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工作大纲.pptx,共(29)页,3.293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28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进展情况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按照水利部和国家计委2002年联合发布的水规计[2002]83号文、《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及《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的总体部署开展工作的。规划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调查评价阶段二:合理配置阶段三:实施方案主要规
划成果包括:主报告一份,附件六份。目前已完成了包括四川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和四川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报告在内的大部分工作,主报告的编制工作正在开展。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进展情况从2002年到2007年,主要完成水资源分区、水资
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2000年现状成果“老口径”与“新口径”的转换,基准年分三级区套市的供需平衡计算,全省水资源系统网络图;需水预测,节水预测、供水预测,水资源供需平衡(零方案,最大供水方案,推荐方案)计算。多次配合长江委、黄委,进行流域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和需水预测汇总,修改我省
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需水预测成果,并调整相应的供需平衡成果。现在我省的配置成果和水资源开发保护的总体布局已基本确定,并上报了流域委,但流域委尚未下发统一成果。经与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办公室研究,决定今年先按我省调整后的成果完成主报告和相应的专
项规划报告编制工作。附件报告编制还需地方提供资料由于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针对性较强,须由地方提供本市的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报告,才好汇总《四川省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到目前为止,有乐山市、凉山州、遂宁市、德阳市、雅安市、南充市、泸州市、巴中市、
成都市、达州市、宜宾市等11个地市上报了本市的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报告或表,其余城市还须上报。在已报资料的城市中,泸州市只有表,还需编制报告,乐山市、南充市、成都市有报告,但缺县级市的情况,需补充完善。为完成
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今年的任务,请各地市尽快组织报告编写和完善工作,力争在5月31日前,上报本市的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报告。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技术大纲二00五年六月内容提要1、总则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3、节约用水4、经济社会发展与
需水预测5、城市供水水源与供需分析6、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建设7、总体布局与近期重点工程8、城市供水应急预案9、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技术大纲1)目标与任务总体目标: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本任务:(1)系统分析与整理城市
有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2)提出以城市为单元的需水预测成果;(3)提出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方案;(4)提出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5)提出城市水资源规划的总体
布局与实施方案;(6)提出城市供水应急预案。1、总则2)规划思路总体思路:在综合规划基础资料和相关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进一步细化综合规划中有关城市的相关成果,以城市为单元集成和提炼城市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措施。每个城市均需填报相应表
格,地级以上城市应编写规划报告。规划重点:(1)对城市供水水源安排、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城市节约用水及城市应急供水预案提出规划安排意见;(2)根据规划成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1、总则3)规划原则
和依据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广大城市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3)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节约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坚持人水和谐,合理安排生态与环境用水,保
护水生态与水环境;(5)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6)全面规划,统筹协调,注意与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协调;(7)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1
、总则3)规划原则和依据主要依据:(1)已批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2)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以及正在编制的“十一五”规划;(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技术大纲、技术细则及有关规划成果;(4)国家法律法规
、政策文件及相关规划;(5)水利、城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总则4)规划内容(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系统分析城市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用水水平和效率、节约用水情况、水资源质量及水生态状况等方面;(2)国民经济发展
目标及需水预测: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的需水进行预测;(3)节约用水:估算现状生活和生产用水水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节水潜力,并提出节水目标及节水措施;(4)供水预测与供需分析:通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与
供水预测,提出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雨洪水利用、污水处理回用等其他水源在内的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方案,进行供需分析,并对需水控制方案、综合供水方案和生态与环境保护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相应的综合对策建议;(5)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建设:预测废污水排放量,提出限制
排污总量及污水处理再利用相关措施与方案,提出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6)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布局和实施方案;(7)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在分析极端水文事件(干旱)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情景下,通过后备水源建设
和用水的科学削减,研究水资源应急调配方案,将城市遭受到的损失降低到最小。1、总则5)基本规定规划范围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范围为国家批准的全国660个建制市市区。现状市区范围与调查评价的市区范围一致,规划市区范围与配置阶段“需水预测”中的城市规划市区范围一致,主要指城市人口集中,
基础设施基本覆盖的范围。规划水平年基准年为2000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中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要求
以2004年末的价格水平为准。6)成果要求各省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单个城市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编写省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报告。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编写城市水资源报告。1、总则7)组织分工和进度安排组织分工各市要认真负责并组织做好辖区内城市水资源规划工作,及时向省综合规划机构
