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PPT
  • 阅读 3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7 页
  • 大小 1.582 MB
  • 2023-07-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92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92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92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92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92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4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92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书工作.pptx,共(47)页,1.582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38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章辽金元的秘书工作主要内容:一、辽朝的秘书工作二、金朝的秘书工作三、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四、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一、辽朝的秘书工作辽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的,境域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南至今天津、河北霸县、山西雁门一线,与北宋接界。辽长期与北宋对峙,公元125年为金所灭,存在

二百一十年。太祖阿保机(872-926)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916年,亲征突厥,党项等部,建立了契丹奴隶主国家,自称天皇帝。称帝后,不断对外扩张,925年,亲征渤海国,死于926年,时年55岁。(一)秘书机构和人员中央政府分“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北面官的各级

机构又分为北院、南院,如南、北枢密院,南、北、宰相府,南、北大王院,南、北宣徽院数。南面官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尚书等三省机构。辽代中央秘书机构明显反映出既保留了一些契丹旧制,又仿汉制,两者相混合的特点。辽代的秘书官员,常见的有:令史——掌文书案牍之事。

中书省令史由进士担任,文官及武官都有,朝廷中枢机关的令史可参与朝迁册封等大典,地位比唐宋提高。译史——州以上官府中从事笔译公文的吏员。因辽境内民族众多,公文需以多种文字拟制,故此职甚为普遍。辽道宗太康九年(公元

1083年),将译史分多种等级。(二)文书档案工作第一、统治者任用汉人担任秘书官职。第二、重金搜求宋朝的文书档案。第三、重视本朝文书档案,严禁档案外传。二、金朝的秘书工作金(1115年-1234年),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太

祖完颜旻,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10位帝王。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一)金朝秘

书机构和人员金代官制,初期只有女真族原有的简单称号,以后逐渐废去,至熙宗时已沿用辽、宋旧制。中央设有尚书省(但不设中书、门下两省)总揽政务,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丞相,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金初,设有元帅府,掌管军政,后改称枢密院,内除有

都事主管秘书工作以外,还设有:奏事官——掌承受圣旨、奏事、省院议事等。翰林学士院——负责拟制诏命。地方府、州、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掌书记、主簿、孔目等秘书官职。皇统年间,为了行文方便,规定判官、掌书记、主簿统称“幕职官”,孔目以下为“吏”。

金代低级秘书人员,如:知事——都元帅府、大宗正府、司农司、大兴府等官署中掌付事勾稽、省署公文、总录诸案的首领,有一或二名,为正七品至从八品,多以识女真、汉字者充任。书写——国史馆中负责抄写、誊清案牍的官员,又称史馆从事,充任者必

须经过严格考试。都目——衙门中管理文书等日常事务的首领官。吏目——各级官署中掌理案牍、管辖吏员、处理具体公事的首领官。典吏——县衙和录事司等官署中掌文书事务和管辖吏员的首领官,由路、府、州、县司吏中够资格者充任,一般可升任吏目。……等等金代秘书人员比辽

代秘书人员更注意掌握各种语言。金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吏员可以升任官员,其升任资格与科第出身的进士一样。但是,考中进士毕竟很难,于是,不少人避难就易,争相充任秘书吏员,连许多士大夫的子弟也辍学,改走此途。

由此,社会上有不少吏师应运而生,教授吏业。如李元祐就是金朝著名的吏师,他桃李满天下,金朝的省、部、台、院中不少秘书吏员都出自他的门下。这成为私家办学培养秘书人才的开端,是日后清朝“幕馆”的先身。(二)文书档案工作金代文书创设了急递铺制度。

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设置一铺,以铺头一人为首,辖有铺兵三人,由所辖军的射粮军内选用。铺兵传递公文时腰系响铃,乘快马,规定每天必须行驰三百里。如指定专送十分重要的公文者,则发给牌符为凭,称信牌。急递铺的路线分为北路和南路两

个系列。大大提高了公文传递速度,为元以后各朝沿用,是对文工作的一大贡献。金朝的档案工作——仿制宋朝的架阁库第一,女真族吸收了辽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如任用汉族士人为秘书官等),更多的是仿照唐、宋制度,从双方都吸取经验,发展速度

