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章-诗歌鉴赏-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

PPT
  • 阅读 9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1 页
  • 大小 1.464 MB
  • 2023-05-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章-诗歌鉴赏-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章-诗歌鉴赏-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章-诗歌鉴赏-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章-诗歌鉴赏-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章-诗歌鉴赏-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8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章-诗歌鉴赏-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ppt,共(81)页,1.464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65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表达技巧鉴赏题知识构建核心突破规范养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

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

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边练边悟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3)终岁不闻丝竹声。(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8)主人下马客在船。拟人拟物、夸张借代比喻、夸张比喻、夸张设问、借代对偶、双关互文二、重点掌握两种

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一)描写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

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说说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1.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

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

壑松。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2.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

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

,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边练边悟3(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是()A.桥响

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B(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

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

夜宿在月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

、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

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二)抒情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

种与表现手法重合。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

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事成咏(借景抒情),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

抒“寂寞”之胸臆。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

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边练边悟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

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

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边

练边悟7(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这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

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解析阮籍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志向高远的艺术形象,那就是奇鸟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两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

生,却怀才不遇,没有知音。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己的处境一致的。阮籍曾经多么意气风发地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当权者荒淫腐朽,昏庸无道,在这种局面下,诗人的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正如志向远大、心系苍生的凤凰,本想展翅追求理想,却被秋风摧折了羽翼,只能怆悢心伤——这个凤凰正是阮籍

的化身。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因为他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世谨慎,所以反映在诗歌中,则表现为运用象征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表达特点。这首诗就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

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是阮籍“咏怀诗”的优秀篇目。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

悲伤情怀。答案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边练边悟8(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

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

。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解析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

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者的良好祝愿。4.衬托对比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

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

暗相衬、有无相衬等。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边练边悟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

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边练边悟10(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

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

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解析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5.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的魅力,如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边练边悟11(2013·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

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

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活的向往。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

生活的向往。解析6.化用典故(用典)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

想而寻意于言外。边练边悟12(2013·江西)原词见形象鉴赏题题组训练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

声”运用了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解析“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

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

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答案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1.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

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边练边悟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

,云深无雁③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

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人去、夜寂静时。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

人公的孤独感。鉴赏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的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

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鉴赏边练边悟14阅读下面这

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这一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原诗《竹轩诗兴》见本章题型一“规范养成”部

分)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因题突破高考现场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该答案能紧扣题干,从“描写”角度切入赏析,且“视听结合”描写手法

答得准确。但是,它没有从多角度切入赏析,像这种未定技巧数量的不宜从单个角度切入,还应从描写要抓住特征及修辞手法的使用等角度切入。另外,对描写效果说得肤浅、不准确。其实,从竹子本身的意象及下一联中的“闲吟”不难得出作者描写的意图和作用。因题突破高考现场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竹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解析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

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很复杂的问

题,它既与你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见“知识构建”部分)有关,又与你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更与你规范审题、答题有关。这里,必须注意几点:因题突破高考现场一、辨析概念“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

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

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

判定。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一部分描写方法就与表现手法相重叠;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因题突破高考现场二、掌握方法1.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

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因题突破高考现场2.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

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即时巩固1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

句所用的表达技巧。(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修辞手法是(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③这几句运用了哪

种表现手法?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因题突破高考现场意象叠加想象夸张设问或比喻设问、比喻、排比、夸张化虚为实(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②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因题突破高考现场想象或虚写、对写法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对偶对偶、拟人想象想象、衬托三、区别易混1.借代与借喻借喻的本质是“喻”,

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即时巩固2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②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借喻借代借代借喻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⑦冷晕侵残烛,雨

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借代借代借喻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

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

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即时巩固3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因题突破高考现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3.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

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即时巩固4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

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①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⑤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因题突破高考现场衬托(反衬)对比衬托(正衬)衬托(反衬)对比衬托(反衬)四、规范审题(见“规范养成”)一、审题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步骤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

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

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

,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

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

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

规范和准确。5.审步骤从答题步骤来看,表达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所谓简单题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所谓完整题型,就是答题时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

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

;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审题示例例1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2012·江

苏)审题①题型:暗考型②范围:局部型(结句)③角度:大角度④数量:多⑤步骤:完整型例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2011·山东)审题①题型:暗考型②范围:局部型(一联)③角度:大角度④数量:多⑤步

骤:完整型审题练习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2013·安徽)审题①题型:②范围:③角度:④数量:⑤步骤:明考型局部型小角度(修辞手法)未定完整型2.“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

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2012·福建)审题①题型:②范围:③角度:④数量:⑤步骤:完整型暗考型局部型小角度(描写)多种二、答题审题审清楚了,答题就会事半功倍。这里,有几点尤须注意:1.答题步骤中,简单型只要答出该技巧名称即可。完整型分“三步”走,其中第二、三步要注意:分析该技

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点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2.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3.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是这两种中的哪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

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4.对于“暗考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表达技巧,但又不能只答出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与“明考型”

有所不同。5.在使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形成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这时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规范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

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着,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规范训练2(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

紧闭门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此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选取其

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

解析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

“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答案颔联,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

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航”“杭”谐音,故为“余杭”。首联,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鉴赏颈联,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

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尾联,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全诗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