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糖尿病临床思维课件.ppt,共(75)页,627.5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0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糖尿病de临床思维.2一.糖尿病的诊断.31.1985年WHO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和/或FPG7.8mmol/L。•无糖尿病症状,FPG7.8mmol/L需另一天重复检
查证实。或OGTT-2h血糖11.1mmol/L的同时还需要OGTT-1h血糖11.1mmol/L。•OGTT-2h血糖7.8-<11.1mmol/L为糖耐量低减(IGT)。.42.1996年ADA建议:FPG7.8mmol/L下调至7.0mmol/L•FPG7.8mmol/L与O
GTT-2h血糖11.1mmol/L在实际应用中缺乏良好的一致性:当FPG7.8mmol/L时,80-99.5%OGTT-2h血糖11.1mmol/L;当OGTT-2h血糖11.1mmol/L时,61-69%FPG<7.8mmol/L;提示FPG7.8mmol/L作为诊断点敏感性太差!
•时,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危.51996年ADA提出空腹血糖受损(即FPG6.1-<7.0mmol/L,OGTT-2h<7.8mmol/L)的诊断概•糖耐量低减更多地反映了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餐后高血糖状态•IFG弥补了IGT诊断标准中对空腹血糖强
调不足的缺陷•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均证实IFG和IGT一样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IGT和IFG在发病机制上具有异质性,.63.1999年新诊断标准:糖尿病血糖(mmol/L)空腹7.0mmol
/L和/或OGTT-2h/或随机11.1mmol/L————————————————————————IGT空腹<7.0mmol/L和OGTT-2h78111l/L.7二.糖尿病常见分型.81型糖尿病的病变过程:•遗传易感性。携带HLA-DR3、DR4等易感基因。
•某些环境因素启动了自身免疫反应如病毒感染、药物等。•免疫性胰岛炎,造成胰岛B细胞功能破坏,发生糖尿病。.91.急性起病的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部分是成年人。研究发现女性第2个发病高峰是在更年期。•起病急,症状重,自发酮症倾向。•胰岛素分泌极低甚至等
于0•IAA、ICA和GAD-Ab阳性。.102.缓慢进展的1型糖尿病:又称成人晚发自家免疫性糖尿病(Latentautoimmunediabetesinadults,LADA)从模糊的LADA现象—较清楚的认识其本质约10年时间。.11LADA的临床特征:•年龄:成年发病,75%
在20-48岁,平均为35.9岁。•少有肥胖(75%),发病时的BMI平均为21.2。•迅速的体重和FPG,药物治疗失效,自发酮症倾向,从起病到无诱因出现酮症/酮症酸中毒的时间平均为2.7年,75%在3年以内,而依
赖胰岛素治疗。*有人建议:6个月以内未出现酮症的是LADA,出现酮症的是急性起病的1型糖尿病。.12•FPG水平13.9mmol/L,75%16.5mmol/L•胰岛功能迅速下降,到出现酮症时的C肽水平:空腹、1h、2h分别为<0.4、<0.8、<0.7/nmol/L•IAA、IC
A和GAD-Ab阳性。特点:a.阳性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与病程负相关ICA阳性率:0.5-1年—80%10年——20%GAD-Ab阳性率:4年——57%10年——LADA的临床特征:.13LADA的临床特征:b.ICA阳性可表现为间断性或持续性,阳性者应跟踪检测半年以上。c.一
级亲属阳性率比较高,其中高滴度发病的危险大于低滴度。•携带HLA-DR3、DR4等1型DM易感基因。•1、2、3为主要诊断点,加上5、6、7三点任何一点均可考虑LADA的诊断。.143.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90-95%,分为两种类型:*以INS抵抗为主伴INS
分泌不足,占80-85%*以INS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INS抵抗(少见).15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主要表现为受体后部位对胰岛素的生物反应受损,即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主要作用靶点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使糖耐量受损并最
终导致糖尿病。•诊断方法、标准。•胰岛素抵抗可能在2型糖尿病发生20-30年前就存在。.16糖尿病的发生被认为是“三步曲”:高INS血症-正常血糖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血糖开始升高(IFG/IGT)INS水平高、正常或轻度降
低糖尿病INS水平高、降低、分泌延迟.17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30%50%50%50%70%-100%40%70%150%10%100%100%2型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血糖代谢受损正常糖代谢胰岛素抵抗与细胞功能Leslie
RDG等,《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制》;1997;第22章;P131~156大血管并发症是致T2D死亡的主要原因,必须早期预防;且仅仅降低血糖是远远不够!,必须同时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82型糖尿病自然病
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血浆葡萄糖水平相应的细胞功能患糖尿病的年数AdaptedfromInternationalDiabetesCenter(IDC),Minneapolis,Minnesota.正常血糖.19图1.不同糖代谢异常人群INS分泌和抵抗特点012
