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血液医学知识培训课件.ppt,共(57)页,4.894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48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血液医学知识第一节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浆水:90-92%溶质:8-10%血液医学知识2血液医学知识3上层浅黄色的液体即为血浆下层是红色的红细胞红细胞层与血
浆的交界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血细胞比容:其数值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血液医学知识4(二)血浆血液医学知识5血浆蛋白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65~85g/L)白蛋白(A):约40~48g/L球蛋白(G):约15~30g
/L白球比值(A/G)=1.5~2.5:1纤维蛋白原:约2~4g/L血液医学知识6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①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②白蛋白、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可作为载体运输激素、脂类物质、离子、维生素及多种代谢产物;③参与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过程;④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
能;⑤营养和缓冲血浆pH功能等。血液医学知识7正常值:占体重的7~8%,即70~80ml/kg(三)血量(bloodvolume)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循环血量储存血量血液医学知识8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
比重–血液的比重约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比重约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二)粘滞度–血液的相对粘滞度约4~5,它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相对粘滞度约1.6~2.4,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血液医学知识9(三)血浆
渗透压1、渗透压–指溶液含有的溶质颗粒所具有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溶液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血液医学知识10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血浆
中小分子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由于晶体物质分子量小,溶质颗粒数较多,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6%。②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由于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数量大于球蛋白,而白蛋白的分子量较小,因此血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4%,约25mmHg。血液医学知识11分类及作用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形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小(1.3mmol/L)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衡和维持血浆容量(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的力量。正常值:300mmol/L(300mOsm/5790mmHg/7个大气压770
kPa)血液医学知识12(四)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NaCl溶液(称为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溶液•1.9%尿素溶液等张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溶质不易通过细胞膜的溶液•NaCl和葡萄糖都不易通过细胞膜•红细胞可在等张溶液中维持正常的形态
和容积尿素易通过细胞膜,红细胞置于其中会立即出现红细胞肿胀、破裂、溶血血液医学知识131、正常值:pH为7.35~7.452、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对次:Na
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排出过多的酸和碱(四)血浆pH值血液医学知识14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正常成年红细胞数量男性5.0×1012/L女性4.2×1012
/L血红蛋白成年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60g/L女性约110~150g/L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m一、红细胞血液医学知识15血液医学知识16Hb有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血液医学知识17(二)红细胞
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O2、CO2、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均可自由通过膜内外的Na+、K+浓度差依靠Na+-K+泵维持低温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可发生卷曲变形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衰老的红细胞、球形红细胞、血红蛋白异
常均可降低红细胞的可塑变形能力。血液医学知识18RBC可塑变形性血液医学知识19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来源于摩擦力。血沉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高度)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即血沉。•男性约0~15mm/小时•
女性约0~20mm/小时。在于血浆成分改变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血液医学知识20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正常成人的红细胞在0.42%的NaCl溶液中开始溶在0.35
%的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血液医学知识21(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度运输O2依靠血红蛋白,运输CO2除依靠血红蛋白外,还依靠红细胞内含有的丰富的碳酸酐酶。血液医学知识22(四)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造血中心依次卵黄囊、肝、脾、骨髓(婴儿出生时)。成人造血---红骨髓。红细胞生成历经三个阶段:多能干细胞阶段、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进一步发育成熟为成熟的红细胞。血液医学知识
23红细胞的生成经历以下阶段:红系定向组细胞造血干细胞晚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血液医学知识24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1)蛋白质和Fe2+成人每天需要20~30mg铁用于红细胞生成每天只需从食物中吸收
1mg以补充排泄的铁,其余均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还需要维生素B6、B2、C、E–微量元素Cu、Mn、Co、Zn等铁供应不足,均可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即缺铁性贫血。血液医学知识2
5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2=复合物:Ⅰ.防B12被
