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课件.ppt,共(29)页,694.639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9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新版突聋指南增加了依据听力曲线的分型,并进一步细化了不同类型突聋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意见,对突聋的规范诊疗必将起到推进作用2一、关于突发性聋的规范名称:《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以下简称《指南》)中
明确提出: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为了规范名称,避免混淆,本指南统一命名为突发性聋(简称突聋)。3二、定义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
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4三、分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1、高频下降型2、低频下降型3、平坦下降型4、全
聋型(含极重度聋)。注: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听力曲线1000Hz处有切迹)我国罕见,可能为骨螺旋板局部供血障碍造成Coni器缺氧损伤所致,多及遗传因素相关,目前暂不单独分型(可纳入低频下降型)。5频率
(Hz)分型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低频下降型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高频下降型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平坦下降型平均听阈≤80dB
HL全聋型平均听阈≥81dBHL6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听力下降≥20dBHL”!下降20dBHL是指的是及正常听阈值(正常0~25dB)的差值,还是及健侧同频率的听阈对比的差值?我理解是后者,如果健侧听力异常,则考虑前者。7四、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
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8五、临床表
现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2.耳鸣(约90%)。3.耳闷胀感(约50%)。4.眩晕或头晕(约30%)。5.听觉过敏或重听。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
碍等,影响生活质量。9六、检查(一)、必须进行的检查1.耳科检查:尤其要注意耳周皮肤及外耳道内有无疱疹、红肿;2.音叉检查;3.纯音测听;4.声导抗检查;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
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0LL试验。10(二)、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1.其他听力学检查:2.影像学检查:包含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应注
意除外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病变;根据病情需要可酌情选择颞骨cT检查。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等)、c反应蛋白等。4.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
HIV等。11七、诊断依据1.在72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2.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12八、鉴别诊断首先
需要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其次需除外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Hunt综合征)等。双侧突发性聋需考虑全身因素,如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Cogan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神经系统疾病(颅
内占位性病变、弥散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等)、感染性疾病(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脱水症、镰状细胞贫血等)、13九、治疗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根据听力曲线分型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而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14(一)、基本治疗建议1.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
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1)、口服给药:泼尼松每天1mg/kg(最大剂量建议为60mg),晨起顿服;连用3d,如有效,可再
用2d后停药,不必逐渐减量,如无效可以直接停药。15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鼓室内注射可用地塞米松5mg或甲强龙20mg,隔日1次,连用4~5次。耳后注射可以使用甲强龙20~40mg,或者地塞米松5
一10mg,隔日1次,连用4~5次。如果患者复诊困难,可以使用复方倍他米松2mg(1m1),耳后注射1次即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征得其同意,密切监控血压、血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全身酌情使用糖皮质激
素或者局部给药。163.突发性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急性期及急性期后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和抗氧化剂(如硫辛酸、银杏叶提取物等)。4.同种类型的药物,不建议联合使用。5.高压氧的疗效国内外尚有争议,不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作为
补救性措施。6.疗程中如果听力完全恢复可以考虑停药,对于效果不佳者可视情况延长治疗时间。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不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17(二)、分型治疗推荐方案全聋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的痊愈率较低,尤应
尽早积极治疗。1.低频下降型:①由于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故需要限盐,输液量不宜过大,最好不用生理盐水。②平均听力损失<30dB者,自愈率较高,可口服给药,包括糖皮质激素、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静脉回流药物(如马栗种子提取物)等,也
可考虑鼓室内或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或复方倍他米松等);听力损失≥30dB者,可采用银杏叶提取物+182.高频下降型:①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糖皮质激素;②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对于减轻高调耳鸣效果较好;③可考虑使
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甲钴胺等)。建议方案:①糖皮质激素;②9%生理盐水250ml+金纳多105.0mg静脉滴注,连用10d;③9%生理盐水250ml+2%利多卡因10ml静193.全频听力下降者(包括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如巴曲酶);②糖皮质激
素;③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建议尽早联合用药治疗。建议方案:①糖皮质激素;②9%生理盐水100ml+巴曲酶5~10Bu,隔日1次,巴曲酶首次10Bu,之后每次5Bu,共5次,每次输液时间不少于lh,每次使用前检查血纤维20十、疗效判定疗效分级1.痊愈:受损频率听力
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2.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dB以上。3.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30dB。21十一、预后1.低频下降型预后较好,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2.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3.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预后差。4.开始治
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5.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6.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预后不佳。注:突聋有一定的自愈率,文献报告为32%一65%,但临床经验表明该数据可能被高估。相关研究对于突聋基本上没有分型,势必会22附:舒血宁注射液相关说明【规格】我院为每支2ml,折合银杏叶提取物为7
.0mg(含总黄酮醇苷1.68mg;含银杏内酯0.28mg)。]23【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2/5~4/5支),一日1~2次。静脉滴注:每日20ml(10支),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50ml或500ml后使用,或遵医嘱。24【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潮红、皮疹、瘙痒、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哮喘、憋气、心悸、紫绀、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2.全身性损害:寒战、高热、发热。疼痛、多汗、过敏性紫癜、昏迷等。3.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咳嗽等。4.心脑血管系统:心悸、胸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及其他抗血小板或抗凝药合用时,有颅内出血的病例报告。25【注意事项】1.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
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药品。不超剂量和长期连续用药。4.本品保存不当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应避免受冻和高温。用药前和配制后应认真检查本品及滴注液,发现药液
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结晶等药物性状改变以及瓶身有漏气,裂纹等现266.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本品不能及氨茶碱、阿昔洛韦、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使用。7.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情况、用药史和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心力衰竭者、严重心脏疾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凝血机制或血
小板功能障碍者、有出血倾向者、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如确需使用请遵医嘱,并加强监测。8.不建议孕妇使用此药。目前尚无儿童应用本品的系统研究资料,不建议儿童使用。老人、哺乳期妇女应慎重使用。如确需使用。应遵医嘱。特殊人群用药应加强监测。27
11.监测数据和文献显示,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可引起出血不良反应,建议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者、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本品及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应加强监测。12.监测数据显示,有及本品有关的肝功能异常病例报告,建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加强肝功
能监测。13.对银杏过敏体质者不建议使用此药。14.对乙醇过敏者慎用。28谢谢观赏!292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