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第一轮复习鉴赏诗歌语言炼句比较鉴赏课件.ppt,共(30)页,717.0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64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鉴赏诗歌语言西河·天下事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
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天下的事,试问苍天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八陵图》是谁献给君王的,这种已经凝结的愁绪还没有在我心中停止。少年的豪气总会化为尘埃,只留下白骨和黄色的芦苇。怀恨千古,可是我已经年老了。东游时我曾经凭吊淮水。绣春台每登一次就擦一次眼泪。喝醉后归来,借着
西风抚视自己的宝剑,江水涛水似乎也在鼓舞我的意志。而如今我只能在野外的景色中徜徉,望着遥远的淮水,距离这里还有两千里。即使我有英雄壮志,又有谁可寄托呢!新近又听说胡人那边起了战争。抗击匈奴的张骞已经归来了吗?•王埜(yě),字子文,号潜斋,生于金华(今浙江金华),南宋诗人、词人、
书法家。嘉定十二年(1219年),考中进士,历任两浙转运判官、权镇江知府、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职。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吴郡侯。因与宰相不合,言者攻之,罢任,提举洞霄宫。工于诗,书法学欧阳询,署书
尤清劲。金华宝婺观中八咏楼扁,智者寺倚松亭扁“灵源胜地”四大字,赤松山亭额及江宁雨花台緫秀堂扁,皆其所书。存词三首。6、这首诗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①沉郁悲怆:采用三叠词调的形式,一咏三叹,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表达渴望抗敌复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愁与愤懑。②慷慨
激烈:开头责问苍天,“你怎忍心怎样?”结尾呼唤英雄归来,情感饱满、激荡,振聋发聩。③含蓄凝练:运用陵图和张骞的典故,以献陵图事代指故土的恢复,运用张骞的典故,表明诗人急切盼望现实中能出现像西汉张骞那样的名将,收复失地。言虽尽,意无穷。语言特色(语言风格):明风
格+引诗句分析+作用效果唤醒回忆1: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一般有:朴素的:多用口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平实(淡)质朴、朴素自然、平白如话、平易近人;优美的:清新淡雅、生动形象、明丽生动、华美绚丽典雅的:婉约缠绵、委婉含蓄、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悲壮苍凉、沉
郁顿挫、犀利的:讽刺幽默、犀利嘲讽王埜(yě),字子文,号潜斋,生于金华(今浙江金华),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阅读下面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2、诗词的类别和特点;(1)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内容(形
象)、语言、意境、风格、题材、体裁、作者、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相同点或相异点。②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于西域之地。③对时局的关注,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以眼前所见之景结束全篇,“系斜阳缆"描绘
了国土沦落有人却麻木不仁的悠闲景象,蕴含着词人的无限悲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远望城外的嵩山,只见月光照着山顶的皑皑白雪。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问:这两首词表达
感情的艺术技巧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因与宰相不合,言者攻之,罢任,提举洞霄宫。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1)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内容(形象)、语言、意境、风格、题材
、体裁、作者、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相同点或相异点。(1)概括(2)引诗句分析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屈原—雄浑悲壮陶渊明——朴素自然温庭筠——绮丽香艳杜牧——俊爽明
快李商隐—委婉含蓄高适——悲壮苍凉李清照—婉约缠绵辛弃疾——豪放悲慨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诗画一体)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陆游——慷慨悲凉、悲壮(
爱国)唤醒回忆2:部分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宫廷诗:缠绵宛转咏史诗:雄浑壮阔讽喻诗:沉郁激愤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思乡怀人:意蕴深远杂感诗:缠绵宛转(平淡质朴)唤醒回忆3:诗词总体语言风格水龙吟·过南剑双
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抬头
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两边高山
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
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2.请结合全词赏析“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答案:①描绘了一幅夕阳沙岸落帆图景。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系缆。②以景结情。以眼前所见之景结束全篇,“系斜阳缆"描绘了国土沦落有人却麻木不仁的悠闲景象,蕴含着词人的无
限悲慨。③运用对比,与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形势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词人内心无比的愤慨之情。④"又”字精炼传神,不知何人又一次系缆沙岸,表达出作者悲愤深沉的情感。赏析:思考方向:①修辞、手法(明手法+分析+效果、作用、情感)②结构作用(看位置
)③炼字(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④写景句:抓画面+意境赏析“炼句”(关键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即一般从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赏析。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书愤二首(其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
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2、本诗颈联情景交融,特色鲜明,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①借景抒情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令人十分伤感;②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著名宫殿上林苑和洛阳宫写当前的皇宫,劝诫当朝统治者吸取经验教训,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③承上启下,既呼应了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
又对尾联抒发以身报国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答题模式:表达技巧+内容/内涵+作用(意境/情感/结构/主旨)重阳①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
山③如梦中。【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离家万里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在江水涨满江岸,天上入秋的新月渐渐升起时,大雁栖息了
;巷子里空无一人,燕子也离别斜阳回巢了。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天地间的遗恨你们知道多少?昨天晚上我战败的地点龙山又进入我的梦里。4、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喻
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萧杀之意。“黄花”无主却更胜萧杀的“西风
”,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颈联: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
,战争还在进行。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
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6.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包含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①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已是岁末年关,已进人生暮年的诗人却仍在异乡作客,诗人内心不免倍感孤独。②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的悲愤。吐蕃入侵,国家危急,但朝中却无人请缨抗敌,表达了诗人对朝中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③对时局的关注,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吐蕃入侵以来,内忧外患,百姓
