,还负责护送过路官员,以及政府重要物品、官署杂品。四、急递铺制度和驿传事业

的发展和衰落(一)急递铺制度➢急递铺是快速传递军务文书的邮驿组织,它肇始于宋,迄元朝普遍推行。➢急递铺将公文划分为“最快”、“次速”、“平常”三个等级,用不同颜色木牌作缓急标记,有黄漆青字牌、黑漆白字牌、黑漆赤字牌之分。➢急

递铺制度大大提高了公文传递速度,是对文书工作的一大贡献。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二)元明清驿传事业的发展与衰落➢元代由兵部兼管全国公文传递工作,在全国大规模设立各类驿站。元代公文传递制度称为驿传制,是历代最为发达的公文传

递制度。➢明代设中央驿站“会同馆”,京外设“水马驿”。➢鸦片战争后,由于近代邮政和电报的出现,驿传事业迅速衰落。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五、古代的政务公报——邸报1.邸报名称的由

来:唐代地方官员在京师设办事处,称“邸”,设“上都邸务留后使”,搜集朝廷各类公文和全国各地信息,并将这些文件和信息汇编成册,通过邮驿传递给各藩镇节度使。这种公文和信息汇编称为“邸报”。2.邸报的作用和性质

:➢邸报成为历代地方官员了解朝廷政务和京师信息的重要方式。清代新闻信息大增,改邸报为京报,刊登公文相应减少,邸报逐渐完成了它作为古代公文传递工具的历史使命。➢从秘书工作发展史的角度看,邸报具有政务公报的性质从新闻学的角度看,又具有报纸的

性质。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一、夏商周时期的史官言谏职能1.夏代的史官太史终古“哭谏”夏桀2.商代微子、箕子与比干屡谏商纣王修善行仁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出谋献策而闻名于世的参谋秘书——西周末年太史史伯提出著名的“和

同论”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二、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参谋作用1.士的特点2.士的参谋职能的表现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三、秘书参谋言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秦汉时期我

国参谋言谏制度正式确立1.秦汉先后设置以参谋言谏为主要职责的秘书职务:博士、给事中、谏议大夫、光禄大夫2.秦始皇首创监察、言谏体制:➢设御史纠弹百官违败而肃纲纪➢设有议事制度,置言官谏正君主而防专断3.秦汉时

谏官的制度化不高,没有规定固定的官署和常务,行政上不能独立,随意性很强。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二)魏晋南北朝是言谏制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的谏官制度与秦汉制度一脉相承的。➢三国魏蜀时期,设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散骑侍

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谏官➢两晋南北朝时,谏诤之职(顾问、谏臣)由侍中、散骑常侍担任,给事中、散骑侍郎负责顾问应对。给事中品位增高,并设为常员,是南北朝最主要的谏官。➢自东晋始,不再设谏议大夫,谏议大夫主要向

皇帝谏诤纠错,东晋皇权衰落,客观上延缓谏官制度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四、隋唐时期的参谋言谏制度(一)隋代由门下省统辖谏言之机关,一改之前历代言官分属若干机构管辖。(二)唐代参谋言谏制度的昌盛➢唐代设置众多以进谏为主要职责的官职:散骑常侍、谏

议大夫、给事中、拾遗、补阙、起居舍人、起居郎➢这些官员分隶于“机要之司”的中书、门下两省,一般无具体职掌,以“规劝”为业,起着参谋、顾问的作用。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进谏制度规定言谏官员的具

体职责:1.随宰相入阁议事。唐太宗诏令“自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2.给事中有权“驳正违失”,凡发现皇帝有失宜之处的制诏书敕,给事中可以涂窜、封还,令中书令重议3.起居郎、起居舍人等经常随侍皇帝的官员可以当面向皇帝进谏,皇帝亲信的

谏官可随时面见皇帝。如魏徵。4.谏官上谏的内容几乎不所不包,对内的各项政策,如征收、赋役、任免官员、施行刑法,对外的和战、怀柔、靖边,直至皇帝个人生活。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唐太宗作为有为之君,“虚心求谏、诚意纳谏”,涌现不少敢于犯言极谏的谏官,最著名的有魏徵、王

珪、褚遂良;地方百官和秘书官员也纷纷上谏。➢太宗的虚心纳谏和秘书官员的积极进谏,对防止王朝内外政策的失误、约束皇帝的行为起了重要的作用,使政治较为清明、上下政令畅通,君臣关系协调,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五、参谋言谏制

度的衰退与消亡➢两宋时,言官实权大为削弱,主要职责是分治六房和五案,而非谏正君主和封驳诏书。➢封建社会后期参谋言谏制度名存实亡1.元明清三代君主专制愈加严重。2.名义上设有监管机构、人员,但不以谏诤为根本之任,而以言官充任记录、传达朝奏、稽考、注销等事,致使谏官变为“

监官”和事务官。3.清代言官制度彻底裁废,致使君主及其朝廷无度奢侈,政治更加黑暗,政府极端腐败,从而加速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最后灭亡。第四节中国古代的信访工作一、中国古代信访工作的起源➢尧舜时期,为防止政令失误,相继设置了“进善之旌”、“敢谏之鼓”、“诽谤之木”,广泛听取臣民意见