345678910111213NGTIFGIGTIFG/IGTDM0102030405060FINHOMA-IRINS2h2003年第9届全国糖尿病会议发言.20图2.不同糖代谢异常人群空腹INS和血糖特点0123456789101112131
415161718NGTIFGIGTIFG/IGTDMFINSFPG.21图3.不同糖代谢异常人群2hINS和血糖特点491419242934394449NGTIFGIGTIFG/IGTDMPG2h2hINS.22胰岛素抵抗的时空概念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高血压TGHDLPAI-1
纤维蛋白原内皮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23WHO(1999)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基本要求:–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及/或–胰岛素抵抗(背景人群钳夹试验中葡萄糖摄取率下1/4位以下)•尚有下列2个或更多成份:–动脉压增高≥140/90mmHg–血甘油三酯
增高≥1.7mmol/L及/或低HDL-C,男性<0.9mmol/L(35mg/dl),女性<1.0mmol(39mg/dL)–中心性肥胖(腰臀比:男性>0.90,女性>0.85)及/或BMI>30kg/m2–微量白蛋白尿≥20μg/min或白蛋白/肌肝≥30mg/
g.24NCEP-ATPIII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标准•具备下列3个或更多指标–空腹血糖≥110mg/dl–血压≥130/85mmHg–甘油三酯≥150mg/dl–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中心性(
内脏)肥胖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cm.253.1以INS抵抗为主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多发于中老年。目前发病有提前趋势•起病常常隐匿,患者常因合并症就诊而发现糖尿病•多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或者既往有超重或肥胖史。女性患者既往可能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胎儿史•
有INS抵抗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CHD、高尿酸血症等等.263.2以INS分泌不足为主糖尿病的临床特点病因:胰岛B细胞发育及分泌存在着缺陷。特点:•不胖或者消瘦•INS抵抗表现不明显或者轻微•磺酰脲类药物效果较好•较早需要胰岛素治疗.27胰岛素抵抗并不是2型糖尿病的专利研
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具备胰岛素抵抗:•具备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表现如: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等•胰岛素+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有的文献将此类患者称为“1+2型糖尿病”.28三.鉴别诊断.29
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年龄:1型DM多见于儿童、青少年。LADA平均年龄为35.9岁。2型DM多发于中老年,但不是绝对的•起病的方式:1型DM起病急,症状比较重,患者常常能准确描述出什么时间出现的症状。2型DM发病缓,症状轻,常因别的病就诊发现DM.301型和2型糖尿病
的鉴别•酮症倾向:1型DM无明显诱因出现酮症,2型DM一般不出现酮症,在应激状态下出现酮症•症状:2型DM患者肥胖、INS抵抗表现比较重。而1型DM少肥胖、常伴有其它一些自家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桥本氏病,白癜风等。但不是绝对的.31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胰岛功能:1型DM胰岛素及C肽
分泌低下,甚至为0。2型DM胰岛素释放曲线可以高峰后移,可以空腹、1、2小时偏高,但随着病程延长曲线低平•治疗效果:1型DM依赖胰岛素,2型DM尤其是INS抵抗比较重时,用胰岛素往往效果不好.32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ICA:1型DM早期阳性率80%,2型DM阳性率2-1
0%•家族史:2型DM多见.33四.糖尿病的治疗.34治疗原则•1.饮食治疗•2.运动治疗•3.药物治疗:要根据病情、年龄、肝肾功能、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状况,体重,有无并发症等选择.35抗糖尿病药物
的分类•降血糖药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SU,格列奈)•抗高血糖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药物格列酮,二甲双胍,减肥药(赛尼可)?减轻β细胞负荷药物α-葡萄糖酶抑制剂.36常用磺脲类降糖药------------------------------------------
------------------------药名剂量剂量范围达峰时间半衰期作用时间次数/d(mg)(mg)(小时)(小时)-----------------------------------------------------------------------------优降糖
2.51.25-152-610-1616-241-3达美康8040-32010-12241-2美吡达525301224.37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机制之一:胰内作用药物→胰岛B细胞受体→抑制ATP敏感K+通道→K+通道关闭→细胞内K+,正电荷,细胞膜去极化→
