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共同性斜视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共(50)页,7.004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86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山视觉中心共同性斜视的诊断与治疗正位眼眼球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状态时,即使融合功能受到干扰,如遮挡一眼,眼球仍能维持功能性第一眼位而不出现偏斜者。眼外肌种类➢水平肌内直肌外直肌➢垂直直肌上直肌下直肌➢斜
肌上斜肌下斜肌眼外肌的主要作用➢内直肌外直肌内转和外转➢上直肌下直肌上转和下转➢上斜肌内旋➢下斜肌外旋记忆要点➢斜肌的上下方位颠倒➢向鼻侧是内旋向颞侧是外旋➢直肌的主要作用是对应方位的转动斜肌是旋转➢左眼和右眼呈镜像对应眼外肌的神
经支配➢动眼神经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滑车神经上斜肌➢外展神经外直肌双眼单视功能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立体视➢物体在两眼上分别成像,经大脑皮层融合为单一的有立体感的影像.➢分类双眼单视的条件➢两眼视野重合基础➢两眼视力相近门当户对➢正常的视
网膜对应共同语言➢眼球运动正常和谐➢健全的融合功能脑麻痹,脑缺氧斜视定义:中枢管治失调,眼外肌失衡,视轴分离,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目标.共同性斜视(concomitantstrabismus)➢眼外肌肌肉本身和它的支配神经均无器质
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在向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其偏斜度均相等。共同性斜视特点无运动障碍第一、二斜视角相等无复视无代偿性头位发病机制不清楚与解剖、调节、神经支配等因素有关分类根据偏斜的方向:内斜和外斜(上斜视少见)1.共同性内斜视➢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调节性
内斜视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集合过强型分开不足型基本型➢继发性内斜视内斜矫正不足和外斜过矫知觉性内斜视2.共同性外斜视➢先天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分开过强集合不足型基本型类似分开过强型➢继发性外斜视外斜矫
正不足和内斜手术过矫知觉性外斜视3.其他➢周期性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微斜(单眼固视综合征)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斜视分类法(1996年)共同性斜视分类斜视的危害性➢破坏已有的双眼单视功能.➢造成视力低下➢造成健眼受伤的几率增加➢影响美容➢心理\生
理的影响斜视的检查(一)➢病史➢视力检查➢眼部检查➢屈光检查斜视的检查(二)➢遮盖试验:交替遮盖遮盖去遮盖➢角膜映光法➢三棱镜法➢同视机检查法➢歪头试验➢复视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恢复双眼单视功能➢获得正常眼位➢矫
正屈光不正遵循斜视配镜原则坚持正确佩戴合理的调整度数➢治疗弱视➢正位视训练➢手术治疗斜视角已稳定非手术治疗后仍偏斜交替性注视患儿目的方法先天性内斜视➢发生于生后6个月以内➢生理性远视➢高度远视者少见➢AC/A正常➢看远、近斜视度相仿➢交替性注视➢多伴有DVD先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
视的治疗➢早期手术干预有助于恢复双眼单视➢手术需要多次进行➢肉毒杆菌毒素的使用后天性内斜视➢生后6个月以后出现眼位偏斜➢调节性集合过强引起➢分为完全调节性,部分调节性和非调节性验光注意事项➢内斜视者➢阿托品眼膏➢环戊通➢记录散瞳前后的眼位➢瞳距的测量➢斜视手术前需验光内斜视者配镜原则➢足度配
镜➢逐渐递增➢散光优先散瞳检影≥+2.00D戴镜矫正远视完全矫正后1~2个月远视较初次程度更高隐性→显性→矫正或过矫→调节力减弱→调节性复合不再引起内斜视重复内斜视程度减少增加屈光度过矫+0.5~1.00D多次重复治疗:验光配
镜调节性内斜视伴低、中度远视•足度矫正或过矫•逐步调整降低度数调节性内斜视伴高度远视+5.00~6.00D早期1个月,3个月复诊一次矫正至正位仍旧偏斜每半年增加一次+0.50~1.50D/次足度或近足度1年每一年
减低一次+1D/次仍旧偏斜1年逐渐递增法最佳视力屈光度•调节性内斜视伴近视•较少见•配镜原则–获得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间歇性外斜视➢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正位视和斜视的时间随年龄变化➢疲劳时容易出现斜视➢斜视度变异大➢强光下喜闭上一只眼➢常合并AV征
知觉性外斜➢先发生视力差,后出现斜视斜视的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眼的选择➢手术量的选择斜视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坚持戴镜➢视觉训练➢双眼单视训练A-V征➢A征:上﹑下斜视角相差≥10△➢V征:上﹑下斜视角相差≥1
5△外斜A征外斜V征内斜A征内斜V征