自然较快。第二,金的南部边界直达淮河、秦岭,比辽更深入中原地区,更多地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有助于秘书工作的发展。第三,金兵曾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将宋王朝中央收藏的大量文书档案悉数掠取,这些文书档案为他们提供了宋代成

熟的秘书工作经验,对民展他们自己的秘书工作起了促进作用;加上金代任用大批汉族士人为秘书官,因而,其秘书工作的水平高于辽代。(三)金朝与档案有关的1.记注院与起居注“遇视朝,起居毕分班升殿陛,于殿栏子外副阶下东西对立,

俟奏事毕退。”2.国史院是金朝修撰本朝史事的机构。“监修国史,掌监修国史事;修国史,掌修国史,判院事;同修国史二员(女真、汉人各一员);编修官,正八品,女真、汉人各四员;检阅官,从九品;修辽史刊修官一员,编修官三员。”3.私家著述“所有国书、誓诰、册表、文状、指挥牒檄以载

于政府案牍者具有年月,得以编次成书。”野史亭三、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一)元朝的秘书机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军事强国,公元13世纪,蒙古族先后攻灭了西夏、金和南宋,统一了中国,其疆域最为辽阔,境内民族众多。

元初只设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中枢,下依尚书省编制,设六部,同时,设枢密院掌军务和机密事宜,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政府的秘书中枢也在中书省内。忽必烈元朝帝师兼秘书——虞集一、秘书机构1、元朝的中书省内的秘书部门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充

任),有左、右丞相(以右为上),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省内设有:参议府——处理省内日常事务,相当于办公厅,长官为参议中书省事,职掌为“典左右司文牒,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即主管秘书工作,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相当于办公厅主任。承发司——负责文书的

收发。管勾司——掌出纳四方文移,启拆缄封、邮递的程期等事,由管勾主管,下有典吏八人。检校司——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牒稽失等事。设检校官主官,下有书吏六人。照磨所——负责文书的照刷、磨勘等,设照磨主管,下有典吏八人。时政科——负责记注皇帝言行和省、台、院、诸司奏闻之事

,设文学掾一人主管,有起居注左、右补阙等官员。中书省的公文用多种文字拟制、颁发,故由左、右丞相分工负责。如窝阔台时,凡中书省文书行于西域、畏兀儿诸国的,用畏兀儿文拟制,由镇海负责;行于汉地、契丹、女真族的,分别用汉文和契

丹文拟制,由耶律楚材负责。2、元朝的其他秘书部门元代也设有翰林院,但是将它一分为二:一曰翰林院兼国史院,主掌修撰国史,设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陪同皇帝读书;二曰蒙古翰林院,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设置,负责拟制、翻译、颁降皇帝的文书,置有承旨、学士、

直学士、侍制、圣旨必阇赤等官,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中央还设有内八府宰相,掌诸王朝见皇帝的事宜,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员共同译写、润色。在皇太后的徽政院、皇后的资正院、皇太子的事院中都设有照磨、管勾等部门,负责文书和院内

事务。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地方事务,下有路、府、州、县各级政府。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八府宰相(二)元朝的秘书官职蒙古族依仗武力夺取政权,因而对武将给以厚遇,元朝立国,建立各

级官府后,武将纷纷被任用为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的主要官员。这些武将大都是蒙古人、色目人,他们多数不通文墨,不谙政事,一系列行政事务,如赋税、刑狱、词讼、诠选、造作、户籍等,他们都无力处理,于是,只得依赖于有文化的汉人。“国家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人佐之”,即任用汉人为秘书吏员,

佐主官理政。这样,导致各级官衙由官、吏员和见习吏员三部分组成。根据他们的职责可归纳为如下几类:1、案牍吏员案牍吏员就是官衙中处理公文事务的秘书人员,是官衙中居于首席地位的吏职。(1)令吏(2)司吏(3)书吏(4)必阇赤除上述主要案牍吏员之外,尚有如下名目的案牍吏员::照略案牍——中央

及地方各级衙门中管理案牍等事务的首领官,多由吏员升任。提控案牍——职掌同于照略案牍,设在府及上、中州等官衙中者为专职,设于路总管府和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多由书吏和都目升任。典簿——监、司等官署中管理文牒簿等事务的首领官,从七品,唯群玉内司的典簿为正七品。主案—