蛋白酶水解;Ⅱ.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入DNA合成。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维生素B12和叶酸血液医学知识263红细胞的生
成调节两种造血调节因子:糖蛋白(爆式促进因子),可加强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活动;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发育、增殖。低氧时血液医学知识27干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网幼
红细胞↓成熟红细胞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爆式促进活性雄激素(+)(+)血液医学知识28PO2↓RBC↓Hb↓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T3生长素血液医学知识29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每天约有0.8%的红细胞被破坏。血管外破坏:在脾、肝、骨髓等处
进行(90%)。血管内破坏:是指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碰撞而破坏(10%)、衰老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五)红细胞的破坏血液医学知识30二、白细胞(一)数量和分类是一类无色有核的血细胞。正常成人的白细胞7.0×109/L,新生儿大
大高于成年人。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升高,下午较清晨高,剧烈运动时增高。低于4.0×109/L为白细胞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或使用抗癌药物。血液医学知识31血液医学知识32血液医学知识33(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细胞渗出:除淋巴细胞
外,其他白细胞均有一定的变形能力,通过变形运动白细胞可穿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中,进一步发挥其生理作用。趋化性:白细胞具有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机体的代谢产物、细菌产生的肽类等。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
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血液医学知识341.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颗粒细胞血液医学知识35血液
医学知识36①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②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坏死组织的清除。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将明显增多。主要作用血液医学知识37主要存在于组织中①可限制嗜碱性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Ⅰ是前列腺素E的作用;Ⅱ是可吞噬颗粒;Ⅲ是释放酶破坏嗜活性物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机体发生过敏性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增多。2嗜酸性粒细胞血液医学知识38嗜酸性粒细胞血液医学知识39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
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血液医学知识40嗜碱性粒细胞血液医学知识414.单
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无颗粒细胞血液医学知识42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
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称为胸腺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的,称为骨髓源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自然杀伤细胞(
NK),在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和造血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血液医学知识44血液医学知识45吞噬、水解细菌血液医学知识46(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干细胞↓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乳铁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因子(四)白细胞的破坏血液医学知识
47血液医学知识48(四)白细胞的寿命白细胞的寿命较难准确判断。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中3~4天后死亡经消化道粘膜由胃肠道排出;单核细胞在血液中3~4天后进入组织中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寿命数周至数月;淋巴细胞一般寿命较长,不断在血液、组织液、淋巴
之间往返,在淋巴结处增值。血液医学知识49三、血小板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胞质小片正常成人的数量约160×109/L激活血小板的周边突起(一)形态和数量少于50×109/L时,可产生异常出血,出现斑点甚至瘀斑;若血小板数超过1000×109/L易发生血栓性
疾病血液医学知识501、粘附当血液流经受损伤的血管时,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在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称为血小板粘附。所需因子:①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②血浆vonWillebra
ndfactor(vWF)③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液医学知识51(1)所需物质:纤维蛋白原、Ca2+、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Ⅱb/Ⅲa)(2)影响聚集的因素①致聚剂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
组胺、胶原、凝血酶、血栓烷A2(TXA2)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②抑制因素:前列腺素I2(PGI2)、阿司匹林2、聚集:血小板彼此聚合的现象血液医学知识52第一时相(称为可逆性聚集):发生迅速,但聚集后又可解聚——低浓度的外源性ADP和凝血酶第二时相(不
可逆聚集):发生较慢,聚集后不能解聚——内源性ADPADP是引起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血小板聚集的时相:血液医学知识53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在发生粘附和聚集的同时,向外释放一些生物化学物质,这个过程称为血小板释放。如:ADP、ATP、Ca2+、5-
HT、β-血小板球蛋白、PF4、PF5、vWF、纤维蛋白原、TXA2。3、释放血液医学知识544、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利于血液凝固和止血。5、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形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闭血管破口。血液
医学知识55(三)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凝血3.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血液医学知识56(四)血小板的生成及调节巨核细胞,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一个巨核细胞可产生200~7700个血小板
;促血小板生成素平均寿命7—14天,衰老的的血小板主要在肝、脾和肺组织中破坏。血液医学知识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