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

PPT
  • 阅读 1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4 页
  • 大小 765.016 KB
  • 2023-05-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ppt,共(64)页,765.016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4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八章昆虫纲•昆虫纲是动物界种类最多(78万种以上)、数量最大的一个纲•本纲的成虫期有六足,故亦称为六足纲(Hexapoda)。•与人类经济和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昆虫纲主要形态学特征•虫体左右对称;体

分节,有附肢。•体表骨骼化(几丁质为主)。•有体腔,循环开放式。•其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发育过程中大多数有蜕皮和变态(ecdysisandmetamorphosis)成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头部形态头部有触角1对,为感觉器

官,司嗅觉和触觉;复眼1对,由许多蜂房状小眼面(facet)组成;有的昆虫还有单眼若干个。形态口器上唇、上颚、舌、下颚及下唇所组成。在医学昆虫中,口器主要有三种类型◼1.咀嚼式口器◼2.刺吸式口器◼3.舐吸式口器。

口器ChewingmouthpartsofacockroachLabiumHypopharynxMaxillaMaxillaMandibleMandibleLabrum咀嚼式口器PiercingandsuckingmouthpartsPalpusAntennaL

abrumepipharynxLabiumHypopharynxMaxillaMandiblePiercingandsuckingmouthpartsofafemalemosquito刺吸式口器LappingmouthpartsMaxillarypalpLabe

llaHypopharynxLabrum-epipharynxLappingMouthpartsofahousefly舐吸式口器形态特征胸部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胸节的腹面均有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的中胸及后胸的背侧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双翅目昆虫仅有

前翅,后翅退化成棒状的平衡棒(halter)翅具翅脉(vein),翅脉的排列系统称脉序(venation),是昆虫的分类依据。形态特征腹部腹部由11节组成。◼但第一腹节多已退化,甚至消失,最后数节变为外

生殖器,故可见的节数较少。◼外生殖器的形态构造因种而异,特别是雄性外生殖器,是昆虫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形态特征内部构造◼消化系统: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组成◼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活史1、形态:认识和区别不同种类昆虫的重要依据。(1)外部形态----鉴定虫

种,雌雄等。(2)内部形态----了解昆虫生理,病理,传病如蚤前胃。生活史2.生态:(1).寄生生活----疥螨,蠕形螨等。(2).部分寄生生活----蚊,蚤,恙螨等。了解昆虫的生活环境,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奠

定基础。发育与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经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2个阶段,前者在卵内完成,后者即从孵化为幼虫到成虫性成熟为止。◼昆虫幼虫(larva)或若虫(nymph)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hatching).◼由幼体(幼虫、若虫)到成虫性成熟为胚后发育。◼在生活史中幼虫或若虫的发育

阶段通常以龄(instars)表示,两次蜕皮的间隔为龄期(stadium),每蜕皮一次就进入新的龄期。发育与变态昆虫最后一个幼虫龄期发育为蛹的过程称化蛹(pupation).◼蛹是昆虫胚后发育过程中停止取食的时期,

但生理上很活跃,可将幼虫器官转变为成虫器官。◼蛹期的长短因种而异。蛹内成虫破蛹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emergence).发育与变态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及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发育与变态★变态分为两类

:◼1.全变态(completemetamorphosis)其生活史阶段在卵之后有幼虫、蛹和成虫等期,其特点是要经历1个蛹期,各期之间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差别显著,如蚊、蝇、白蛉及蚤等。◼2.不全变态(inc

ompletemetamorphosis)这类昆虫幼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渐变态、半变态和过渐变态。渐变态幼虫与成虫之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但体积小,性器官尚未发育,经数次蜕皮后,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此类幼体称若虫,如臭虫、虱、及蜚

蠊等属于渐变态。完全变态(completemetamorphosis):卵,幼虫,蛹,成虫----蚊,蝇。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metamorphosis):卵,幼虫,若虫(稚虫),成虫----蜱,螨。生活史中二种类型:发育与变态的激素控制昆虫的发育

与变态是受内分泌的控制,其分泌素的主要组织有脑神经分泌细胞、前胸腺和咽侧体。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活化咽侧体,使之分泌保幼激素;又可直接活化前胸腺,使之分泌蜕皮激素。许多昆虫在每天的一定时间内进行羽化,这种现象是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羽

化激素(eclosionhormone)控制的。昆虫纲分33个目,与医学有关的有9个目。1.双翅目(Diptera)2.蚤目(Siphonaptera)3.虱目(Anopoura)4.蜚蠊目(Blattari

a)5.半翅目(Hemiptera)6.磷翅目(Lepidoptera)7.鞘翅目(Coleoptera)8.膜翅目(Hymenoptera)9.直翅目(Orthoptera)第一节蚊蚊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是

一类最重要的医学昆虫。蚊的分布很广,凡有人类的地方几乎都有蚊类的活动。蚊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我国的蚊类目前也已发现17属350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蚊

