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5文言断句课件.pptx,共(48)页,1.111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65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5文言断句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目前的全国卷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难度不大。从考查形式看,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客观题,选取阅读材料
中的几句话,给出四种断句样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如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天津卷、山东卷等;一是主观题,要求考生断句的内容有节选自阅读材料的片段、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其他文章片段两种情况,一般要求断开6~8处,比如2016年高考浙江
卷等。借助6大标志断句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掌握“借助6大标志断句法”。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
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
(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即学即练]1.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解析:本题抓住“道”“鼻”“
目”这几个名词,再结合结构对称,就可准确断句。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参考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
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
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即学即练]2.用“/”为下面文段画线的句
子断句。上[注]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_问_曰_如_我_能_将_几_何_信_曰_陛_下_不_过_能_将_十_万_上_曰_于_公_何_如_曰_如_臣_多_多_而_益_善_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上:指刘邦。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参考译文】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
韩信说:“陛下您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捉?”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所捉获的原因。”三、凭借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
,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
面一般要断开。例: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加点的虚词作为发语词,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2)句
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例: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加点的虚词放在句尾,作为句尾语气词,应与后一句断开。(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例:①孰
.与君少长?(《鸿门宴》)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加点的虚词都是疑问词,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4)复音虚词(包括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
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①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六国论》)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加点的虚词一
般作为关联词语,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5)其他:“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②吾从而.师之。(《师说》)③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加点的虚词用于句中,
其前后一般不断句。[即学即练]3.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_其_患_在_于_责_其_义_之_太_深_而_求_其_法_之_太_切_夫_六_经_之_道_惟_其_近_于_人_情_是_以_久_传_而_不_废_而_
世_之_迂_学_乃_皆_曲_为_之_说_虽_其_义_之_不_至_于_此_者_必_强_牵_合_以_为_如_此_故_其_论_委_曲_而_莫_通_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
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
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参考译文】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
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
…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即学即练]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中
画线的部分断句。君子之于射也,内_志_正_外_体_直_持_弓_矢_审_固_而_后_可_以_言_中_故_古_者_射_以_观_德_德_也_者_得_之_于_其_心_也。(节选自明·王守仁《观德亭记》)解析: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字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
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结构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参考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
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
这些特点断句。[即学即练]5.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_不_期_众_少_其_于_当_厄_怨_不_期_深_浅_其_于_伤_心_吾_以_一_杯_羊_羹_亡_国_以_一_壶_餐
_得_士_二_人。”答案: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参考译文】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
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个勇士。”六、凭借修辞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如: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此语段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运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所以应该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此语段的译文是:你
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即学即练]6.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_刘_之_不_敌_天_下_之_所_知_也
_言_兵_不_若_曹_操_之_多_言_地_不_若_曹_操_之_广_言_战_不_若_曹_操_之_能_而_有_以_一_胜_之_者_区_区_之_忠_信_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解析:句中“言兵
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构成排比句。答案: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参考译文
】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
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编后语➢听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考试时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
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上课的动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第一,复述。➢课本上和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往往非常专业和生硬,不好理解和记忆,我们听课时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知识说一说。有时用自己的话可能要啰嗦一些,那不要紧,只要明白即可。➢第二,朗读。➢
老师要求大家朗读课文、单词时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第三,提问。➢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以保证自己集中
注意力。➢第四,回答问题。➢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回答问题要主动大胆。回答时要先想一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它和学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并先在头脑中理一理思路,想好回答时,先答什么,后答什么。老师对
你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讲解,指出大家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标准答案时你一定要仔细听讲,从中发现哪些是应当记住和掌握的。2023/5/30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472023/5/30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48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