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技术家庭心理治疗课件

PPT
  • 阅读 7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1 页
  • 大小 2.025 MB
  • 2023-05-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家庭治疗技术家庭心理治疗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家庭治疗技术家庭心理治疗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家庭治疗技术家庭心理治疗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家庭治疗技术家庭心理治疗课件
家庭治疗技术家庭心理治疗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家庭治疗技术家庭心理治疗课件.ppt,共(61)页,2.025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916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家庭治疗技术家谱图及其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一、家谱图的基本符号1、图形代表人;2、线代表关系。三横线:波浪(折)线:虚(点)线:断开的线:3、相互作用模式:二、家谱图的种类:基本家谱图;距离家谱图;细节家谱图。(Marlin,1989)基本家谱图可以回答“谁”、“如何”、“何

时”三方面的问题。1、基本家谱图:是基本家谱图的扩展,它主要描述了家庭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与基本家谱图有何不同?基本家谱图是基于一些确实存在的事实,而距离家谱图并不以事实为根据,而是基于家庭成员的印象,因而纯粹是

主观的。2、距离家谱图:在基本家谱图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家庭成员的信息,它没有特定的要求与规则,主要包括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些特定的生活事件。使用细节家谱图是根据咨询过程的需要,只探索一个主题方面的细节,围绕一个主题探索其独特的模式、来访者的主观感受和印象,因此,也可被视为主

题家谱图。3、细节家谱图:三、家谱图绘制的基本步骤1、向来访者介绍制图目的,帮助其了解绘图的基本符号:2、绘制家谱图:1)都是从基本家谱图开始的,先用基本符号画出来访者的基本家庭结构,通常是先画来访者及其父母或子女两代人的家庭,接着是目前一起居住的家庭及其成员,然后再加入祖父母及父

母的兄弟姐妹。2)在家谱图的基本框架之后,在此基础上添加其它有关家庭的信息:A、人口学方面的信息:来访者的出生日期和地点、父母年龄、来访者出生时父母的年龄、是否有兄弟姐妹、在家里的排行、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B、家庭功能方面的信息:包括家庭成

员的健康、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功能;C、重要的生活事件:家庭中重要的转折、关系的变化、成功与失败等。3)在家谱图上描绘家庭成员的关系:绘制自己家的家谱图四、家谱图在咨询中的应用1、探索、解释、分析家谱图1)家庭结构的

分析:2)家庭生活循环:3)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4)家庭关系模式及家庭中的三角关系:•2、在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例:王女士家谱图系统式家庭的治疗策略和技术第二节第一部分一、治疗策略(一)治疗作为扰动(Perturbation)在治疗情景中

,治疗师面对的是一个家庭,干预的对象是家庭中被称为“问题”的系统,这个系统只所以持续存在,因各个部分在交流中形成了它特有的规则和维持方式。“问题”表达了改变的要求;或“问题”已改变了原有模式;或“问题”反映了这个

家庭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必须进行某种新的适应。在治疗情景中,治疗者不确认任何东西,只是挑动刺激起适应性的改变模式的反应来。在治疗中可以通过所谓的“循环提问”,各式各样的“症状处方”,或治疗师的“中立”来达到。这一原则决定了家庭治疗

师作为“游戏破坏者”的角色(打破家庭固有的平衡,当然往往是不健康的平衡)。这是系统家庭治疗过程中的三条原则1.假设:是指治疗师根据对家庭掌握的信息提出的假设。这个假设既是他对家庭进行探索的出发点,又是对这种探索是否合适、有效而进

行的检验。(二)假设-循环-中立2.中立: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用的效应。在会谈中由治疗师的总的态度发挥出来,而不仅仅是指治疗师的内在精神性的理解。治疗师感兴趣于撩拨起反应,并从这些反应中得出推论,但又不作任何道德意义上的评价。3.循环:指的是治疗家的一种能力,他能够让在连续的提

问中得到的反馈引导自己。他谋求得到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也就是有关差异和变化的信息。在提问中,他请每一位成员表达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这项技术是在家庭中能引起多样化反应的有效工具。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特定的行为只有在与其背景结合起来考虑的情况下,即赋予这个行为以

意义的参照系中,才是可以理解的。同样的事件和行为,由于不同的观察者所取背景不同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因此,治疗家要首先探明和将要治疗的问题有关的那些背景因素,并在治疗中将这些因素运用起来。(三)情景化系统治疗是资源取向的治疗,常通过重新标记情境,来获得

对症状意义的另一种理解。二.治疗设置家庭治疗一般进行2-10次,每次1.5—2小时,间隔4—6周。家庭治疗是一种长间隔的短程治疗三、会谈初次会谈时要特别注意各个人坐的位置,所预备的椅子一定要比来人多,使人有选择的自由。在介绍病情以前,治疗家要先和父母打招呼,然后和其