3个属的蚊种约占半数以上。蚊科昆虫与其他双翅目昆虫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喙细长,为头长的几倍;◼翅脉特殊,翅脉与翅缘上有鳞片(scale);◼足细长,被以鳞片。蚊成蚊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复眼:一对。触角:一对,分15节。触须:一对。喙:刺吸式口器,由上内唇、舌

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胸:分前、中、后胸三部分。中胸有翅一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腹:分11节,最未三节变为外生殖器。形态内部构造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等系统。其中,与流行病学有关的主要为消化和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

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胸内有1对唾腺。唾腺管能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破坏吸入的红细胞的溶血素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生殖系统:雄

蚊有睾丸1对;雌蚊有卵巢1对。形态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4个时期,即卵、幼虫(孑孓)、蛹和成虫。◼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生活于陆地上。生活史卵:雌蚊产卵于积水中,蚊卵小,长不足1mm;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经2~3天后幼虫孵出幼虫:

有4龄(蜕皮4次),第4龄作为鉴定之用;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约需5~8天,经4次蜕皮而化为蛹。蛹:逗点状,不食不动。夏季通常2~3天,羽化时间在黄昏和清晨,白天也能进行。成蚊:羽化后不久,即行交配、吸血、产卵。

自卵发育至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10~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生活史期别区别点按蚊库蚊伊蚊卵形态舟状,有浮器长椭圆形,无浮器纺锤形,无浮器在水面情况单个散在,浮于水面聚集成筏,浮于水面单个散在,沉于水底幼虫呼吸管无(有呼吸孔一对)

有,细而长有,粗而短静态平浮于水面呼吸管口露于水面,头倒垂,与水面成角度同库蚊蛹呼吸管短而粗,口宽似漏斗形,有裂隙细而长,口小,无裂隙短而宽,口呈三角形,无裂隙尾鳍具尾鳍毛及副尾鳍毛,两者前后排列尾鳍毛与副尾鳍毛(或缺1)并列仅具尾鳍毛成蚊体色大多灰褐色大多棕黄色黑色有白斑翅多有

黑白斑多无黑白斑无黑白斑停落姿态身体与喙成一直线,与停落面成一角度身体与喙成一角度,与停落面平行同库蚊中华按蚊白蚊伊蚊生理与生态1、孳生习性各种蚊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可分为五种类型。⑴稻田型:主要孳生在稻田、等清洁静水中生长的蚊类,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三带

喙库蚊是这类型的代表。⑵缓流型:主要孳生在清洁的小溪等岸边草丛缓流中的蚊类。微小按蚊为本型的代表。生理与生态⑶丛林型:主要孳生在丛林浓荫下的山溪等小型清洁积水中的蚊类。大劣按蚊是本型的代表。⑷污水型:主要孳生在地面洼地积水、阴沟

,特别是污染积水中的蚊类。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本型的代表。骚扰阿蚊多孳生在积粪池、粪坑等也属于这一类型。⑸容器型:孳生在人工容器和植物容器的蚊类。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型的代表。生理与生态2.栖息习性:(1)家栖型:

吸血和栖息均在室内,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2)半家栖型:室内吸血,室外栖息,如中华按蚊;(3)野栖型:吸血和栖息均在室外,如大劣按蚊.掌握蚊种的栖息场所是制定灭蚊措施及考核灭蚊效果的依据。例如灭蚊药物室内滞留喷洒一定要针对家栖性蚊

种。生理与生态3、吸血习性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可吸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存,但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繁殖后代。吸血有4个阶段:①起飞②迂回盘绕③降落④吸血吸血对象,随蚊种而异。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偏嗜人血的蚊

,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生理与生态吸血习性◼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度,湿度,光线,风力等因素对蚊的吸血活动都有影响;最适于蚊虫吸血的温度为23-35℃,相对湿度为70%-80%◼蚊的吸血习性与传播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是判断传播媒介的

重要依据,兼性吸血的蚊种常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生理与生态4.季节消长蚊的季节消长受温度,湿度,雨量等因素的影响,常因地区和蚊种而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蚊种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蚊种,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季节消长。

生理与生态5.越冬◼当外界气温低于10℃时,受精的雌蚊卵巢发育停滞,体内贮存的养料转化为脂肪体进入越冬状态.库蚊多以成虫越冬,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伊蚊多以卵越冬如白纹伊蚊,按蚊有以成虫越冬的,也有以幼虫越冬的,如微小按蚊,少数可以以卵越冬,如嗜人按蚊。中华

按蚊(Anophelessinensis)嗜人按蚊(Anophelesanthropophagus)微小按蚊(Anophelesminimus)大劣按蚊(Anophelesdirus)淡色库蚊(Cul

expipienspallens)三带喙库蚊(Culextritaeniorhynchus)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1.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中华按蚊分布全国(青海、西