和将士们日夜流血牺牲,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④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伤。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但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却被消磨,抒发了报国愿望难以实现的悲伤。诗歌鉴赏主观题:古典诗词之对比鉴赏分析异同温故知新:一.明确
概念古代诗歌对比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对比鉴赏意在考查考生的阅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二.明确题型(1)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内容(形象)、语言、意境、风格、题材、体裁、作者、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一两个方面
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相同点或相异点。(2)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也有两个、三个方面的比较,但更多的是综合比较。可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题型。“同中求异”“辨别异同”具体设题:①相同作家相同题材课内外比较②不同作家相同题材不同
情感(手法等)比较③同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比较④对前人比较评价再比较评价三、诗歌“对比鉴赏、分析异同”题答题步骤:(一)读:整体解读(二)比:辨别异同(三)答:点面结合(1)概括(2)引诗句分析归雁(钱起)(一)柳诗: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婉约—柳永、姜
夔、李清照这就好像是南方洞庭湖上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空。【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文天祥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1)命题者往往选取
两首或三首内容(形象)、语言、意境、风格、题材、体裁、作者、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相同点或相异点。“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
之妙,请对二者做简要比较。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2、本诗颈联情景交融,特色鲜明,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2)不同点:①李诗由现实乐景想象而入悲情。喝醉后归来,借着西风抚视自己的宝剑,江水
涛水似乎也在鼓舞我的意志。仿题干的表述开始(作结)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王埜(yě),字子文,号潜斋,生于金华(今浙江金华),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读:逐首整体解读(1)词句(2)意象、形象、意境(3)内容、情感(4)手法(5)思路附:古代诗歌鉴赏解读方略:1、由题目入手;2、诗词的类别和特点;3、知人论世4、抓关键意象、词句;5、注释;6、关注引导语2、比:辨别异同(1)诗歌内容、情感(2)艺术手法的运用(3)关键词的赏析(
4)揭示的主题。3、答:点面结合(1)概括(2)引诗句分析仿题干的表述开始(作结)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生查子李石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
寄书来,人往江南去。15.“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二者做简要比较。(6分)15.“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二者做简要比较。(6分)答:(1)相同点:都是以物衬人,花还在,人却不知何处,物是人非,虚实相生,都写出了人物惆怅失落的内心。(2)不同点:①李诗由现实乐景想象而入悲情。这两句词是由“今年百花齐放,燕子成双鸣叫,卷帘人在“花间”生活
欢乐。”引出想象明年人不知何处的情景。不禁怅然若失(2分)②而崔诗则由悲情而勾起对乐景的回忆。是描写眼前人面杳然,桃花依旧含笑,可再也不见艳若桃花的少女那光彩照人的面影了,表达出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词语比较}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宋
·王安石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问: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应有”更好。这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
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含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或答:“犹有”更好。此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
此停留的旅客不多,更能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答二者各有其妙也可。阅读下面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清平
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问:这两首词表达感情的艺术技巧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⑴相同点:这两首《清平乐》都是表达感情的抒怀词,晏词通过“金风”“梧桐”
“花残”“双燕欲归”等多个意象渲染了秋意渐深的时令特点,表现出一种淡淡的落寞、忧伤之情;黄词通过“黄鹂”“蔷薇”两个意象表现了春意难留的自然规律,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伤春、惜春之情。⑵不同点:在艺术技巧上,晏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主要借助横向辐射的景物描写,烘托情感;黄词主要借助纵向深入的心理描写,直抒胸臆,可谓一波三折,层层深入。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比较两首诗意境的不同。洛桥晚望(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
山雪。咸阳值雨(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晚云将入岳阳天。注释①洛桥:即天津桥,在今洛阳西南。②陌:小路。③岳阳:即岳阳城,在湖南洞庭湖东。意境: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所抒写的客观景物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其基本特征是
:①情景交融;②虚实相生。(一)孟诗:天津桥下水面上刚刚结了一层薄冰,洛阳城外的小路上不见人影。榆树柳树的叶儿落掉了,街道上的楼阁也冷冷清清。远望城外的嵩山,只见月光照着山顶的皑皑白雪。诗人将晚望中的初冬景色尽
收笔底,由远及近,展现出清幽寂寥的意境。(译—析—点)(二)温诗:咸阳桥上雨脚绵密,像透明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见江上垂钓的渔翁。这就好像是南方洞庭湖上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空。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调动读者的思绪,突出了富于
动感的壮阔清奇的意境,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它们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请比较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断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归雁(钱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
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注释①京华亲故: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②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于西域之地。表现手法:指诗人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与表达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和正衬与反衬、对比与对照、想象与联想、象征与用典等等。答案要点:(一)柳诗
: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二)钱诗: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温馨提示:不要被比较的幌子蒙蔽,一首一首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