他家庭成员按年龄打招呼,以便尊重父母的权威。第二部分:“资源取向”家庭治疗操作技术一、资源取向的概念资源取向是针对当前临床上习已为常的缺陷取向(或病理取向)而提出来的。较少考虑行为与内心过程及家庭背景的关系,将某些有人际意义的行为视为纯粹的障碍、病态,或是直线因果链上最后的个人

性结局。可能导致什么后果?促进病态、使症状慢性化可能性。资源取向在治疗中的含义是强调症状的功能意义和病人的健康资源,如此将个人和家庭导向积极健康的新的生活模式。二、资源取向的操作技术(一)提问技术1.循环提问(circularquestio

ning):即当着全家人的面轮流、反复地请每一位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另外一个成员行为的观察;或者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或者提问一个人的行为与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你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们家里的哪个人常常第一个去安慰她?”“按照您平时的经验推测,

哪个人对今天的会谈最感兴趣?”由于这类拐弯抹角的间接提问在被问者的回答和其他听者的“内部回答”之间制造了差异,引起持续的比较和搜索过程,因而极具启发性、暗示性,有人称之为“循环催眠”。2.差异性提问(difference-makingquest

ioning):在家庭中由于某人生病,其他人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症状或消极方面而忽略积极的方面。为了压缩症状和扩展无症状的时间、行为和场所,使当事人认识到症状性的行为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提问中要特别注意提问“例外的情况”。如:“孩子在谁面前很少或从来没有象那样暴怒过

?”;“他除了砸茶杯,有没有砸毁过家里的大彩电?”;“请你比较一下,你的孩子在哪些情况下容易烦躁不安:是你一句话的意思重复说几次的时候,还是你放心让他去做的时候?”;“你估计一下,你哥哥几分之几像18岁的小伙子,几分之几像3岁的小宝宝?”

3.前馈提问(feed-forwardquestioning):是一种未来取向的提问,它将病态或某种行为的积极赋义投射到将来。显然,前馈提问也是一种资源取向提问,此种提问可以刺激家庭构想关于未来的人、事、

行动计划等,故意诱导这些计划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如:“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今天的会谈确实有效,你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你完全康复了又会是什么样子?”或者反过来,让有关人员设想在有诱发因素时如何使症状

性行为再现,以便能诱导出家庭对诱发性因素的回避性、预防性行为。如“以你们对这孩子的了解,你们估计他为了得到那些当病人的好处,会在什么时候有下一次发作?”,这个问题可称为预防性提问,可帮助家庭对其行为加以控制。4.假设性提问(hypotheticalquest

ioning):基于对家庭背景的了解,治疗师从多个角度提出有时是出乎家庭意料的疑问。这些假设须在会谈中不断验证、修定,并逐步接近现实。如“请你们二位设想一下,要是这孩子没有那些阵发性气喘症状,你们在两年前提起

的离婚问题今天大概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假如从现在开始,妈妈不再去玩麻将,你爸爸发火的机会会更多呢,还是会少一些?”。治疗师通过假设给家庭照镜子,即提出看问题的多重角度,让受治者自己认识自己,并有助于家庭行为模式的改

变,促进家庭成员的进步,或者让当事人将病态行为与家庭里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5.积极赋义(positiveconnotation):是对当前的症状、系统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进行描述,放弃挑剔、指责态度而代之以一种新的观

点。例如对于口吃的患者,治疗师说“这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安全的信息的最好形式”或者:向一个存在多种心身症状、成员之间情感分化较低的家庭提问完毕,回馈印象时说:“你们家人的感情十分紧密,生怕伤害或麻烦别人,以致于从来不想直接

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批评或者要求,而是用身体上很微妙的变化来让别人觉察,只有这样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生活太累。但我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些长处,只是请考虑一下如何做得更好。

比如说,去提高大家公开表达情绪和向外扩展的能力”。这个观点从家庭困境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出发,并将家庭困境作为一个与背景相关联的现象来加以重新定义。在重新定义的过程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情景是相对的,一种现象的意义也是

相对的,依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可以改变,而对于心理行为问题可以有多种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6.软化症状(softeningsymptoms)和去诊断(de-diagnosing):这类提问是为了将病人从标签化的病态中解放出来,解除病人角色。从语言学叙事动词的

角度看,将动词的“是”(tobe),“我是病人”,改为“做”(todo),“我表现的象个病人”。暗示症状并不是人格结构中不可动摇的成分,也不是器质性病变的后果,患者仍然对症状有影响力。具体的做法如:对神经性厌食的病人提问“你是什么时候决

定每天只吃两勺饭的?”;对长期被当作“癫痫”诊治,而实际上是癔症的病人及其家人说“目前资料不支持癫痫的诊断,但他这些年已经习惯了象个癫痫病人那样生活,我们今天宣布给你‘摘帽’了,以后在也不用担心那些禁忌,你象其他人一样什么

