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共47张PPT

PPT
  • 阅读 26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7 页
  • 大小 428.713 KB
  • 2023-06-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0届广东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共47张PPT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届广东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共47张PPT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届广东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共47张PPT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届广东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共47张PPT
2020届广东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共47张PPT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4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0届广东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共47张PPT.pptx,共(47)页,428.713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80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活页测试卷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1839年12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让人转交给英国女王。信中写道:

“贵国王……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接到此文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该信()A.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B.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传统观念C.体现了林则徐“睁眼看世界”D.说明了当时英

国女王掌握实权B2.“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A.正当贸易中中国在银元方面是出超的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C.英国发动战争

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英王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A3.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

处之。”该条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A4.2018年4月11日,一件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虎鎣,竟在23分钟内拍出了41万英镑的高价。与这一文物的流失密切相关的事件应

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5.有学者评价,“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役,孤臣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改写了中国历史”。“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C6.甲午中日

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向英国政府汇报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据此可知,欧格纳()A.洞见了清廷弱点,其看法基本符合事实B.和

日本沆瀣一气,夸大日本实力C.站在英国立场上,其看法没有参考价值D.认为清朝在总体上占据着优势A7.“天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不穿洋布,不用洋火,诚心用功,可以避刀剑,可以避枪炮”。这些口号体现了()A.鸦片战争期间

民族矛盾尖锐B.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C.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D.瓜分狂潮刺激农民反帝情绪高涨D8.“经此创巨痛深,清政府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击……除了强化守约意识之外,清政府的对外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更为主动地‘以夷变夏’,传统的羁縻之

道转向近代性质的条约外交。”从条约关系来看,清政府“创巨痛深”的原因是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D9.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领导班子不分满汉,配置为一尚书二侍郎,打破了旧六部满汉两套班子的管

制模式。这说明清政府()A.外交体制日益近代化B.中央集权的显著强化C.开始与西方平等交往D.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A10.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A.《南京条约》的签订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C.甲午中日

战争失败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C11.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

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D12.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

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后者()A.发展近代工业B.创办新式学校C.实行民主政治D.编练新式军队C13.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

维护了封建统治B.得不到群众支持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C14.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新文化

运动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B15.了解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南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D.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16

.1906年,《中国新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国盛由民盛,民盛由智开,启民智也,则肇始学堂。”由此推测,让近代中国人看到希望的是()A.近代军队的强大B.新式教育的兴起C.民族企业的兴盛D.近代报刊的流

行B17.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砸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A.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C.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D.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C

18.《新青年》开设了“世界说苑”和“国外大事记”两个固定栏目,用国外的史实来讲述各国的事情和思潮。这两个栏目的开设()A.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思想B.体现了国民崇洋的心态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性质D.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D19.“学生激扬焚贼府,商人奋起游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

昂,誓与列强抗争。抖擞中华民众志。”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爱国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B20.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

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

的探索D21.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赶到南昌,组成包括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在内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目的是()A.指导武昌起义B.创办黄埔军校C.领导南昌起义D.创建工农红军C22.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的《国民

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这样写道:“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此声明发表的相关历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西安事变爆发C.七七事变爆发D.南京大屠杀发生C23.1935年12月,

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C.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24.“中统”原来是国民党对付共产党的情报组织,但1937年以后,“中统”将对共产党的工作压缩为一科,只有五六个工作人员,原来专

事反共的一些前中共“转向”人员,都允许其离开,各奔前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转向”人员不被信任B.国共两党关系日益缓和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国民党轻视情报重要性C25.1937年9月,东京广播电台播出一条爆炸性新闻:

“皇军最老的王牌第五师团,在山西北部山岳地带遭到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一名高级军官阵亡。”该事件()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粉碎了日军侵占华北的企图C.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D.揭开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序幕A26.卢沟桥事

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说明了()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A27.对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

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表明()A.毛泽东人格魅力极高B.很多中国人关心毛泽东安全C.不少中国人相信毛泽东能带来和平D.很多中国人极度渴望和平D28.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

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发生在()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C.战略进攻阶段D.战略决战阶段C29.这一战后,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

的战略后方。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这一战”指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三大战役A30.右图所示的“光荣

证”见证了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主要成果是()A.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B.推进了战略决战进程C.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D.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1)林则徐领导的哪一抗争活动充分体现了材料一的精神?(2分)虎门销烟。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

一统靖江山。——义和团揭帖(2)根据材料二,指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2分)帝国主义列强。材料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

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作用和特点。(4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全民族参与。材料四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毛泽东也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

深厚的根基,存在于民众之中。”(4)材料四中,国共两党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1分)14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践行毛泽东这一思想的?(4分)(列举两例史实,每例2分)团结全民族共同抗战。史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3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体现了“和则两利,战则两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国民大革命期间,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城,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军取得这样辉煌成果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国共两党齐心协力,革命统一战线形成。村料二……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主

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作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的观点出发。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在这种情形下,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变”的解决与民族命运的关系。(2分)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材料三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国民党方面共产党方面军队数量430万人

130万人装备情况有美国援助建立的空军和271艘舰艇、8亿多美元的剩余物资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和坦克,大炮很少,没有外国的接济拥有的人口3亿多1亿多拥有的地区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和偏远地区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国共力量对比。(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取胜的原因有哪些?(3分)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占据明显优势。(意思相近即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答其中三点即可)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得民心者得天下。(4)从以上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史实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33.长征不仅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而长征结束时,大家都有了坚强的信心。(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原因。(2分)概括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

抗日救亡的主要表现。(3分)“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致使红军损失惨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材料二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

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摘编自\[美\]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2)根据材料二指出,“分水岭”是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3分)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无数的红军战士,不管是如何残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如何

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每当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和战略方针问题,中共中央都及时召开相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地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自由

等等。——高中华《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3)根据材料三,概括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5分)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实行集体决策;为了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严守党的纪律;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