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观评记录】-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doc,共(1)页,2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地形图的判读》观评记录科目:地理鲁教版教学内容:地形图的判读郑:本节课能够基于课标,结合学情,制定科学的可评可测的学习目标,通过制作山体模型,帮助学生由实际的山体景观图的认知,到等高线地形图的认知的对接,进而可
以进行有效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本节课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个问题与相应的目标对应,评价镶嵌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评价及时改进,有效性强,充分体现了从标准到学习目标,再到教学评价的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这节课亮点很多,多媒体运用
自如,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真正起到了辅助作用;设问、解答、点拨都显得自然,把思想教育巧妙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灵活处理教材,注重学生地理思维和能力培养,体现杨老师过硬的教学功底和较高的地理教师的基本素质。就是语言不够精炼,问题设置不干净利落。周:课堂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海拔和相对高度
环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山体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环节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录制两个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微课,使学生有直观地认识。用陶泥制作山体模型的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上课对学生的评价鼓励性
语言用的少,对学生的回答问题没有及时肯定。孙:课堂轻松幽默,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深入浅出。善于制作简单的教具,帮助学生从简单的感知到抽象知识的内化。杨老师设计了很多学生动手活动,如小组内共同制作山体模型、小组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土豆模
型动手切割转绘成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小组展示成果图、学生讲解山体不同部位判读方法等,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又注重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教育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