—地方官衙中起草案牍的人员,是吏员的助手,也是吏员的来源。写发——官府中抄写文书的见习吏员。2、传达吏员宣使——设于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行省、行台、行院等一、二品官衙中。他们的主要职掌是:宣读诏书或官衙命令,传达主官旨意,催促各项政务。奏差——设于宣慰司、六部、廉访司

等三品衙门中。其主要职掌是:“往来传达,实为行人”,如宣慰司的奏差传达主官的命令,廉访司的奏差负责本司重要公文的传送,“凡部使者有事于行御史台府及中台,或四方各道,奏差悉主之”。3、其他重要秘书吏员知印——设于部以上中央官府及行省、行台、行院等官衙中,负责掌管官衙印章、印信,其地位

同于案牍吏员,为高级吏职。中书省内设知印四员,如有中书令(太子兼任)时,增设监印两名,“常监视省印”.地方官衙中不设知印,由司吏轮流掌管印章。典吏——从中书省到司、县官衙内普遍设置,是地位最低的吏员,负责公文档案的收发、启拆

、保管事宜。4、翻译吏员元朝幅员辽阔、境内民族众多,统治者在管理国家时,翻译吏员成了必不可少的助手,设置引职的目的,主要在于处理内政。元朝政府中的翻译吏员数量多,地位重要,作用很大。翻译吏员主要分为两种:译史——用文字翻译公文者,

属秘书吏员之列,有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蒙古译史为蒙古族官员、皇帝服务,负责将下达的皇命文书或朝廷公文,或地方、朝廷百司的奏章译成蒙文,呈皇帝或蒙官审阅。回回译史为色目官员审阅。回回译史也称西域译史。通事——即口语译员,蒙古语中称“怯里马赤”,在蒙古、色目官员身旁作口头翻译者。由于翻译内容

多为政务,且他们常年在主官左右,被视作亲信,常被派作政府的代表去处理公事,所以,也属秘书吏员之列。三、秘书吏员的来源元朝吏员数量庞大,吏员能升任官员,因此,吏职成为人们竞相争求的目标。为此,朝廷制订了一系列吏员选用制度,决定了秘书吏员的来源和结构。1、见习秘书吏员的来源第一种,大批少年弃学为

见习吏员。第二种,由吏的子弟充任。第三种,由被开除物吏员充任。2、地方官衙中秘书吏员的来源元朝地方路、府州、司、县衙门中的秘书吏员主要来自帖书、写发这类见习吏员。帖书、写发听从吏指挥,从事文书工作,他们依附于吏员,和吏员结成隶属关系。帖书

、写发任满六十个月(五年),没有过错,就可以“转正”为县、司吏员。任县、司吏员一百二十个月(十年),无过错,再可升为府、州吏员另一种来源是从民间直接选用,由有声望的老者和上户人家采纳众议,推举德(即性行循良、廉慎无过)、才(即

儒通吏事,吏晓儒书)兼备的“白身”(即平民)直接充任司、县司吏。但是,这种选拔方法实行的时间不长。3、中央政府中秘书吏员的来源第一种,“岁贡”,即由地方路总管府每年向中央政府的官署推举儒士和现役路吏

,充任案牍吏员。“儒有岁贡之名,吏有补用之法。”这成为元朝一代的制度。被推举的儒士要具备三项标准:一是洞达经史,即读过经书。二是通晓吏业,即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如口才、算数、字画端正等;三是廉慎行止,即具备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

准则,如廉洁、谦让、勤勉、笃实、历史清白等。第二种,职官任吏员,即从七品以下的流官中选择中央各官衙的秘书吏员,选择的原则一是根据官衙品级的高低,二是根据职官品级的大小。如中书省是正一品官衙,其省掾自正、从七品内选取。院、台是从一品衙六,其令史从正、从八品官内选取;宣慰司、六部分别是从二品和正三品