、批评和建议,首开我国古代信访工作之先河。尧设置进善之旌舜设置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第四节中国古代的信访工作二、西周的信访工作➢“路鼓”、“肺石”的设置路鼓:在内朝门外设置路鼓,并派专人看守接待,听取他们对政事的意见和伸冤,由御仆将他们的意见报告太仆,太仆再报告天

子和六卿。路鼓,乃敢谏之鼓的沿用。肺石:西周初年,周公下令在外朝门置“肺石”,让京畿内外之老幼穷苦百姓伸冤。因其色赤如肺形而得名。管理肺石得到官员为“士”➢出现专掌信访的官员太仆和朝士第四节中国古代的信访工作三、唐宋时期的信访机构(一)最早的信访机构—

—唐朝的匦使院➢武则天为巩固皇权,打击政敌而设立。➢匦使院的设立:武则天命人置铜匦于宫门,其形如小舍,四面均开有可进不可出的投书口,用于投书告密,成立我国最早的信访机构——匦使院,主管官员称知匦使,由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组成。➢匦使

院的信访职能➢匦使院的影响和作用导致大量的冤假错案客观上开辟了一条最高统治者了解下情的渠道,是我国最早的中央政权的信访机构第四节中国古代的信访工作(二)宋代的鼓院和检院➢鼓院:初级信访机构。宋初称“鼓司”,后改称“登闻鼓院”。➢鼓院的职能➢

检院:高级信访机构。最初称“匦院”,后改称“登闻院”,又改称“登闻检院”,以朝臣主管,隶谏议大夫。➢检院的职能➢匦函:处理屡经申诉而未得到明辨或事关机密的投书,命御史中丞为理检院使。第四节中国古代的信访工作(三)唐宋信访机构之比较第一,宋代设两个不同层次的信访

机构,给上诉者多了一个申诉的机会。第二,设置信访机构的目的不同。武则天鼓励投书的目的是打击政敌;宋代设两院是为了让皇帝直接了解下情,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范围,增加了它的作用。第三,唐代匦使院隶属中书省,宋代两院隶属门下省,门下省为皇帝的近臣组成,更亲近于皇帝,两院

地位大大提高。第四,宋代两院制定了规章,使处理上书的手续有了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第四节中国古代的信访工作四、明清时期的信访工作及特点➢通政使司与登闻鼓院(厅)的设立➢通政使司的职能➢清朝晚期对信访严格限制,无疑是剥夺了臣民上访的权力,阻碍了信访工作的发展。五、古代信访制度的社会意义对统治阶级

了解民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一、原始社会部落联盟会议(一)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部落和部落联盟实行原始民主制,重要问题集体议决,因此产生了频繁的原始会议。(二)会

议的种类1.部落联盟首长召开的由部落联盟管理者和各部落酋长参加的议事会,类似于今天的办公会议。2.战争动员大会。3.庆祝大会。4.礼仪性质的朝见大会(三)会务工作的产生由“纳言”等秘书官负责实施的关于会议的准备、通知、仪式的

确定、指挥等会务工作。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二、西汉的“盐铁之议”和唐代的“政事堂会议”(一)西汉的盐铁之议➢历史背景:汉武帝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

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重。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弊端直接贻害农民,加剧了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致使农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频繁。汉武帝的食盐官营,一是经济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政治上贯彻了“重本抑末

”的统治方针,对于稳定汉王朝的统治是必要的。但是在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盐铁之议汉昭帝时,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他们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几十天的辩论。在盐铁会

议上,双方辩论的主要内容有:(1)民间疾苦的原因。(2)对匈奴的政策。(3)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的理论思想。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盐铁之议的影响:贤良文学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比较体察社会实况。他们在霍光的支持下与桑弘羊展开的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对汉武帝晚年以后经济

和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不同的治国政策。经过这次辩论,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贤良、文学活跃一时。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停止了酒类专卖。“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

到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撰写的重要史书,成为研究西汉中期历史和桑弘羊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会议纪要和会议文件汇编。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二)唐代的

政事堂会议➢背景:中央政府机构的“三省制”,“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中书省是起草政令的机关,中书舍人拟稿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并补充修改,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送达门下省,经过门下省审议后再由皇帝亲自批准,才能成为国家的正式法令交尚书省执行。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政事

堂会议:中书省拟好的政令送达门下省时,如遇门下省反对,就会将它“封还”,命令即算作废,皇帝的“画敕”也等于无效。所以,唐代皇帝欲下诏敕,一般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事堂会议的出席人包括中书门下

两省长官及副官,多时有十几人,最少时只有两人。讨论结果由“执笔”综合记录。“执笔”等于现在的书记,由众人轮流充任,皇帝的命令必须在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才能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被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政事堂会议的作用:中央政令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才有效,皇帝一人说话不算数,这在封建社会中算是最“民主”的决策制度了。由于政事堂会议制度的存在,中央政令在下发前经过充分的论证,避免了中央政府决策失误,“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它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的合理性对于我们今天起草重要文件、出台重要政策或形成重要决定,仍然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三、清代的会议概况1.清代会议种类第一,常朝会,这是皇帝例行的办公会。第二,大朝会,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第三,军礼大典会,这是