提供相关基础资料,编制本市城市水资源规划专项报告。省综合规划办公室要认真负责并组织做好全省城市水资源规划工作,及时向流域机构提供相关基础资料,编制全省城市水资源规划专项报告。进度安排2005年6~7月:现状补充调查与典
型调查,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05年8~10月:开展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相关工作;2005年11~12月:流域和全国城市水资源规划阶段成果及参数初步协调汇总,并进行中间成果的检查汇总。为此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在12月底以前完成相关的基础工作,并编写城市水资源报告;2006年1
~4月:开展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相关工作;编制全省城市水资源报告;2006年5月:全国城市水资源规划阶段成果汇总,进行成果审查。2006年6~7月:配合流域报告编写,协调修改报告。1、总则1)基本任务与要求在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成果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典型调查和资料收集,按“新口径”要求,在摸清城
市基本情况和供水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对城市的供水、用水、水污染排放、供水水质、水生态状况等进行全面系统评价,揭示城市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城市基本情况根据2002年底行政区划,对建制市20
00年基本情况进行调查。3)城市供用水现状根据调查评价阶段附表3-6-2,填报附表2-1。收集整理城市供用水历史资料,对城市供水总量与结构,城市分类用水总量与定额,城市用水水平与指标,城市用水效率及指标的历史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掌
握城市供用水变化特点和规律。在现状供用水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基准年供需分析。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4)城市供水水源地与供水基础设施分地表(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地下(浅层、深层承压)对城市供水水源地进行填报,见附表2-2。对城市的自来水厂的个数、年供水能力等进行统计汇总,对城市自
备井进行汇总,对城市输水管网进行调查汇总,填报附表2-3。5)供水水质地表水供水水质:依据地表取水口水质检测资料,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析评价城市生活、工业不同水质的供水
量,填报附表2-4。采用调查评价阶段附表3-5-1成果。地下水供水水质:依据地下水开采井的水质检测资料,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分析评价城市生活、工业不同水质的地下水供水量,填报附表2-5。采用调查评价阶段附表3-5-2成果。6)城市供用水水价调查分析2000年用
水管理和水价情况,并计算城市综合水价。填报附表2-6。采用调查评价阶段附表3-10-2成果。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1)基本任务与要求依据高效利用的原则,结合城市的特点,提出城市节水目标、任务与对策措施。充分利用各部门编制的有关节水的专业规划成果,填报附表
3-1至附表3-6。2)现状节水水平分析根据需要与可能适当进行补充调查,进行现状用水定额和用水水平分析,通过对现状节水措施、节水投入、水价改革、节水器具普及、工艺设备更新改造、用水管理、节水宣传教育与政策法规建设等方面的调查评价,分析城市现状节水水平。3)节水标准与指标城市
节水标准与指标分析要根据城市现状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区域及城市供需状况确定:生活节水标准与指标、工业节水标准与指标以及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节水标准与指标3、节约用水4)节水潜力分析城市生活节水潜力分析城市管网漏失率可能降低和节水器具普及率可
能提高后可能产生的节水效果,填报附表3-1。可利用综合规划附表5-4-1成果。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城市工业各行业现状用水水平与节水指标实现条件下用水定额的差距,各行业现状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与节水标准可能达到的最大重复利用率,分析工业结构与布局可能的
调整趋势,估算工业节水潜力,填报附表3-2。可利用综合规划附表5-4-2成果。建筑业、第三产业分析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现状用水水平与节水指标实现条件下用水定额的差距,分析可能变化的情况,估算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节水潜力,填报附表3-3。可利用综合规划附表5-
4-3成果。5)节水方案与节水规划效果根据城市节水发展和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不同时期节水措施的实施,分析不同水平年各类用水节水主要指标的变化,进行不同节水方案比较,提出不同水平年城市节水推荐方案及节水规划的主要成果,填报附表3-4至附表3-6。可利用综合
规划附表5-6-1、5-6-2及5-6-5的成果。3、节约用水1)基本任务与要求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经济社会需水预测与需水方案、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预测等。预测成果应与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需水预测中的有关城市部分的表格填报
数据相一致。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采用综合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成果附表4-3-5,填报附表4-1。3)经济社会需水预测按照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景提出不同的需水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最后填报“基本方案”和
“强化节水方案”两套成果。采用综合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成果附表4-3-12,填报附表4-2。采用综合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成果附表4-3-13,填报附表4-34、经济社会发展与需水预测4)生态环境需水预测按照修复和美化生态环境的要求,城市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包括绿化用水、河湖补水
和环境卫生用水3类。在本专项规划中进一步细化复核已经有的成果,采用综合规划附表4-5-3成果,填报附表4-4。5)需水预测成果汇总对各市需水预测成果进行汇总、复核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规划附表4-7-3成果,填报附表4-5。4、经济社会发展与需水预测1)基本任
务与要求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对综合规划各城市各水平年推荐方案的供水预测和供需分析成果进行复核,对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进行规划。主要任务主要有:供水水源情况调查分析、不同水平年城市供水预测,不同水平年城市供需状况分析,城市供水水
源地规划及供城市可供水量分析。2)供水水源及供水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在统计分析现状供水水源及供水基础设施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向城市供水的在建与规划供水工程多年平均供水量及其供城市的水量,其中大中型工程逐个统计分析,填报附表5-1至附表5-3。3)供水预测分析城市
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及75%和95%来水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供水量分为地表水、坡下水、和其他水源供量,填报附表5-4。5、城市供水水源与供需分析4)供需分析根据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后提出的推荐方案供需分析成果,进行城市基准年和
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应进行多年平均及75%和95%来水保证率下的供需分析,填报附表5-5。5)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对根据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结果,对城市现有及未来新增水源坡进行规划,对大型及重要水源地进行逐个统计
,分析其不同水平年、不同来水保证率情景下供城市的水量。城市水源地规划成果填报附表5-6。5、城市供水水源与供需分析1)基本任务与要求主要任务主要有:城市江段(水域)水质及排污状况分析;规水平年污染源排量预测;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削减量与对策措施;饮水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等。针对城
市用水和排污集中的特点,将水质保护,特别是水源地的保护作为重点,拟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措施,并进行投资匡算。应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专项规划的相关资料和成果,结合城市的特点和编制需要进行适当补充调查和分析,并注意与水资源保护专项规划成果的协调。2)水质及排污现状