衙门,其令史则自正、从九品官中选取。又如宣使的地位低于令史,所以,选取职官的品级相应比令史递降一等。第三种,在职官中选取。元武宗在位时,曾下令职官占秘书吏员来源的一半,使职官任吏的人数激剧增加,有力地提高了中央政府各官衙秘书吏员的办事能力和工作质量。从秘书吏员的来源来看,元朝秘

书吏员的选拔制度是比较完整的,它不但要求秘书吏员具备良好的品行,还着重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工龄,具有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并建立起逐级升补的办法。如果这些制度能严格执行,那么,秘书吏员的素质将得到保证,而且越是高级的官府中秘书吏员,素质

会越高。但是,由于元朝政治腐败,这些措施未能被严格执行,尤其对秘书吏员品行的要求,更未能按规定审查,以致元朝秘书吏员品行素质欠佳,舞弊现象比比皆是,成为官场黑暗的一大原因。4、秘书吏员的地位及舞弊现象元朝各级官府由官、吏

和见习吏员三部分人组成,由于官员大都由蒙古人担任,他们往往不通文墨、不谙政事,依赖吏员行使职权,“大小事务一切付之于吏”。官的腐败无能,造成的权重。同时,由于不少吏来自于职官,使吏客观上官员化,权力扩大,在很多事情上掌握着实决策权。中

中央政府,“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府掾吏,虽职掌文书,变是佐大臣决理政务”地方官府的秘书吏员,“今之吏于郡者,立乎黄堂之上,于守相可否。司县而下受事于庭者,惟吏所指画,唯唯不敢一语”,可见,元朝秘书吏员的作用、地位都很突出。官员的腐败无能,秘书吏员的权重,也导致秘书吏员

舞弊现象丛生。元朝政府眼见吏员舞弊严重影响了统治秩序的稳定,多少认识到秘书吏员“名分虽微,所系甚重”,于是,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来革除吏弊,如实行“避籍迁转”制度,即吏员不能在本地官府任职,需迁转至别地官府任职,以防结党营私。这些措施虽对革除吏弊产生过一定的作用,但毕竟

无法从根本上革除秘书吏员的舞弊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元朝各级官员依赖于吏,而又驾驭不住吏,遂使秘书吏员的舞弊现象时起时伏,存在于整个元朝时期。四、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一)文书工作制度照刷、磨勘制度朱销文簿制度翻译缮写制度公文署押制度当面交卷制度催办制度周年交案制度

印章的制作、保管、使用公文传递制度(二)公文文体宣命、敕牒——均为皇帝封赠百官的文书。懿旨——皇后颁下的文书。令旨——皇太子及诸王颁下的文书。皇帝颁下的文书统称为圣旨,其中公开告谕臣民的文书,因以黄纸书写,称为黄榜,也称为皇榜。各级官府

的下行文有答付、今故牒、指挥等;上行文有呈、中、牒上、牒呈上等;平行文有咨、平牒等。此外,为了征收赋役,搜括百姓,元政府设立有多种记籍、田产文书,主要有:青册——又称户口青册,因封面为青色而得名,是登记百姓家口人丁的册籍,从成吉思汗起已有,一直沿用至元亡。鱼鳞册—

—由官府编造的土地图册。系根据各地田地形状绘制而成,分地区装订成册,因图形类型鱼鳞,故而得名,江浙、福建一带最为盛行。(三)档案工作元代依照宋制,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台史、通政院、六部和地方各级官衙中普遍设置架阁库。元统治者对旧档案的利用率很高。元代也设有实录院、国史院等机

构,利用档案编修实录、国史,尤其重视汇编典章格例,以供各级官吏施政时参用,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汇集了元初至英宗时各种典章制度的《元典章》。但是,由于元代统治集团的文化水平较低,加上采取民族歧视政策等原因,在利用档案修史方面不及宋兴盛。元代的档案工作又出现和文书工作混合的现象。知识点:1.辽、

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体现了多民族秘书工作经验相互混合的特点2.各级秘书机构中都配有通晓多种民族语言的秘书官吏3.辽代秘书机构分为南北两套系统4.金代创立了快速传递文书的急递铺制度5.元代在秘书官吏的选拔、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文书传递制度方面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经验辽、金两朝和元代是我

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思考:1、急递铺制度?2、元朝“吏治”文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3、分析多民族文化融合对秘书工作发展的促进作用。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