电压依赖的Ca++通道开放→细胞外Ca++进入到细胞内→刺激胰岛素分泌.38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机制之二:胰外作用药物→肝脏及外周组织→提高它们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原分解和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改善胰岛素抵抗.39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格列吡嗪、糖适平)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糖适平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人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达美康)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人一线用药,其作用基础是有一定量胰岛素分泌.40磺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低血糖
:最常见。以优降糖最重,持续时间最长(3.4%)。达美康为3.1%。糖适平为1.0%。美吡达为0.59%。•体重增加•胃肠道反应:恶心、上腹部胀(少见)•肝功损害:少见•皮疹:少见•血液系统损害:白血球、血小板减少(少见).41磺脲
类降糖药服用注意事项•小量开始,先半片2-3次/日,效果不满意者逐渐加量•为保证控制好餐后2小时血糖,提倡餐前半小时服药•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糖适平(仅5%经肾脏排泄).42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药物—瑞
格列奈的药理特点•作用位点同磺脲类药物,但属于氨基酸衍生物•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起效快:0-30分钟•作用时间短:1小时达峰•代谢快:半衰期仅1小时,4小时基本代谢清除•8%通过肾排泄,92%通过肠道排泄。
.43瑞格列奈的作用机制—餐时血糖调节剂达峰时间=进餐后高血糖阶段血糖下降=药物作用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降低了餐后血糖,随着葡萄糖毒性作用减轻,胰岛素敏感性增强,空腹血糖下降。低血糖发生少,不影响体重.44瑞格列奈的适应症•以
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病人。特别是那种上餐后血糖高,而下餐前低血糖的病人•生活不规律的病人•服用磺脲类药物频发低血糖的病人•糖尿病肾病.45瑞格列奈的不良反应副反应少:偶见恶心、呕吐、腹泻、皮疹或便秘.46常用双胍类药物•降糖灵(苯乙双
胍):毒性大,国外已淘汰。•二甲双胍:格华止—500mg/片二甲双胍—250mg/片作用高峰时间:1-2小时,半衰期:2-4小时.47格华止:真正原厂家产品全球第一个研制开发的二甲双胍(法国里昂公司)唯一获美国FDA批准的二甲双胍品牌1995年唯一拥有两种剂型,
二重选择500mg、850mg高品质的工艺多重保护作用的片剂外包膜、每片独立包装、GMP认证.48格华止: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彻底改善糖尿病基本生理、病理紊乱高血糖胰岛素分泌缺陷增加肝糖产生DeFronzo.Diabetes1988;37:667-687+
格华止抑制肝糖产生减少糖摄取格华止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格华止分解游离脂肪酸格华止增加葡萄糖利用.49格华止:在体内、外改善肌肉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受体数目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胰岛素受体络氨酸激酶的活性葡萄糖转运:转运因子4(GLU
T-4)的基因表达转运因子4(GLUT-4)的活性肌肉糖原合成Cusi&DeFronzoDiabetesReviews,6:89-131,1998.50格华止:卓越而全面的降糖疗效FPGHbA1C59-7860-7020-301.5-2.01.5-
2.00.5-1.0PPG8390-10540-50二甲双胍2000mg/天磺脲类/瑞格列奈阿卡波糖300mg/天AdaptedfromDefronz自基线改变的数值mg/dl.51格华止: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有益作用u高血糖50-70mg/dlu胰岛素抵抗15-30%u甘油三
酯20%u胆固醇5-8%u体重下降或不增加u纤溶系统异常改善u血管作用有益Cusi&DeFronzo,DiabetesReviews,6:89,1998.52格华止对血管的保护机理可能是:u增加小动脉的血管收缩性,灌注性和血管扩张性u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的增殖有直接的抑制作用u通过预防高胰岛素血症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改善内皮功能.53如何选择双胍类药物?•是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人的首选。•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助于降糖、减少胰岛素用量。•与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拜糖平有协同
作用.54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乳酸性酸中毒:降糖灵—严重,淘汰二甲双胍—轻,8.4/10万(只在有肝肾功能损害、缺氧性疾病时发生)•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厌食、口中金属味•肝功损害.55双胍类药物的禁忌症•急性并发症,应激状态,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妊娠•缺氧性
疾病如心衰、慢性肺部疾患,嗜酒•胃肠疾病.56双胍类药物服用注意事项•缓慢加量,开始0.253次/日,最大有效剂量—1.5-2.0g/日•为避免胃肠道反应,提倡餐中服药•定期查肾功能:男Cr>=1.4mg/dl不用女Cr>=1.5mg/dl不用.57胰岛
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罗格列酮:文迪亚•吡格列酮:艾丁.58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制过氧化物酶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PPARγ)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