藏除外),是我国最常见的按蚊。是我国大部平原地区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班氏丝虫病的次要媒介。2.嗜人按蚊(Anophelesanthropophagus)嗜吸人血,多栖息于人房。是我国北纬34º以南最重要的疟疾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3.微小按蚊(An

ophelesminimus)棕褐色小型蚊种是我国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4.大劣按蚊(Anophelesdirus)为我国海南山林和山麓地区疟疾重要媒介。5.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

allens)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6.三带喙库蚊(Culextritaeniorhynchus)棕褐色小型蚊种在我国,除新疆、西藏未发现外,遍布全国各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传播媒介。7.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在我国,分布广

泛北限是辽宁省。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还能传播乙型脑炎。与疾病关系蚊虫除直接叮刺吸血、骚扰睡眠外,更严重的是传播多种疾病。我国的蚊传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四类。蚊传较重要的病毒病还有黄热病及各种脑炎等,蚊传的人体疾病都是生物性的,不论其病

原体为原虫、丝虫或病毒都必须经过在媒介蚊体内经发育和增殖阶段,才能传到新的宿主。与疾病关系疟疾(malaria):按蚊,南方地区和森林地带主要为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平原地区为中华按蚊,长江流域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为嗜人按蚊.丝虫病(f

ilariasis):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与疾病关系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Bencephalitis)病原体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登革热(Denguefever)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黄热病(yellowfever)病原体为黄热病病毒,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防制原则1.环境治理:改变孳生环境,使蚊不能孳生或减少孳生场所。2.化学

防制:适用于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等孳生地较难处理的蚊种。3.生物防制:•生物杀虫剂主要是苏云金杆菌血清型H-14和球形芽孢杆菌Bs----被蚊幼虫吞食后引起中肠细胞解体而死亡。第二节白蛉白蛉属双翅目毛蛉科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是一类体小

多毛的吸血昆虫,全世界已知500多种,我国已报告近40种。重要的种类有中华白蛉指名亚种(Phlebotomuschinensischinensis)和中华白蛉长管亚种(Ph.c.longiductus),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仅为白蛉属。白蛉形态及生活史

形态:成虫体长1.5~4.0mm,呈灰黄色,全身密布细毛。◼头部有一对大而黑的复眼;◼触角1对,由16节组成;触须1对,由5节组成,向头下方弯曲;◼口器为刺吸式,口腔与喙相连,形似烧瓶,口腔后为咽,口腔内有口甲及色板,咽内有咽甲,其形状和结构为分类依据.白蛉形态及生活史1.卵近椭圆形,大小为

0.38×0.12mm,灰白色。可见于地面泥土里以及墙缝、洞穴内。2.幼虫小毛虫状,白色。分为4龄。幼虫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一般25~30天化蛹。白蛉生活史3.蛹体外无茧,尾端连附有四龄幼虫蜕下的皮,淡黄色,长约4mm。蛹不食不动,6~10天后羽化为成虫。4.成虫羽化后1~2天内

即可交配。雌蛉一生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进行,可产卵多次。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与温度、湿度及食物有关。21~28℃是白蛉发育的最适温度,从卵至成虫约需6~8周。雄蛉交配后不久死亡,雌蛉可存活2~3周。白蛉生态1.孳生地白蛉各期幼虫均生活在土壤

中,以地面下约10~12cm处为多见。凡隐蔽、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场所,如人房、畜舍、厕所、窑洞、墙缝等处,均适于白蛉幼虫孳生。2.食性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时后吸血,多在黄昏与黎明前进行。各蛉种吸血对象可有差别。

白蛉生态3.栖息与活动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如屋角、墙缝、畜舍、地窑、窑洞、桥洞等处。4.季节消长与越冬白蛉的季节分布与当地的温度变化有关。通常一年白蛉出现约3~5个月。如在北方,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始见于5月中、下旬,6月中旬

达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大多数蛉种一年繁殖一代。白蛉以幼虫潜藏于10cm以内的地表浅土内越冬。白蛉与疾病的关系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能传播多种疾病。在我国仅传播黑热病。1.利什曼病⑴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虫。

⑵东方疖:又称皮肤利什曼病,病原是热带利什曼原虫。⑶皮肤粘膜利什曼病:病原是巴西利什曼原虫。该病分布于南美洲。2.白蛉热:病原为病毒,其可经白蛉卵传至后代。该病流行于地中海地区至印度一带。3.巴尔通病病原为杆菌状巴尔通氏体,

分布于拉丁美洲。白蛉防制根据我国防制中华白蛉的经验,因白蛉活动范围小,飞行力弱,采用以药物杀灭成蛉为主;结合环境治理和做好个人防护的综合防制措施可收到明显效果。1.药剂杀灭成蛉2.环境治理3.个人防护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