调查评价水质现状调查:划分了水功能区的城市江段(水域),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否则按控制断面监测资料进行。在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逐一复核分析城市江段(水域)水质状况及存在问题,填入附表6-1。6、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建设2)水质及排污现状调查评价
污染物排放量及入河量调查:分别统计城市废污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分析水污染特点及其成因。废污水处理及回用情况调查:统计城市废污水的处理量、处理效果、处理回用率,及各个城市污水处理的规模、工艺、处理后的污水去向等情
况,分析污水回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填入附表6-2。可采用调查评价阶段附表3-8-3成果。3)污染物排放量及入河量预测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生活污染源排放量按生活需水量进行预测;工业污染源排放量按工业需水量进行预测。废污水入河
量预测:根据规划水平年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物入河系数,估算污染物入河量。填入附表6-3。可采用水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中附表6-7-2成果。6、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建设4)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削减量与对策措施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排放控制量与削减量:根据规划水平年城市废污水排放区域水功能区(水
域)纳污能力,综合考虑水质目标要求、当地技术经济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确定其污染物入河控制量,进而确定污染物入河削减量,填入附表6-3。可采用水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中附表6-7-2成果。该成果是制定城市水资源保
护对策措施的基本依据。规划水平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各规划水平年污水治理的目标,收集分析各规划水平年拟建的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处理方式及工艺等有关资料,估算工程投资。规划水平年污水回用:根据城市对回用量的需求,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程度的方案,并进行经济分析,
以便同步建设相应规模的污水回用设施。参照水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中附表6-8-1成果填写附表6-4。其他对策措施:提出除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回用外,城市水资源保护的其他工程和非工程对策措施。6、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建设5)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调查:城
市饮用水水源地分为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3种,对大中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污染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查、分析和整理。保护措施: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地制定保护方案,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
染,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并进行投资匡算。其成果填入附表6-5。6)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调查分析城市所存在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塌陷等,提出对策措施;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分别确定各规划水平年城市生态
环境保护、建设与修复目标,预测其需水量,提出供水途径。填写附表6-6。6、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建设1)基本任务与要求主要任务主要有:提出城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策略,以及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水
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城市水资源规划工程总体布局,并遴选出近期工程;在工程规划投资估算中,要求提供客观、合理的工程规划投资结果。2)总体布局提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合理布局和利用方式,以及对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意见。制定城市水系统的总体格局与配置方案,形成完备的城市水资源供-用-耗-排体系。将2006年~2010年拟实施的种类工程项目整编汇总,筛选形成近期项目清单,供编制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参考。3)投资估算对各
规划水平年工程投资进行估算,填报附表7-1。7、总体布局与近期重点工程1)基本任务与要求主要任务主要有:制定城市供水应急的识别标准与方法,要简便可行;制定预防性措施,重点是制定基本应急水源储备方案;制定应急对策预案和相关措施;编制应
急工程投资预案(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分类估算)。2)城市供水应急类型的识别要从供水危机的诱因、供水危机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能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来加以识别。城市供水危机的诱因主要包括特殊干旱、突发性污
染事故和供水工程遭受破坏等三方面。各城市水源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导致其抵御水危机的能力不同。各城市应在对历史供水危机的特征、诱因和发生规律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工程条件、用水特征和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制
定合理的识别标准。8、城市供水应急预案3)城市供水应急预防性措施城市供水应急预防性措施有:供水应急状况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加强预防和抵御水危机的指挥组织和应变能力。应急水源储备。本规划要制定基本应急水源储
备方案,其储备规模参照标准为:当来水保证率在99%时,储备的应急水源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环境卫生6个月的用水需求。各城市应急水源储备方案,按照3大类水源填报附表8-1。4)应急对策预案的制定和其他措施在制定预案时
,应先保生活用水,兼顾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矿企业用水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起决定性影响的生态环境用水等.各城市根据实际确定应急用水优先次序和相应对策:降低用水标准,制定应急水量高度预案;研究制定供水水源应急供水调度预案;利用价格杠杆减少用水;供水方式调整;
紧急援助措施。5)投资估算对预案中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投资估算,填报附表8-1。8、城市供水应急预案1)基本任务与要求根据城市水资源管理目标,综合分析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2)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系统分析和总结城市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经验教训及城市水资源管理现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及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状况,研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可能带来的新要求和变化。3)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提出与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与工程措施相协调
的,有关管好水资源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通过强化法制、改革体制、完善机制等方面加强对各种水事行为的规范与调节,重视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作用,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事行为。加强对
水资源需求的管理。建立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机制。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实施其他支持保障措施。9、城市水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