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骨骼肌、肝脏中。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PPARγ特异、高亲和力的配体。PPARγ激活后可以调控PI3K基因、GLUT-4基因和有关脂肪代谢基因的表达,参与脂肪、蛋白质、葡萄糖代谢,提高动物及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59文迪雅作用机理示
意图在非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可以使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存在胰岛素抵抗时,由于GLUT-4(葡萄糖转运子)数量的减少,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减少文迪雅在细胞核中结合并激活PPARγ受体,增强了胰岛素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使GLUT-4的数量增加导致葡萄糖摄取增加
,循环中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60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制•降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减少TG在肝脏、骨骼肌的异位沉积,增强这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的生成•降低血胰岛素水平,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血脂、降低PAI-1水平和
C反应蛋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效治疗微量蛋白尿•有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61罗格列酮的循证研究•B-细胞功能改善60%•胰岛素敏感性提高91%•HbA1c1.5%•血压3-6mmHg•纤溶系统异常改善•血管作用有益•微量蛋白
尿54%.62胰岛素增敏剂应用•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类固醇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胰岛素合用,可以使胰岛素用量减少30%•与磺脲类、双胍类、拜糖平有协同作用.63胰岛素增敏剂服用注意事项•禁忌症:反复水肿的病人心功能损害3级以上肝功能损害•副作用:水肿、体重增加、肝功
受损、LDL-C升高•服用剂量:罗格列酮:2-4mg1-2次/日吡格列酮:15-45mg1次/日.64拜糖平的作用机制抑制小肠各种葡萄糖苷酶如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等。使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的速度减慢。进而葡萄糖吸收减慢,缓解餐后高血糖。.65拜唐苹抑制糖的分解延缓糖的吸收拜唐苹寡糖小
肠细胞u竞争性抑制-糖苷酶u减缓葡萄糖吸收入血餐后血糖峰值降低.66拜糖平的作用机制•抑制-糖苷酶具有可逆性-不影响葡萄糖总体吸收-不影响能量供给和营养物质吸收•降低餐后胰岛素高峰,无低血糖发生•胃肠道副作用的产生与消失与药物作用机制有关.
67如何应用拜糖平?•病情较轻,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的病人。特别是那种上餐后血糖高,而下餐前低血糖的病人•肝、肾功能受损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助于降糖、减少胰岛素用量。与磺脲类、双胍类、罗格列酮有协同作用.68拜糖平的不良反应该药口服后吸收很少,主要原形从肠道排出
。副作用发生频率与剂量成正比,随时间推移减轻。副作用:胃胀气50%腹痛8%腹泻15%便秘5%几乎无肝肾功能损害.69拜糖平的禁忌症•感染,恶性肿瘤,胃肠疾病如溃疡病、吸收不良、疝气•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如Cr>=3.0mg/dl)•妊娠、哺乳期妇女•贫血(用拜糖平后粪铁、
铬排出增多)•服用促消化剂时,降低该药疗效.70拜糖平服用注意事项•缓慢加量,从25-50mg1-2次/日开始,如无反应,渐加量为50mg3次/日,最大剂量300mg/日。•第一口饭后嚼碎服下。•与磺脲类或胰
岛素合用可引起低血糖,因糖苷酶已被抑制,进食纠正缓慢,可服葡萄糖。.71β-细胞功能随糖尿病进展而减退:UKPDSAdaptedfromLebovitzH.DiabetesRev.1999;7(3):1
39-153.UKPDS16.Diabetes.1995;44:1249-1258.虚线表示根据UKPDS的HOMA资料0-6年向前和向后的外推趋势餐后高血糖IGT2型糖尿病I期2型糖尿病II期2型糖尿病III期诊断后的年数2510075050-12-10-6-20261014β-细胞功能(%)
诊断时50%β-细胞仍有功能.72UKDPS的研究无论是传统的饮食和运动治疗,还是一种磺脲类药物、一种双胍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都不能阻止HbA1c进行性升高。时间HbA1c<8%比例3年50%6年35%-38%9年16%-21%.732002年亚太地
区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药物的选择超重或肥胖病人:首选双胍、TZD或拜糖平如失败:双胍+TZD双胍+拜糖平双胍+TZD+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拜糖平+磺脲类/格列奈类如失败:加用或改为胰岛素.742002年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药物的
选择非肥胖者:首选磺脲类、格列奈类如失败: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双胍磺脲类或格列奈类+拜糖平磺脲类或格列奈类+TZD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双胍+拜糖平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双胍+TZD如失败:加用或改为胰岛素.75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