不定期的会议。第四,皇帝会见被“引见”官员的会议,是临时性的会议。第五,探讨统治方略的会议,由皇帝随时召集身边重臣或参谋顾问咨询官员座谈讨论。第六,外交活动举行的各种会议,诸如朝觐、迎送外国使者等。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2.清代会议的内容:➢“吉礼”

性的会议➢“嘉礼”、“宾礼”会议➢军礼会➢凶礼会➢皇帝处理政务的会议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3.清代会议的会务工作由内阁、军机处等秘书部门负责安排统筹,具体工作则由礼部、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等有关机构负责落实。清末光绪帝时,光禄寺、太常寺和鸿胪寺并入礼部,

宣统三年又改礼部为典礼院,故具体工作先后由礼部、典礼院安排。礼部分置了许多部门分管会务礼仪,如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事务,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典礼和接待外宾事务,等等。第五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总结:从清代会务的数量、会务组织机构和事务看,

封建朝廷的会务工作是极其繁琐的,且所承办的会议大多是维护封建帝王威严的礼仪性会议。所以,除了上面介绍的汉代“盐铁之议”和唐代的“政事堂会议”外,中国古代在会议组织方面没有多少值得今天借鉴的有益经验,反倒有许多做法是今天

应该努力避免的。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一、历代保密工作概况原始社会末期有了保密工作的萌芽。阶级出现、国家形成之后,严格意义上的保密工作也随之产生了。1.先秦时代的保密工作➢夏代史官将图法等档案秘藏于王室宗庙➢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窃密和保密斗争激烈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保密工作➢秦汉时期,统治者已经从理论上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窃密与反盗密的斗争也非常激烈。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3.唐宋保密工作➢唐代保密工作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密工作法律制度。➢《唐律》对泄密、失密的处刑是十分严厉的。它使官吏民众有法可依,对窃密、泄密者起到震慑作用。这是唐代对保密工作的一大贡献。➢宋政权参照《唐律》制订了严格的对失密、泄密行为的处罚规定。

与唐代不同的是,宋律除规定了对泄密者的惩罚外,还制定了对告发违反保密规定行为的奖励办法,如告发藏匿弃毁拆换机密档案者,可以获得五十贯至一百贯的奖赏。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4.元明清保密工作➢元代仿照唐

宋,制定了保密刑法条文,对泄密罪的处罚极为严厉,轻则“出军(充军)”,重则“处死”。➢明律对违反保密制度造成的泄密行为,不但处罚当事者,还处罚其上司,也就是要追究“领导责任”。对泄密罪的处罚也重于唐宋。➢清代雍正、乾隆时,基本形成了适应封建制度需要的系统而详备的保密规章制

度。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二、古代公文保密制度一是公文传递中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公文“封泥”制度,用于简牍文书➢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二是制定专门的文书保密规定。三是对泄露、窃取文书机密者处以

很重的刑罚。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三、古代印玺的管理和公文用印制度1.先秦印玺的适用范围和方法➢先秦时,印一般都称“玺”➢玺公私通用,君臣均用。➢先秦的简牍文书玺印是加盖在“封泥”上的,这种文书叫作“玺书”,若果没有这种封泥印章,

公文就不能生效。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2.秦汉时期印玺分家和文书用印制度➢秦代,玺成了帝王的专用之宝,称为“玉玺”,皇帝的玉玺有六种。➢秦代百官的印章统称为印,不同官职印材的质地、印钮的样式、印

文的名称、印绶的色彩等等,均森然有序,以此标示官阶,区别尊卑。➢汉代的官署之印(犹今之单位公章)和长官之印(犹今之领导人公务章)功能不分,实行一官一印,罢官时其印或上交,或带走,新官需刻新印。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

管理3.魏晋南北朝的印玺管理制度➢官印移交制度官府主官任免交接时,不再新刻官印,而由离任官员向接任官员移交。➢骑缝、押缝制度骑缝,在两张相连的公文纸的粘贴之处加盖印章;押缝,在两张公文纸的粘连处或公文末尾署名。这一制度起到了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第六

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4.唐宋公文改动盖印制度5.元代的印玺制作保管制度➢设有专门的印玺管理机构,铸印局掌管刻制和销毁各级官衙的印章,符宝局掌管皇帝宝玺等。➢设有专掌官印的秘书职务——知印官,多由长官的亲信属吏担任。在掌有重权

的官衙中,还设有监印官。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6.明代的行文半印勘合制勘合即校对。➢由内府制作专用的空白公文纸,加盖印章,统一编号,装订成册;各官府若需行文,一律到内府领取此公文纸,公文纸的半边作为存根留在内府,上面登记有领用的衙门和公文所涉事项,并留有半边印章;凡

是不用这种专用公文纸制作的文件一律无效。➢违反规定处罚甚严。“诸司不凭勘合,擅接无勘合行移,及私与行移者,正官、首领官各凌迟处死,吏处斩。”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