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届中考复习专题虚词复习课件-公开课课件.pptx,共(27)页,1.367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72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复习: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历年中考试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B.其间千二百里∥安陵君其许寡人❖C.至于夏水襄陵∥贤于材人远矣❖D.春冬之时∥辍耕之垄上(2019年梧州市
中考试题)A❖12.下列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画线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策之不以其道❖C.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018年梧州市中考试题)A2018年藤县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
而以于其”的意义和用法❖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目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3.题料来源:所选材料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可以代人、代物
、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例:①二世杀之(他)②悉以咨之(他们)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一、用作代词③愿终守之(它)④故以怪之(这件事)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例:宋何罪之有?(无义,宾语前置)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
无义,可不译。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①顷之,一狼径去(无义,凑音节)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②又间令
吴广之次所旁(去,往)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去,往)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属予作文以记之()3.公将鼓之()4.辍耕之垄上()5.公将驰之()6.环而攻之而不胜()7.专诸之刺王僚()8.何陋之有()9
.怅恨久之()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无义,取消独立性代“这件事”无义,音节助词去,往他们,代“齐军”它,代“城”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宾语前置标志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可不译无义,音节助词无义,取消独立性用作
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主谓)(形+而+形)(动+而+动)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名微而众寡(表并列)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动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
译。例:①夺而杀尉(表顺接)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接)2、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①临溪而渔(表修饰)②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③时时而间进(表修饰)8、以光先帝遗德()(10)执策而临之()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
的原因,可译为“因为”2、表结果,译为“以致”3.题料来源:所选材料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环而攻之而不胜()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3)环而攻之而不胜()()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3)环而攻之而不胜()()D
.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4、以塞忠谏之路也()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4、
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句子),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1)先天下之忧而忧()(2)溪深而鱼肥()(3)环而攻之而不胜()()(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拔山倒树而来()(6)国险而民附()(7
)而君逆寡人者()(8)委而去之()(9)得之心而寓之酒()(10)执策而临之()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接表转折表并列表修饰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以君为长者(把)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③策之不以
其道。(按照)一、用作介词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例: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靠)二、用作连词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2、表结果,译为“
以致”3、相当于“而”例:以光先帝遗德(来)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表顺接)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1、扶苏以数谏故()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
、以塞忠谏之路也()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6、策之不以其道()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以光先帝遗德()9、因以为号焉()10、以其境过清()因为靠把以致“而”表顺接按照认为来作介词:把、拿
、用、因为、按照、凭作连词;来、以致、而作动词:以为、认为因为把于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①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在)②尝射于家圃
。(在)③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⑤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向)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中)格式:“于+名词”2、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②皆以美于徐公(比)③
所欲有甚于生者(胜过)格式:形容词+于3、表示被动,可译为“被”①受制于人(被)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被)格式:动词+于4、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作业:按照中考例题分析的题型,出一道中考题。下
列四项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实战演练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接)例:①夺而杀尉(
表顺接)环而攻之而不胜()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2、表结果,译为“以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表示被动,可译为“被”③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1、扶
苏以数谏故()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靠)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接)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10、以其境过清()(
8)委而去之()(2)溪深而鱼肥()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以于其”的意义和用法2、表结果,译为“以致”A.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2019年梧州市中考试题)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
,凑音节)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表结果,译为“以致”复习: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复习方法:①要熟练掌握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意
义和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祝同学们中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