都可以做。我们把癫痫当作一顶帽子,你要是戴腻了,或者头长大了帽子嫌小了,把它扔了就是”(二)布置作业布置的作业是为了促动家庭在生活中,也能继续产生某些变化,是系统治疗极为重要的一环。家庭治疗师要求患者故意

保持或“加重“症状性行为。例如,对成天担心失眠的患者说”睡不着觉的时候,请睁大眼睛盯着天花板某个地方,舌头抵住硬腭,命令自己坚决不睡觉”;对强迫性思维的患者说“建议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用半小时的时间,把那些念头集中起来想个够,不能有一分钟的缩

短或者延长”;对于目光不能集中,害怕余光看人的学生,要求他“上课时允许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分出一大部分注意力看那些干扰自己的地方,只留小部分注意力听课”。这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技术,常常能迅速控制不合意的症状性行为。1.悖论干预与症状处方可能的机

制是:1)有些病人及家属对待病症过分关注,治疗师故意引导其夸大、扩展病态体验,达到使他们自己都觉得可笑的地步,从而产生领悟,起到刹车的作用;2)对某些病人治疗师要布置一些令其抵制或反感的作业,如要求经常吵架的夫妻每周吵两次架,由于此命令来自咨询

师而非病人自愿,他可能不去做,这样一来正好有利于终止症状,而如果他照做了,则表明症状是受控的;原因何在?3)与此相反,有些行为是合意的行为,而治疗师承却故意不让做,这样反而促使病人或者家人设法去做。如对因患有惊恐发作而不敢出门的病人,治疗师故意要求他不能出门,有时反而激起他出门锻炼的努

力;还有要求因丈夫经常在外应酬不回家而通过患病迫使丈夫不能正常社交的妇女要求丈夫必须有二晚在外应酬不可以按时回家。2.单、双日作业(homeworkforodd-numberedandeven-numbereddays)如建议患者在星期

一、三、五(单日)和星期二、四、六(双日)作出截然相反的行为。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星期一、三、五、你可以装小孩或病人,什么都需要帮助和满足,不然就发病给她(指妈妈)看;二、四、六装大人,做作业、买菜、扫地、拖地板,

管理自己和家庭。星期天随你便,你觉着当病人舒服,当小孩好就继续当;若觉得当小孩或病人没劲,就长大成18岁,表现的象个成年人。随你便”,与此同时,要求其他家庭成员观察患者两种行为各有什么好处。3.记秘密红帐(keepingmerit-accounts)有些家庭习惯于翻旧帐,系统治疗师戏称

为“记黑帐”、“说坏话”。治疗师要求家庭成员对病人的进步和良好表现进行秘密记录,不准记坏表现和症状,直到下次会谈时才由治疗师当众宣读。有时也要求病人记录父母的优点和进步。常有数量上的要求,如必须记满2

0条后才能预约下次会谈。这种作业主要针对家庭中常见的缺陷取向的现象:如家庭中有成员出现不合意行为表现后,其他人会有焦虑、沮丧、挑剔等负性情绪和态度。4.角色互换(role-exchanging)让家庭成员定时或因事而定,交换在家中的角色,最好具体到当前的事务中。比如,请喜欢挑

剔的丈夫亲自下厨房做饭;请拖拉的儿子负责每天唤醒全家;请事无巨细皆要亲自干预的妻子象丈夫那样,过几天依赖或不管闲事的日子。5.水枪射击或弹橡皮筋让家庭成员以善意、戏谑的方式,直接对不合意的行为或关系进行干预。令家庭

成员准备玩具水枪或橡皮筋,当谁出现不合意行为时变瞄准行为者的眉心射击或弹击,即便是对权威的、不苟言笑的父亲或母亲也须执行。比如说“你对妈妈一句话说10遍感到厌烦,但她有她的道理,而且一种习惯也不可能马上改掉。我们先约定一个折衷的指标,让她一天内同样的话可以重复5

遍,你得留意数着,如果超过这个限额,你就拿水枪射她。反过来,如果你妈妈提醒了3遍,你还不做作业,她也要这样惩罚你。”意义并不在于实际上做不做,而是在观念层面上给予冲击,以利于快速终止不合意的行为模式。

6.定期写信或打电话对居住外地不容易来继续访谈的家庭,须维持治疗关系和干预效应。这就要求家庭成员定期写信或打电话汇报进步,尤其是以前没有过的新行为。做法同“记红帐”,在打电话汇报时,家庭要拿出记录好的秘密红帐,当众宣读、互相确认,治疗师在听到后要及时鼓励并布置新的作业。谢谢大

家!分组:AB图游戏:每组两位同学背靠背,通过言语沟通,一方指示另一方在地图上从起点“走”到终点。注意,只能“走”,不可跨过草地等。诠释建构主义观点及产生家庭问题的原因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